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将PCR检测技术应用于陕西省布鲁氏菌的种型鉴定中,建立适用于该省的标准化分子分型技术,为布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BCSP31 - PCR 及AMOS - PCR对收集的3株标准菌株羊16M、牛544A、猪1330S以及89株陕西省1957年以来保存的部分地方株进行种型鉴定。结果 菌14025、14045经BCSP31 - PCR、AMOS - PCR均未条带,排除是布氏菌,与生化鉴定结果一致;其余菌株BCSP31 - PCR均出现223 bp大小的条带;菌62018、74011、74012经AMOS - PCR出现285 bp左右条带,证实为猪1型菌株,菌92008未出现条带,该方法不能用于犬种菌的鉴定,其余菌株均出现731 bp 左右的条带,为羊种菌。结论 PCR方法特异、快速、准确, 在实际工作中,可用BCSP31 - PCR方法鉴定到属,AMOS - PCR检测方法鉴定到种,可作为布鲁氏菌种属快速鉴定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1966年美国学者Carmichael从流产的Beagle狗(一种小猎犬)中首次分离到犬种布鲁氏菌(B.cants)o相继日本、德国、墨西哥、阿根廷经调查也证实有本菌存在。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发现人也感染犬种布鲁氏菌.发病后出现发热、寒战、头痛、体重减轻、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一’-。1984年我国学者尚德秋首次从由美国进口的Beagle狗和我国江苏本地狗中分离到巴cans‘”。1986年广西调查发现我国也存在Bcanl。疫源地。为摸清我县B.cants感染草狗、狼狗以及在人群中的感染情况一我们对我县三个乡镇户1只草掏·26只狼狗…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布鲁氏菌种型分布和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所40余年一保存、鉴定过的1937株布氏菌的种型分布,菌种转栖,毒力等进行了分析。从资料显示,进入90年代羊种菌强毒株成为主要“角色”,内蒙的布病进入强流行期。认为加强行政干预力度,做好免,检,杀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布鲁氏菌非典型菌株及R型菌株鉴定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了用布氏菌常规鉴定法、六大群噬菌体裂解试验和钒化代谢捡查对17株非典型及R型菌株进行综合鉴定分类研究;并建立和采用4株布氏菌系列McAb和S型牛、羊、猪种布氏菌的OMP的SDS-PAGE图谱用于非典型布氏菌分类之中。
通过实际鉴定菌株证明,采用常规鉴定方法、六大群噬菌体裂解分甩和氧化代谢试验的综合鉴定可以对大多数非典型和R型菌株定种定型。
首次对利用布氏菌系列McAb和布氏菌OMP图谱鉴定非典型及R型菌株进行探索,并为利用这两种方法鉴定这两类菌株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单克隆抗体应用于布鲁氏菌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研究概况鲁齐发综述尚德秋审校布鲁氏菌(简称布氏菌)McAb的制备始于1983年,现仅将布氏菌McAb应用于布鲁氏菌病(布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一、研究概况:近10余年国内外已制备多种不同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对我所40余年来保存、鉴定过的1937株布氏菌的种型分布、菌种转栖、毒力等进行了分析.从资料显示,进入90年代羊种菌强毒株成为主要“角色”,内蒙的布病进入强流行期.认为加强行政干预力度,做好免、检、杀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海南省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12-2017年海南省收集的16株布鲁氏菌采用Vitek 2 compact进行布鲁氏菌初步鉴定,再用传统生物学分型方法进行确证,结合饲养家畜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Vitek 2 compact鉴定12株为羊种布鲁氏菌,4株为人苍白杆菌。传统生物学分型方法鉴定11株为羊种布鲁氏菌3型,5株为猪种布鲁氏菌3型。菌株对应的16例病例中2012年1例,2013年2例,2014年4例,2015年1例,2016年2例,2017年6例,分布在东方市、临高县、海口市、万宁市、乐东县、定安县等地。同时对疫区东方市745份羊血清进行布鲁氏菌血清抗体检测,阳性47例(6.3%),从东方市病羊采集的标本中分离到羊种布鲁氏菌3型。结论 Vitek 2 compact是一种简单、方便的布鲁氏菌鉴定方法,但不能替代传统生物学分型方法;海南地区布病主要流行的菌种为羊种3型及猪种3型,通过东方市2017年布病疫情,说明海南省有布病疫畜传染人的疫情,布病防控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8.
