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报告癫痫大发作间歇期400例脑电图(EEG)变化,脑电图异常率为79%,其中轻度异常146例(36.5%),中度异常122例(30.5%),重度异常48例(12%);暴发性异常率为28%,非特异性异常率为51%,并发现病程越长,脑电图异常率越高,且异常程度越重。发作频繁者,脑电图异常率高。深呼吸过度换气可明显提高癫痫大发作脑电图异常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2.
对402例儿童部分发作性癫痫进行分析,男孩占65%,2岁以内发病占37.8%。简单部分性发作180例,复杂部分性发作99例,继发性大发作123例。脑电图异常率为73.8%,有癫痫样放电者占45.9%。头颅CT300例,异常率为49.3%,以脑萎缩、局限性低密度、脑发育异常和脑软化为多见。原发性占30%,继发性占56%,隐原性占14%。继发性病因中产前因素占23.1%,产时因素占20.4%,产后因素占54.7%,其他占1.8%。发病年龄与病因及CT改变有关。卡马西平总有效率为80.6%。随访274例,控制率为38.2%,显效率为37.9%。原发性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对402列儿童部分发作性癫痫进行分析,男孩占65%,2岁以内发病占37.8%。简单部分性发作180例,复杂部分性发作99例,继发性大发作123例,脑电图异常率为73.8%,有癫痫放电者占45.90%。头颅CT300例,异常率为49.3%,以脑萎缩,局限性低密度,脑发育异常和脑软化为多见。  相似文献   

4.
报告40例癫痫患者CT扫描所见,异常者23例(57.5%),其中占位性病变3例,脑萎缩10例,异常钙化2例,低密度病变6例,其他2例。原发性癫痫大发作组CT异常率为12.5%,继发性发作组CT异常率为71.4%,两者有显著差异。37例进行了脑电图检查,26例不正常(70%)。作者指出CT扫描对癫痫,特别是对继发性癫痫的病因诊断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5.
85例精神运动性癫痫中,脑电图异常79例(92.9%),其中弥漫性或双侧异常24例(30.4%);局限性异常55例(69.4%);CT 扫描异常44例(51.8%);脑电图与CT 异常局限于颞叶、额颞或枕颞者分别为73.45和34.1%脑电图弥漫性或双侧异常与局限性异常间的CT 异常有显著差异(P<0。01);脑电图与CT 均异常者43例,脑电图异常中有30例,CT 异常中有12例位于颞叶、额颞或枕颞,其问差异极显著(P<0.001)。伴有大发作者54例,仅有复杂部分性发作者31例,脑电图异常分别有49例和30例,CT 异常分别有36例和8例,两组间CT异常差异极显著(P<0.001)。精神运动性癫痫伴有大发作或脑电图为局限性异常时,CT 异常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癫痫患儿60例,其中继发性癫痫43例,良性癫痫4例,未明原因13例.与癫痫有关的可能病因有新生儿窒息,颅内感染,高热惊厥,脑囊虫病等.脑电图异常40例(67%),其中25例出现癫痫样放电(42%).脑CT异常18例(30%).  相似文献   

7.
本文统计了767例癫痫大发作病人的脑电图资料。病人按病因之有无分为原发(甲组)及继发(乙组)二组。脑电图结果除正常、界线性异常外,尚有弥漫性异常、阵发性高幅慢活动、临床下痫性发作、弥漫或多灶性痫性活动、局限性致痫灶及弥漫性异常一侧或局部偏胜。本文对甲乙二组的各项脑电表现加以分析比较,认为弥漫性异常是非特异性异常,是继发性脑缺氧性损害的结果。表现为大发作的局限性致痫灶病例,是继发性二侧同步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2484例头痛患者的脑电图资料,脑电图有不同程度异常者537例(21.62%)。异常脑电图中成人占439例(19.77%),儿童占98例(37.12%),前者异常率显著高于后者。在各组头痛患者中,头痛型癫痫脑电图异常率最高,其后依次为其它疾病伴有头痛症状者:发作性头痛、持续性头痛及外伤性头痛,一般性头痛及偏头痛脑电图异常率最低。  相似文献   

