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了解和分析南宁市2000~2006年HIV/AIDS流行趋势,对南宁市HIV/AIDS流行趋势进行中短期预测,为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南宁市艾滋病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南宁市2000~2006年HIV/AIDS资料,建立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我市2008、2010年HIV/AIDS流行趋势。结果:预测模型精度为优,2008、2010年南宁市HIV/AIDS发病率预测值分别为54.93/10万、281.21/10万。结论:各有关部门应早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艾滋病控制力度,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长春市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情况,探讨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长春市2009年2013年法定报告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人口资料及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其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长春市2009年2013年法定报告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人口资料及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其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长春市2009年2013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9年的17.21/10万下降到2013年的4.36/10万;12013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9年的17.21/10万下降到2013年的4.36/10万;112岁儿童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的接种率为92.7%,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的保护率为85.3%;本市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人群为1812岁儿童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的接种率为92.7%,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的保护率为85.3%;本市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人群为1831岁,男女发病比例为2.37∶1,且发病率人群的职业以工人和职员为主,其发病人数约占总发病人数的58.5%左右;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高峰。结论长春市2008年31岁,男女发病比例为2.37∶1,且发病率人群的职业以工人和职员为主,其发病人数约占总发病人数的58.5%左右;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高峰。结论长春市2008年2013年的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因此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情况,积极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而中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病率国家,乙肝报告发病率一度呈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89.00/10万,即每年约有115.7万人成为乙肝患者,造成约1000亿元的医疗费用投入~([1])。由于乙肝愈后较差,治疗较困难,一直是我国防治的重点传染病。乙肝也是部队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流行型,其发病在部队传染病发病中占有较高的构成比。为了解某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近年来的防治工作情况,为制定预防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对1991年—2014年某部乙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06~2010年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2006~2010年网络报告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平均发病率为507.31/10万,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肺结核(166.03/10万)、病毒性肝炎(116.83/10万)、其他感染性腹泻(53.29 /10万)、梅毒(43.04/10万)、手足口病(34.84/10万);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是20~29岁;职业以农民、工人为主,分别占35.15%、21.01%.结论 应加强结核病及病毒性肝炎的控制工作,对农民及工人加强防治传染病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对病毒性肝炎3年发病、死亡、三间分布情况及预防接种对该病的影响。方法对三年法定传染病的年报表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6年病毒性肝炎共发病了173007例,占甲乙类传染病的第一位。年平均发病率158.32/10万,2004年、2005年、2006年依次发病为204.51/10万、143.52/10万、121.52/10万,发病率逐期下降。累计死亡136人,年平均病死率1.28%。全省均有发病。主要发病季节、职业、性别、年龄、地区分布是:3、4、8月(28.75%),学生、农民、工人(70.92%),青壮年(60.41%),男性(62.66%),西安及其周边地区(57.31%)。结论病毒性肝炎流行强度在使用疫苗和其他综合防治措施后较使用前削减。多种途径传播是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乙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型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及发病规律,以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病毒性肝炎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阐述其三间分布,寻找规律。结论病毒性肝炎总发病率为406.9/10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乙型肝炎(204.9/10万)、甲型肝炎(163.2/10万)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50.37%、40.12%。结论加强儿童及重点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及加大对餐饮业的卫生监管,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是控制乙肝、甲肝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陈斌 《江西医药》2014,(6):550-551
