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胆碱能神经元的变化。方法制作VD大鼠模型,随机取用VD大鼠模型12只,分移植组6只,痴呆组6只。另外,取假手术组6只。新生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经分离培养和纯化,移植于大鼠海马。术后8周,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能否存活、迁移及3组大鼠海马CA1区胆碱能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移植组大鼠海马CA1区胆碱能神经元数目较痴呆组明显增多。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能迁移至海马,分化或诱导海马产生具有ChAT活性神经元,所产生的ChAT活性神经元可能就是胆碱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2.
银杏叶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胆碱能纤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银杏叶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的记忆功能及海马胆碱能纤维的影响,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VD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实验动物采用纯种雄性Wistar大白鼠49只,体质量220~280g(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供给)。干预:成年Wistar雄性大鼠49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VD模型组(n=40)。用避暗试验测定假手术组和VD模型组手术7d后的学习、记忆功能。将出现明显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36只V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及银杏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每组9只动物,各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mL/100g、银杏叶提取物100,150,200mg/ks灌胃10d后,再用明、暗箱装置测定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用胆碱酯酶染色观察了各组大鼠海马胆碱能纤维的密度。主要观察指标:①GBE对VD大鼠避暗试验的影响。②CA1区胆碱能纤维染色的结果。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训练中错误次数明显增多,遭受电击的累积刺激时间(cumulated stimulation time,CST)明显延长;记忆测试中小鼠从放人明室到进入暗室遭受电击的步人潜伏期(step throush latency,STL)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增多,CST明显延长(P&;lt;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银杏叶提取物中、高剂量组学习训练中小鼠首次遭受电击后从暗室逃人明室的逃避潜伏期(escape latency,EL)明显缩短,银杏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错误次数明显减少(P&;lt;0.01);记忆测验中银杏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STL明显延长,EL明显缩短,CST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减少。在光镜下可以观察到:模型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大鼠海马CA1区胆碱能纤维密度明显稀疏,吸光度明显降低(P&;lt;0.01)。银杏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鼠海马CA1区胆碱能纤维密度明显变密,吸光度明显升高(P&;lt;0.01),表明GBE可以增加VD大鼠海马CA1区乙酰胆碱的含量。结论:GBE对VD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海马胆碱能纤维的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胆碱能神经元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及行为的变化。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手术组及对照组,手术组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30d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两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CA1区胆碱能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手术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海马CA1区胆碱能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减少,空间记忆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组织GluA1与钙离子/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蛋白表达及磷酸化的影响,探讨电针的治疗作用机制。 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模拟针刺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模型组、模拟针刺组和电针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建立VD大鼠模型,以新事物识别实验筛选造模成功大鼠。4组大鼠均采用柔软型大鼠固定器固定。电针组选取百会、足三里穴,接通电流,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连续治疗7d;模拟针刺组在百会、足三里穴以毫针刺入皮下0.5mm;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只给予固定,不做其它处理。治疗结束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GluA1、磷酸化GluA1(pGluA1)、CaMKⅡ、磷酸化的CaMKⅡ(pCaMKⅡ)的表达情况,采用Image J图像分析系统对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分析。 结果模型组、模拟电针组、电针组三组大鼠造模后的探索指数[(0.526±0.112)、(0.541±0.124)和(0.498±0.099)]均较假手术组(0.785±0.097)明显降低(P<0.05);而模型组、模拟针刺组、电针组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GluA1、pGluA1、CaMKⅡ和pCaMKⅡ的表达水平[(1.216±0.102)、(1.502±0.419)、(1.516±0.392)和(0.394±0.227)]均较假手术组[(1.918±0.137)、(2.253±0.244)、(2.187±0.231)、(0.667±0.175)]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GluA1、pGluA1、CaMKⅡ和pCaMKⅡ的蛋白表达水平[(1.653±0.169)、(2.382±0.308)、(2.733±0.387)、(1.189±0.346)]明显高于模型组和模拟针刺组[(1.231±0.188)、(1.498±0.223)、(1.493±0.205)和(0.408±0.231)],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可增加VD大鼠海马GluA1及CaMKⅡ的蛋白表达,并促使其发生磷酸化;电针大鼠百会和足三里穴易化LTP和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沉默突触转化为功能性突触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银杏叶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胆碱能纤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银杏叶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的记忆功能及海马胆碱能纤维的影响,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VD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实验动物采用纯种雄性Wistar大白鼠49只,体质量220~280 g(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供给).干预成年Wistar雄性大鼠49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VD模型组(n=40).