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衰合并快速房颤患者分别采用胺碘酮与西地兰行静脉注射治疗的疗效。方法数字随机自2012年6月~2015年5月期间于我院心脏科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衰合并快速房颤患者中抽取50例作为胺碘酮组,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于同期患者中以同样方法另抽取出50例患者作为西地兰组,给予静脉注射西地兰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情况、心室率控制、房颤转为窦性心律以及死亡例数。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情况、心室率控制、房颤转为窦性心律均得到有效改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胺碘酮组患者治疗无效死亡1例,死亡率2.0%;西地兰组死亡3例,死亡率6.0%。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衰合并快速房颤患者行以胺碘酮与西地兰进行静脉注射治疗,均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胺碘酮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对充血性心衰合并快速型房颤的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西地兰的方法进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充血性心衰合并快速型房颤的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64例),静脉注射胺碘酮联合西地兰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64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房颤转为窦性心律、心室率控制和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房颤转为窦性心律、心室率控制和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胺碘酮联合西地兰的方法对充血性心衰合并快速型房颤的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何积源 《内科》2009,4(5):710-711
目的观察静脉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快速房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2例阵发性快速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胺碘酮组32例和西地兰组30例.在治疗原有心脏病的基础上分别加上静脉应用胺碘酮或西地兰。结果胺碘酮组用药后显效率为65.6%,西地兰组显效率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胺碘酮组总有效率为90.6%。西地兰组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静脉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快速房颤转复宴性心律及控制心室率效果好,不良反应轻,持续时间短。但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心电、血压。  相似文献   

4.
王翠萍 《山东医药》2010,50(19):72-73
目的观察静脉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52例心力衰竭并发阵发性快速型房颤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150-300 mg的负荷量后,以0.5-1 mg/min持续静滴24 h。观察转复率、转复时间、心室率、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静脉应用胺碘酮24 h以内有42例(80.8%)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时间为(9.6±1.3)h,心室率均降至100次/min以内,心功能平均提高(1.3±0.2)级,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呼吸困难减轻,肺部罗音减少,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用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并发阵发性快速型房颤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须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不良反应及疗效,并与胺碘酮作比较。方法选择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39例,随机分为A组(稳心颗粒组)71例,服用稳心颗粒5g/次,3次/d。B组(胺碘酮组)68例,服用胺碘酮600mg/d,连服2周后,减量为400mg/d,再服两周后减量为200mg/d,8周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和B组转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A组心室控制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症状改善明显高于B组(P〈0.05)。不良反应则少于B组(P〈0.05)。结论稳心颗粒转律率小于胺碘酮,心室率的控制基本等同于胺碘酮,且不良反应小,可以作为治疗房颤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艾司洛尔与胺碘酮治疗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合并Ⅰ至Ⅲ级心衰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中文数据库CNKI、VIP、Wanfang数据库等在线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限是从建库至2020年10月21日,获取艾司洛尔和胺碘酮治疗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合并Ⅰ至Ⅲ级心衰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led trial,RCT)。应用RevMan5.4软件对药物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进行Meta分析。将纳入患者分为艾司洛尔组和胺碘酮组,研究终点为心室率降低大于20%、心室率降至100次/min以下、心室率降低小于20%或心室率仍在100次/min以上。比较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合并Ⅰ至Ⅲ级心衰患者经艾司洛尔和胺碘酮治疗的有效率及安全性。结果 共纳入7项RCT研究,包括576例患者,其中艾司洛尔组238例(50%), 胺碘酮组238例(50%)。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用药的5-15分钟中,艾司洛尔组的治疗有效率(51.66%)高于胺碘酮组(9.96%)(RR=4.92,95%CI:3.34-7.27,P<0.00001);在用药30分钟时,艾司洛尔组的治疗有效率(73.52%)高于胺碘酮组(49.16%)(RR=1.48,95%CI:1.25-1.74,P<0.00001);在用药的120分钟时,艾司洛尔组的治疗有效率(86.74%)与胺碘酮组(8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9,95%CI:0.92-1.06,P=0.86);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艾司洛尔组和胺碘酮组出现低血压、低心率、胃肠道症状等不良反应事件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65,95%CI:0.92-2.84,P=0.80)。结论 艾司洛尔组和胺碘酮组在治疗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合并Ⅰ至Ⅲ级心衰患者中,用药30分钟内,艾司洛尔组控制心室率的有效率显著高于胺碘酮组,但总有效率(用药120分钟时)无差异,且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低心率及胃肠道症状等不良反应事件率也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胺碘酮治疗心衰并发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评价胺碘酮对心衰并发房颤患者心室率的影响,转复窦性心律的可能性,以及治疗的安全性。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方法,运用24 h 动态心电图监测心率。结果:①胺碘酮对心衰并发房颤患者的转复律为23.53% ,高于对照组(3.33% ),P< 0.01。②治疗2 周后试验组12 导联心电图所得平均心室率、Holter监测下24 h 最大心室率、平均心室率明显下降(P< 0.01),最小心室率无影响(P> 0.05)。③两组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差异(P> 0.05),均无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试验组QTc延长,但改为维持量后QTc恢复正常。