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血压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死亡率和伤残率最高疾病。约有70%左右的出血发生于基底节区。目前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及(立体)定向穿刺血肿引流术等。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共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35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显微镜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考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9-05—2021-02收治的58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传统开颅大骨瓣血肿清除术组(大骨瓣组,28例)和显微镜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组(小骨窗组30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将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2组。其中2013-01—2014-06间收治的4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2014-07—2016-01间收治的40例做为观察组,实施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小骨窗与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2010-08—2013-08间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进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进行与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采用死亡率、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早期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而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of daily Living,ADL)分级法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远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围手术期观察组出现并发症7例(14.58%)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5例(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24.06±9.41)d和(15.30±6.35)d,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病死率、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肿清除率和住院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近一次随访时,观察组和对照组ADL分级治疗效果恢复良好率分别为64.44%(29/45)和69.56%(32/4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相似,但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及立体定向穿刺血肿引流术等.本院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采用患侧直切口钻孔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7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骨窗开颅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高血压脑出血病人80例,依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接受微创钻孔引流手术,实验组接受小骨窗开颅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手术,观察并对比两组血肿清除率、NIHSS评分、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后48小时血肿清除率、术后NIHSS评分、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小骨窗开颅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微创、快捷、血肿清除率高、出血少、恢复快以及预后好。  相似文献   

7.
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评价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1992年2月~2002年7月,7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例被同期分为小骨窗开颅组与传统大骨窗开颅组,行显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在显露及清除血肿方面、对出血动脉止血方面、对周围脑组织保护和手术减压方面的效果,同时对两组的术中出血、手术所用的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远期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测量总结小骨窗开颅的适宜尺寸.结果小骨窗开颅组39例,开颅窗最大径(3.20±0.42)cm;传统大骨窗开颅组31例,开颅窗最大径为(7.95±0.47)cm.两组在术前一般情况、术前意识状态、血肿部位及血肿量、手术时机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方面,两组在血肿显露、清除及对出血动脉止血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小骨窗开颅组血肿清除术后减压满意.小骨窗开颅组有手术时间短、出血较少、平均住院时间短等优点((P<0.01),在远期效果方面小骨窗组也优于传统开颅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显微手术,小骨窗开颅术可达到传统大骨窗开颅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标准.由于小骨窗开颅设计建立在术前对病变精确的空间定位基础上,以最适宜的手术入路、最适合的开颅尺寸进行血肿清除,所以,与传统大骨窗开颅手术相比较,显微手术既能减小手术创伤,减少术中出血,又能使血肿清除术后减压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手术与去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02—2019-03间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切口长度、骨窗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以及格拉斯预后(GOS)优良率。结果观察组的切口长度、骨窗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以及GOS优良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血肿清除率和GOS优良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经外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各60例。大骨瓣组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组行小骨窗经外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术后第1天血肿清除率及术前、术后3个月的SF-36评分。结果小骨窗组术后第1天的血肿清除率,以及3个月的SF-36评分均高于大骨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经外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提高血肿清除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效果。方法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100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分为2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对照组采用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近期有效率、存活率及预后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存活率高,预后效果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腹腔镜治疗卵巢皮样囊肿的手术技巧。方法:对108例腹腔镜治疗卵巢皮样囊肿手术处理和取物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8例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皮样囊肿,其中48例采用直接剥离法,54例行穿刺抽吸法,6例腹腔镜辅助下腹部小切口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中转开腹及术后化学性腹膜炎发生。结论:不同手术技巧应用于腹腔镜治疗卵巢皮样囊肿,具有安全、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需注意术中操作和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的微创优势,提高直肠癌的疗效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5月至2007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收治的75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腹腔镜手术组共33例,其中28例行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5例行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开腹组42例,其中30例行Dixon术,12例行Miles术。比较两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等指标。结果:腹腔镜组32例手术成功,1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200min(150~300min),术中平均出血100ml(30~400ml),术后肠功能平均恢复时间36h(24~50h),清除淋巴结10.9枚(4~20枚),术后4例切口感染,平均住院10.8d(7~19d)。开腹组平均手术时间140min(90~210min),术中平均出血170ml(80~500ml),术后肠功能平均恢复时间48h(36~72h),清除淋巴结12.3枚(4~19枚),术后6例切口感染,平均住院14.5d(9~22d)。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安全可行,能达到开腹手术的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减压融合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0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64例,其中男39例,女25例,年龄为42~67岁,平均54.1岁。采用后路椎板广泛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治疗36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12例,后外侧经关节突减压植骨融合9例,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7例。评估患者的年龄,病程,影像学表现,病变类型,手术方式,术前合并疾患,及术后并发症和手术疗效的关系。手术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进行判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2年,平均4.6年。术前JOA评分为4.5±1.9分,末次随访时7.8±2.1分,改善率为(48.4±38.1)%。后路椎板广泛切除、减压、植骨融合组为(37.6±36.8)%,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为(62.9±32.6)%,后外侧经关节突减压植骨组为(30.8±29.2)%,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组为(59.5±39.1)%。患者的术前病程、年龄、手术方式、MRI T2加权像信号改变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对术后疗效有显著影响(P〈0.05)。30例(46.9%)患者术后合并1种或多种并发症:1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恶化,12例患者合并脑脊液漏,3例患者硬膜外血肿形成,5例合并肺部感染。结论对于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外科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患者术前病程、年龄、手术方式、MRI T2加权像信号改变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Partial nephrectomy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a standard of care for T(1a) renal tumors.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 (LPN) has been described as more difficult to perform than open partial nephrectomy (OPN). We compare our series of LPN and OPN. PATIENTS AND METHODS: From October 2002 to January 2006, 76 LPNs were performed for patients with clinical T(1a) tumors. These patients were matched with a cohort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OPN for solitary tumors of 4 cm or smaller in diameter. The cohorts were compared with regard to demographics, perioperative data, and outcomes. RESULTS: The patient populations were demographically similar. Although mean tumor size was smaller in the laparoscopic cohort (2.5 v 2.9 cm, P=0.002), the OPN cohort demonstrated shorter operative (193 v 225 min, P=0.004) and ischemia times (20.5 v 32.8 min). LPN was associated with less blood loss (212 v 385 mL, P<0.001) and shorter hospital stay (2.5 v 5.6 days, P<0.001), however. One positive margin occurred in each of the LPN and OPN cohorts.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similar, although LPN was associated with fewe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note, two LPN (2.6%) patients had emergent reoperation and complete nephrectomy because of postoperative hemorrhage. CONCLUSIONS: Despite increased operative and ischemia times, LPN patients demonstrated quicker recovery and fewe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wo patients in the LPN group, however, had emergent complete nephrectomy because of hemorrhage. We conclude that LPN is still an evolving alternative to OPN in patients with small renal tumors.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脑出血136例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我院136例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骨瓣开颅加用去骨瓣减压及小骨窗开颅术,治愈83例,残障13例,植物生存14例,死亡26例。结论正确运用微创技术和个体化治疗原则,可有效提高外科手术高血压脑出血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8,自引:11,他引:38  
目的:比较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后的各种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2000~2003年的168例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选择可能常见或少见的危险因素,确定患者从术后至出院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早期并发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因素对早期并发症的影响,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0.8%的患者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病程长短对其影响较大;其中16.1%为非感染性手术并发症。病程和手术时间不同者差异有显著性;1.2%为感染性并发症,7.7%为其他医疗并发症,1例在住院期间接受无计划的二次手术,无院内死亡。手术持续时间过长和病程超过1年者被确定为危险因素,手术持续时间过长OR值为1.5,病程超过1年者OR值为2.8。结论:病程超过1年和手术时间过长者容易出现前路颈椎手术早期并发症,其危险性成倍增加。应努力缩短手术时间,避免过于繁琐的手术操作。尽量采用如异体骨移植等减少术中损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18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3~80岁,平均53.5岁;病程2 h~3 d。骨折按AO分型:A型4例,B型11例,C型3例。开放骨折6例(Gustilo分型:Ⅰ型2例,Ⅱ型3例,Ⅲ型1例),闭合骨折12例。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Johner-Wruhs评价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8例患者获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1个月。2例发生局部皮肤坏死(其中1例骨外露),2例骨折延迟愈合(均为开放性骨折),1例钉道感染,均无螺钉松动及折断发生。按Johner-Wruhs评价标准,优10例,良6例,可2例。结论:锁定钢板外固定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手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式选择策略及功能保护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病例,其中传统骨瓣开颅31例;直切口小骨窗开颅19例;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25例。结果血肿完全清除18例,近全清除57例,术后1个月以内死亡5例(6.7%)。71例随访6~30个月,按ADL分级Ⅰ级15例(21.1%),Ⅱ级20例(28.2%),Ⅲ级21例(29.6%),Ⅳ级10例(14.1%),Ⅴ级5例(7.0%)。结论应根据术前病情分级、血肿CT分型、患者年龄等因素合理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显微镜下微侵袭操作,三种手术方法均创伤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且快。  相似文献   

