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剂量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进一步推广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应用。方法前瞻性观察52例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剂量、药物剂量调整方法、应用注意事项以及INR监测、出血并发症。结果华法林起始剂量为2.5mg,维持剂量为1.25mg~3.25mg,平均2.3±0.5mg,INR达到1.6~2.5水平需时间为5~12天,平均8±2天,INR稳定于1.6~2.5水平需10~28天,平均17±4天。随访1.5±0.9年,有3例出血,无缺血脑卒中及其他部位的血栓栓塞。结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在合理有效INR强度(1.6~2.5)监测下,华法林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可在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华法林抗凝治疗是目前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唯一有效的、不可取代的药物,也是心房颤动(房颤)治疗的基石.欧美指南建议多数75岁以下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5(2.0~3.0);75岁以上出血高危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一级预防,INR在2.0(1.6~2.5).亚洲人华法林肝脏代谢酶活性与西方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剂量应调低.国内初步研究显示:INR在1.6~2.5范围的华法林抗凝治疗是有效安全的,其预防非辩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作用优于阿司匹林,但尚需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试验以证实.  相似文献   

3.
华法林在慢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慢性心房颤动(CAf)抗凝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共入选234例具有血栓栓塞高风险的CAf患者,给予华法林抗疑治疗,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调整华法林用量,随访观察华法林的不同起始剂量、不同的抗凝强度以及高龄(≥65岁)等因素对INR达标时间、INR稳定值、华法林维持量、出血率及栓塞率的影响。结果:分别采用开始剂量为普通剂量(2.5mg/d)与小剂量(1.25 mg/d)2种方式,两者最终获得稳定的INR、华法林维持量及出血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能明显缩短INR首次达标时间及获得INR 稳定值的时间(均P<0.01),并有降低栓塞率的趋势;与低强度抗凝相比,中强度抗凝能显著降低栓塞率(P< 0.05),虽然伴出血率明显升高(P<0.05),但无严重出血发生;在相同的目标INR内,高龄患者出血率并不增加,但所需的华法林维持量有所降低(P<0.01)。结论:以普通量的华法林开始CAf抗凝治疗是安全的,抗栓塞效果优于小剂量;对具有栓塞高风险的CAf需保持中强度抗凝水平;华法林抗凝治疗并不增加高龄患者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评估两种不同华法林给药策略的抗凝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有抗凝指征、首次给药1周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未达标的163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周剂量组(n=82)和日剂量组(n=81)。周剂量组按每周总剂量调整华法林日剂量(每日剂量可不同),日剂量组按每日固定剂量给予华法林。研究主要终点包括两组INR达到稳定时间(连续3次INR达标≥2次)、INR在目标范围时间的百分比(TTR)、TTR达标率、亚治疗(INR<1.5)和超治疗(INR>4)INR百分比,次要终点为随访期间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周剂量组和日剂量组INR稳定时每日平均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0)mg vs(2.7±1.1)mg,P=0.349]。周剂量组INR达到稳定的平均时间显著短于日剂量组[(11.7±11.9)周vs(19.3±19.1)周,P<0.01]。周剂量组平均TTR[(55.6%±26.0%)vs(45.0%±25.5%),P<0.01]、TTR达标率(45.1%vs 27.2%,P<0.05)均显著高于日剂量组。周剂量组亚治疗(18.3%vs 23.1%,P<0.01)和超治疗INR百分比(2.0%vs 3.0%,P=0.100)均低于日剂量组,但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周剂量组血栓栓塞事件(1.2%vs 9.9%,P<0.05)、总体不良事件(3.7%vs 17.3%,P<0.01)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日剂量组,出血事件(2.4%vs 7.4%,P=0.269)虽也较日剂量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与华法林每日固定剂量给药策略相比,周剂量给药策略能显著提高抗凝治疗的疗效,更快地达到目标INR,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使用较低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达标情况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老年房颤患者,分为持续性(n=39)及永久性(n=41)两组,根据房颤指南分为中危(n=42)及高危(n=38)两组,分析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剂量达标情况。结果房颤治疗第1周与第2周比较,达标例数及总达标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剂量达标时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第1周与第2周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在较低剂量下即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严密监测INR,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简化抗凝指标检测法及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可行性。方法108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低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6~2.0]和标准抗凝强度组(INR2.1~3.0),服用华法林后第3天采血检测INR,以后每周至每月检测1次,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106例患者第3天检测INR≤3.0,2例INR>3.0;平均随访2.9年,低抗凝强度组栓塞年发生率0.62%,标准抗凝强度组未发生栓塞,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年发生率分别为1.23%和7.