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目的:研究实验性牙移动过程中大鼠三叉神经节内甘丙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与正畸疼痛缓解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联系。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35只,建立正畸牙移动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左侧为加力侧,右侧为未加力侧,左右自身对照,分别于加力6h、12h、1、3、5、7d后处死动物,取大鼠三叉神经节,标本制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图像分析。采用SPSSl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加力1d甘丙肽阳性细胞数增多,表达增强(P〈O.05);加力3d阳性细胞数增多明显(P〈O.01);加力5d甘丙肽免疫阳性细胞数达到高峰,神经节细胞中甘丙肽免疫阳性染色呈强阳性表达(P〈0.01)。实验组未加力侧各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甘丙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AL作为内源性镇痛物质与正畸牙移动所致牙体与牙周疼痛的缓解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咬合重建对大鼠三叉神经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及相应的正常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动物间断磨除右侧上、下颌磨牙牙冠至龈下,有二组分别于第3周、第9周停止磨牙,任其自行萌出,恢复咬合关系。双侧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a,TG)切片行CGRP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光镜观察,并用Image Pro Plus 5.1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侧咀嚼实验组咀嚼侧和非咀嚼侧TG内CGRP免疫阳性神经元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p〈0.05),非咀嚼侧明显低于咀嚼侧(p〈0.01)。早期恢复咬合实验组TG内免疫阳性神经元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咀嚼侧与非咀嚼侧比较无差异(P〉0.05)。晚期恢复咬合实验组TG内免疫阳性神经元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p〈0.05),非咀嚼侧明显低于咀嚼侧(p〈0.05)。结论:早期恢复咬合关系,TG内CGRP表达可恢复正常,晚期恢复咬合关系,CGRP表达不能恢复正常,CGRP参与了单侧咀嚼引起的颞颌关节病的病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SD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研究牙移动过程中,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中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的表达位置及表达量的变化规律,进而探讨其在正畸疼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和实验组(54只)。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实验组大鼠施加50 g力后,分别于4、8 h、1 d(1 d组按力值大小分为1 d-30 g、1 d-50 g、1 d-80 g 3个亚组)、3、5、7、14 d,随机处死6只,切取三叉神经节,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分别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节中TRPV1及CGRP的表达位置及表达量变化。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显示,TRPV1及CGRP主要表达于小型及中型神经元。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三叉神经节中TRPV1免疫反应阳性(TRPV1-IR)神经元百分比及CGRP免疫反应阳性(CGRP-IR)神经元百分比增加,1~3 d相继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回落至初始水平,且两者随加力力值增大而呈现增高趋势。结论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三叉神经节内TRPV1及CGRP的表达随加力时间及加力力值改变呈现规律性变化,提示TRPV1及CGRP可能在正畸疼痛的发生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咬合重建大鼠三叉神经节CGRPmRNA及其相应蛋白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咬合重建对大鼠三叉神经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及CGRP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3个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动物间断磨除右上、下颌磨牙牙冠至龈下,有2组分别第3周、第9周停止磨牙,任其自行萌出,恢复咬合关系。双侧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a,TG)切片行CGRP免疫组织化学反应(SABC法)和原位杂交反应。光镜观察拍片,并用I mage Pro Plus5.1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测定。SPSS10.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单侧咀嚼实验组咀嚼侧和非咀嚼侧TG内CGRP免疫阳性神经元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其非咀嚼侧明显低于咀嚼侧(P〈0.01),而CGRPmRNA阳性神经元百分比显著增高(P〈0.01),非咀嚼侧明显高于咀嚼侧(P〈0.01)。晚期恢复咬合实验组TG内CGRP和CGRPmRNA表达情况与单侧咀嚼实验组一致。结论:早期恢复咬合关系TG内CGRP和CGRPmRNA表达可恢复正常,晚期恢复咬合关系其表达不能恢复正常,CGRP和CGRPmRNA参与了单侧咀嚼引起的颞颌关节病的病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金黄地鼠颊囊黏膜癌变过程中诱导性一氧化氮(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达与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关系。方法:6—8周龄金黄地鼠7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60只)和空白对照组(12只),空白对照组地鼠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地鼠用0.5%的二甲基苯丙蒽(dimethyl-benzanthrance,DMBA)丙酮溶液诱导生成颊囊黏膜癌.并在黏膜癌变的不同阶段检测组织中iNOS和Bcl-2的表达。结果:正常地鼠颊囊黏膜组织中未见iNOS阳性表达.组织中iNOS、Bcl-2的表达强度在颊囊黏膜癌变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鳞癌组织中iNOS的表达较单纯增生组织显著增强(P〈0.011;鳞癌组织中Bcl-2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轻度上皮异常增生组(P〈0.05),但与重度和中度上皮异常增生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cl-2的表达强度随iNOS表达强度的增强呈现先升后降的复杂变化。结论:一氧化氮参与了颊囊黏膜鳞癌的发生、发展,并可能通过Bcl-2途径调节肿瘤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交流箱心理应激模型,研究心理应激对三叉神经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足部电击组和情绪应激组,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作用(RT—PCR)技术,检测应激后不同时间点三叉神经节中CGRP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三叉神经节中CGRPmRNA的表达在应激第1天无显著性差异,后逐渐升高,第7天时达到最高峰.