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放射学检查证实的眶内假性肿瘤的颅内延伸罕见。作者回顾了自1980年以来经组织学活检证实为眶内假性肿瘤的90例病人的CT图象,8例(8.8%)显示有颅内脑膜延伸。寻找眶内假性肿瘤颅内延伸的征象包括:①异常强化的软组织影通过眶上裂延伸至中颅窝,并且正常脂肪层消失。②病变扩展至同侧海绵窦和③与眼眶病变相续的脑膜有广泛的异常增厚或/和强化。8例中6例为眶后局限延伸,2例为颅内广泛延伸,其中1例为双侧眼眶病变。有报告眶内肿块可通过蝶骨平面向上延伸至前颅窝。有的可播及前、中颅窝的脑膜并累及额叶表面。肉芽肿可发生于眶内、眶裂内或海绵窦内,其  相似文献   

2.
已知有颅外和脊椎外脑膜瘤,但少见。在颅底咽旁间隙肿块的诊断研究包括有淋巴上皮瘤、颈静脉球瘤、涎腺肿瘤、颈部淋巴结的转移瘤,以及累及骨、肌肉和神经的病变。作者报告的病例为在此部位少见的脑膜瘤。患者57岁,女性。体检发现左扁桃体窝较大的区域伴颈外侧可触及肿物,X—Ⅻ颅神经受累。颅骨及体层摄影发现左侧岩锥附  相似文献   

3.
颅内脑膜瘤颅外转移罕见,作者报告一例骨转移病例。男性37岁,1978年1月因头痛,左面轻瘫,双侧视乳头水肿。CT 扫描见一肿瘤起于中颅凹底,呈均一强化。手术切除肿瘤,病理诊断为成血管细胞型脑膜瘤。1979年6月与1980年6月先后二次因肿瘤复发再次手术,1982年2月始发生进行性右上臂及右肋部剧痛。胸片示右第9肋骨中段骨破坏,并见一胸膜外软组织块影。右肩X 线片示肱骨干上段骨破坏,内侧骨皮质中断。骨扫描于肋骨、肱骨骨破坏区有同位索聚集现象。活检病理证实为转移性脑膜瘤。虽然脑膜瘤组织学上具有良性特征,但局部可恶变,侵犯血管、骨胳和肌肉,远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眶沟通性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CT和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齐全的颅眶沟通性脑膜瘤13例,分析其CT和MRI影像特征,重点观察肿瘤的形态、大小、边界、肿瘤基底宽度、瘤周水肿宽度、强化均匀程度以及脑膜尾征长度等,观察指标经量化处理,并随机抽取临床、影像资料齐全并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脑膜瘤29例,对比分析2组病例的临床、病理及影像特征差异.结果 13例颅眶沟通性脑膜瘤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突眼、视力减退、眼球运动受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形态以哑铃状多见,肿瘤最大径平均值、肿瘤基底最大宽度平均值、瘤周水肿最大宽度平均值、脑膜尾征邻近强化硬脑膜的最大长度平均值均大于颅内脑膜瘤(P<0.05).结论 颅眶沟通性脑膜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及CT、MRI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5.