目的: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效果。方法根据乙型病毒型肝炎的常规防治措施,在本地区进行预防控制。对比预防控制前、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年发病率。结果与预防控制前相比,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年发病率有明显下降。结论本地区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去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白云区2011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现况研究)对白云区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白云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19种11047例,年报告发病率为497.02/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10种14703例,年报告发病率为661.51/10万。2011年白云区法定传染病发病居前3位的疾病依次为手足口病(434.52/10万)、病毒性肝炎(221.90/10万)、肺结核(168.63/10万)。按发病系统分,发病最高的是肠道传染病(占50.51%),第二是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26.40%),第三是呼吸道传染病(占21.88%)。传染病总体发病男性高于女性;高发年龄组在0~1岁;高发月份在5~7月。结论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是要加大肠道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治与监测,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加强对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盂县历年来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盂县2001年至2010年法定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年间盂县病毒性肝炎疫情总体呈现平稳流行态势,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7.85/10万;从年龄分布来看,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甲型肝炎发病高峰为10~45岁年龄组、乙型肝炎发病高峰为15~55岁年龄组、丙型肝炎发病高峰为30~40岁年龄组、戊型肝炎无明显发病高峰、未分型肝炎发病高峰为25~55岁年龄组。从职业分布来看发病居前五位的依次为农民731例、工人159例、民工105例、家务及待业76例、学生72例,发病率分别为24.93/10万、5.42/10万、3.58/10万、2.59/10万、2.46/10万。从各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来看,乙型肝炎发病率为最高,年均发病33.87/10万。2001年至2005年发病率渐呈下降趋势,2006年至2010年发病率处于历年平均水平。结论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虽然已取得明显效果,但应调整防治策略,加大对甲型肝炎、丙型肝炎的防治力度和疫苗预防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濮阳市病毒性肝炎(肝炎)的流行趋势,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濮阳1997~2006年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7~2006年肝炎年均发病率为78.59/10万.甲肝发病逐年下降,近2年有上升走势;乙肝在各型肝炎中所占比例最大,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甲肝发病有明显的夏秋季高峰,乙肝季节分布不明显;甲肝的年龄分布以0~2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乙肝以20~45岁年龄组为主;甲肝男性年均发病率为16.84/10万,女性为7.89/10万,乙肝年均发病率为112.62/10万,女性为44.76/10万;病毒性肝炎的地区分布呈现市区高于农村.结论 乙肝是濮阳市肝炎的防治重点,甲肝发病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近8年法定传染病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分析其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订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该市2004—2011年法定传染病各型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全市近8年报道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3 769例,年平均发现阳性患者471例,男女比例为1.82∶1,甲型肝炎(甲肝)占5.52%(208/3 769)、乙型肝炎(乙肝)占76.09%(2 868/3 769)、丙型肝炎(丙肝)占15.47%(583/3 769)、戊型肝炎(戊肝)占0.24%(9/3 769)、未分型肝炎占2.68%(101/3 769)。全市肝炎人群阳性率为74.12/10万,甲肝为4.09/10万、乙肝为56.40/10万、丙肝为11.47/10万、戊肝为0.18/10万、未分型肝炎为1.99/10万。全市各乡镇每月均有肝炎阳性患者出现。15-<45岁肝炎阳性患者占总阳性数的71.19%。农民、公职人员和学生患者排前3位,丙肝在个别乡镇有增多趋势。结论该市病毒性肝炎防治任务仍然严峻,应加强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201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规律,为制订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相关回归分析方法对25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不同年度、地区、年龄、感染型别等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共发生病毒性肝炎118例,报告发病率35.98/10万(118/328 000),无死亡病例。乙型肝炎所占比例较大,且发病较上一年有所下降,未分型肝炎略有上升,甲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略有下降。年龄分布均为18周岁以上成年人,发病率以50~59岁年龄组人群较高。职业以家务待业、离退休人员和农民为主。结论免疫接种是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关键,加强重点人群卫生知识宣传是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基础,采取病例隔离、疫点消毒是控制肝炎发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2008年阳春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阳春市2008年法定传染病疫情,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8年阳春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阳春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共12种1519例,死亡17例,发病率为163.00/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为572例,无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依次是:肺结核(948例)、肝炎(285例)、痢疾(104例)、梅毒(100例)、淋病(27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6.38%(1464/1519)。结论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应加强对肺结核、乙型肝炎、性病的监测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清新县2004-2008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订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8年清新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3种11792例,年平均发病率330.57/10万。发病率最高是2007年为359.48/10万,最低是2005年为297.04/10万。5年间呼吸道传染病一直居高不下,占总病例数的50.53%;其次是肠道传染病,占总病例数的24.14%;再次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占总病例数的23.50%。结论肺结核、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肝炎、梅毒和麻疹是当地近年的重点传染病,今后工作重点应加强对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5.
