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缺血性中风后的高残障率,从诱导下调脑区激活角度,总结中医药促进中风后遗症期脑功能康复的研究现状,并剖析了其可能的研究切入途径,提出中风后脑功能康复的中医药研究应在各层面研究的基础上强化系统联系性研究,并应加强补益肝肾等新治则和多种中医药疗法协同增效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下调脑区的激活及其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从下调脑区的激活 ,研究复健片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电凝法制备MCAO大鼠模型。 18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和假手术组。于造模成功后 5周药物组按 4.5g生药 /kg灌胃给予复健片 ,余两组分别灌胃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 ,日 1次 ,共 2周。以BWT评分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价 ,结合局部脑血流量 (rCBF)测定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分别观察大鼠脑组织生长相关蛋白 (GAP -4 3 )、突触素P38(SYN)的表达和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ET -1、ecNOS、P -gpmRNA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病灶边缘区及远隔区存在低灌注现象 ,突触活性降低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脑微循环的调节机能下降 ;药物组可明显改善这种低活动状态 ,并能显著提高大鼠运动功能。结论 :复健片对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模型神经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 ,激活下调脑区是其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下调脑区的激活,研究复健片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作用机制。方法:电凝法制备MCAO大鼠模型。18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和假手术组。于造模成功后5周药物组按4.5g生药/kg灌胃给予复健片,余两组分别灌胃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日1次,共2周。以BWT评分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价,结合局部脑血流量(rCBF)测定,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分别观察大鼠脑组织生长相关蛋白(GAP-43)、突触素P(SYN)的表达和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ET-1、ecNOS、P—gp mRNA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病灶边缘区及远隔区存在低灌注现象,突触活性降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脑微循环的调节机能下降;药物组可明显改善这种低活动状态,并能显著提高大鼠运动功能。结论:复健片对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模型神经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激活下调脑区是其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中风中医药超早期治疗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缺血性中风,占中风病的536%(1),主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所致。随着对缺血性中风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理解及新的治疗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脑病发作”(brainattack)这一概念已经日益受到重视。最初的缺血与脑组织损伤的每个小时都将迅速增加不可逆脑损害的程度,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风是一种与心肌梗塞相似的、同样需要给以急救的疾病(2)。近年来根据“治疗时间窗”概念,制定出缺血性中风发生后在什么时间给予相应的合理治疗方案,以达到脑组织损伤最少和获得最佳的预后(3)。而其中超早期治疗(中风症状发作后6小时内行可能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中风又名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约占全部脑血管意外的80%。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三大疾病之一,已成为第三大致死原因及首位致残原因。国内外对缺血性中风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危险因素、病因、病理生理,治疗手段都有很大的进展。祖国医学对该病的认识也有不少的进展,现将祖国医学治疗缺血性中风近十年临床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检索国内关于康复方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经济学评价文献,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了解国内有关康复方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经济学研究现状。方法:纳入标准:从成本效益、成本效果、成本效用、成本最小化经济评价角度描述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试验。研究文献为全文文献,语种限制为中文;研究对象:康复方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经济学研究。干预措施;任何形式的康复疗法对比单纯常规疗法的费用对比,康复疗法辅助其他疗法对比非康复疗法的费用试验均被纳入;测量指标:结果指标从成本效益、成本效果、成本效用、成本最小化4个方面评价,临床疗效从相关疗效指标方面评价;排除标准:重复的临床试验。文献检索包括以下数据库: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词:成本效益、成本效用、成本效果、成本最小化、经济学评价、康复疗法,试验类型仅限于人类临床试验,同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期限为2000—2010年。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38篇文献,通过阅读题目及摘要,以及排除相同临床试验,最后纳入12篇文献。纳入的12篇文献中均进行的成本效果分析1,篇成本效益分析,无成本效用和成本最小化分析。结论:研究表明康复方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比单一的常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具有较好的经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重新认识外风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中医学对中风的病因病机认识大抵历经三个阶段,而自唐宋以后,“内风”致中现占据学术的主流。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分析,结合现代认识,仍认为中风病发病有外风因素的参与。从临床看,活血化瘀、平肝潜阳等作为缺血性中风的重要治法,其常用代表药物如天麻、钩藤、羚羊角、菊花、防风具有明确的祛除外风作用,而活血化瘀则可通过活血达到祛除外风的目的。二、对缺血性中风内生毒邪致病观的反思:新近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吸烟是与高血压同样危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感染性疾病等不仅与  相似文献   

8.
