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13种基因型,为早期诊断HPV感染和预防宫颈癌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FQ PCR方法检测67例HPV感染患者高危型HPV基因型.[结果]67例患者中HPV基因型单一感染型者为14例(20.9%),多种HPV基因型混合感染型者为12例(17.9%),高危型HPV基因型在各种宫颈病变中的阳性率为38.8%,其在CINⅠ中的阳性率为5.1%(2/39),CINⅡ为66.7%(8/12),CINⅢ和宫颈癌中表达阳性率均为100.0%(10/10,6/6).[结论]HPV亚型检测可用于宫颈病变的筛查和病情判断,多重HPV感染及类别与宫颈病变级别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CIN2)临床价值及术后随访途径。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宫颈门诊,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诊断≥CIN2患者113例,均行宫颈LEEP治疗,切除术后标本均送病理学检查,并利用HPV及阴道镜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LEEP术前术后病理结果一致者54例,级别下降者34例,级别上升者25例。其中级别上升者有8例为宫颈早期浸润癌,术前高危型HPV感染102例,其中单独感染68例,复合感染34例。术后6个月HPV转阴率85.29%、12月转阴率9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者,阴道镜下宫颈活检术+宫颈管搔刮发现病变残留占40%。结论 LEEP治疗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安全经济有效,但由于宫颈病变的多灶性,术后可采用高危型HPV监测联合阴道镜下活检+宫颈管搔刮术,以尽早发现病变残留和(或)复发。  相似文献   

3.
李荣  高晓雨  王鑫  马媛  阎颖 《河北医学》2023,(10):1659-1664
目的:分析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不孕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B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我院妇科就诊的1150例宫颈高危HPV感染不孕症和580例HPV阴性的不孕症患者临床资料,分别纳入研究组、对照组,对比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B细胞及NK细胞水平,另分析其与研究组HPV感染亚型、宫颈病变分级的关系。结果:两组CD3+、B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D4+、CD4+/CD8+、NK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P<0.05)。HPV高危感染者中HPV 16/18亚型占比54.78%高于其他亚型感染者,且其中不同疾病分级患者HPV 16/18占比情况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HPV 16/18亚型HPV感染者CD4+、CD4+/CD8+、NK细胞比例低于其他亚型H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以及阴道局部T细胞亚群变化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方法:200例女性患者根据宫颈病变病理诊断结果分为正常组(n=46)、良性组(n=60)、癌前病变组(n=46)与宫颈癌组(n=48),检测4组患者HPV、阴道局部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组HPV阳性率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组<良性组<癌前病变组<宫颈癌组(P均<0.05);随着病情的加重,CD4+显著降低(P<0.01),CD8+则显著增高(P<0.01),CD4+/CD8+显著降低(P<0.01);HPV阳性患者CD4+显著低于阴性者(P<0.01),CD8+显著高于阴性者(P<0.01),CD4+/CD8+显著低于阴性者(P<0.01)。结论:HPV感染是宫颈病变、宫颈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病情的加重,阴道局部CD4+细胞降低,CD8+细胞增高,阴道局部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于病情监测、宫颈癌的免疫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宫颈病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阴道菌群失调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妇科进行健康体检的有性交史的女性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剔除宫颈腺细胞异常者,对2 000例出现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及以上者实施阴道镜下活组织检查,将病理检查结果正常者纳入对照组(n=1 70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纳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n=233),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纳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n=64)。采集研究对象的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查及pH值检测,比较不同组别阴道微生态菌群、pH值及年龄分布情况,分析影响宫颈病变发生的因素。结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HPV感染率以及pH≥4. 5的比例均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和对照组[96. 88%(62/64)比74. 68%(174/233),12. 98%(221/1 703),75. 00%(48/64)比61. 37%(143/233),21. 37%(364/1 70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于对照组(P <0. 05);三组年龄≥45岁的比例以及细菌、滴虫、假丝酵母菌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H≥4. 5及高危HPV感染可能是影响宫颈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HPV感染阳性率及pH≥4. 