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就材料-血液间相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血液相容性材料、材料-血液间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血液相容性的评价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并对将来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研究方法和从分子水平上设计新型生物材料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材料—血液间相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血液相容性材料、材料—血液间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血液相容性的评价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并对将来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研究方法和从分子水平上设计新型生物材料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在体外血液循环中切变率50~4,000s~(-1)范围内对三种管径相同的生物材料表面与血液相互作用后的测定结果。作者采用~(125)I标记的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SZ-21)测定血小板粘附数量及用“凝血自动分析仪”测定了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激活的变化。 本研究发现,在生理切变宰范围内的血液参数变化并不与切变率的增加成正比,而是存在着两个使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指标发生突变的“临界切变率”,当切变率超过2,500s~(-1)后产生血液参数的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血栓形成及凝血发生机制、目前提高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技术、血液相容性的研究及评价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另外,还分析了当前血液相容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将来从分子水平上设计新型血液相容性生物材料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提出由四个体外和半体内试验综合评价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体系,同时用此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了六种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聚氨酯材料和一种硅橡胶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四参数综合评价体系可较真实地评价生物材料对血液的急性反应,并可对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进行粗筛。  相似文献   

6.
7.
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表面能量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前言 对高聚物血液相容性的评价及其抗凝机制的探讨一直是当今生物材料专家们很感兴趣的领域。其中引人关注的是从材料表面能量的角度来考查材料的血液相容性。通常通过测定材料和已知表面张力的液体之间的接触角导出材料的表面张力,从而考查各种表面的能量与血液相容性的相关性。在采用接触角技术确定表  相似文献   

8.
生物材料与血液界面作用机制及相容性评价的研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材料与生物组织之间的界面作用机制的研究,由于它在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及生物组织异常变化认识上的重要地位而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较为详尽地介绍了研究与血液相容性相关的生物-非生物界面的技术方法的现状和进展,并对一些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思路、研究工作中所得到的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及新见解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70,自引:3,他引:70  
综述了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的安全性原则和功能性原则研究进展。在生物学评价方法研究中,最活跃的是细胞毒性试验方法和血液相容性评价方法。本文引入了“生物功能性原则”概念,对生物材料引起的生物功能变化,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就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和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研究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制备了人重组TFPI,将其涂于医用聚乙烯和聚氯乙烯薄膜材料表面,观察TFPI涂层对接触血液的凝血时间、血液中组织因子及凝血因子Xa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实验组(TFPI处理)的材料表面与血液接触后其凝血时间比对照组(未经  相似文献   

11.
生物材料和医用装置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述了生物材料和医用装置的生物学评价项目选择以及生物学评价方法,并对生物学评价的意义和发展历史及现状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2.
采用游离血红蛋白直接测定法即溶血率测定法 (根据 ISO/ TR74 0 5 )和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根据 ISO10 993- 4 )测定了羟基磷灰石 (陶瓷 )和胶原 (高分子材料 )的溶血性能 ,结果提示这两种方法的结论是一致的 ,且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较血红蛋白直接测定法有灵敏、稳定、可比性好等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但它存在着一些标准中尚未明确规定的问题。作者在大量试验和不违背标准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使它更具有可操作性 ,以便于标准化评价生物材料的溶血性能  相似文献   