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简化抗凝检测方法是可行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可考虑应用低抗凝强度华法林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的个体化剂量.方法 41例老年房颤患者,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治疗初始阶段每日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目标抗凝强度INR1.6~2.5.观察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等人口统计学指标以及合并用药、并存疾病等临床指标,测定血清白蛋白水平、INR等实验室指标,记录华法林剂量.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个体华发林剂量分别与以下指标相关:年龄(r=-0.535,P<0.01)、性别(rs=-0.494,P<0.01)、身高(r=0.484,P<0.01)、体质量(r=0.453,P<0.01)、体表面积(r=0.388,P<0.05)、磺脲类降糖药物(rs=-0.446,P<0.01)、白蛋白(r=0.520,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年龄、白蛋白、性别、磺脲类依次进入回归方程,个体化剂量回归方程式可以解释65.4%的华法林个体剂量的变异(R-0.808,R2=65.4%).结论 老年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个体化剂量可在治疗的初始阶段,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合用磺脲类降糖药物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等因素预测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城郊高龄老年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资料完整的老年房颤患者,按照数字表法,被随机分为华法林组(51例):华法林起始剂量1.25 mg,1次/d.每隔3d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次.2~4周达到目标范围,如INR未达标,每隔1周增加华法林0.625 mg,直到INR控制在2.0~3.0.INR稳定前门诊随访每周监测1次,INR稳定后每4周监测1次;阿司匹林组(49例):阿司匹林,100 mg,1次/d.结果: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华法林组血栓栓塞等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19.15%比3.92%,P=0.017),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4.25%比5.88%,P>0.05).结论:高龄老年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能显著降低栓塞发生率,而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抗凝治疗华法林剂量和国际标准化比值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我国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起始剂量、维持剂量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药物剂量调整方法,进一步推动抗凝工作的开展.方法持续性房颤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患者96例,男58例,女38例.观察华法林治疗起始剂量、常用维持剂量、INR监测及出血副作用等.结果华法林维持剂量及INR达标时间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89.6%患者华法林起始剂量为3mg,10.4%起始剂量为2mg;维持剂量波动于1.5~5.0mg,81.3%患者用量2.0~3.5mg/d;9.4%患者最大剂量可达6~7mg/d.INR达到2.0需4~12d;稳定于2.0~3.0需8~26d.调节剂量过程中79.2%患者INR曾一度达到3.0~5.6,只要及时调整用药,患者无严重出血.但部分高危患者,即使INR<2.0,也有出血的可能,除监测INR外,需严密观察临床情况.结论华法林抗凝意义重大,个体应用差异大,但在严密监测下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病人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华法林用于心房颤动(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本研究标准的42例房颤病人随机分为2组华法林治疗组(治疗组)23例,给予华法林,自3mg/d开始口服,用药第1周隔日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周后若INR未达到2.0~3.0,增加华法林至4mg/d,每隔1周测INR,使其达到2.0~3.0之间,4周后每月测INR 1次,若病人增加或减少某种药物时,随时再测INR,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阿司匹林对照组(对照组)19例,给予阿司匹林200mg/d,分2次口服,每月复查大便潜血1次.结果治疗组病人10~14(平均11.1±2.2)天INR达2.0~3.0(平均2.35±0.11),有1例病人在华法林3mg/d口服3个月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当时INR为2.15,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对照组2例病人出现上腹部烧灼感.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2组病人均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结论在华法林治疗4周内及改变其它药物时加强INR监测,随时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保持在2.0~3.0之间,病人和医师保持密切联系,华法林在房颤病人中的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中高危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是否需要予华法林抗凝及适宜强度.方法 选取门诊及住院的老年中高危PAF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六组,分别予阿司匹林抗栓及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抗凝进行抗栓治疗,随访记录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主要出血事件、次要出血事件、计算总主要事件(主要终点事件+主要出血事件)、总次要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次要出血事件)及总事件(总主要事件+总次要事件),比较上述事件的差异.