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素、尿激酶及肝素加尿激酶治疗急性大鼠下腔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后不同时相腔静脉内皮扫描电镜变化.方法:SD大鼠135只,105只建立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后随机分为肝素A组、尿激酶B组、肝素加尿激酶C组各35只;另30只为假手术组.各组给药后分别于血栓形成后第1、4、7、14、28 d获取病变段血管.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静脉内皮层变化.结果:7d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B及C组内皮损伤较轻,内皮损伤分级主要为Ⅱ一Ⅲ级.而C组为Ⅲ~Ⅳ级(P<0.05);28 d时C组内皮损伤较A、B组轻(P<0.05),内皮损伤分级主要为Ⅱ级,而B、C组为Ⅲ~Ⅳ级(P<0.05).结论: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较其单独使用有更好的内皮结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蕲蛇酶联合肝素治疗对兔下腔静脉血栓、病变血管内皮及出血风险性的实验研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72只建立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后随机分为肝素组(A组)、尿激酶联合肝素组(B组)、蕲蛇酶联合肝素组(C组),每组24只.各组在血栓形成3 d后给药,分别在用药后的第3、7、10天,通过静脉彩超及病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分级评估其...  相似文献   

3.
Yang B  Zhao QH  Zhao Y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5):2506-2510
目的 观察溶栓抗凝治疗大鼠下腔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对循环内皮细胞及受损内皮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65只,135只建立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后运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肝索治疗A组、尿激酶治疗B组、联合治疗C组各45只;另30只为假手术组(sham,SH)。各组给药后分别于血栓形成后第1、3、7、14、28天获取日标血管,扫描电镜评估局部内皮细胞层的完整性以及力学测量管壁血栓附着力,术后28 d测定血液中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循环内皮祖细胞(CEPC)的数量及黏附能力。结果 栓后1、3d,B、C组血栓附着力分别较A组低(P<0.01);7d时C组血栓基本消融;28 d时C组内皮损伤较A、B组轻(P<0.05)而A、B、C、SH组循环内皮细胞数量[(6.3±2.2) ×106、(4.76 ±3.1)×106、(1.9±0.8)×106、(0.91±0.3)×106]依次降低,(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EPC数量(18.9 ±5.33、37.4±6.0、55.4±8.0、64.1±3.2)与CEPC黏附能力(9.6±2.9、17.5±3.2、22.1±4.4、28.3±2.0)依次增高,(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脱落受损,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增加。早期溶栓抗凝联合治疗能使局部血栓基本消融,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直接保护作用,并可能通过提高CEPC数量及功能发挥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能力。但在急性血栓形成早期,联合治疗使得残余附壁血栓黏附力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尿激酶对急性深静脉血栓栓后静脉壁胶原增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动态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分为尿激酶组、未用药对照组以及假手术组.各组分别于术后第3、5、8、14天获取目标血管段,HE染色光镜观察静脉内膜增生程度;Masson胶原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静脉壁胶原沉积量;半定量RT-PCR检测静脉壁MMP-2、 MMP-9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MP-2、 MM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①血栓形成及消融过程中内膜持续增生,8 d时尿激酶组增生达到峰值,未用药对照组14 d时增生仍呈现高水平状态,较尿激酶组增生程度高(P<0.05);②栓后管壁中胶原总量增多,尿激酶组术后第8天其表达处高峰值但增生程度较未用药对照组低(P<0.01);③尿激酶组MMP-2、MMP-9较未用药对照组基因表达提前(P<0.01):尿激酶组MMP-2基因表达在术后第5天升高,第8天最高,伴MMP-2活性增强,14 d仍有活性;MMP-9的表达于术后第3天和第8天分别增强10倍和25倍;未用药对照组MMP-2基因表达在术后第8天升高,第14天最高,伴MMP-2活性增强;MMP-9的表达于术后第3天和第14天分别增强19倍和27倍,活性未见改变.结论 尿激酶治疗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能使MMP-2、MMP-9基因表达提前并相应减轻内膜增生,减少胶原沉积,其中溶栓早期MMP-9表达增强,而在血栓消融后则由MMP-2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肝素和尿激酶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的效果。方法 48例患者根据血栓形成时间分为A组28例(6 h),B组20例(6~24 h),采用肝素和尿激酶联合手法按摩对48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进行治疗,观察其效果。