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8个群体抗凝血酶Ⅲ遗传多态性的调查*610041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系吴谨金泽明苟清侯一平吴梅筠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是存在于人类血液中的蛋白酶抑制因子,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是凝血过程中最重要的蛋白酶抑制剂,对血凝起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刺参酸性粘多糖介导肝素辅因子Ⅱ对凝血酶活性的抑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进一步澄清刺参酸性粘多糖(Sjamp)的抗凝血酶机制。方法:用国产Sjamp作为激动剂,在正常混合血浆体系、纯化的肝素辅因子Ⅱ(HCⅡ)体系以及纯化的抗凝血酶Ⅲ(AT-Ⅲ)体系研究Sjamp的抗凝血酶作用机制。结果:Sjamp对凝血酶的抑制主要呈HCⅡ依赖性,当存在HCⅡ时,Sjamp抗凝血酶作用的二级速率常数K2=1.56×107m-1·min-1,其抑制速率常数是AT-Ⅲ的4.6倍。结论:在抗凝血酶作用方面,Sjamp的效率(K2值)及机制(HCⅡ依赖性)与硫酸皮肤素类似。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卒中时血浆抗凝蛋白活性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高。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通过对丝氨酸蛋白酶(凝血酶、因子Ⅹa、因子Ⅸa、因子Ⅺa)和因子Ⅴa、因子Ⅷa的不可逆性灭活而起着抗凝作用。最近的一些...  相似文献   

4.
人体的抗凝系统主要有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系统(包括抗凝血酶和肝素,主要抑制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因子,如:FXa,凝血酶等)和蛋白 C 系统(包括蛋白 C,蛋白 S,血栓调节蛋白,内皮细胞蛋白 C 受体等,主要灭活凝血因子Ⅴ和Ⅷ等),而抗凝血酶系统中的抗凝血酶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因子之一,约占抗凝活性的70%。抗凝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serpins)抑制剂,主要具有抑制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酶、FXa 等因子,在人体抗凝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冠心病患者137例,按Gensini评分分为三组,A组(〈20分组)、B组(20.40分组)、C组(〉40分组),另对照组患者131例。分别比较各组间外周血血浆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的血浆抗凝血酶Ⅲ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不同Gensini积分组血浆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浓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且可以预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抗人ATⅢ杂交瘤的建立610081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寸珩,杨安,周义英,黄淑抗凝血酶Ⅲ(ATⅢ)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性抗凝血因子,对维持血液的凝血与抗凝血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理条件下ATⅢ占血浆总抗凝血活性的75%~80%,当血浆中ATⅢ浓度...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肝癌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纤溶酶原含量(PLg:Ag),血管假血友病因子(VWF)抗原的含量,本文对此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观察对象肝癌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岁(41-80),按1977年全国肝癌防治协作会议的临床诊断标准,均经影像及病理检验确诊为肝癌。正常对照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平均为52岁(25-76),均为健康体检者。1.2方法静脉取血,以0.13mol/L枸橡酸钠防凝(9:1v/v),3000rpm/min离心15分钟,分离上层血浆,…  相似文献   

8.
妊娠糖尿病孕妇不同孕期血浆AT-Ⅲ:A和vWF水平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抗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和血液凝固系统,使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危及母婴健康及导致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组通过观察妊娠糖尿病患者不同孕期抗凝血酶Ⅲ活性(antithrombin Ⅲ activity,AT-Ⅲ:A)和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水平检测,以探讨妊娠糖尿病不同孕期血凝状态的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抗凝血酶Ⅲ对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调控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人抗凝血酶Ⅲ,使抗凝血酶Ⅲ的检测具快速、准确,且成本大为下降。方法抗凝血酶Ⅲ抗体与人体中抗凝血酶Ⅲ结合产生免疫浊度,根据浊度的不同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抗凝血酶Ⅲ浓度。肝硬化患者100例、急性心梗患者40例、外科术后患者50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患者50例,与正常对照组100例分别检测抗凝血酶Ⅲ浓度。结果经t检验统计处理,正常对照组与上述各患者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凝血酶Ⅲ测定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的监测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抗凝血酶制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凝血酶主要由肝脏合成,可直接抑制凝血酶,因子Ⅹa、Ⅸa、Ⅺa及Ⅻa等凝血因子,是凝血过程的重要抑制物。AT-Ⅲ在许多病理情况下皆有降低。从而导致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陷症的分子生物学进展储海燕综述王鸿利审校遗传性抗凝血酶Ⅲ(ATⅢ)缺陷症是发病率较高的遗传性疾病,它通常与家族性静脉血栓形成倾向有关。ATⅢ是凝血系统中丝氨酸蛋白酶的主要生理抑制物,充足的ATⅢ水平对维持凝血平衡很重要。ATⅢ缺陷症...  相似文献   