结果 对老年高危P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较应用阿司匹林抗栓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P=0.006)、次要终点事件(P=0.006)、总主要事件(P=0.023)及总事件(P=0.004),对老年中危P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较应用阿司匹林抗栓各种事件均无差异(P>0.05);对老年高危PAF患者,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8~2.5)较予阿司匹林抗栓及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2~1.7)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总主要事件及总事件(P<0.05),不增加主要出血事件及次要出血事件(P>0.05),而当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2.6~3.0)较予阿司匹林抗栓及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2~1.7)虽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P<0.05),但作为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总主要事件及总事件无下降(P>0.05).结论 对老年高危PAF患者,需予华法林抗凝,华法林的适宜抗凝强度为INR在1.8~2.5,对老年中危PAF患者,华法林抗凝并未显示出优势,建议予阿司匹林抗栓.  相似文献   

12.
华法林对中国人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73,自引:2,他引:73  
Sun YH  Hu DY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4):258-260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的抗栓治疗 ,初步探讨中国人华法林国际标准化率 (INR)的合理范围。方法 调查 4 35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及INR监测情况 ,分析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及与INR的关系。结果 华法林疗程时间中位数 7个月 ,平均剂量为(2 77± 0 83)mg。共发生出血事件 31例 (7 11% ) ,其中严重出血 5例 ,轻微出血 2 6例。发生出血患者年龄略高于对照组 [(6 5 1± 10 0 )岁与 (6 2 0± 12 2岁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2 5 9) ;出血患者血压高于对照组 ,合并心力衰竭较多 (P =0 0 5 )。多因素分析中INR≥ 3为预测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3 74 )。血栓栓塞事件 37(17 4 7% )例 ,发生缺血性卒中或栓塞的危险随INR下降明显增加。结论 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目标INR值应避免低于 1 5或高于 3 0。  相似文献   

13.
华法林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18个中心进行阿司匹林(150~160 mg/d)与调整剂量华法林组随机对照研究中选取患者。华法林初始剂量2 mg/d,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年龄≥75岁者为1.6~2.5),常规门诊随访,分析该组患者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及与抗凝强度的关系。结果共335例患者随机服用华法林,男204例(60.9%),年龄(62.6±10.3)岁,随访2~24个月(中位数19个月)。华法林平均剂量(3.19±0.69)mg。共进行 INR 测定3482人次,其中2378次 INR(占68.3%)维持2.0~3.0。用药期间发生主要终点事件10例(2.7%),次要终点事件19例(5.7%)。服用华法林期间总出血发生率为23例(6.9%),其中严重出血5例(1.5%),轻微出血18例(5.4%);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卒中及体循环栓塞)19例(5.4%),其中15例(4.5%)患者发生事件时的 INR<2.0。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显示,抗凝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年龄>75岁,前者收缩压≥160mm Hg,血肌酐升高,INR>3.0;后者有卒中病史,左室射血分数<0.40%和 INR<2.0。结论中国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 INR 维持在2.0~3.0是安全有效的,但应避免 INR>3.0,以最大限度减少出血并发症,尤其应严密监测高龄、合并心力衰竭和肾功能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高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07年1月~2009年6月期间于陆军总医院治疗的NVAF患者115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22例。所有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58例,≥80岁)和老年组(57例,65~79岁)。所有患者用药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均口服华法林,初始剂量为2.5mg/d,采用低强度抗凝,目标INR l.6~2.5,依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随访5年,记录达到目标INR的华法林用量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连续监测5年,两组患者达到目标INR稳态的华法林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急性脑梗死发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17.2%vs.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密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下,高龄老年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在1.6~2.5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NVAF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高龄老年组55例,年龄≥80岁(INR在1.6~2.5之间);老年组45例,年龄65~79岁(INR在l.6~2.5之间);中年组37例,年龄65岁(INR在2.0~3.0)。