结果经肝素和尿激酶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后,A组28例患者急性闭塞动静脉内瘘立刻通畅28例,其中5例复发,有效率82.14%;B组20例患者动静脉内瘘立刻通畅15例,其中3例患者3个月内重新栓塞,有效率63.16%。结论采用肝素和尿激酶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可再通闭塞内瘘血管,延长其寿命,早期治疗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经皮动脉导管内局部给药治疗犬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采用球囊拉伤法建立犬急性股动脉血栓模型,造模成功的18只试验犬随机分三组,分别经动脉导管局部给予单纯尿激酶、盐酸替罗非班加尿激酶联合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在用药后1h、2h,通过数字减影机观察并记录血流再通情况,评估并比较用药后的2h的三组再通程度。相应节段血管病理片用于比较血栓溶通面积占血管内腔横截面积的百分比。结果:血管影像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尿激酶组、联合盐酸替罗非班组对闭塞血管的再通效果显著,联合治疗的的效果更明显。病理切片结果显示,盐酸替罗非班组血管溶通面积大于其余两组,联合用药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用药组。结论:尿激酶联合盐酸替罗非班经皮动脉导管局部给药治疗犬急性下肢缺血效果优于单用尿激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均用阿司匹林与尿激酶治疗后,观察组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用普通肝素治疗,观察两组溶栓后的血管再通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6小时内观察组梗死后的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使用尿激酶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再通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联合血栓通早期使用在防治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所有28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用低分子肝素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治疗,联合使用血栓通对患者进行溶栓处理,对照组只采用低分子肝素单独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14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血栓完全溶解,4例患者血管腔部分逐渐疏通,患者门静脉呈现出网络状。对照组14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血栓完全溶解,7例患者血管腔逐渐疏通。所有患者在血栓形成并且平均治疗3个月后,患者未出现静脉高压。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血栓通早期使用在防治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治疗中,可以有效的溶解血栓,改善患者生存情况,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消栓通脉颗粒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静脉壁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GL-l)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消栓通脉组、血府逐瘀组、穿王消炎组、肝素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采用下腔静脉结扎法制备模型,检测血栓形成后不同时期大鼠下腔静脉壁中VCAM-1、PSGL-1表达水平。结果:随着血栓形成天数的增加,下腔静脉壁中VCAM-1、PSGL-1表达明显增加,并在术后第3天达到最高,消栓通脉颗粒能明显抑制VCAM-1、PSGL-1在内皮细胞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栓通脉颗粒能抑制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司春强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32(5):511-514,F0003
目的:探讨兔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及其在病理过程中的意义.方法:55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血栓组25只、假手术组25只和正常组5只.血栓组家兔采用开腹手术结扎肾下段后腔静脉建立血栓模型,假手术组模拟手术和正常组直接取材作对照.3组对照分别于实验后第12 h及1、2、4、7天取实验段血管.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凋亡情况,应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血栓组1、2、4天透射电镜下见内皮细胞凋亡.TUNEL法标记阳性表达在术后1、2天达高峰,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于4、7天降低,不同时相血栓组与假手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血栓组bcl-2的表达进行性升高,术后2天达到高峰,4、7天有所下降,不同时相血栓组与假手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家兔急性静脉血栓形成后1~2天内皮细胞凋亡达到高峰,然后进行性下降.bax与bcl-2基因参与血栓形成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联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2例DVT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实验组采用阿加曲班联合尿激酶溶栓抗凝治疗,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加曲班联合尿激酶治疗深静脉血栓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经颈动脉溶栓治疗兔脑静脉窦血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ao XY  Li BM  Li S  Wang J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1):745-748
