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国贫困地区2~5岁儿童的贫血患病情况及与喂养行为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贫困地区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个县(市)随机抽取5927名2~5岁儿童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一般情况、喂养状况和检测血红蛋白值。结果我国贫困地区2~5岁儿童的贫血患病率为22.4%,男童与女童无明显差异。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断奶时间、是否吃早餐、家里就餐人数、母亲文化程度、孩子在家就餐次数及家庭人均年收入等均与儿童的贫血患病状况有较大的相关。结论我国贫困地区2~5岁儿童的贫血状况依然严重,且与家庭喂养条件及喂养行为有密切关系。需有针对性的开展贫血的预防与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5岁以下流动儿童的贫血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血红蛋白<110 g/L做为儿童贫血诊断标准。采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并计算贫血率。问卷调查对朝阳区490名5岁以下流动儿童进行健康状况调查。 【结果】 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5.71%,1岁以下婴幼儿患病率最高,为14.77%。随年龄增长患病率下降。母亲的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和每月孩子的消费与儿童贫血的发生无显著相关;经单因素分析,1岁以下、低出生体重、0~6月龄儿童非纯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导致儿童贫血患病率高发。经多因素分析,出生低体重、未添加辅食、过去两周是否有腹泻和呼吸道疾病以及是否纯母乳喂养是儿童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 【结论】 流动儿童喂养存在不合适之处,建议相关部门重视流动儿童及乳母的卫生保健服务,指导婴幼儿合理喂养,提高流动儿童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重庆市某县农村地区0~5岁儿童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按整群抽样的原则抽取某县农村地区1 026名0~5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红蛋白检测,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该县农村地区0~5岁儿童贫血患病率为13.65%,贫血患病率0岁组最高,为22.75%,1岁组为15.38%,2岁组为9.47%,3岁组为11.34%,4岁组为10.53%,女童的贫血患病率为16.78%高于男童的11.23%(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和喂养方式等均为儿童贫血的危险因素。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儿童贫血率越低。母乳喂养的儿童贫血发病率低于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结论农村0~5岁儿童贫血患病情况与其性别、年龄、母亲的文化程度、喂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4.
岳莉  李佳樾  黄蕾  何莉  易彬  南楠  高杨  陈奕铭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1):1697-1699
了解高原地区0~6岁儿童的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贫血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高原地区甘南藏族自治州4个县1 512名0~6岁儿童测定血红蛋白、问卷调查儿童饮食行为和家长营养知识.结果 不同年龄、家庭所在地、主要抚养人文化程度、主要抚养人职业、家庭人均收入儿童贫血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83,39.48,27.05,44.26,32.45,P值均<0.05).不同性别、民族儿童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岁儿童贫血患病率为67.0%;1岁以下婴幼儿患病率最高,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下降.农村儿童贫血患病率为74.0%,高于城市儿童的58.6%(x2=39.48,P<0.05).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的0~6月龄婴儿贫血患病率(73.1%,75.0%)高于纯母乳喂养的婴儿(48.9%)(x2=6.78,P<0.05).挑食可导致儿童贫血患病率高发.结论 针对高原地区儿童家长开展健康教育,合理调整饮食结构,纠正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可以降低儿童贫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营养性贫血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婴幼儿营养性贫血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为降低婴幼儿营养性贫血的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在儿保门诊体检的3岁以下婴幼儿为调查对象,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问卷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营养性贫血发病率为29.61%,各年龄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52,P0.00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喂养方法、母亲文化程度、人均年收入、卫生保健知识知晓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幼儿营养性贫血的发病情况与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情况、家庭状况等因素有关。指导科学的喂养方法,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降低婴幼儿营养性贫血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528名留守儿童贫血患病情况及饮食行为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东海县5岁以内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探讨影响贫血患病因素。