结论:胺碘酮能使一部分心衰并发房颤患者复律,并且无论复律与否,均能减慢心室率,而不影响心功能的改善,严重副反应较少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艾司洛尔与胺碘酮治疗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EF)患者快速房颤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并发HFmrEF的快速房颤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静脉注射,艾司洛尔组给予艾司洛尔静脉注射。对比治疗期间两组心室率、疗效及血脑钠尿肽(BNP)。 结果 治疗后艾司洛尔组较胺碘酮组心室率下降的幅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尤以用药(5~15)min时最为显著(P<0.01)。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在治疗(5~30)min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尤以治疗(5~15)min的差别最为显著(P<0.01)。胺碘酮组和艾司洛尔组的平均起效时间为 (32±6)min和(10±4)min。治疗后,艾司洛尔组BNP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 结论 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和胺碘酮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并发HFmrEF的快速房颤患者,但前者更快速、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运玲  陆海灵 《内科》2007,2(6):924-925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30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患者在积极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口服胺碘酮,住院期间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30例中25例心功能提高1级以上,5例心功能无恢复,无心功能恶化;6例频发室性早搏和7例快速房颤和2例阵发性室上速转为窦性心律,4例由频发室性早搏转为偶发性室性早搏,7例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患者心室率减慢。2例频发室性早搏无明显改变,2例因出现心动过缓而停药。无肝肾功能损害和甲状腺功能改变和肺损害发生。结论在积极抗心衰治疗同时使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疗效满意,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琥珀酸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快室率房颤合并心衰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快室率房颤合并心衰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组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胺碘酮,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3.5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1.89%,说明琥珀酸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比单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疗效好。结论胺碘酮与琥珀酸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快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可有效控制心室率,改善心功能,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围术期口服胺碘酮对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心律的转复和窦性心律维持,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78例心房颤动且择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被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试验组开始口服胺碘酮每天2次,每次200 mg至术后第3天,术后第4天至出院前胺碘酮剂量改为每天1次,每次200 mg.对照组以安慰剂代替胺碘酮,服药时间、剂量和方法同实验组.比较两组术后窦性心律的转复和维持、有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律失常发生及类型、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出院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律和心室率,及术前、术后患者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有无发生肺纤维化.结果 术后两组比较,试验组窦性心律患者比例在手术复跳时(39.4% vs.10.5%,P<0.01)、出院前(46.7% vs.2.6%,P<0.01)及术后1个月(36.8% vs.2.6%,P<0.0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快速性心房颤动(15.8% vs.31.6%,P<0.05)、发作时心室率[(136.5±25.2)次/min vs.(158.6±30.9)次/min,P<0.05]及室性心律失常(7.9% vs.18.4%,P<0.05)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40.9±11.2)hvs.(58.5±13.8)h,P<0.05)]、心房颤动患者出院时心室率[(74.2±8.4)次/min vs.(91.7±10.2)次/min,P<0.05]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无死亡,无肝功能及甲状腺功能异常及无肺纤维化.结论 行心脏瓣膜置换或整形手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围术期口服胺碘酮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率、维持窦性心律时间、降低快速心房颤动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心室率的控制满意,减少重症监护病房入住时间,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7例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分成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胺碘酮,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和胺碘酮,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疗效和心电图、心功能变化,并行6min步行距离和血清TNF-α、IL-1、hs-CRP的测定.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总有效率7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QTc、LVEF和6 min步行试验(6MWT)均高于对照组(P<0.05),HR、QT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NF-α、IL-1、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胺碘酮对CHF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行静脉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101例对象,皆为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接诊的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0例,单用胺碘酮治疗,研究组51例患者,在对照组方式上加用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心率与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08%(49/5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00%(33/50),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较治疗前皆有明显下降,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下降更为明显,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有明显下降,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压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联用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可以取得比单用胺碘酮更为明显的效果,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血压与心率改善更为明显,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胺碘酮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CHF)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42例CCHF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同时,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8周,观察其疗效及治疗前后(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QTcd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t=5.6767,P<0.01).