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目的:分析应用排龈线进行排龈在前牙美学修复中全瓷冠粘固后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前牙美学修复中全瓷冠粘固前应用排龈线排龈组和不排龈组牙周组织状况进行追踪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瓷冠修复后排龈组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优于不排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牙全瓷冠粘固前应用排龈线进行排龈,可以有效预防牙周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美学修复中全瓷冠粘固前排龈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前牙全瓷冠修复患者80例,分为粘固前排龈组和不排龈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分别于粘固后1、3、6及12个月复查,观察记录各组不同时段临床各相关牙周指数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牙周探诊深度在全瓷冠粘固后12个月,粘固前排龈组明显小于不排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在全瓷冠粘固后6个月及12个月,粘固前排龈组明显小于不排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牙全瓷修复体粘固前排龈能够有效减少牙周损伤,防止牙周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前牙固定修复中,利用临时冠在粘结前辅助排龈,防止修复后牙龈及牙周损伤的效果。方法:追踪观察2004~2006年间于粘结前利用临时冠辅助排龈组和不排龈组金属烤瓷全冠修复患牙的牙龈、牙周组织状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金属烤瓷全冠修复后牙周组织的主要变化为颈缘变色,单纯性牙龈炎和牙周炎。于粘结前进行排龈处理和不进行排龈处理的牙周改变有显著差异,排龈组优于未排龈组。结论:前牙金属烤瓷全冠粘结前利用临时冠辅助排龈的应用可以修复牙周组织,有效预防牙周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金属烤瓷牙不排龈粘固和排龈粘固的临床效果对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属烤瓷牙粘固时,多余的粘固剂常会引起修复牙牙龈炎症,严重者甚至导致修复牙牙周炎。作者为了对照金属烤瓷冠粘固时,对基牙进行排龈与不进行排龈对修复牙牙龈健康的影响,选择了80颗行金属烤瓷单冠修复的患牙,分别采用对基牙排龈粘固与不排龈粘固两种方法,并进行6个月的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般情况:选择因牙釉质发育不良、变色或牙体畸形需用要行烤瓷单冠修复的上前牙80颗,随机分两组,每组40颗患牙。一组粘固烤瓷冠时对基牙行单线排龈,另一组粘固烤瓷冠时不对基牙排龈,直接粘固。材料:瑞士产DiatechREF856L-016-…  相似文献   

5.
雷琼 《广东牙病防治》2010,18(11):598-599
目的探讨排龈线在楔状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患2颗以上楔状缺损的患者46例,共235颗患牙,分为2组(排龈组和不排龈组),分别在排龈后进行充填治疗或不排龈直接行充填治疗。追踪观察排龈组和不排龈组充填物脱落情况及牙龈健康状况。结果充填治疗前2组的龈炎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07,P〉0.05)。治疗1年后,2组充填物脱落率(χ2=8.56,P〈0.05)、龈炎发生率(χ2=4.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排龈组充填治疗疗效优于不排龈组。结论楔状缺损修复中应用排龈线排龈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前牙修复后常因修复体龈边缘暴露而影响最终美学效果,如何规避此问题是口腔医生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牙龈生物型、牙周组织状况、修复体龈边缘位置、排龈技术与排龈线及暂时修复体制作等几个方面,探讨前牙美学修复中如何有效地规避修复体龈边缘暴露,以提高前牙修复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三种排龈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三种排龈方法的排龈效果、患者疼痛反应程度以及对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收集龈下边缘单冠修复患牙90颗,随机分为三组:Ⅰ组采用排龈线排龈法;Ⅱ组采用排龈线加止血剂排龈法;Ⅲ组采用Er,Cr:YSGG激光排龈法。