目的研究经颈动脉溶栓治疗对兔脑静脉窦血栓模型的局部脑血流量及脑含水量的影响。方法39只新西兰兔通过结扎法建立兔脑静脉窦血栓模型,分为溶栓组(12只,经颈动脉泵入尿激酶0·4万U·kg-1·d-1,共5d)、抗凝组(12只,颈外静脉泵入肝素2mg·kg-1·d-1,共5d)、对照组(15只,颈动脉泵入生理盐水)。应用激光多普勒仪检测治疗前后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同时测定脑含水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局部脑血流量较模型建立前基线的百分率,溶栓组(94·8%±0·3%)明显高于抗凝组(88·6%±0·3%)和对照组(80·9%±0·3%,均P<0·01),抗凝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溶栓组脑含水量(78·9%±0·3%)低于抗凝组(81·8%±0·7%)和对照组(82·1%±1·0%,均P<0·05)。结论应用颈动脉注射尿激酶栓治疗静脉窦血栓效果肯定,即使治疗不能开通静脉窦,局部脑血流量及脑含水量仍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对4例已形成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先行肺动脉介入治疗溶栓,然后如其余病例一样放置滤器,术后适当抗凝,积极溶栓。结果肺动脉介入溶栓后,血氧分压回升;放置滤器后,配合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肢消肿。结论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地阻止脱落的深静脉血栓流入肺动脉,术后能用大剂量尿激酶,使血栓溶解或消失。  相似文献   

14.
微粒化的地奥司明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新刚 《当代医学》2010,16(35):658-659
目的探讨微粒化的地奥司明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中的作用。方法 21例行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后进行急诊滤器释放术后,于患肢足背静脉留置针持续加压推注尿激酶溶栓:剂量50万U/天;速碧林抗凝:剂量0.4ml,皮下注射,每天二次;微粒化的地奥司明;口服,剂量1g,每天二次。疗效判断;Ⅰ级,血栓完全溶解或深静脉阻塞各段都复通(可有少量残余血栓);Ⅱ级,溶栓效果〉50%;Ⅲ级,溶栓效果〈50%;Ⅳ级,血栓不溶解或进展。结果 21例中,10例血栓完全溶解(Ⅰ级),6例溶解50%-99%(Ⅱ级),4例溶解〈50%(Ⅲ级),1例溶栓无效或进展(Ⅳ级),溶栓有效率为76.2%,本组有效病例疗程平均为7.4天。结论联合使用微粒化的地奥司明后,使得低剂量尿激酶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均得到一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纤溶酶、尿激酶、重组链激酶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123例,分为三组,其中尿激酶治疗组50例,重组链激酶治疗组30例,纤溶酶治疗组43例。我们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案,每日测量患肢周径,每3d抽血检验凝血四项,D-二聚体,血常规检查。疗程分别为尿激酶5~7d,重组链激酶组4~5d,纤溶酶组约7~10d。结果:尿激酶组与重组链激酶组治疗临床有效率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与纤溶酶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三种药物溶栓效果相同,但尿激酶、重组链激酶治疗深静脉血栓优于纤溶酶。  相似文献   

16.
尿激酶对兔急性血栓后静脉壁形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 X  Yang M  Yu C  Nie Z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8):568-569
目的:评估尿激酶溶栓对急性期血管壁炎性反应和静脉壁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兔的急性股静脉血栓模型,将43只兔随机分为溶栓组20只、未溶栓组20只、对照组3只,分别于血栓形成后第1、4、7、21天获取股静脉,通过检测静脉壁平滑肌肌动蛋白、胶原沉积来评估平滑肌增生,内皮层扫描电镜评估内皮细胞损伤情况。结果:平滑肌肌动蛋白及胶原纤维检测提示溶栓组静脉壁增生明显低于未溶栓组, 电镜扫描提示溶栓组内皮细胞 损伤明显低于未溶栓组。结论:尿激酶溶栓能有效地保护内皮层完整,减轻血管壁肌血管增生,但不能阻断其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8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小剂量尿激酶,疗程7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心电图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副作用。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10月-2008年12月收治的60例经MRI、DSA确诊的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病例,随机分成单纯肝素治疗组及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组,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组较单纯肝素治疗组症状改善早且明显,脑脊液压力恢复明显(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