5的比例显著增加,pH≥4. 5及高危HPV感染可能是宫颈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绝经妇女宫颈液基细胞学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宫颈上皮细胞(ASCUS)的转归特点。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瑞安市中医院TCT结果为ASCUS女性7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绝经分为绝经组和未绝经组,观察绝经组和未绝经组TCT检查结果、ASCUS检出率、ASCUS以上级别病变检出率、ASCUS转归情况及ASCUS的转归和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 结果 绝经组ASCUS的检出率低于未绝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组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检出率低于未绝经组(P<0.05),绝经组宫颈癌的检出率高于未绝经组(P<0.05);绝经组和未绝经组女性ASCUS的转归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组转归为高级别病变和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比例高于未绝经组,转归为良性病变的比例低于未绝经组;绝经组ASCUS转归为高级别病变合并HPV感染者22例,21例为HPV高危感染,转归为宫颈鳞状细胞癌者9例,均为高危型HPV感染;未绝经组ASCUS转归为高级别病变合并HPV感染者15例,均为HPV高危感染,转归为宫颈鳞状细胞癌者9例,均为高危型HPV感染。 结论 绝经女性ASCUS的检出率低,但转归为高级别病变和宫颈癌的几率高于未绝经女性,且转归情况和高危HPV感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16和HPV检测在评估宫颈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对宫颈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患者同时采用第2代杂交捕获(HC2)试验系统检测高危型HPV感染及检测p16蛋白的表达,比较宫颈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PV-DNA负荷量和p16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宫颈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中p16表达率为36.67%(11/30),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中表达率为100%(40/40),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0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中HC2检测阳性率为63.33%(19/30),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中为97.5%(39/40),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HPV感染与p16表达呈正相关。结论宫颈上皮内瘤变中p16的强阳性染色和全层染色支持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的诊断,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对于宫颈高度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最好HPV与p16联合应用,以提高其病理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PV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感染情况及其与P16、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V、P16和Ki-67蛋白在200例不同程度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HPV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总检出率为64%(128/200),HPV 6/11在尖锐湿疣组中检出率最高,HPV 16/18在宫颈鳞状细胞癌、CIN组中尤其在CINⅡ~Ⅲ组中阳性率显著性增高。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P16和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也呈递增趋势。结论:高危型HPV16/18感染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密切相关;抑癌基因P16蛋白的表达上调参与蛋白对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P16蛋白还可作为鉴别宫颈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增生的标记物;联合检测P16和Ki-67蛋白对宫颈CIN的诊断及分级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5-ALA-PDT)对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宫颈癌防控模式。方法 97例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来自湖州市中心医院妇科门诊,经第二代杂交俘获试验(hybrid capture test-Ⅱ,HC-Ⅱ)确诊,且感染时间大于1年,采用5-ALA-PDT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HC-Ⅱ定量检测宫颈HPV DNA的含量。采用χ2检验比较治疗前后HPV负荷量的变化,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宫颈HPV DNA含量下降幅度≥50%者76例,占总治疗人数的78.35%(76/97),下降幅度≥90%者66例,占68.04%(66/97);下降幅度<50%者17例,占17.53%(17/97);未下降反而上升者4例,占4.12%(4/97)。治疗后宫颈高危型HPV转阴率64.95%(63/97);治疗前HPV DNA负荷量越高,治疗后HPV转阴率越高(P<0.05)。结论 5-ALA-PDT是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降低宫颈HPV DNA负荷量,减少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0.
