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肠癌75%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以下简称直乙肠)。对其前期病变息肉与癌的关系,尤其是直径(D)小于5mm的小息肉还存有争论。本文对我科12年间内镜检查1145例中57例(4.9%)直乙肠息肉作一回顾。1 临床资料性别与年龄:男性40例,女性17例。年龄从38~78岁,平均58岁。息肉特性:30~40mm~2~3×3mm~2;其中D<5 mm15例(26.3%),不典型增生7例;6~9mm的9例(15.8%),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癌基因STAT3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TM法检测100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80例炎症性息肉和8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STAT3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STAT3蛋白的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细胞质。STAT3蛋白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正常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9.00%、35.00%和31.25%。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STAT3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炎症性息肉和正常肠黏膜组织(P<0.01)。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STAT3蛋白的阳性率直径≥2cm的息肉高于直径<2cm的息肉,无蒂息肉高于长蒂息肉,绒毛状腺瘤高于管状腺瘤(P<0.05),其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 STAT3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发展有关,那些STAT3蛋白阳性的组织细胞可能是潜在的癌前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简称肠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与大便性状的相关性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住院的患者共299例,根据有无肠息肉分为肠息肉组202例和无肠息肉组97例,根据大便性状有无改变分为大便性状改变组161例和非大便性状改变组138例。分析肠息肉与大便性状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肠息肉的危险因素。【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结果显示,202例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脾虚湿瘀证92例(45.54%)、肠道湿热证71例(35.15%)、气滞血瘀证39例(19.3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肠息肉组与无肠息肉组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胆囊病史、血脂异常、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OR=2.17,95%CI:1.15-4.10,P=0.017)、年龄(OR=1.03,95%CI:1.01-1.06,P...  相似文献   

4.
STAT3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患肉及腺癌组织中STAT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TM法检测80例正常肠粘膜、100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80例腺癌组织中STAT3的表达,并分析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STAT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STAT3在正常肠粘膜、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增强,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STAT3的表达率在直径≥2cm的息内高于直径<1cm的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息肉高于轻度不典型增生的息肉,左半结肠的息肉高于右半结肠的息肉(P<0.01),其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STAT3可能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展及癌变过程中的重要促进因子,对于预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可能性及化学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结直肠息肉之间的相关性,以提高临床中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方法选取同时行结肠镜检查和血清CRP水平测定的患者853例,分别为结直肠息肉组(312例,包括非腺瘤性息肉亚组269例和腺瘤性息肉亚组43例)和正常组(541例),对比分析两组中患者的血清CRP水平。结果结直肠息肉组中高CRP水平的患者为237例(非腺瘤性息肉亚组203例,腺瘤性息肉亚组34例),正常组中,高CRP水平的患者为287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腺瘤性息肉亚组和腺瘤性息肉亚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CRP水平与结直肠息肉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息肉的病理类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分型肠息肉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干细胞标志Lgr5和CD44的表达及其对息肉癌变的临床预测意义。方法经结肠镜活检获取结肠直肠息肉、腺瘤和癌组织145例,进行病理检测分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病理类型标本中肿瘤干细胞标志Lgr5和CD44的表达,分析比较其与结、直癌的发生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CD44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95.65%,显著高于正常粘膜5%、炎性增生性息肉22.58%、管状腺瘤性息肉55.26%及绒毛状息肉75.76%(P<0.05)。Lgr5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达95.65%(22/23),显著高于正常粘膜(无表达)和炎性增生息肉16.12%(P<0.05),而在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中表达分别为86.84%(33/38)和93.94%(31/33),与大肠癌相比,两两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D44、Lgr5的表达强度与肠息肉癌变进展均呈正相关(rs=0.69377,P<0.0001;rs=0.81637,P<0.0001)。