12.
低分子量肝素对大鼠内毒素休克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大鼠内毒素(LPS)休克模型,观测其平均动脉压(MAP)、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含量、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的变化、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探讨低分子量肝素(LMWH)对大鼠内毒素休克的作用。结果:LPS组大鼠MAP呈进行性下降,血浆TNF和TF含量显著升高,ATⅢ活性明显降低,TFPI/TF比值降低,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而LMWH+LPS组的以上指标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证明LMWH对LPS所致的大鼠休克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患者止血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众多试验找出脑梗死的早期实验诊断指标。方法: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比浊法,全自动义器法进行10项参数检测,结果: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Ag,血小板表面颗粒膜蛋白(GMP-140)、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FMPV)、组织纤溶酶激活物(t-PA)及抗凝血酶Ⅲ(AT-Ⅲ)试验在脑梗死组均明显异常,结论:vWF、GMP-140、MFPV、t-PA及AT-Ⅲ的异常可能是急性脑梗死前期(血栓前状态)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的特异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后血浆中DIC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探讨微小剂量肝素预防DIC的作用。方法:27例患者依就诊顺序编入肝素组(14例)及对照组(13例)。测定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术后血浆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含量。结果:介入治疗后早期肝素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增高。结论:早期应用肝素可以降低血液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5.
α2巨球蛋白在儿童期的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α_2巨球蛋白在儿童期的抗凝血作用天津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300074)侯秀荣(综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包承鑫(审校)人体重要的抗凝血酶包括:抗凝血酶Ⅲ(AT-Ⅲ)、α_2巨球蛋白(α_2M)、肝素辅因子Ⅱ(HCⅡ)。在成人AT-Ⅲ起主要抗凝...  相似文献   

16.
低分子量肝素(LMWH)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抗凝药,其作用是与抗凝血酶Ⅲ及其复合物结合,加强抗凝血酶Ⅲ对Xa因子的灭活而起抗血栓作用。近年在我院广泛应用于预防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LMWH常见不良反应是出血[1]。据国内文献报道,在传统规范操作下LM-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一种由普通肝素分解强化而成的低分子肝素钙或钠盐,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抗凝新药。其作用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及其复合物结合,加强抗凝血酶Ⅲ对Xa因子的灭活而起抗血栓的作用。它的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上应用不需要连续实验室检测,2次/d,每12小时皮下注射给药1次,即可完全发挥抑制血栓、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皮下注射后能形成有效的血浆肝素浓度,快速而持续地发挥其降低高凝状态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此类药物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半衰期长,出血危险性低^[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在肺癌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肺癌患者115例作为肺癌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tago-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其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进行检测。结果肺癌患者PT、APTT、TT、FIB、D-二聚体、FDP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转移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肺癌局限者(P〈0.05)。肺癌患者抗凝血酶Ⅲ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对肺癌的转移及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凝血、抗凝血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关指标,探讨ACS不同时期血液状态的变化。方法选取ACS患者6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2例;恢复期58例,为急性期组随访观察患者。同时选取54例正常对照。抽取外周抗凝静脉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6-酮-前列腺素F1α(6-k)、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就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期PT、TT和APTT有所缩短,但差异无显著性;恢复期APTT稍延长,PT与TT几乎无差别,两组Fg均显著升高;与急性期相比,恢复期的APTT显著延长。急性期AT-ⅢAg、AT-ⅢA和6-k显著降低,vWF显著增高,恢复期差异无显著性;与急性期相比,恢复期的AT-ⅢAg和AT-ⅢA显著上升,vWF显著下降,6-k稍有上升。结论ACS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均应给予抗凝、降纤等干预性治疗。同时亦应注意维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vWF和6-k可以作为间接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方法 选择行PCI治疗的ACS患者(31)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采血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和D-二聚体。结果PCI术后血浆vWF、FBG、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PCI术前,AT-Ⅲ显著低于PCI术前(P〈0.05)。PCI术前、术后血浆vWF、FBG、D-二聚体、AT-Ⅲ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CS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PCI后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受损,对术后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