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东海县528名5岁以内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同地621名非留守儿童为对照,用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问卷调查被检对象的喂养情况及抚养人信息。结果研究组贫血患病率为12.12%,对照组为9.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抚养人缺铁性贫血知识知晓率4.5%,饮食行为中留守儿童比例有两项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结论留守儿童贫血患病率较高,抚养人缺铁性贫血知识和贫血预防意识严重缺乏,饮食行为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儿童基本相近,卫生保健部门对科学喂养知识宣传、儿童的营养干预和对儿童抚养人科学喂养指导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大庆市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2月15所幼儿园1893名学龄前儿童,采用统一调查表询问一般状况及病史,并进行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等测定.数据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893名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5.8%.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儿童饮食及胃肠因素、母亲贫血史是影响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因素.结论 该市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低于我国儿童,但仍应根据影响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因素加强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5岁以下儿童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的分布情况及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为制定儿童营养改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收集贵州省龙里县和惠水县5岁以下儿童的静脉血和指尖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铁蛋白,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抽样地区5岁以下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21.1%。血清铁蛋白的平均值为36.6μg/L,血红蛋白的平均值为124.1 g/L,血清铁蛋白与血红蛋白呈正相关。结论:6~12个月龄的儿童由于辅食添加不及时,当地饮食习惯等原因造成儿童在12~24个月龄时血清铁蛋白及血红蛋白均出现最低值。加强和普及婴幼儿时期科学喂养及儿童营养知识,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部农村3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中国西部农村3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中国西部9省46个项目县的9616名3岁以下儿童及其家庭进行调查并测定血红蛋白.结果 2005年西部9省项目地区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33.8%,男孩贫血患病率为34.7%,女孩为32.5%.用铁锅做饭的家庭中,儿童贫血的患病率为33.1%,不用铁锅做饭的家庭中儿童贫血的患病率为47.8%.单独为儿童做饭的家庭儿童贫血患病率为30.0%,未单独为儿童做饭的家庭儿童贫血患病率为38.6%.儿童贫血随月龄变化,12~18月龄是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的高峰,以后贫血率随月龄增加而下降;对于儿童贫血,母亲贫血的危险度为3.2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贫血、生长迟缓、铁锅做饭、单独为儿童做饭和性别与儿童贫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中国西部农村地区3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不容乐观,应根据儿童贫血的相关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改善西部地区3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兴化市农村0~6岁儿童贫血状况。方法:对7572名儿童体检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儿童贫血患病率为9.02%,0~岁组最高为13.99%,6~岁组最低为5.47%;不同喂养方式的贫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贫血的发生与年龄、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情况等因素有关。加强0~6岁儿童系统管理有助于贫血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合肥市农村地区6月~7岁儿童的贫血及铁缺乏情况, 为有效防治婴幼儿贫血及铁缺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 095名6月~7岁以下儿童进行血红蛋白和铁蛋白测定。结果 研究对象2 095人中, 检出贫血患儿331例, 检出率为15.80%;铁缺乏的有392人, 检出率为18.71%, 贫血患儿中铁缺乏人数为114, 检出率为34.44%;贫血及铁缺乏检出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有所下降, 小年龄组检出率最高。结论 合肥市农村地区贫血及铁缺乏仍有一定程度的发生, 且年龄越小, 贫血及铁缺乏发生率越高, 建议进一步加强营养知识宣教, 指导家长及时添加婴幼儿辅食, 引导家长形成科学合理的喂养知识和喂养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云南省4个贫困地区(0~6岁儿童贫血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贫血的干预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2006—2009年,连续4年对云南省4个贫困地区0~6岁儿童进行营养健康状况监测,体格测量,血红蛋白检测。结果4171名0~6岁儿童贫血率为6.7%~10.4%。弥渡县贫血率为15.7%~19.9%,在4个地区中最高。女童贫血率为6.8%~7.9%,男童贫血率为6.7%~13.3%。研究发现儿童性别、年龄、看护人类型和监测地区为儿童贫血患病率的影响因素。结论在云南省贫困地区,应该加强儿童看护人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合理膳食的认知,改善儿童膳食结构,补充铁含量高的食物,可有效降低贫血率。  相似文献   

13.