治疗8周后观察组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9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LVESV、QTcd显著低于治疗前(t=11.698、2.5248、3.1841,P<0.01或P<0.05),LVEF显著高于治疗前(t=2.578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QTcd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2.7499,P<0.01).结论 胺碘酮能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降低QTcd,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可安全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比心功能正常的心房颤动及频发室性早搏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差异,探讨心房颤动时BNP的来源。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47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组)、43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室早组),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血浆BNP浓度,并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三组的左房、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另外对室早组及房颤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1、房颤组、室早组无沦治疗前,治疗成功与失败24h平均心室率均无显著差异;2、房颤组、室早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32.5(78.2,154.3)pg/ml比118.6(66.5,132.3)pg/ml比36.5(14.6,48.5),P〈0.05),房颤组血浆BNP水平又明显高于室早组(P〈0.05);3、经成功治疗后房颤组、室早组的血浆BNP显著下降,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4、室早治疗失败组BNP水平显著下降,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房颤治疗失败组BNP水平显著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0.5(42.5,90.3)pg/ml比36.5(14.6,48.5)pg/m1](P〈0.05);结论:心功能正常的频发室性早搏及心房颤动均伴有血浆BNP水平升高,在心室率无显著差异情况下,心房颤动组的BNP水平显著高于室性早搏组,且房颤治疗失败组的BNP水平不能降至正常水平,推测心房颤动时BNP水平的升高有心房因素的参与,是心房因素与心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脑室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观察组(42例)和参考组(42例),参考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面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参考组总有效率为76.2%,组间对比(P0.05)。观察组满意率为88.1%,参考组满意率为71.4%;组间对比(P0.05)。结论在脑室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工作中需要实施全面护理,加强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工作,并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避免患者围术期出现异常情况威胁到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缬沙坦合并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缬沙坦合并吲达帕胺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要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幅度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收缩压先于对照组降至正常(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差距加大,整个治疗期间观察组的舒张压下降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患者采用缬沙坦合并吲达帕胺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而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就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并心房颤动病人的疗效观察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1月到2013年1月所收治的心力衰竭并心房颤动患者50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分别是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静脉注射胺碘酮溶液及口服胺碘酮。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为82%,二者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压值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都达到正常水平,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不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都没有出现肾功能、肝功能损害、恶性心律失常、不可耐受性低血压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并心房颤动病人的疗效较佳,安全有效,无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可以作为首选治疗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剂量缬沙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3例,患者入院后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的缬沙坦,n=36,80 mg/日)和观察组(给予大剂量的缬沙坦,n=37,160 mg/日),比较两组左心室结构参数,包括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D)和左室后壁厚度(LVPWD)以及左心室功能参数,包括左心室收缩末容量(LVESV)、左心室舒张末容量(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左心室结构(LVESD、LVEDD、IVSD及LVPWD)、左心功能(LVESV、LVEDV、LVEF及CO)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均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5%,与对照组8.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缬沙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梗死后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由冠心病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口服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HR)明显下降(P〈0.05),QT间期(Q-Tc)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降血脂以及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