16.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含量测定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静  柳伟  马楠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0):3088-3089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的含量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正常健康成人组50例和病情严重程度不一的病毒性肝炎组184例患者进行血清透明质酸检测结果比较.结果:肝实质受损时间越长,肝功能损害越甚,血清透明质酸含量也逐步增高,以152.6 ng/ml为界鉴别临床诊断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准确率为90.5%,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7.8%,阳性预测率98.1%,阴性预测率为83.0%.结论:血清透明质酸测定对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和判定肝损害的严重程度,具有较大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何刘  张照如 《安徽医药》2017,21(11):2016-2018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 筛选标准应排除1型糖尿病(T1DM),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病及其他先天性脏器疾病.回顾性分析150例确诊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病历资料,其中一部分患者患有T2DM,研究T2DM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 随着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情的加重(Child-Pugh分级提高),T2DM对肝功能损害呈加重趋势(P<0.05).T2DM对肝功能损害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r=-0.393,P<0.01),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r=0.275,P=0.0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r=0.290,P<0.01)及Child-Pugh分级(r=0.418,P<0.01)呈正相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可加重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这对未来指导科学研究,及临床早期防治糖尿病合并肝硬化患者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Lamivudine. A review of its therapeutic potential in chronic hepatitis B.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B Jarvis  D Faulds 《Drugs》1999,58(1):101-141
Lamivudine is a deoxycytidine analogue that is active against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lamivudine profoundly suppresses HBV replication. Clin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liver histology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with lamivudine in double-blind, randomised, trials in 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positiv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compensated liver disease. After 52 weeks of treatment, relative to placebo (< or = 25%), significantly more Chinese (56%) or Western patients (52%) treated with lamivudine 100 mg/day had reductions of > or = 2 or more points in Knodell necro-inflammatory scores. Moreover, significantly fewer lamivudine 100 mg/day than placebo recipients had progressive fibrosis in liver biopsies (< or = 5 vs > or = 15%) and fewer lamivudine- than placebo-treated patients progressed to cirrhosis (1.8 vs 7.1%). More lamivudine 100 mg/day than placebo recipients acquired antibodies to HBeAg after 52 weeks (16 vs 4% in Chinese patients and 17 vs 6% in Western patients). ALT levels normalised in significantly more lamivudine than placebo recipients enrolled in these trials. In HBeAg-negative, HBV DNA positive patients with compensated liver disease enrolled in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study, HBV DNA levels were suppressed to below the limit of detection (< 2.5 pg/ml) and ALT levels normalised in 63% and 6%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lamivudine 100 mg/day or placebo for 24 weeks. Clin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liver histology were obtained in 60%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lamivudine for 52 weeks in this study. Lamivudine 100 mg/day for 52 weeks produced similar or significantly greater improvements in liver histology and ALT levels than 24 weeks' treatment with lamivudine plus interferon-alpha. In liver transplant candidate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end-stage liver disease, lamivudine 100 mg/day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 generally suppressed HBV replication and appeared to protect the grafted liver from reinfection. Lamivudine 100 mg/day suppressed viral replication and improved liver histology in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with recurrent or de novo chronic hepatitis B. Lamivudine 300 or 600 mg/day reduced HBV replication in HIV-positive patien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compensated liver disease treated with lamivudine 100 mg/day or placebo for 52 to 68 weeks was similar. 3.1- to 10-fold increases in ALT over baseline occurred in 13% of patients during treatment with lamivudine 100 mg/day or placebo for 52 weeks. Post-treatment ALT elevations were more common in lamivudine than placebo recipients; however, these generally resolved spontaneously; < or = 1.5% of lamivudine- or placebo-treated patients experienced hepatic decompensation. CONCLUSION: Lamivudine inhibits HBV replication, reduces hepatic necro-inflammatory activity and the progression of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ongoing viral replication and compensated liver disease including HBeAg-negative patients. The drug also suppresses viral replication in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and HIV-positive patients. Thus, lamivudine is potentially useful in a wide range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ongoing viral replication.  相似文献   

19.
综合性三甲医院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某综合性三甲医院2005年-2012年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运用横断面研究及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按疾病构成、病种顺序、分类、主要传播途径等进行研究分析,了解该院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采用Excel和SPSS 11.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描述各传染病的报告例数和构成比。结果某综合性三甲医院2005年-2012年报告传染病27种共17084例,其中甲类传染病1例,乙类传染病12365例,丙类传染病4716例;报告前10位的传染病依次是病毒性肝炎、梅毒、肺结核、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淋病、流行性腮腺炎、丙型肝炎、细菌性痢疾、麻疹,报告前10位法定传染病占上报总数的92.06%,而前5位占总报告数的80.53%。结论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是威胁本地区成年人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是威胁本地区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