吴德雯 《职业与健康》2008,24(15):1589-1590
目的了解社区婴幼儿贫血的患病情况,探讨其病因,从而实施相应的防治措施,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在天津市红桥区芥园医院儿保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儿童为普查对象。用氰化高铁法测定幼儿的血红蛋白含量,并进行贫血诊断分析。结果0~6岁儿童贫血患病率为41.8%,以3岁以内儿童为主;男女幼儿贫血患病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儿贫血患病率为28.3%,人工喂养儿贫血患病率为65.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社区儿童贫血患病率与全国水平一致,其中以0~3岁偏高,添加辅食不及时,未实施母乳喂养为主要原因。应通过大力宣教喂养方式,改变膳食结构,提高儿童免疫力,有效地预防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了解母亲KAP(知识、态度、行为)对缺铁性贫血婴幼儿的影响,为防治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3年3月-2014年8月武汉市儿保门诊首次进行规范化健康体检的1858例6月龄至36月龄婴幼儿抽取血红蛋白检测并对其母亲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母亲KAP水平,予以教育指导及知识、态度、行为干预后再次进行KAP问卷调查。结果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31.3%。母亲中普遍存在缺铁性贫血知识欠缺,对铁缺乏及其引起的疾病等知识贫乏,喂养行为不科学,尤其在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系统学习科学育儿知识等方面掌握明显不足,造成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而对母亲进行喂养方式、食物提供及健康教育指导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情况明显改善,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17.5%。结论 应开展多层面的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知识专项宣传,提高母亲对贫血的认知水平,从饮食理念、饮食行为、饮食态度等方面改善母亲的喂养习惯,并要求其长期保持,以此逐步地养成其良好的饮食习惯,降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沈阳市城区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掌握儿童常见营养性疾病的发病率、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沈阳市2个城区8个街道共6 477名5岁以下儿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不同月龄、不同性别婴儿体重和身高均值均高于WHO(2006)标准,男婴高于女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超重、肥胖患病率分别为0.12%、0.35%、0.75%、22.59%、8.17%;6~8个月和5岁以下儿童贫血发生率分别为12.35%、8.12%;5岁以下儿童呼吸道感染与腹泻两周患病率分别为8.65%、14.40%。结论 应加强5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开展儿童体格及营养发育监测;对辖区内儿童家长进行科学喂养指导,提高母乳喂养率,以降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提高5岁以下儿童营养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早产儿发育至0~2岁时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IDA)的状况,分析引起IDA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乌鲁木齐市2015年6月-2016年12月出生并且在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定期进行系统保健及管理的208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0~岁组早产儿、1~2岁组早产儿分别在6、18个月时进行全血五分类及微量元素的检测。按照性别和族别比较各年龄组早产儿发生IDA的状况。结果 0~岁组早产儿IDA发生率高于1~2岁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婴早产儿IDA的发生率、铁缺乏检出率与女婴早产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发生率,女婴早产儿高于男婴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民族早产儿IDA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铁缺乏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哈萨克族发生率最高,为44.44%。结论 0~岁组早产儿更易发生IDA。预防和减少早产儿IDA的发生应因地制宜制定统一的元素铁营养补充计划,加强对少数民族家长进行儿童健康、科学喂养与营养宣教。