潘在轩  周一智  陈敏 《海南医学》2016,(8):1333-1334
目的 探讨宫颈存在非典型鳞状细胞患者的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宫颈癌筛查且均存在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的10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一时期内无宫颈上皮病变的367例女性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的HPV基因分型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感染至少一种高危型HPV(HR-HPV)者占37.2%(390/1046),对照组占8.2%(30/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PV-16/18感染率为21.0%(220/1046),对照组为3.3%(12/3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患者感染HR-HPV的概率相对较高,HR-HPV基因分型能够有效判断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的预后,对监测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PV52、58感染与宫颈高级别病变(HSIL)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妇科门诊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CT)和/或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检查发现异常,行阴道镜活检确诊为宫颈高级别病变并行宫颈锥切术的患者350例。锥切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炎症者10例,低级别宫颈病变(LSIL)者67例,高级别宫颈病变(HSIL)者270例,宫颈浸润癌3例。分析HPV52、58感染与宫颈高级别病变发生的关系。结果: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中居前4位的分别为HPV16(54.09%)、58(14.15%)、52(13.84%)、18(11.64%)。在HSIL的患者中HPV16、58、52感染率感染率(51.85%、13.70%、13.70%)显著高于其他HR-HPV基因型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PV52、58感染率在宫颈炎症组(20%)、LSIL组(19.40%)、HSIL组(27.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感染的主要基因型为16、58、52、18;除HPV16、18外,HPV52、58也与HSIL的发生有相关性,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宫颈冷冻治疗术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I)和HPV感染方面的疗效进行观察,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随机选择1 110例患者进行宫颈冷冻治疗术前后的观察。结果:经宫颈冷冻术治疗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I患者的治愈率为95.3%(122/128),HPV感染者的治愈率分别为:1个亚型97.1%(612/630),2个亚型85.3%(243/285),3个亚型以上52.2%(35/67)。总有效率达到96.1%(1 067/1 110)。结论:宫颈冷冻治疗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与宫颈HPV感染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型别在宫颈病变中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175例宫颈病变患者石蜡组织进行24种HPV基因型别检测。结果①检测19种基因型,HPV总感染率为45.14%(79/175),HPV单一感染与多重感染分别为74.68%和25.32%,以高危型单一感染组最高,占60.76%,其型别前四位分别是HPV16、HPV59、HPV58、HPV81亚型。②不同年龄组间以年龄≥60岁组阳性率(62.5%)最高,不同年龄段HPV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高危型单一感染HPV组、高危型多重感染HPV组、高低危混合型多重感染HPV组与低危型单一感染HPV组宫颈病变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单一感染HPV组与高危型多重感染HPV组、低危型多重感染HPV组、高低危混合型多重感染HPV组宫颈病变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多重感染HPV组与低危型多重感染HP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型HPV感染是漳州地区妇女宫颈病变中常见亚型,高危型HPV感染增加了宫颈鳞癌的患病风险,而多重感染可能与宫颈病变进展无关。  相似文献   

14.
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用薄层液基细胞涂片法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对细胞学异常患者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检测高危型HPV DNA。 HPVDNA检测阳性和细胞学检测结果为非典型鳞状细胞或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ISL)以上患者,均行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分析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结果HPV DNA检出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呈上升趋势。非典型鳞状细胞者中HPV检测阳性为31.4%,HPV阳性的非典型鳞状细胞患者中51.1%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或更严重病变。结论HPV D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可作为细胞学的辅助手段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细胞学结果为轻度异常患者不必要的阴道镜检查。高危型HPV检测可指导早期HPV感染者的治疗及用于惠者的追踪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宫颈薄基细胞学检查(TCT)报告为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的临床意义及处理。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8月在我院行TCT报告为宫颈ASCUS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以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检测及阴道镜检查并在其指导下行宫颈活检、病理学诊断,最后分析之间关系。结果:82例ASCUS患者中病理学诊断为炎症者32例(39.0%),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CINⅠ)者12例(14.6%),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CINⅡ~Ⅲ)者34例(41.5%),早期浸润癌者4例(4.9%)。