13.
RGD肽与生物材料的内皮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材料的表面内皮化可以明显改善材料的血液相容性,促进各种生物材料,尤其是心血管移植物的临床应用,种植内皮细胞在生物材料表面的贴附及生长状况是决定内皮化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RGD是许多粘附蛋白所共有的高度保守氨基酸序列,这一序列在介导细胞粘附,迁移及生长方面起重要作用,我们综述了RGD与整合素受体的相互作用,RGD生物活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在生物材料内皮化方向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生物材料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些年生物材料诱导细胞凋亡的现象和机制的研究情况,从凋亡信号传导角度分类综述了生物材料诱导细胞凋亡的途径,包括传统信号传导途径、死亡受体途径、以及近年发现的线粒体途径,另外也论述了生物材料诱导活性氧产生而发生的凋亡和影响细胞黏附导致的细胞凋亡等途径,发现生物材料诱导的细胞凋亡产生的途径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交叉性和多途径同时作用的特点。本综述对于生物材料诱导细胞凋亡机制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生物材料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也为生物材料广泛应用于人类疾病特别是应用于与细胞凋亡紧密相关的癌症治疗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对生物医用金属材料表面改性的几种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表面改性在生物金属材料方面的应用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以类金刚石薄膜(DLC)、含硅DLC、石墨、金刚石薄膜(DF)、低温各向同性碳(LTIC)和碳化硅为材料样本,用T型关联度法对其动态凝血时间、血小板消耗率、溶血率和表面能量参数等数据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动态凝血时间与亲水性的表面能量参数呈正相关,与临界表面张力呈负相关,其中与界面张力的关联度最大(0.63),其次为临界表面张力(-0.43);(2)与动态凝血时间的情形刚好相反,溶血率与亲水性的表面能量参数呈负相关,而与临界表面张力呈正相关,对溶血率影响较大的仍然是界面张力(-0.43)和临界表面张力(0.29);(3)与血小板消耗率关联最大的是临界表面张力(0.68),其次为表面张力(0.32);(4)动态凝血时间与血小板消耗率、溶血率之间有较大的负关联度。结果表明:动态凝血时间取决于其表面亲水性和有限润湿的平衡,血小板消耗的基础是材料表面良好的润湿与亲水性,而材料表面的疏水作用和充分的润湿则成为溶血的推动力量;动态凝血时间与溶血率和血小板消耗率之间具有“跷跷板效应”,因而可等效地用动态凝血时间评价生物碳素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证实:以血浆蛋白吸附为先导的血小板黏附、变形而致血栓形成,是生物碳素材料的主要凝血机制;可以临界表面张力为指标评价其血液相容性。本研究为用表面界面性能评价生物碳素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离子束增强沉积技术在Ti6A14V表面制备类金刚石薄膜: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单晶硅片表面上制备金刚石薄膜,并选择抛光石墨进行对比。分别对这三种碳素材料进行表面界面特性表征和血液相容性评价。结果发现,色散极性比是决定生物碳素材料抗凝血性能好坏的主要参数,表面粗糙度是影响生物碳素材料表面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生物碳素材料表面血小板黏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为了解生物碳素材料的凝血机制 ,将新鲜抗凝人血离心分离为富血小板血浆 ,在 37℃恒温条件下 ,对类金刚石薄膜 (DL C)、金刚石薄膜和石墨三种碳素材料进行了血小板黏附实验 ,通过扫描电镜对黏附于材料表面的血小板进行形态观察和计数分析 ,用形态指数描述血小板的变形程度。结果显示 ,DL C表面无血小板黏附 ,而金刚石薄膜和石墨表面均黏附有为数不少、呈 ~ 型重度变形的血小板。血小板的黏附量石墨最多 ,而形态指数则金刚石薄膜更大。经与前期研究和文献报道的对比分析 ,得出三个主要结论 :(1)蛋白吸附介导的血小板黏附、变形和聚集是生物碳素材料的主要凝血机制 ;(2 )评价生物碳素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血小板变形度比血小板消耗率更有价值 ;(3) DL C的纯度越高 ,血液相容性越好。这些结论对改进和设计新型碳素人工心瓣材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In an attempt to reconstitute an homologous in-vitro translation system for yeast mitochondrial mRNAs, we have isolated ribosomes, supernatant factors, and tRNAs from mitochondria of Saccharomyces carlsbergensis. While poly(U) is translated faithfully in this system, no translation of in-vitro synthesised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I (COX2) mRNA could be detected. Formation of formylmethionyl-puromycin on mitochondrial ribosomes is stimulated by ApUpG, but not by COX2 mRNA, although mitochondrial small ribosomal subunits bind to this mRNA in vitro, even without added tRNA and initiation factors. We conclude, therefore, that the inability to faithfully translate mitochondrial mRNAs in vitro may be the result of an inability of mitochondrial ribosomes to recognize the initiation codon.  相似文献   

20.
The menisci fulfill key biomechanical functions in the tibiofemoral (knee) joint. Unfortunately meniscal injuries are quite common and most often treated by (partial) meniscectomy. However, some patients experience enduring symptoms, and, more importantly, it leads to an increased risk for symptomatic osteoarthritis. Over the past decades, researchers have put effort in developing a meniscal substitute able to prevent osteoarthritis and treat enduring clinical symptoms. Grossly, two categories of substitutes are observed: First, a resorbable scaffold mimicking biomechanical function which slowly degrades while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organization is promoted. Second, a non resorbable, permanent implant which mimics the biomechanical function of the native meniscus. Numerous bio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material) properties have been used in order to provide such a substitute. Nevertheless, a clinically applicable cartilage protecting material is not yet emerged. In the current review we provide an overview, and discuss, these different materials and extract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material properties for future development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