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婴幼儿贫血状况,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为降低农村地区婴幼儿贫血患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南和湖北两省“中澳项目”6个项目县/市的农村6个月~2岁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体格测量和血红蛋白检测,并对其抚养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 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61名6个月~2岁婴幼儿的贫血患病率为31.96%,其中有93.15%为轻度贫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看护人、家庭收入水平、看护人对孩子未来身高有无期望、6月龄以内喂养方式、是否了解监测生长发育的方法、1年以内健康体检次数、泥糊状食物和肉类食物添加时间、是否补充维生素 D、每周食用肉类和禽蛋的频率、有无体质量低下和生长迟缓为婴幼儿贫血的影响因素。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长迟缓、家长对婴幼儿无身高期望是贫血的危险因素;按期体检、6月龄以内喂养方式为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食肉及食禽蛋频率高是贫血的保护因素。结论中部两省农村6个月~2岁婴幼儿贫血率较高,贫血程度以轻度为主。加强普及抚养人科学喂养及育儿知识、提高农村地区儿童保健服务水平将有助于降低婴幼儿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原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喂养人的喂养认知及行为对0~6岁儿童贫血发生的影响,为制定降低儿童贫血患病率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甘南藏族自治州4个县共1 726名0~6岁儿童进行血红蛋白测定和喂养认知行为等相关调查。  结果  0~6岁儿童贫血患病率为50.3%。低月龄、藏族、农村、父母学历及家庭收入低者贫血患病率较高(χ2值分别为156.95,899.51,148.17,8.18,16.36,11.03,P值均 < 0.05)。家长喂养知识知晓率为10.0%~53.7%。喂饭时分散孩子注意力、强迫进食的报告率分别为51.4%及36.1%。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长错误的喂养认知及强迫进食行为与儿童贫血发生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家长健康素养和喂养行为的改善是降低0~6岁儿童贫血发生的重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儿童缺铁性贫血(IDA)检出了解,了解儿童IDA红细胞铁蛋白(EF)及血清蛋白(SF)改变的相关性及其意义,观察“铁、Vitc、叶酸速溶冲剂”以IDA患儿的疗效。方法 2950名学龄前儿童接受体检和Hb检测;按全国统一标准计算缺铁性贫血检出率。按照随机原则选择102名患儿分为A,B,C三组,A,B两组投以“铁、Vitc、叶酸速溶冲剂”,疗程分别为12周和6周,C组为对照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各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后采血检测HB,ZPP,SF,EF。结果 (1)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检出率为26.27%,其中2岁组检出率高达29.85%;(2)贫血患儿治疗前后SF与EF均呈正相关关系。(3)应用“铁、Vitc、叶酸速溶冲剂”治疗IDA,患儿症状改善显著,无副作用。结论:学龄前儿童贫血的检出率为26.7%;EF对IDA的治疗反应按SF敏感,可作为治疗IDA早期疗效评价指标;“铁、Vitc、叶酸速溶叶剂”治疗IDA具有依从性好,疗效确切,无副作用及服用方便等,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河北省赵县6~23个月儿童贫血患病率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为赵县农村6~23个月儿童。16个乡镇全部纳入,根据各村的人口总数,采用与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共抽取160个行政村,每村随机抽取7名儿童。问卷调查采用经过改编的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化的妇幼卫生家庭调查工具,应用智能手机调查系统进行数据收集。应用HemoCue HB201+血红蛋白仪检测末梢血血红蛋白,取静脉血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铁蛋白,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结果 1 109名儿童的血红蛋白值平均值为(106.0±14.0) g/L,贫血患病率为55.9%,不同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1个月组最高(72.7%),18~20个月组最低(41.4%)。轻度贫血占78.4%,其次是中度贫血,占20.0%,重度贫血仅占1.6%。290名儿童的血清铁蛋白中位数为7.35 g/L,铁缺乏率为93.5%。贫血患儿肯定有铁缺乏。男童、9~11月龄、剖腹产、未断奶、昨天未吃含铁丰富的食物或补铁药物、未达到推荐的膳食频率更容易发生贫血。结论 赵县6~23个月儿童贫血患病率很高,绝大多数为轻度贫血和缺铁性贫血。不合理的喂养是贫血的重要相关因素,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家长不正确的喂养行为,降低儿童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