通过20倍体式显微镜对印模、石膏模型牙预备体进行满意度评价,采用国际通用的数字分级法(NRS)对患者进行疼痛调查,采用牙龈指数(GI)、牙周袋深度(PD)、牙周附着水平(AL)指数测定对修复后1周、3个月后基牙牙龈及牙周组织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三种方法排龈所获得的牙预备体与印模满意率均达到90%以上,各组间无统计差异(P〉0.05)。Er,Cr:YSGG激光排龈组90%患者反应为无痛,排龈线排龈组83.3%患者与排龈线加止血剂排龈组90%患者反应为轻度疼痛。修复1周后与3个月后,各组基牙GI值间无统计学差异(表2,P〉0.05),均无PD〉3mm及附着丧失病例发生。但修复1周后各组均有牙龈轻度炎症病例出现,3个月后各组牙龈轻度炎症病例较1周时有增加。结论排龈线、排龈线加止血剂与Er,Cr:YSGG激光排龈均可以获得良好、稳定的排龈效果。Er,Cr:YSGG激光排龈法患者疼痛反应小,引起的牙龈炎症反应轻,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电刀排龈在前牙区、前磨牙区和磨牙区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需冠桥修复患者47例,共90颗基牙,其中前牙、前磨牙、磨牙各30颗.根据牙位分为前牙组、前磨牙组、磨牙组,每组又分为2个亚组,分别随机选取15颗采用电刀排龈法排龈,另外15颗采用压线排龈法排龈,比较2种排龈方法的操作时间和效果.结果 前牙组、前磨牙组、磨牙组应用电刀排龈法的排龈时间分别为(2.07 ±0.10) min、(2.05±0.09)min、(2.14±0.13)min,平均排龈时间为(2.08±0.11)min;应用压线排龈法的排龈时间分别为(8.79 ±0.25) min、(8.51±0.23) min、(8.62±0.20) min,平均排龈时间为(8.64±0.25) min;2种方法的平均排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5,P<0.05).前牙组、前磨牙组、磨牙组电刀排龈法排龈效果满意率分别为100%、100%、93%,平均满意率为97%;压线排龈法排龈效果满意率分别为80%、93%、100%,平均满意率为91%;2种排龈方法的平均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0,P>0.05).结论 电刀排龈可以取得安全、满意的排龈效果,在所有牙位区的排龈操作时间均较压线排龈法明显缩短,在前牙区使用优越性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义龈修复技术治疗前牙区牙根暴露及黑三角美容缺陷的美学效果,观察义龈使用前、后牙周组织的健康情况。方法 39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共配制42副义龈,医生对义龈的各项美学指标做专业评价,医生和患者对义龈的总体美学效果进行评价。义龈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检查牙周临床指标。结果医生对义龈美学指标的满意度分别为:颜色100%,龈缘形态97.6%,黑三角封闭程度100%,微笑时齿龈比例为95.2%。患者和医生对义龈美学效果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100%和97.6%。义龈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菌斑指数、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及附着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义龈治疗牙周炎患者前牙牙龈退缩,能取得满意的美学效果。3个月观察期内,未发现对牙周组织的健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双线排龈和单线排龈对基牙龈沟液含量和成分的影响。方法:对47位患者的94个牙行冠桥修复,采用同一患者的不同牙位对照,分别采取双线排龈法和单线排龈法,取印模,完成修复体。于修复后7、21 d和3、6个月提取受试牙位龈沟液,称重并检测其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结果:修复后7 d,单线排龈组龈沟液量、GCF-AST和GCF-ALP含量高于双线排龈组(P<0.05);修复后21 d、3个月,两组各项牙周指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修复后6个月,单线排龈组龈沟液含量高于双线排龈组(P<0.05),GCF-AST和GCF-ALP含量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线排龈法对牙周组织的影响较单线排龈法小,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相似文献   

11.