其中宫颈炎症中HPV感染阳性者8例,占25%;CINⅠ中HPV感染阳性者为11例,占91.7%;CINⅡ~Ⅲ及早期浸润癌,全部有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率为100%。结论:宫颈ASCUS患者应高度警惕宫颈癌前病变的存在,HPV分型检测可以作为其分流手段,这对ASCUS的进一步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粤东地区不同HPV亚型的分布情况,感染的高峰年龄及阳性者宫颈细胞学改变。方法以2009年11月~2013年7月于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体检行高危型HPV检测者为研究对象,对HPV阳性患者行TCT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该组人群共计3 167人,阳性人数217人,阳性率为6.9%。感染亚型排列分别为52、16、58、53、CP8304、18、31;年龄主要集中在30~39岁,该年龄段的感染率为51.61%,40~49岁年龄段的感染率为31.34%,20~29岁年龄段的感染率为7.37%,50~59岁年龄段的感染率为9.68%;年龄层感染率比例分别为:50~59年龄段感染者占全部感染者的13.46%,40~49岁年龄段感染者占全部感染者的8.9%,30~39岁年龄段感染者占全部感染者的5.94%,20~29岁年龄段感染者占全部感染者的4.84%。阳性者中行TCT细胞学检查者150例,病理结果为WNL(正常范围)108例(27%),ASCUS(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22例(14.57%),LSIL(低度鳞状上皮细胞病变)18例(12%),HSIL(高度鳞状上皮细胞病变)2例(1.33%),SCC(鳞状细胞癌)0例(0%)。结论粤东汕头市澄海区HPV亚型感染分布以52、16型为主,是宫颈病变发生的必要生物学条件,对HPV阳性者应尽量行TCT细胞学检查,提高筛查敏感性,其与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芜湖市宫颈疾患妇女中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情况及HPV基因型别的主要分布状况。方法:对1 107例宫颈病变患者宫颈液基细胞学标本进行21种HPV基因型检测。结果:1 107例标本中共检出HPV阳性230例,总感染率为20.78%(230/1 107),其中高危型HPV感染者173例,占75.22%(173/230);低危型HPV感染者40例,占17.39%(40/230);高低危混合HPV感染者17例,占7.39%(17/230)。除未检出HPV高危型35型、51型和低危型43型,其余各型均有检出。HPV各型别的感染率中HPV16最高为28.26%(65/230);其他型别感染率在前五位的从高到低依次为HPV58(23.04%,53/230)、HPV33(12.61%,29/230)、HPV52(11.74%,27/230)、HPV6和53,后两型别的感染率相同均为9.57%(22/230)。在各年龄组受试者中,>60岁妇女HPV感染率最高,为42.86%,其次为≤20岁(27.78%),各年龄组受试者之间HP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芜湖市宫颈病变患者中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以高危型为主,HPV16、58、33、52、6和53型可能是该市妇女宫颈病变患者较易感染的主要型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Ki-67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与高危型HPV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探讨Ki-67能否成为CIN预后指标之一。方法对147例CIN病变上皮、29例宫颈鳞癌上皮和30例正常宫颈上皮行高危型HPV检测,并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Ki-67表达情况。结果①随着病变的加重,Ki-67的平均灰度值逐渐提高(CINⅡ组除外)。宫颈鳞癌组的Ki-67的平均灰度值与其他各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INⅠ、Ⅲ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INⅢ组与CINⅡ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高危型HPV在对照组、CINⅠ-Ⅲ组、宫颈鳞癌组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52.63%,58.82%,82.05%,100%,除CINⅡ组与CINⅠ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高危型HPV阳性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Ki-67与高危型HPV感染呈正相关(r=0.228,P<0.05)。结论 Ki-67可能成为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的CIN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Ki-67在宫颈HPV感染相关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秀萍  孙乃英  毕晓芳 《宁夏医学杂志》2007,29(2):121-122,F0003
目的探讨Ki-67在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128例病例首先进行组织学诊断、HPV原位杂交检测分为慢性宫颈炎、尖锐湿疣、上皮内瘤变(CIN)、宫颈鳞状细胞癌四组病变,再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7。结果4组病变Ki-67的阳性率不同,分别为慢性宫颈炎(36.56%)、尖锐湿疣(55.77%)、上皮内瘤变(75.00%)、宫颈鳞状细胞癌(100%)。而且阳性信号分布位置也不同,并随着病变级别的增高而阳性信号强度也增强。结论HPV感染可以使宫颈上皮获得较高的增殖活性,病变级别越高增殖活性也越高。  相似文献   

20.
董丽梅  孙敬霞  王洪玲 《黑龙江医学》2010,34(9):666-667,683
目的应用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及TBS诊断系统,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细胞学特点。方法对3 500例受检者的宫颈脱落细胞采用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测和TBS分类诊断,将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以上病变列为细胞学阳性病例,分析不同宫颈病变及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 3 500例受检者TCT标本满意率为97.36%,细胞学阳性病例447例,总检出率12.77%,其中ASCUS+不典型腺上皮细胞(AGUS)占6.40%;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占2.94%;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占3.26%;鳞状细胞癌和腺癌(CA)占0.17%;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348例(9.94%)。在447例TCT阳性病例中,宫颈光滑-轻糜组与中-重糜组分别占50.11%和49.89%。结论 TCT和TBS系统能准确反映宫颈病变情况,HPV是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重要相关因素,预防HPV感染、筛查和监测HPV感染对象、治疗HPV,及阻止CIN病变是防止宫颈癌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