又逐渐降低,但在第14天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还是升高了(P〈0.05),去除应激后CGRP的表达逐渐降低,在恢复14d后基本达到正常水平。结论:心理应激可以引起三叉神经节CGRPmRNA表达发生变化,可能是心理应激导致咀嚼肌痛觉敏感的中枢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功能性矫治器引导大鼠下颌前伸后咀嚼肌中MMPs表达,探讨功能性颌骨矫形过程中咀嚼肌适应性变化的分子机制,为矫形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大鼠二腹肌前腹中MMP-2、MMP-9表达。结果①大鼠二腹肌前腹实验组和对照组中MMP-2 mRNA、MMP-9 mRNA均表达。②MMP-2蛋白表达水平在14d(P〈0.01)和21d(P〈0.05)组有差异;MMP-9蛋白表达水平在7d(P〈0.05)、14d(P〈0.05)和21d(P〈0.01)组均有差异,实验组均表达增强。结论①MMP-2、MMP-9参与了咀嚼肌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②功能性矫治器引导大鼠下颌前伸后咀嚼肌中MMP-2、MMP-9参与了咀嚼肌的适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咬合重建对大鼠三叉神经节P物质(substance P,SP)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及相应的正常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动物间断磨除右上、下颌磨牙牙冠至龈下,有2组分别第3周、第9周停止磨牙,任其自行萌出,恢复咬合关系。双侧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a,TG)切片行SP免疫组织化学反应(SABC法)。光镜观察拍片,并用Image Pro Plus5.1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对照。SPSS10.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单侧咀嚼实验组咀嚼侧和非咀嚼侧TG内SP免疫阳性神经元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P〈0.05),其非咀嚼侧明显低于咀嚼侧(P〈0.01)。早期恢复咬合实验组TG内免疫阳性神经元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别(P〉0.05),其咀嚼侧与非咀嚼侧比较无差别(P〉0.05)。晚期恢复咬合实验组TG内免疫阳性神经元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P〈0.05),其非咀嚼侧明显低于咀嚼侧(P〈0.05)。结论:早期恢复咬合关系TG内SP表达可恢复正常,晚期恢复咬合关系SP表达不能恢复正常,SP参与了单侧咀嚼引起的颞颌关节病的病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磨除单侧后牙造成单侧咀嚼的大鼠三叉神经节内P物质(substance P,SP)及编码 SP 的前速激肽原 A(PPTA)mRNA 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颞颌关节病的发病机制.方法:Wistar 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包括3个实验组及相应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动物磨除右侧上、下颌磨牙,人为造成单侧咀嚼.双侧三叉神经节切片行 SP 免疫组化(SABC法)和原位杂交反应.光镜观察拍片,并用 Image Pro Plus 5.1 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每一实验组咀嚼侧和非咀嚼侧三叉神经节内 SP 免疫阳性神经元百分比与各自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p<0.05),非咀嚼侧明显低于咀嚼侧(P<0.01,p<0.05).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每一实验组咀嚼侧与非咀嚼侧三叉神经节中 PPTAmRNA 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较各自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非咀嚼侧明显高于咀嚼侧(p<0.01,p<0.05).结论:三叉神经节内 SP 和 PPTAmRNA 参与了单侧咀嚼引起的颞颌关节病的病理过程,且两侧三叉神经节内SP释放量、PPTAmRNA 合成量不同.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研究正畸牙移动中P2X3受体蛋白量及mRNA在三叉神经节(TG)中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 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模拟临床矫治的牙移动过程,分别在实验4 h,1 d,2 d,3 d,5 d,7 d 和14 d时取出三叉神经节,应用Western blot分析检测P2X3受体蛋白的表达量,同时应用原位杂交方法对P2X3受体的表达部位及强度变化进行研究。结果 大鼠牙齿加力后,Western blot分析观察发现TG内P2X3受体蛋白量发生一定变化,并呈现一定的时间规律,在实验1 d后开始出现变化,3 d后达到高峰,14 d后下降至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同时观察到TG内P2X3 mRNA杂交信号阳性标记神经元的数量呈现一定的时间规律,与Western blot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在大鼠牙移动过程中,TG中P2X3受体表达为一过性变化,呈现短时上调的规律,时间与正畸牙移动时的疼痛时间吻合,推测P2X3在正畸牙移动中可能与疼痛传导密切相关,但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牙移动三叉神经节内神经生长因子受体mRNA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实验性牙移动时,NGF受体-TrkA mRNA在三叉神经节内的改变,方法:采用RT-PCR方法研究实验性牙移动后,三叉神经节内TrkA 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实验性牙移动后6 h,实验侧TrkA mRNA的表达开始增加;24 h、3 d,1周实验组三叉神经节内TrkA mRNA的表达强于对照组;2周组,实验侧TrkA mRNA的表达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实验性牙移动时,三叉神经节内TrkA的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在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及应用B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提升犬上颌窦底后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犬BMSCs,通过成骨诱导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GRP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犬上颌窦底提升术后,分别在两侧上颌窦底植入BMSCs+Bio-Oss骨粉(实验组)和Bio-Oss骨粉(对照组)。12周后处死并获取动物标本,对窦底区骨组织行CGR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体外实验示CGRP表达量随成骨诱导分化呈时间依赖性递增(P<0.05);上颌窦底提升实验组CGRP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CGRP主要分布在骨再生代谢活跃区域。结论:CGRP表达量与骨再生过程密切相关,可考虑作为骨代谢活跃度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实验性牙移动时,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A在三叉神经节内的改变。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大鼠实验性牙移动后,三叉神经节内TrkA免疫阳性细胞的改变。结果实验性牙移动加力24 h组3、d组、1周组,实验侧三叉神经节内TrkA免疫阳性神经元较对侧增多;2周组实验侧三叉神经节TrkA免疫阳性神经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实验性牙移动时,实验侧三叉神经节内TrkA免疫阳性神经元增多。  相似文献   

15.
