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锌原卟啉(ZP)有特有的荧光谱,当含有ZP的血液稀释1000倍时,在425nm入射光激发下,它在594nm波长下,显示出特有的荧光峰,这只要有一足够灵敏的荧光计即可看到。作者测定了接触无机铅工人的全血ZP和血铅;确定了这些参数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用ZP作为职业性铅吸收的一种快速筛选指标的可能性。实验由一汽车厂从事焊接和车体制造操作工78人组成,全部男性,工龄2~25年,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红细胞锌原卟啉(ZPP)作为铅接触健康监护指标的应用日渐增多。为了探讨 ZPP 测定值作为铅接触危害诊断指标的价值,我们作了如下的实验观察。1.对象与方法1.1 分析对象301名受检者(男213人,女88人)包括无铅接触史的干部、教师和工人144人(对照组)以及接铅作业的蓄电池工、铸字工和锌冶炼工157人。全部受  相似文献   

3.
铅接触者全血锌原卟啉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常用血铅、尿铅作为诊断铅中毒或铅吸收的主要依据之一,但上述指标基本上是反映体内铅负荷,并非表明铅其毒性,且操作繁琐,易受污染,故有一定的缺点。为此,有人试图用测定机体受铅毒作用后的异常代谢产物来代替。锌原卟啉(ZnPP)是慢性铅吸收全血中出现的主要异常代谢产物,其操作方法简易、迅速,可作为职业铅接触的快速筛选指标。我们观察了铅接触者全血ZnPP量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在铅中毒防治工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铅接触者职业健康监护血锌原卟啉筛选指标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宇  刘利杰  胡功成 《职业与健康》2008,24(14):1370-1371
目的探讨铅接触者职业健康监护中血锌原卟啉作为筛选指标的可行性。方法以某蓄电池制造企业2000-2001年极板、装配、化成3个车间各工段的作业场所空气铅烟(尘)监测数据456个及上述3个车间198名职工近2年体检结果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浓度组血锌原卟啉、尿铅值均有随接触浓度增高而增大的趋势;浓度与血锌原卟咻、浓度与尿铅及血锌原卟啉与尿铅之间均呈高度正相关(P〈0.01)。从而提示血锌原卟啉值的变化可间接地反映尿铅值的变化,建立血锌原卟啉与尿铅值的数学模型为Pi^=0.1612×Zi0.7354。若将漏诊率控制在1%左右,经模型推算出血锌原卟啉的值为1.7μmol/L(1062.5μg/L),若血红蛋白值取170g/L(本资料平均值)时,血锌原卟啉值约为6μg/g Hb(1062.5/170)。结论建议血锌原卟啉可以作为筛选指标,其下限值应为6μg/g Hb。  相似文献   

5.
国内目前常用的铅中毒筛选指标有尿铅、尿ALA和尿棕色素等,国外还用血铅和血中游离红细胞原卟啉的测定。实践表明,以上各指标都有一定价值,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都在实验室进行,要有一定的试剂,费用较贵,有些操作特别复杂,采样到出报告需隔几天。此外,测定尿铅,血铅还易受环境中铅的污染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近年来,国外使用携带  相似文献   

6.
血中锌卟啉作为铅接触者的监测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瑞典一家铅蓄电池厂工人及非铅接触工人进行调查和分析,以获得血中锌卟啉(Zpp)水平及可能的影响因素、铅作业工人血铅(pb—B)与Zpp关系,评价Zpp作为铅作业工人监测指标的意义和应用方法。 对照工人主要来自造纸、木材加工和食品工业,其中男性958名(平均年龄42.5岁),女性471名(平均年龄38.1岁),男女性中吸烟者的比例分别为49和  相似文献   

7.
选取铅接触水平相同的654例职业性接铅作业者在岗期间健康监护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相关指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健康监护相关指标中以血铅阳性率最高;工龄与血锌卟啉明显负相关;工龄与血铅、尿铅无明显相关。血铅是铅接触最为敏感的生物标志物,《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所示的检查项目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职业性铅接触水平指标的初步研究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研究所(200041)沈安丽在对职业性铅危害的流行病学调查中,习用铅作业岗位或车间的空气铅平均浓度作为反映工人铅接触水平的指标。但事实上,由于工人常多岗位操作或在某岗位仅短时间操作,故实际接触水平与作...  相似文献   

9.
铅仍是当前国内外劳动卫生及职业病预防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生物监测和筛检的研究迅速发展,提供了节时省力而又高效的检测方法,另一方面流行病学及统计分析方法也有了很大提高与深化,两者结合应用已经逐步建立了许多职业危害接触工人筛检的程序。本文是我们在血铅和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方面工作的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说明对155名铅接触工人用血液荧光计所测得之ZPP值以及其他生物监测指标与铅危害症状之间的关系,其中用血液荧光计所测得之ZPP值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预测值除敏感性略低于荧光分光法测ZPP和FEP外,余均优于各检测指标,与用荧光分光法测ZPP和FEP高度相关。尿铅、血铅、ALADR等检测指标的操作技术要求高,且极易受铅污染而影响测定结果,血液荧光计直测法方法简单,在对铅  相似文献   