恶性脑膜瘤CT与病理对照分析及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复习了20例资料完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综合分析其CT表现为:(1)肿瘤外形不规则,有分叶结节状凸起,边界不清;(2)肿瘤内低密度区及脑膜瘤的非均一强化或环状强化;(3)明显的瘤周水肿;(4)肿瘤侵犯颅骨及颅外软组织。讨论了恶性脑膜瘤的CT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关系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真正发生转移的脑膜瘤罕见,自1880年以来,仅报告110例,其转移发生率不到1%。作者报告3例,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50~56岁。原发部位分别为矢旁区、鼻部和蝶翼部。三例均有多次局部复发,并分别发生肺、颅内和下颌骨之远隔部位转移,尸检或活检为良性脑膜瘤。作者指出,成血管细胞型比其它类型脑膜瘤颅外转移的发病率较高,可视为潜在恶性肿瘤。脑膜瘤转移到各部位的发病率为:肺60%,腹(主要为肝)34%,颈淋巴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颅外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颅外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仅行CT检查者2例;仅行MRI检查者1例;CT及MRI均查者3例.结果:6例颅外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为:①病变位于咽旁间隙者3例,咀嚼肌间隙者1例,眼眶者2例;②平扫CT上病变均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其中3/5病变含有沙粒样钙化.平扫MRI上,病变在T2WI上均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椒盐”征);③增强CT和MRI上,病变均呈明显强化表现;④位于咽旁间隙的病变推移(2例)或包绕(1例)颈内动脉,咽侧壁呈受压改变;⑤4/6例病变表现为与颅内脑膜瘤相连,相邻颅骨和眶壁表现为骨质增厚(4例)或吸收(1例).结论:颅外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以软组织肿块内含钙化、“椒盐”征和邻骨受侵为特点.该病变的CT和MRI表现能为相关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 ,2 3岁。外伤后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就诊。CT检查 :右侧前颅凹见一巨大囊性低密度肿物 ,CT值约-94~ 6HU ,最大截面约 7cm× 6cm大小。边缘不规则并伴有弧状高密度钙化影 ,CT值约 15 2HU。纵裂及脑沟内见游离的低密度脂肪影 ,CT值约 -3 3HU。右侧脑室前角受压移位 ,右额骨受压骨质吸收变薄 (附图 )。CT诊断 :右前颅凹表皮样囊肿并瘤壁外伤后破裂。手术及病理 :右侧前颅凹见一巨大灰褐色肿物 ,约 7cm×6cm× 7cm大小 ,部分包膜与脑组织粘连。切开肿物 ,其内充满白色脂类物质。病理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纤维型脑(脊)膜瘤的MRI影像特征。方法 1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纤维型脑 (脊)膜瘤,位于颅内7例(大脑镰旁、后颅窝各2例,右颞部、侧脑室及前颅窝嗅沟各1例),颅颈交界区1例,胸椎管2例,于静脉注射造影剂前后,均经FSE序列T1加权和T2加权磁共振成像,并分析其MRI影像表现。结果 5例颅内脑膜瘤与1例颅颈交界区脑(脊)膜瘤T1WI呈等信号,T2WI中央极低信号,周围等信号,增强扫描中央轻度强化,周围明显强化;2例颅内脑膜瘤(其中1例位于右侧侧脑室)与2例胸椎管内脊膜瘤T1WI与T2WI均呈等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除1例侧脑室脑膜瘤外所有肿瘤以宽基底贴敷于硬脑(脊)膜,其中,3例增强扫描可见“脑(脊)膜尾征”。结论 纤维型脑(脊)膜瘤有典型的MRI特征,MRI对其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鞍区脑膜瘤的MR影像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鞍区脑膜瘤50例,对其临床和MR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位于鞍区的病灶数为52个,22个病灶中心位于鞍上,30个位于鞍旁。肿瘤多呈椭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晰,包膜完整,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略高或低信号,41例行Gd-DTPA增强呈明显强化。结论MR对鞍区脑膜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异位脑膜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脑膜瘤是颅内及脊椎内常见肿瘤之一 ,约占颅内肿瘤 15 %~ 2 0 % ,而发生在颅外及脊椎外的脑膜瘤 ,即异位脑膜瘤 ,非常罕见 ,仅占其 1%~ 2 % [1] ,大部分仅为个例报道。本文将对异位脑膜瘤的组织发生、病理学特征、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进行综述。1 异位脑膜瘤的组织发生学脑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9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按年龄大小分为青中年组(28~59岁)和老年组(≥60岁)。所有患者均经CTA或MRA检查证实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后经DSA检查验证。结果 49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452例经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其中35.2%(159例)为颅内动脉病变,31.8%(144例)为颅外动脉病变,33.0%(149例)为颅内、外病变并存;颅内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68.1%(308例),稍高于颅外动脉的64.8%(293例)。青中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95比64,P<0.01);老年组颅外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中年组(80比64,P<0.01),后循环病变的发生率亦高于青中年组(155比112,P<0.05)。高血压、高龄、糖尿病是颅外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是颅内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外病变组高龄患者的比例高于颅内病变组(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颅外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纯颅内动脉病变逐渐减少,颅外病变及后循环病变增多。颅外病变组高龄者多于颅内病变组。  相似文献   

13.