19.
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红羽  黄曹  张连仁 《中国骨伤》2005,18(11):663-664
目的:评价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39.8岁。在椎间盘镜下行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椎板减压及神经根管扩大术。术前在X线机下,分别于病变节段上位棘突下缘、上位椎板下缘中点定位,置人内窥镜头。在椎间盘镜配套的监视器下咬除部分椎板下缘及黄韧带,扩大椎板间隙,清除椎间盘髓核组织,扩大神经根管。结果:本组除1例患者因术中硬膜囊破裂改为开放手术,其余14例平均手术出血量60ml,平均手术时问86min。本组平均随访时间13.2个月,按照Nakai评级,优11例,良3例,可1例。结论: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常规手术方法视野清晰、创伤小、恢复快,基本保持了脊柱后柱完整。  相似文献   

20.
背景:前臂骨髓炎合并骨缺损,特别是大段骨缺损,治疗难度大。诱导膜技术(Masquelet技术)修复下肢大段骨缺损取得满意疗效。目的:分析诱导膜技术修复前臂骨髓炎合并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12例前臂骨髓炎合并大段骨缺损患者。其中5例为桡骨骨缺损,7例为尺骨骨缺损。一期手术病灶区彻底清创后,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填充缺损病灶诱导生物膜形成;二期手术取出骨水泥占位器后,植入自体松质骨或混合骨。随访记录患者术后骨缺损的愈合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根据Anderson前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患肢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4个月,平均(17.5±3.3)个月。1例患者在一期术后出现感染复发,2例患者在二期植骨后期遗留肘关节僵硬,经治疗,感染控制、肘关节屈伸功能基本恢复。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实现骨与软组织愈合,根据Anderson前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病例优良率为83.3%(10/12)。结论:采用诱导膜技术修复前臂骨髓炎合并大段骨缺损疗优势明显,术后并发症少,骨缺损修复和患肢功能恢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