11.
李杰  徐月河 《工企医刊》1999,12(5):43-44
选择住本院的铅中毒、铅吸收的病人,以及接触铅作业工人来研究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随机抽查住本院铅作业工人66例其中  相似文献   

12.
铅的生物检测指标和检验方法很多。根据铅可引起卟啉代谢障碍,使血中锌原卟啉增高的机理,为探讨红细胞锌原卟啉含量在慢性铅中毒早期诊断的实用价值及与其它生化指标的关系,我们做了如下实验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铅作业工人红细胞锌原卟啉(ZPP)含量及其与血红蛋白(Hb)、血铅(Pb)的关系。方法:采用血液荧光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371名铅作业工人进行红细胞锌原卟啉、血红蛋白及血铅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铅作业工人血锌原卟啉、血铅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红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工人血锌原卟啉与血红蛋白、血铅均有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309和0.314。结论:血锌原卟啉是铅作业工人健康检查的敏感指标,对职业性铅中毒的早期筛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发铅测定不但方便检验人员,亦方便受检者,为探讨发铅作为铅接触生物检测指标的意义,我们对发铅进行了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选择通化冶炼厂、通化蓄电池厂及15家印刷厂的部分作业人员为接铅人群;选择通化郊外驻军、宾馆服务员、百货公司售货员及部分机关干部为非接铅正常人群(对照组)。年龄18~60岁。  相似文献   

15.
铅中毒是我国目前主要的职业病之一。红细胞内的锌原卟啉(ZPP)浓度可代表铅对造血系统的代谢影响。血中ZPP含量检测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可靠,且不受铅污染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ZPP检测列为铅中毒诊断指标之一,我国也将其列为诊断铅中毒的指标。本文以铅作业工人为对象,观察空气铅浓度对ZPP含量的影响,探讨ZPP检测对铅中毒诊断的实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观察对象:观察对象共160人,按作业环境空气中铅烟浓度分为4组。①对照组:60人,工作中无职业性铅接触史,平均年龄33.5岁(20~52岁),均为血色素指标在13克/Hb以上的健康工人。②低浓度组:54人,工作环境铅烟浓度<  相似文献   

16.
红细胞内锌原卟啉(ZPP)是机体吸收铅后的异常代谢产物,ZPP尤其在诊断慢性铅中毒上意义重大,它比尿中δ—ALA敏感,在特异性方面亦优于血铅,而且不受铅污染的影响。1976年美国就应用血液荧光测定仪测定血液中锌原卟啉,作为铅中毒的诊断指标。在八十年代初期已经受到国内学者的推荐,继国内锌原卟啉血液荧光测定仪问世以来,由于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按传统做法,对铅作业者进行健康检查时,是以自然尿铅含量作为铅中毒的筛选指标。但我们在长期工作中发现这种传统的检测方法,有时出现假象,易造成误诊。为了寻求敏感性高、可靠的检测方法,我们于近年来开展了“红细胞锌原卟啉对接铅者普查价值”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职业性铅接触与各生物接触指标间的关系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在对蓄电池厂100名铅接触者的健康监护中,各项生物监测按规定的质量控制要求进行。并了其间的剂理效应关系。结果发现,空气中铅尘、铅烟低于最高容许浓度;接触者的血铅、尿铅和FED呈非常显著相关。(P〈0.01)其中血铅能较好地定量反映接触铅工人体仙的铅负荷,并提出了血铅的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职业性铅接触对患者血常规和肝功能的影响,探讨铅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方法 87名职业性铅接触者为研究组,同期在安徽省职业病防治院健康体检的76人为对照组,采集两组人群血液,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检测其血铅水平,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其血常规,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肝功能指标,分析两组人群相关指标.结果 职业性铅接触组血常规中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和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职业性铅接触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职业性铅接触可导致血常规和肝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职业性铅接触对工人的肝脏毒性,探讨血铅浓度变化和肝脏损害效应指标之间的关系,寻找铅对肝毒性的早期敏感指标。[方法]以蓄电池制造企业108名铅作业工人作为接触组,以同一企业非铅接触的76名工人和行政人员作为对照组。车间空气中铅烟、铅尘的短时接触浓度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选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作为肝毒性的效应指标,分析不同血铅水平和肝损害效应指标的变化。[结果]①车间空气中铅烟和铅尘的短时接触浓度分别为0.89mg/m3和0.25mg/m3,超标率分别为50.00%和60.00%。②随着环境铅接触水平的增加,ALT和TBIL的异常率增加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平均浓度变化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超职业限值组存在血铅超标现象,异常率为31.03%。超职业限值组和职业限值组血铅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随着铅作业工龄的增加,血铅、ALT和TBIL的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血铅水平的变化和ALT、TBIL异常率的变化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职业性铅接触引起血铅明显升高,肝功能效应指标ALT和TBIL不能敏感的反映铅对肝脏的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