三种排龈方法对龈沟液含量及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3种临床常用排龈方法排龈后龈沟液及其成分的研究,筛选对牙周组织损伤最小的排龈方法,为临床工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10名受试者随机化分组,每名受试者口内3个第二前磨牙分别采用Ultrapak不含药排龈线、Ultrapak盐酸肾上腺素排龈线、Expasyl排龈膏进行排龈,于排龈前、排龈后30min、1d、3d、7d、14d、28d提取受试牙位龈沟液,称重并检测其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水平。结果:以时间作为整体因素考虑,3种排龈方法没有统计学差异。龈沟液量的变化:不含药排龈线在排龈后1d、3d龈沟液的量明显高于排龈前,含药排龈线在排龈后30min、1d、3d、7d明显高于排龈前,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龈膏在排龈后1d、3d、7d龈沟液的量明显高于排龈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ST含量变化:不含药排龈线和含药排龈线组在排龈后1d、3d、7d明显高于排龈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龈膏组仅在3d时与排龈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ALP含量的变化:含药排龈线仅在排龈后3d时与排龈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不含药排龈线和排龈膏在各个时相均与排龈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三种排龈方法对牙周组织都存在一定损伤,排龈线对牙周组织造成的急性损伤最重但恢复较快,排龈膏损伤较小但恢复也较慢。  相似文献   

12.
排龈技术对牙周健康影响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5 1例 ,男 2 3例 ,女 2 8例 ,年龄 185 4岁 ,共 116颗基牙 ,其中上前牙 92颗 ,双尖牙 2 4颗 ;四环素牙、釉质发育不全 5 6颗 ,变色或牙体畸形 2 8颗 ,冠折或牙体缺损 32颗 ;口腔卫生情况良好 ,牙周组织健康 ,无全身系统性疾病。 116颗牙均采用修复体龈下边缘设计 ,随机分为 3组 ,其中第 1组 4 0颗采用排龈线排龈技术 ,第 2组 36颗用排龈膏排龈技术 ,在牙体颈缘预备、取模和冠粘固前分别进行排龈处理 ;第 3组 4 0颗未使用排龈处理技术。采用美国3M产” # 0 0、# 0 0 0”的排龈线 ,法国碧兰公司产的排龈膏 …  相似文献   

13.
应用排龈线预防牙体修复悬突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涉及龈下的牙体龋损及楔状缺损充填修复时应用排龈线可否预防悬突的形成。方法:选择牙周组织健康的门诊患者24人口腔中齐龈或涉及龈下≤1mm的唇颊侧牙颈部龋缺损共80颗牙,随机分配样本为两组,试验组应用排龈线对窝洞处的牙龈进行排龈后用复合树脂充填。对照组常规窝洞预备后直接用复合树脂充填。充填1个月检查悬突的发生情况;收集两组充填前、充填1、3及6个月测试位点的龈沟液(GCF)量、检测GCF中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测量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探诊深度PD)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充填1个月试验组修复后悬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充填后6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的PLI、SBI、PD、GCF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GCF-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排龈线对齐龈或龈下边缘的充填悬突形成的预防效果好。建议临床中充填上述龋缺损时将使用排龈线作为一项常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排龈在龈下楔状缺损充填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6例120颗龈下楔状缺损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颗,实验组使用排龈线排龈后Z350复合树脂修复,对照组直接树脂修复,随访2年。追踪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充填物脱落情况和边缘密合状况。结果:充填治疗后0.5年两组的充填物脱落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1)。在治疗1、2年后,两组充填物脱落发生率和边缘密合性方面有统计差异学(P〈0.05),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应用排龈技术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游跃华 《口腔医学》2014,(4):285-287