结论 Lgr5和CD44在大肠癌癌组织中高表达,它们的高表达与临床和病理的特征具有显著相关性;Lgr5和CD44的表达是区别大肠癌癌组织与正常肠粘膜组织的显著特点;与CD44相比,Lgr5表达与息肉癌变具有较强相关性,联合检测Lgr5与CD44在肠道早期病变诊断、尤其是肠息肉癌变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371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基本临床特征及其与粪便隐血和血癌胚抗原(CEA)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71例结直肠息肉住院病例,探讨不同年龄患者在性别、息肉数量及息肉解剖学部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1.5~3.0年的随访,分析粪便隐血及CEA与息肉癌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371例结直肠息肉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女性患者逐渐增多,单发息肉逐渐减少;由于年龄不同,息肉发生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759,P=0.045);3个年龄段患者中息肉癌变者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5.138、4.107、13.153,P<0.05).粪便隐血实验阳性及CEA异常升高者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χ2 =15.544、11.959,P<0.01);随着息肉个数增多,粪便隐血实验阳性的患者呈升高趋势(χ2 =14.043,P=0.001);粪便隐血实验阳性及CEA异常升高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其癌变率明显高于粪便隐血实验阴性及CEA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χ2 =40.165、43.249, P<0.01).结论 粪便隐血实验及CEA检测的结果对预防结直肠息肉癌变的随访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结肠黑变病24例临床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24例结肠黑变病(MC),对其病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通过电子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进行MC的诊断。结果 24例MC中以便秘及服用蒽醌类泻药者居多,也有结肠息肉、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论 结肠黑变病与便秘、服用泻药及年龄有密切的内在关系,其与肿瘤、炎症性肠病之间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及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方法:选取279例接受结肠镜检查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结直肠息肉分为结直肠息肉组(n=161)与对照组(n=118);结直肠息肉组再依据息肉大小分为息肉直径≥1 cm组(n=39)和息肉直径<1 cm组(n=122),依据息肉数目分为单发息肉组(息肉数=1个,n=75)和多发息肉组(息肉数≥2个,n=86).比较各组对象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分析高脂血症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结果:结直肠息肉组TC、TG、LDL水平及高脂血症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HD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息肉直径≥1 cm组TC、TG、LDL及高脂血症所占比例高于息肉直径<1 cm组(P<0.05);多发息肉组TC、TG、LDL及高脂血症所占比例高于单发息肉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OR=1.321,95%CI:1.016~1.456,P=0.027)是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脂血症是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与息肉直径大小、数目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关航  贾秋红  陆兆炯 《海南医学》2005,16(3):53-53,36
目的 探讨结肠黑变病(MC)的相关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本组32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20例,60岁以上22例,60岁以下10例,29例有口服果导、番泻叶、大黄苏打、牛黄解毒片、排毒养颜胶囊等蒽醌类泻药史,以上所有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结果 结肠镜显示肠粘膜呈棕色,黑褐色的色素沉着,色素可呈颗粒状,呈现虎斑样或呈条纹状类似于槟榔切面或呈弥漫性均匀分布。其中累及全结肠10例,累及降、横、升结肠17例,累及降、横结肠2例,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3例。单纯MC24例,MC合并结肠腺瘤性息肉5例,MC合并结肠癌3例。病理组织学均为肠粘膜固有膜内有大量密集或散在分布的巨噬细胞,胞浆内充满黑色颗粒。结论 结肠黑变病发生率有逐渐升高趋势,多发生于老年人便秘或长期滥用蒽醌类药物者。32例MC中合并结肠腺瘤性息肉5例,合并结肠癌3例,表明MC与息肉、肿瘤的发生存在某种内在关系。因此,应对便秘及经常服用蒽醌类泻药的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在发现MC的同时,须警惕息肉和肿瘤的存在,及早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324例电子结肠镜检查以及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结直肠息肉病变的相关因素。结果1324例结直肠息肉中,338例有临床症状,110例存在癌变或同时伴有肠癌,有症状息肉的癌变或伴有肠癌发生率为25.5%(338/1324)。经电子结肠镜电灼法切除868例(共1674粒息肉),开腹息肉切除术164例(共630粒息肉),行包括息肉的肠段切除8例,行结肠癌根治切除术97例,8例姑息性癌肿切除术。结论年龄≥61岁、直径≥2.0cm、多发息肉、广基分叶状、伴有下消化道症状的左半结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和伴发结直肠痛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单发的带蒂小息肉、分化良好以及明确良性者,经电子结肠镜切除是安全的,局部多发、直径较大、广基无蒂息肉应开腹手术,伴肠癌息肉、有癌变的较大息肉则应当按结直肠癌行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电子肠镜直视下高频电切、电凝结合氩气凝固治疗结、直息肉的疗效,探讨结、直息肉内镜治疗手段.方法对125例176枚结、直息肉经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切、电凝结合氩气凝固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其中术前病理证实腺瘤性息肉87枚,炎性息肉71枚,幼年性息肉18枚,均成功治疗,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切下大体标本能取出者亦均有病理证实,1例术后1枚切下息肉大体标本病理证实灶性癌变,术后外科再行根治手术.结论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切、电凝结合氩气凝固治疗结、直息肉安全,疗效可靠,是治疗结、直息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右江医学》2019,(8):595-599