用避暗试验测定假手术组和VD模型组手术7 d后的学习、记忆功能.将出现明显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36只V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及银杏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每组9只动物,各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 mL/100g、银杏叶提取物100,150,200 mg/kg灌胃10 d后,再用明、暗箱装置测定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用胆碱酯酶染色观察了各组大鼠海马胆碱能纤维的密度.主要观察指标①GBE对VD大鼠避暗试验的影响.②CA1区胆碱能纤维染色的结果.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训练中错误次数明显增多,遭受电击的累积刺激时间(cumulated stimulation time,CST)明显延长;记忆测试中小鼠从放入明室到进入暗室遭受电击的步入潜伏期(step through latency,STL)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增多,CST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银杏叶提取物中、高剂量组学习训练中小鼠首次遭受电击后从暗室逃入明室的逃避潜伏期(escapelatency,EL)明显缩短,银杏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错误次数明显减少(P<0.01);记忆测验中银杏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STL明显延长,EL明显缩短,CST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减少.在光镜下可以观察到模型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大鼠海马CA1区胆碱能纤维密度明显稀疏,吸光度明显降低(P<0.01).银杏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鼠海马CA1区胆碱能纤维密度明显变密,吸光度明显升高(P<0.01),表明GBE可以增加VD大鼠海马CA1区乙酰胆碱的含量.结论GBE对VD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海马胆碱能纤维的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高压氧(HBO)治疗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及行为的影响。方法 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HBO治疗30d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CA1区胆碱能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明显提高,海马CA1区胆碱能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 高压氧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后血管性痴呆(VD)大鼠不同时相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电针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制成VD模型,分为l周组,2周组,4周组和6周组,其中每一组又分为电针组和模型组,用RT-PCR法检测各组BDNF 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观察电针的影响,并通过Morris水迷宫来观察各组神经行为学的改变.结果:经统计分析发现同时相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海马BDNF mRNA随着时间的延长表达升高(P<0.05),而且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比模型组好(P< 0.01,P< 0.05).结论:电针能够促进海马BDNF mRNA的表达,可能是针灸治疗治疗VD,改善VD大鼠症状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EA)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记忆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建立VD大鼠模型。三组大鼠均采用柔软型大鼠固定器固定。电针组选取百会、足三里穴,接通电流,1次/d,每次留针30min,连续治疗14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只给予固定。治疗结束后采用新事物识别实验评估大鼠的记忆能力。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对新事物的探索指数(RI)、识别指数(DI)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对新事物的RI、DI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电针可有效改善VD模型大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9.
脑内胆碱能系统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疾病所导致的慢性进行性智能损害综合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枢胆碱能系统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发展。现就脑内胆碱能系统与学习记忆的关系、血管性痴呆时胆碱能神经递质、受体及突触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阐明血管性痴呆发病的胆碱能机制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记忆力的影响,以及其对大鼠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与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建立VD大鼠模型。治疗过程中3组大鼠均采用柔软型大鼠固定器固定。电针组选取百会、足三里穴,接通电流,每天1次,每次留针30min,连续治疗14天;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只给予固定。治疗前后采用新事物识别实验对3组大鼠进行记忆力的检测。治疗结束后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BDNF与PSD-95的蛋白质表达情况,采用Image J图像分析系统对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经过14天的治疗后,电针组大鼠对新物体的探索指数高于治疗前(P0.05),高于模型组大鼠(P0.05)。电针组大鼠海马组织的BDNF、PSD-95的蛋白质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的百会穴、足三里穴能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记忆能力,提高大鼠海马组织中PSD-95、BDNF蛋白的表达,电针对记忆力的改善可能与PSD-95、BDNF表达增加相关,有可能是通过影响BDNFGluA1-PSD95信号传导通路而发挥效用。  相似文献   

11.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n,VD)大鼠海马中的表达。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12h组(VD12h)、模型1d组(VD1d)、模型3d组(VD3d)、模型7d组(VDTd),每组12只。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再灌注方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目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大鼠海马中的表达。结果 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在12h组、1d组、3d组、7d组均明显下降。Western印迹显示在VD12h组iNOS的表达上调,VD1d组进一步升高,保持这一水平至第7天。免疫组化见iNOS在正常组大鼠海马CA1区中有很弱的表达,在VD12h组、1d组、3d组、7d组表达逐渐增强。结论 iNOS可能参与缺血后海马神经元的损害,是构成血管性痴呆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神经细胞PKC mRNA、mGluRs、AMPAR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重复脑缺血再灌注方法建立VD大鼠模型.将电针组大鼠放入大鼠固定器中,暴露大鼠头部和背部,将电针浅刺入大鼠“百会”、“大椎”穴,每天电针1次,留针20 min,连续治疗10 d.3组大鼠均于造模10d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海马神经细胞PKC mR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脑组织海马神经细胞mGluRs、AMPAR染色结果.