目的评估排龈线结合推龈器排龈修复龈下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缺损边缘位于龈下12 mm楔状缺损牙齿240颗随机分为排龈线组、推龈器组和联合组,各80颗。排龈线组使用排龈线排龈,推龈器组使用推龈器排龈,联合组使用排龈线结合推龈器排龈。各组均使用可乐丽菲露自酸蚀粘结剂粘结,可乐丽菲露AP-XTM树脂进行充填。治疗后1年随访,追踪观察3组充填材料脱落情况和牙龈健康状况。结果联合组1年后充填材料脱落4颗,充填材料保存完好的76颗患牙中有3颗发生牙龈炎,充填材料脱落率和龈炎发生率分别为5.00%、3.95%。排龈线组1年后充填材料脱落12颗,充填材料保存完好的68颗患牙中有9颗发生牙龈炎,脱落率和龈炎发生率分别为15.00%、13.24%。推龈器组1年后充填材料脱落15颗,充填材料保存完好的65颗患牙中有11颗发生牙龈炎,脱落率和龈炎发生率分别为18.75%、16.92%。联合组的脱落率和龈炎发生率比排龈线组及推龈器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应用排龈线结合推龈器排龈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固定修复中龈下牙体预备时,如何保护龈沟底上皮附着,采集准确印模,确保牙周的生物学宽度不受侵犯。方法:对86例患者242颗牙行冠桥修复时,干备牙术中排龈线排龈及龈挡保护周围组织,术后排龈膏排龈。结果:排龈及止血效果良好,肩台与龈沟处印模清晰程度均取得良好的结果。结论:排龈技术的合理应用,避免了牙体预备时对牙龈组织的损伤及出血,能迅速打开龈沟,并且牙龈收缩是完全可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双线排龈技术在固定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双线排龈获取精细印模,减轻牙龈损伤,保护牙周组织健康,提高固定修复体的质量。方法:62例冠桥修复病例168个牙随机分成两组,31例按常规单线排龈,另31例牙体预备时,取模前使用双线压排龈法排龈。结果:97.7%双线排龈的印模非常清晰,边缘线均匀连续,模型肩台与游离龈之间出现肉眼可见间隙。修复体戴入后边缘适合性及美观效果均较单线组好。观察6—10个月后软组织健康状况良好。结论:应用双线排龈法,可取得清晰的印模,减少牙龈出血,可提高修复体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为对比临床常用3种排龈方法的排龈效果,将270例需预备龈下肩台的单冠修复者随机分成3组(n =90),在制取印模前分别进行单线法、双线法及排龈膏法排龈,随后从印模、模型质量,牙龈出血、患者主观感觉及排龈时间方面,综合评价三者的优劣。三者在修复体质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3.209),在排龈时间及患者满意度方面,排龈膏组优于排龈线组(P <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三维模型分析法比较药物排龈线排龈和半导体激光排龈对游离龈( free gingival margin, FGM)龈沟宽度( sulcus width,SW)和牙龈退缩( gingival recession,GR)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7名需要固定修复患者的50颗患牙(前牙21颗和前磨牙29颗)作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5颗牙,分别采用药物排龈线排龈和半导体激光排龈。收集排龈前后即刻(GR0、SW0)、1 w(GR1)和6 w(GR6)的口内光学印模(CEREC?Omnicam),并通过Geomagic Qualify 2013软件比较排龈前后的SW和GR。结果:半导体激光组的SW0(0.421±0.095 mm)大于药物排龈线组的SW0(0.339±0.084 mm),(P<0.05)。半导体激光组的GR0(0.283±0.097 mm)和GR6(0.125±0.075 mm)分别小于药物排龈线组的GR0(0.421±0.107 mm)和GR6(0.190±0.082 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导体激光组的GR1(0.188±0.066 mm)较药物排龈线组的GR1(0.118±0.088 mm)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导体激光组的GR0最大,GR1次之,GR6最小(P<0.05)。结论:半导体激光和药物排龈线排龈均可造成牙龈永久性退缩,半导体激光排龈导致的牙龈退缩量较药物排龈线小。临床上可根据不同排龈方法的牙龈退缩量设计修复体边缘完成线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冠桥修复前应用半导体激光排龈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修复门诊多颗牙需行冠桥修复的患者30例,每例患者口腔中至少有两个相似的缺损位于龈下1-2mm,需取模前龈外科处理的牙齿,并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用常规电刀排龈,实验组用半导体激光进行排龈,术后评价印模以及模型质量,以VAS评分记录疼痛程度,并记录排龈后1周、1个月、3个月牙龈指数(GI)和探针深度(PD),对牙龈状况做出评价。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印模和石膏模型满意度均在90%以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疼痛评分显示,实验组90%的患者对无疼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实验组中牙龈恢复程度较对照组快,两组间牙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1个月、3个月PD值均〈3mm,无附着丧失。但术后1周和1个月,两组之间P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桥修复前应用半导体激光排龈比常规电刀排龈可有效减轻术中不适和术后牙龈的水肿,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