目的探究无症状人群发生结直肠息肉的风险因素,以便为无症状人群结直肠癌的筛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某医院行肠镜筛查的61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连续变量分析息肉组和无息肉组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独立的风险因素。结果 614例患者纳入本项研究,其中结直肠息肉组219例,检出率为35.68%。息肉组与无息肉组之间比较,经单因素连续变量分析得出年龄、体重指数(BMI)与无症状人群结直肠息肉相关(P<0.001),男性、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结直肠息肉检出率高(P<0.05或0.01),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 BMI、 HP阳性为结直肠息肉检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男性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高于女性,年龄越大息肉检出率越高。年龄、BMI、HP阳性是无症状人群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直肠息肉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有效治疗结直肠息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就诊且活检病理结果为良性,行结肠镜无法独立切除的结直肠息肉患者80例,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行结肠镜联合腹腔镜切除术,对照组行开腹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肠功能恢复时间等指标。同时探究息肉直径、数量与癌变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肠蠕动恢复时间分别为(84.7±17.2) min、(33.7±9.8) mL和(6.7±2.4) 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07.2±22.7) min、(117.5±21.6) mL和(8.5±4.9)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方面,观察组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术后病理切片验证,息肉直径≥2 cm者癌变率高达47.6%,息肉直径<2 cm者癌变率仅为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息肉癌变率为5.2%,多发息肉癌变率则高达3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直肠息肉可显著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肠功能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4例电子结肠镜检查以及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结直肠息肉病变的相关因素。结果 1324例结直肠息肉中,338例有临床症状,110例存在癌变或同时伴有肠癌,有症状息肉的癌变或伴有肠癌发生率为25.5%(338/1324)。经电子结肠镜电灼法切除868例(共1674粒息肉),开腹息肉切除术164例(共630粒息肉),行包括息肉的肠段切除8例,行结肠癌根治切除术97例,8例姑息性癌肿切除术。结论 年龄≥61岁、直径≥2.0cm、多发息肉、广基分叶状、伴有下消化道症状的左半结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和伴发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单发的带蒂小息肉、分化良好以及明确良性者,经电子结肠镜切除是安全的,局部多发、直径较大、广基无蒂息肉应开腹手术,伴肠癌息肉、有癌变的较大息肉则应当按结直肠癌行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结肠黑变病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肠黑变病 (MC)的病因及其与肿瘤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内镜和病理确诊为MC的 46例临床、内镜资料。结果 MC致病因素为便秘 (4 2例 )、长期或间断服泻药 (3 9例 )、结肠癌术后 (2例 )、原因未明 (2例 ) ;年龄 >60岁 3 7例 ;并存结肠癌 3例、腺瘤性息肉 6例、肠结核 1例、痔疮 8例。结论 MC主要与便秘和长期服泻药有关 ;年龄与MC发病密切相关 ;与肿瘤发生存在某种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85例结直肠癌,46例结直肠腺瘤息肉、3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和30位正常对照者及结直肠癌术后随访组、复发组血清TGFβ-1与CEA的含量,分析血清TGFβ-1含量与结直肠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及肿瘤复发组TGFβ-1和CE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结直肠腺瘤息肉组及炎症性肠病组TGFβ-1含量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CEA含量无明显升高。术后各随访组TGFβ-1与CEA含量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结直肠癌组血清TGFβ-1含量与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肿瘤大小相关(P<0.05)而与肿瘤部位无关。结论:血清TGF-β1可作为结直肠癌的具有一定临床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有助于其临床诊断与评价、术后复发及高危对象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良性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信阳市中医院收治的结直肠良性息肉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后续并发症等手术指标。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中转开腹者。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5.3±14.6)min、出血量(33.2±8.5)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2.5±4.3)h、住院时间(6.4±1.3)d。术后均无吻合口瘘、肠穿孔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无息肉残留与复发。结论腹腔镜结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良性息肉效果良好,患者恢复速度快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结肠黑变病(MC)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致病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结肠黑变病患者78例.结果 本组诊断MCⅠ度28例,MCⅡ度43例,MCⅢ度7例.并发结直肠息肉19例,并发溃疡性结肠炎3例,并发痔疮8例.结论 结肠黑变病除主要与便秘、滥用泻药有关外,可能与结肠癌、结肠息肉及溃疡性结肠炎也有关,应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结、直肠息肉检查的价值.方法 对21例患者MSCT结、直肠息肉检查容积扫描后,用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内窥镜 (CTVE)重建图像,并与纤维结肠镜(CC)检查及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2~74岁.结果 21例患者共检出29枚息肉,CC检出28枚,检出率96.55%,MSCT检出26枚息肉,检出率89.6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例行手术治疗;对≥5 mm息肉,MSCT与CC的差异不明显; MSCT检查没有盲区,可以检出CC不能达到肠段的息肉.结论 MSCT对结、直肠息肉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舒适、痛苦少、安全的检查,在结、直肠病变的全面观察方面及病变细节显示方面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