结果 模型组海马PKC 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降低,而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海马PKC mRNA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mGluRs免疫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在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分别为(58.6±3.6)、(36.3±2.5)和(51.5±4.8),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海马mGluRs免疫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海马mGluRs免疫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AMPAR免疫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在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分别为(66.5±2.8)、(40.1±5.1)和(58.3±4.6),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海马AMPAR免疫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海马AMPAR免疫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可增加VD大鼠海马PKC mRNA、mGluRs和AMPAR表达.电针大鼠“百会”、“大椎”穴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可能与提高海马mGluRs、AMPAR和PKC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电针与氢化麦角碱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目的 探讨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疗效。方法 将68例VD患者按区组随机组分为电针组和药物组(氢化麦角碱,dihydroergotoxine,DHET),每组34例。检测治疗前后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社会活动功能调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情况,共观察42天。结果 电针组上述指标的改善与药物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其有效率79.41%,药物组为20.58%(P<0.01)。结论 电针闻可促进VD患者智能、社会活动功能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其近期疗效明显优于药物DHET。  相似文献   

14.
卡巴拉汀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卡巴拉汀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 来自门诊和住院的血管性痴呆病人 4 6例 ,均符合NINDS AIREN的诊断标准。治疗组口服卡巴拉汀 (艾斯能 ) 3~ 6mg/日 ,对照组口服脑复康 0 8tid或银杏制剂 80mgtid ,为期 12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 (MMSE)、AD评估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 Cog)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完成 18例 ,12周时与治疗前比较病人的MMSE、ADAS Cog ,均有显著性改善 (P <0 0 5 )。无严重副作用发生。对照组 2 3例 ,治疗前后比较MMSE、ADAS Cog ,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卡巴拉汀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病人的认知功能 ,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5.
电针对高血压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疗效及对脑AVP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电针对血管性痴呆 (VD)大鼠的疗效及对脑精氨酸加压素 (AVP)的影响。方法将 30只大鼠制成肾性高血压 (RHR)后再造成脑反复缺血拟VD ,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 (用氢化麦角碱 ,DHET)各 10只 ,共治疗 2 8天。治疗后均以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行为情况 ,并检测脑AVP的含量。结果模型组水迷宫潜伏期明显长于电针组和药物组 (P <0 .0 5—0 .0 0 5 ) ,药物组长于电针组 (P <0 .0 5— 0 .0 0 5 )。在额叶 ,电针组和药物组AVP含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 (P <0 .0 1,P <0 .0 5 ) ;在纹状体 ,电针组AVP含量高于药物组 (P <0 .0 5 ) ,而在海马、颞叶 ,3组的AVP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能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行为 ,提高脑AVP的含量并使之重新分布 ,其作用优于DHE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R护理法在血管性痴呆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8例血管性痴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3R护理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法,比较两组病人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R)、韦氏智力量表(简式)(WAIS-RC)和行为记忆测验(改良)量表(RBMT-R)的评分结果.结果:两组病人的MMSE-R,WAIS-RC及RBMT-R量表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各项评价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采用3R护理法有利于血管性痴呆病人的康复,能有效改善病人的智力、记忆、认知功能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脑伤泰对血管性痴呆大鼠P300与海马突触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大鼠P300与海马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在活血化瘀中药脑伤泰作用下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用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200±10)g,由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治疗组,每组37只,其中行为学训练每组7只,P300测定每组5只,免疫组化测定每个时象点5只。采用Pulsinlli-4血管法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采用主动回避反应测定行为学变化,脑诱发电位仪测定P300潜伏期,免疫组化法行海马突触素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测定其光密度值统计分析。结果模型组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下降,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海马SYN光密度值明显下降,治疗组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下降,P300延长,海马SYN光密度值明显下降,但在术后8周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恢复,P300缩短,海马SYN光密度值明显上升。结论血管性痴呆大鼠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下降,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海马SYN水平明显下降,脑伤泰提高VD大鼠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缩短P300潜伏期,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海马突触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