中药丹参和骨碎补对大鼠正畸牙牙齿移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丹参和骨碎补在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对其牙周组织改建的作用。方法:选取72只SPF级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丹参组、骨碎补组和对照组三组,每组24只,建立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实验模型,丹参组每日灌服6 g/kg丹参水煎剂,骨碎补组每日灌服6 g/kg骨碎补水煎剂,对照组每日灌服3 ml生理盐水,每隔7 d加力1次。三组动物于正畸加力7、14、21、28 d分批次处死,每次6只;剥离头颅骨,测量牙齿移动的距离及牙槽骨的密度,同时制作上颌第一磨牙区牙周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牙周组织改建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丹参组、骨碎补组牙齿移动距离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组和骨碎补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三组的破骨细胞数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变平缓趋势,丹参组和骨碎补组较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丹参组和骨碎补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牙槽骨密度都呈现降低趋势,丹参组和骨碎补组较对照组降低缓慢(P〈0.05),丹参组和骨碎补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灌服丹参和骨碎补水煎液可促进大鼠牙周膜内破骨细胞生成并维持牙槽骨密度,有利于大鼠正畸牙齿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拔除上颌死髓磨牙时,传统的锤挺法与微创拔牙法的优缺点。方法:对300例上颌死髓磨牙病例,随机采用锤挺法(对照组)拔除或微创拔牙法(实验组)拔除,对手术时间及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微创拔牙法使上颌死髓磨牙的拔除更加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简化传统Ⅱ类洞三明治修复方法及防止充填后出现术后敏感和龈壁继发龋。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门诊就诊患者患牙300颗(267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实验组2和对照组。实验组1:把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充填至整个窝洞壁,光照固化后,不作酸处理、不涂粘接剂,直接充填复合树脂;实验组2:对实验组1的玻璃离子进一步树脂增强,把复合树脂一部分深入到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内,另一部分露在窝洞内;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充填。12个月后复诊,评价。结果:实验组复合树脂与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界面间无1例出现分离现象。实验组1有4颗龈壁继发龋,1颗充填物脱落,1颗边缘密合度缺陷,1颗边缘着色,成功率92.47%;实验组2有1颗充填物脱落,1颗边缘密合度缺陷,2颗边缘着色,成功率95.79%;对照组有4颗术后敏感,4颗龈壁继发龋,1颗充填物脱落,1颗边缘密合度缺陷,2颗边缘着色,成功率86.96%。实验组2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实验组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中复合树脂与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能牢固结合。实验组1与对照组比较,能简化操作,防止术后敏感,但不能防止龈壁继发龋。实验组2与对照组比较,能简化操作,防止术后敏感和龈壁继发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载辛伐他汀磷酸钙骨水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CPC/PLGA)生物复合支架材料对拔牙创骨改建的影响。方法:选用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拔除右下颌中切牙后,实验组即刻植入载辛伐他汀/CPC/PLGA支架材料,对照组植入CPC/PLGA空白支架材料。术后1、2、4、8、12周分别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各5只,采用大体观察、软X线、组织学等方法定性、定量进行骨改建效果评价。结果:术后2、4、8、12周,剩余牙槽嵴相对长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牙槽嵴相对宽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表明实验组成骨速度和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载辛伐他汀/CPC/PLGA可诱导拔牙窝内新骨的形成,且在成骨数量上优于单一的CPC/PLGA支架材料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对体外培养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形态学及对上皮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CNA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加入含不同浓度KGF(0ng/mL,5ng/rnL,25ng/mL,50ng/mL)的D—KFSM,分别培养12h、24h、48h后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并用荧光实时定量检测各组细胞内增殖相关基因PCNAmRNA的表达。结果:①相同时间段实验组较对照组上皮细胞贴壁明显,培养48h实验3组(50ng/mL)较其他组细胞核仁明显;②12h时,实验组较对照组上皮细胞内PCNAmRNA表达增加,但各实验组间PCNAmRNA表达逐渐降低(P〈0.05);③24h时实验组较对照组PCNAmRNA表达增加,但各实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护〉0.05):④48h时,实验组较对照组PCNAmRNA表达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外源性KGF可上调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CNAmRNA的表达,且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浓度调控作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