布鲁氏菌属是由6个种、19个生物型组成,其中羊种布鲁氏菌对人和畜致病力最强,生长最缓慢.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后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疾病;急性期患者布鲁氏菌属检出率3.40%,羊Ⅰ型检出率0.38%.我院于2009年从人血液中培养出羊种Ⅰ型布鲁氏菌感染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应用常规鉴定方法难以定种的17株布氏菌非典型株,而应用六群布氏菌噬菌体裂解试验,氧化代谢试验正确定种,并应用Tm值测定法测定了部分布氏菌非典型株的G C mol%和DNA杂交技术测定其同源性。证实:G C mol%均在56.6~57.6之间。DNA杂交测定的结果是应用噬菌体裂解试验和氧化代谢试验所定的种同源相关性高于另外的一个种的参考菌株。  相似文献   

10.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我国布病疫情由北方扩散至南方,防控形势严峻。江西省历史上少有布病病例报告,动物防疫部门鲜有发现家畜布病疫情。自2011 年报告首例血清学阳性布病患者以来,2012 年主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液检测,首次从当地人群分离到布鲁氏菌,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1.
布鲁氏菌属内S型与R型菌种在小鼠体内干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试验证明,S型104M、Rev-1.S2菌与R型RM6/66菌混合注射小鼠,S型布氏菌在体内明显地干扰了R型RM6/66菌生存。这个现象可以解释在S型菌布病疫区内很难分到R型布氏菌的流行病学现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汉坦病毒A16和R22株活毒免疫BALB/c小鼠,取牌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制备了6株分泌抗汉坦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癌细胞系。单克隆抗体IgG亚类鉴定表明,其中2株为IgG1,1株为IgG2b,3株为IgG2a。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单抗腹水滴度,分别在1:10240~1:81920之间;用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测定单抗腹水,滴度均低于1:20。免疫印迹试验表明,6株单克隆抗体均为抗核蛋白单抗。对已知型别病毒的反应话表明,其中3株为组特异性单抗,1株为汉滩型特异性单抗,2株为汉城型特异性单抗。还用6株单抗对宁夏新分离毒株进行抗原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布鲁氏菌属内S型和R型菌种在动物体内干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对布鲁氏菌属内S型与R 型菌种在小鼠和犬体内相互作用的研究,弄清我国布病防治中某些流行病学现象的机理。方法 将特定浓度的S型菌悬液分别与R 型菌液混合后注射于小白鼠和犬体内,20 ~25 天后解剖取小鼠局部淋巴结、肝、脾及犬脾进行培养、分离及鉴定。结果 在小鼠试验中,各种S型布氏菌均明显地干扰了R 型犬种菌的生存。但在犬体内进行的研究表明,104M 菌被RM6/66 菌干扰;Rev - 1 菌与RM6/66 菌则或相互干扰,或相互平衡。S2 在与RM6/66 相同菌量情况下,两者可以共存,以S2 稍占优势,呈互不干扰、相互共处之态。结论 研究结果能合理解释S型布病疫区内很难分离到R 型布氏菌的流行病学现象,并阐明其流行病学意义。同时提示人们,当某地布病流行的优势菌被控制后,很可能出现新的优势种的布氏菌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14.