脑膜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术前栓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膜瘤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术前栓塞已成为脑膜瘤诊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颅底部位较大的脑膜瘤和累及静脉窦的脑膜瘤,多行DSA检查。其血管造影成像特点是呈放射状影像,其供血动脉多为颅内外的脑膜支。术前栓塞可使脑膜瘤变小、变软、血供减少,因此,可使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减少,减少由于牵拉和操作脑组织而引起的对脑组织的损伤。应用的栓塞剂多为多聚乙醇(polyvinyl alcohol,PVA)颗粒,直径多为255-350μm,目的是栓塞肿瘤的血管床而非仅仅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只要避开颅内外危险吻合和颅内正常分支,脑膜瘤的术前栓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颅眶沟通性脑膜瘤(cranio—orbitalcommunicating menin-giomas)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疾病,属于脑膜瘤的一类分型,其发病率低于同期脑膜瘤的1%,约占同期颅眶沟通瘤的29%。其临床表现主要由瘤体的起源部位所决定,眶内起源者多表现为眼部的症状和体征,而颅内起源者则多表现为颅内的症状和体征,同时,该疾病的影像学方面个体差异较大,诊断较为困难,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浆细胞肉芽肿(PCG)的MRI表现及误诊原因.资料与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颅内PCG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病灶分别位于右侧额顶叶、右侧桥小脑角区、右侧中颅窝蝶鞍旁及左侧上矢状窦旁,T1WI、T2WI多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合并出血时可均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多呈等低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可呈等、低或高信号,增强后多呈明显均匀强化.其中1例位于脑内,术前误诊为转移瘤或胶质瘤伴出血.3例位于脑外,其中2例可见脑膜尾征,术前误诊为脑膜瘤.结论 颅内PCG少见,MRI无特征性表现,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从颈静脉孔颅神经发出的雪旺氏细胞瘤不常见,虽多有颈静脉孔综合征,但第9,10及11颅神经瘫痪却不常见,因而易误诊为颈静脉球瘤或听神经瘤。作者报告7例颈静脉孔神经鞘瘤。CT 扫描均准确判断出7例病变的部位与范围,仅1例用早代 CT 未显示出颅外扩展。肿瘤位于颈静脉孔中心,向颅内扩展部显示一光滑的包膜,颈静脉孔与岩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外哑铃型舌下神经鞘瘤的CT及 MRI表现特点。方法对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颅内外哑铃型舌下神经鞘瘤的CT、MRI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颅内外哑铃型舌下神经鞘瘤均表现为经舌下神经管向颅内外延伸的哑铃状肿块影。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可见舌下神经管扩大和枕骨髁、舌下神经管骨质破坏,增强后病灶一般呈较明显环状或不均强化。MRI平扫病灶T1 WI上呈等或低信号,T2 WI为高信号,并可见舌下神经管扩大,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或不均强化。舌肌萎缩脂肪变性在T1 WI及T2 WI均呈高信号。结论颅内外哑铃型舌下神经鞘瘤具有特征性的CT及 MRI表现,对临床诊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颅外颈动脉瘤二例崔世民,陈俊华,陈林根,李庆彬图1男,37岁。右上颈部搏动性肿物半年。血管造影示右颈内动脉起始部巨大囊性动脉店,其内血栓形成。手术及病理:右颈内动脉瘤。图2男,30岁。左上颈部搏动性肿物半年。血管造影示左颈外动脉瘤伴血栓形成。手术及病...  相似文献   

19.
患者 ,男 ,73岁。行走不稳进行性加重两年入院。体检 :步履蹒跚 ,神清 ,无面瘫及颈抵抗。X线 :右额区肿瘤 ,病变累及颅骨内板及板障。CT颅脑平扫见右额区一形态不规则的囊性肿块 ,大小 8cm× 6cm×9cm ,其内密度不均 ,见条带状稍高密度影和点、片状钙化 ,非钙化区CT值 7.4~ 32 .4HU ,肿块边界清楚 ,有轻度占位 ,右额骨内板不规则压迫性骨质吸收破坏。诊断 :右额区脑膜瘤 ,畸胎瘤待排。手术见右额区颅内脑外 6cm× 9cm大小肿物 ,有完整包膜 ,内为灰黄色脂样组织 ,深部有部分液化 ,局部硬脑膜完整 ,呈反应性增生 ,额骨内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性脑膜瘤的CT和MRI特征.资料与方法 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性脑膜瘤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多发性脑膜瘤双发16例,多发7例(平均4.7个),共61个肿瘤.CT平扫为颅内多发的等或略高密度病灶,MRI T1WI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I对颅内多发性脑膜瘤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