入选患者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根据INR测定值及其变化趋势来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达标,比较3组患者口服华法林5年时的不良反应及华法林的安全用药范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结果 5年随访期间,三组患者均未发生缺血性卒中,三组患者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第5年时,高龄老年组华法林组剂量(2.89±0.52)mg,INR(2.15±0.31),老年华法林组剂量(2.99±0.41)mg,INR(2.21±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华法林剂量(3.39±0.61)mg,INR(2.55±0.60),华法林剂量及INR明显高于高龄老年组和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密监测INR下,对于高龄老年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INR控制在1.5~2.5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非瓣膜病房颤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抗凝治疗,观察其抗栓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服用华法林.从3.0mg。1次/d开始.根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剂量.低抗凝强度组患者(46例)INR为1.5~2.1.标准抗凝强度组患者(66例)INR为2.2~3.0.两组均持续服药,随访1~4年.观察有无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低抗凝强度组中有1例发生脑栓塞,当时INR为1.5.栓塞年发生率为2.2%;标准抗凝强度组无栓塞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服用华法林期间.低抗凝强度组1例肉眼血尿,出血年发生率为2.2%;标准抗凝强度组发生皮肤黏膜出血4例.牙龈出血3例,球结膜出血1例.出血年发生率为12%。当时的INR除3例为〉3.其余均在2.6~3.0之间,未发生严重大出血.低抗凝强度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标准抗凝血组(P〈0.05)。结论: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目标INR值在1.5-3.0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具有高风险血栓栓塞患者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卒中的发生率及高龄患者(≥65岁)运用华法林的安全性.方法 观察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心内科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具有高风险血栓栓塞患者204例,按照是否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华法林抗凝,起始剂量为2.0 mg/d,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对照组常规治疗,未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年脑卒中发生率,其次将治疗组按照年龄是否≥65岁分为高龄组和低龄组,比较两组年出血率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 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组年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高龄患者与低龄患者的年出血率明显差异(P>0.05).结论 非瓣腊性心房勯动患者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生率,且高龄患者运用适当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华法林抗凝治疗在80岁以上患者中临床应用的现状,评价其临床适应证、疗效及风险,探讨在超高龄患者中华法林的合理应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31例华法林抗凝治疗的80岁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华法林的起始及维持剂量、国际标准比值(INR)监测及栓塞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 93.55%患者均属于被动抗栓治疗。70.97%的患者INR达2.0~3.0,70.97%的患者达标剂量<3 mg/d,41.94%的患者维持1.5 mg起始剂量。发生缺血性卒中2例,INR<2.0;出血事件2例,INR>2.5。结论 8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1.5 mg/d的起始剂量安全有效;INR维持在2.0~2.5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24例),维持原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联合治疗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胺碘酮(可达龙)200mg,1日3次口服,治疗1周,测定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NR的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INR较华法林治疗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胺碘酮会增加华法林抗凝作用,治疗过程应注意监测INR,以调整华法林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的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老年NVAF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5年以上患者110例,按年龄分为3组:≥80岁组35例、70~79岁组40例、65~69岁组35例。比较3组患者长期口服华法林的安全用药范围及INR,观察影响华法林的影响因素。结果 3组患者服用华法林期间均未发生急性脑梗死及其他血管栓塞发生,出血事件发生率3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80岁组华法林剂量(2.89±0.52)mg/d、INR(2.15±0.31)与70~79岁组华法林组剂量(2.99±0.41)mg/d、INR(2.21±0.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69岁组华法林剂量(3.39±0.61)mg/d,INR(2.55±0.60)明显高于≥80岁组和70~79岁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影响老年华法林剂量调整及INR值的主要疾病为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及应用抗菌素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严密监测INR下,对于70岁老年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INR控制在1.5~2.5是安全有效的,影响华法林的因素有很多,新增用药时要注意监测INR,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