采用SAT、ELISA及DIBA分别对6种布鲁氏菌及耶氏菌O:9型感染的兔血清抗体的检查结果表明,无论用布鲁氏菌104M、耶氏菌O:9型菌集抗原做SAT检查或用布鲁氏菌16M超声波破碎抗原做ELISA检查均对布鲁氏菌与耶氏菌O:9型的兔血清抗体无鉴别意义;而用16M可溶性蛋白抗原、外膜蛋白抗原以及用耶氏菌O:3型可溶性蛋白抗原、外膜蛋白抗原做ELISA或DIBA均能对布鲁氏菌与耶氏菌O:9型的兔血  相似文献   

15.
从布鲁氏菌种的变化看内蒙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和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进一步探讨内蒙古自治区布鲁氏菌病 (布病 )的流行特点和规律 ,对内蒙古 4 0年来检出的布鲁氏菌 (布氏菌 )的统计资料 ,从种的分布、种的转栖、种的变异、种的毒力、种的型别等几个方面的变化 ,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内蒙布病疫情从 70年代以前的大规模爆发流行 ,到 80年代的平稳散发 ,到 90年代的抬头 ,取决于布氏菌种以羊种为主→牛种为主→羊种为主这种变化的因素。而人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干扰措施又是造成菌种变化的重要条件。当前内蒙布病流行特点 (高度分散性爆发、3种菌疫点同时存在、农牧场出菌较集中等 )均与布氏菌种的分布和变化密切相关。作者强调 ,开展布氏菌种的监测工作 ,及时掌握菌种的动态变化规律 ,是预测布病疫情不可忽视的步骤 (环节 )。  相似文献   

16.
A Brucella conjugate vaccine was synthesized by covalently coupling the O-polysaccharide (PS) obtained from Brucella melitensis 16M, to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The conjugate (PS-BSA) was non-toxic for mice. When injected at two doses (10 or 1 μg) in mice, it induced the production of antibodies and the boost was shown to be efficient if administered after 10 weeks. Immunization of mice with 10 μg of conjugate conferred significant protection against virulent challenge with B. melitensis H38, similar to that obtained with the reference vaccine H3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重庆市首次分离布鲁杆菌。方法采用血培养法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用传统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可疑菌落进行种型鉴定。结果从7份阳性人血标本中分离布鲁氏杆菌1株,鉴定为牛种布鲁杆菌。结论首次证实重庆存在人间布鲁杆菌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陕西省1952—2019年以来保存的布鲁氏菌分离株进行MLVA分型研究,了解陕西省布鲁氏菌遗传变异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MLVA技术对收集的121株布鲁氏菌分离株基因型进行研究,利用Bio Numerics 7.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计算辛普森指数。结果 基于MLVA-8分型,分为7种,即羊种菌5种(42、43、63、83及115型),猪种菌1种(6型)及牛种菌1种(38型),其中羊种42、43型占总数的91.74%;42型在全省10个市区均有分布;榆林、延安均有4种基因型,多样性较其他市区更丰富;基于MLVA-11,分为11种,基于MLVA-16对121株菌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分为3个群,96个基因型,呈现基因型别的多样性,辛普森指数在0.000~0.800之间,Panel 1和Panel 2A多样性均明显低于Panel 2B。结论 MLVA技术可用于种属亲缘关系的确立、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分子流行病学溯源调查,陕西省布鲁氏菌MLVA分型显示高度基因多态性,提示陕西省布病流行呈零星和散发特征, 因此,降低传染源在区域之间的频繁流动,是控制布病疫情发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Human brucellosis is a zoonoses caused by bacteria of the genus Brucella. Infection results in subacute or chronic debilitating disease with nonspecific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consuming unpasteurized dairy products. We report 2 cases of brucellosis in male patients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distinct towns of French Guiana, an overseas territory of France located on the northeastern shore of South America. Both men were citizens of Brazil working as clandestine goldminers in the deep Amazonian rainforest.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2 bacterial isolates revealed that they represent a potential new species of Brucella. Medical practitioners working in contact with wildlife in this region of the world should be awar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se pathogens and the potential for human inf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