9.
缺血性中风属中医学“中风”的范畴,包括现代医学的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等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居各病之首。近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T,MRI,PET,SPECT等技术的相继应用,使得人们对于缺血性中风中的病理生理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临床诊断也更为精确,并逐渐由传统的中医治疗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发展,给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就近几年来有关本病的中医药治疗及其研究概论加以综述,为本病的临床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刘秉 《世界中医药》2007,2(6):375-378
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虽然缺血性中风的病死率低于出血性中风,但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的70~80%,并且20%的幸存者1~2年内会出现再次中风,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比较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入组时,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the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4周末,观察组与对照组的NIHSS评分分别为(3.53±0.50)分、(4.42±0.9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4,P=0.000);观察组Bathel评分(61.31±11.83)分较对照组的(55.56±10.28)分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8,P=0.016)。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现代康复训练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75例接受中医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对照组75例仅接受现代康复疗法,4周为1个疗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解痉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患肢肌张力、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可集中医与现代康复疗法的优势于一体,对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的中医学证候学特征。方法: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风病及冠心病慢病防治管理信息协作平台为依托,调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录入的中风病患者人群为研究对象并开展横断面研究。应用广义Boosted模型,Wilcoxon秩和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探讨多因素条件下证候及证候要素对中风病复发的影响情况。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3 322例,其中新发缺血性中风病例1 542例,复发缺血性中风病例1 780例。通过广义Boosted模型分析发现,证候学特征成为了影响缺血性中风复发的重要因素;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对新发及复发缺血性中风的证候诊断比较,发现气虚血瘀、阴虚风动、风火上扰、痰热腑实证候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复发缺血性中风病的证候要素痰、瘀、气虚的构成比高于新发缺血性中风病同样的证候要素的构成比(P0.01)。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痰热腑实、痰蒙清窍、痰热内闭证候类型表现可能是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P0.01);全部的风、火、痰、瘀、气虚、阴虚证候要素表现也可能是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复发人群显示出了特定的中医证候特征,提示在开展中风病二级预防的研究中应重视证候学特征的因素,有必要通过更多的循证医学手段和临床实践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中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中央随机、平行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606例患者分别用中西医结合综合(试验组274例)和西医加中药安慰剂(对照组263例)治疗(剔除15例、脱落54例),并观察生活能力水平B I、残障水平mRS。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90天严重致残加病死率(B I<75)降低(P<0.05);90天完全康复和轻微残疾率(B I≥95)提高(P<0.05);90天残障评分(mRS)分段比较,残障程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可改善本病患者90天的生活质量,降低严重致残率,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有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证候组合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频数、构成比等方法,分析100例缺血引起中风三个不同阶段的患者,从而对其演化规律进行证明与解释。结果:对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候随时间的演变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和特征,急性期以两证组合内风加内火所占比例最多,恢复期以两证组合痰湿加血瘀所占比例最多,后遗症期以两证组合气虚加阴虚所占比例最多。结论: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候随时间的证候的演变存在一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中医药内外同治和单纯中药内治疗效的比较,评价中医综合治疗对中风后肢体肿胀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对纳入研究的中风急性期且伴有肢体肿胀疼痛的患者78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以相同的基础治疗和辨证内服汤药,治疗组另辅以中药药酒外擦治疗。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有效率93.1%,对照组有效率6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对于中风后肢体肿胀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风患者应用中医康复方案的效果。[方法]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9月收治中风病患者220例,分为对照组(130)和治疗组(90),应用简式的运动评分方法和改良指数,对中风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治疗组患者按康复方案要求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按照基础的治疗方法,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两组患者进行4周治疗以后,按照指数和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来进行评分,治疗组的患者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者。[结论]应用中医的康复方案在很大程度上使患者的中风病致残率降低,补充了中医康复方法对中风病患者的治疗,采用中医康复方案对中风病患者进行治疗,取得的效果明显,值得被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不同体质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参照王琦的体质分类标准分类体质,通过临床观察和量表测定,了解不同体质类型患者临床特点和发病3个月的预后(NIHSS,BI,MRS)。结果:①气郁质患者危险因素积分显著低于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和瘀血质患者(P0.05);气郁质患者NIHSS显著低于气虚质、阳虚质和痰湿质患者(P0.05),而BI明显高于后者(P0.05)。②3个月后不同体质类型患者NIHSS、MRS、BI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体质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存在差异,但治疗后的近期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