9.
132例癫痫患者的脑电图与CT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和脑CT对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门诊或住院治疗的132例癫痫患者分别进行EEG和脑CT检查,并对比分析两者的检查结果。结果:132例癫痫患者EEG异常率69.7%(92/132),高于脑CT异常率57.6%(76/132)(P<0.05);55例原发性癫痫,脑电图检查的阳性率65.5%(36/55)高于CT检查的阳性率29.1%(16/55)(P<0.01);CT在查找继发性癫痫的病因方面优于EEG,而EEG对颅内炎症导致的癫痫和隐原性癫痫的阳性率高于CT;癫痫的分类统计表明,各种类型的癫痫EEG异常的比例均高于CT异常比例。结论:EEG和脑CT都是诊断癫痫的重要方法,EEG对癫痫诊断、分型有重要意义,而脑CT在癫痫病因找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视频脑电图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电情况,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电图异常与早发性及迟发性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监护室住院的急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259例,进行连续视频脑电图监测,记录脑电图异常类型及脑梗死部位,并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结果 2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227例(88.0%)脑电图监测异常,早发性癫痫发作12例,25例患者监测到癫痫样放电而无临床发作。分水岭梗死组早发性癫痫和癫痫样放电的发生率为29.0%(9/31),部分皮层及皮层下梗死组的发生率为13.4%(21/157),完全大面积脑梗死组的发生率为9.9%(7/71);3组患者早发性癫痫和癫痫样放电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8,P<0.05)。随访1年,有10例(4.1%)患者出现迟发性癫痫,均为视频脑电图监测异常患者,其中2例患者为脑梗死急性期脑电图监测存在癫痫样放电,8例为半球弥漫性慢波或局限性慢波;脑梗死急性期癫痫样放电患者与其他脑电图异常患者迟发性癫痫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3,P=0.426)。结论连续视频脑电图监测能够早期发现癫痫和癫痫样放电,迟发性癫痫可能出现在脑梗死急性期脑电图监测异常患者中,对该类患者应加强出院指导。  相似文献   

11.
对162例小儿癫痫大发作间歇期的脑电图进行了分析,并与同期进行脑电图检查的306例成人患者进行了比较。小儿组脑电图的异常率和癫痫波的出现率显著高于成人组;局灶性异常居多;棘(尖)波者最常见;癫痫末次发作至脑电图描记时间,以4~7天内癫痫波检出率高;抗癫痫药物治疗能显著降低癫痫波的出现率。说明小儿与成人脑发育程度的不同,发作间歇期脑电图的异常率、癫痫波的出现率以及癫痫放电所影响的程度、传播的途径和扩散的范围等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规范化脑电图在难治性癫痫术前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规范化脑电图(EEG)对难治性癫痫(IEP)术前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行手术治疗的难治性IEP患者,先行常规EEG检查,再行规范化EEG检查,(包括减、停药物、剥夺睡眠诱发、应用蝶骨电极等)描记清醒、睡眠两种状态下EEG的变化,重点描记睡眠中非快动眼睡眠(NREM)和快动眼睡眠(REM)期,检查时间为90~120?min,以求用这种方法发现更多EP活动的起始灶。结果:规范化EEG检查法明显提高了EP波的检出率,与常规EEG相比,定侧定位率从43%提高到87%。睡眠状态下NREM期和REM期局灶性放电较清醒期明显增加。16例起始放电区域与手术部位一致。结论:睡眠周期中局灶性异常电活动以及发作起始侧的脑电改变,对定位致痫灶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在癫痫外科中的作用.方法 52例均行常规脑电图(REEG)和V-EEG检查,其中有15例在经过详细的术前评估后行了手术治疗,术中均行了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并将V-EEG与REEG和ECoG的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2例V-EEG监测显示轻度异常脑电图1例,中度异常脑电图44例,重度异常脑电图7例.除1例外,其它在监测中均发现有痫样放电,痫样放电的阳性率为98.1%(51/52),18例(34.6%)在监测中至少观察到1次临床发作.V-EEG监测痫样放电的阳性率与REEG(40.4%)之间经统计学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V-EEG与ECoG的定侧符合率为100%,定位符合率为80%.结论 V-EEG监测在顽固性癫痫患者术前定位致痫灶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明显优于REEG,且与术中ECoG有很高的符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GIRK通道开放剂氟吡汀(flupirtine)对癫痫大鼠癫痫发作和脑电图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三组:正常对照组、癫痫+生理盐水(NS)组和癫痫+氟吡汀(flupirtine)组.癫痫+生理盐水(NS)组和癫痫+氟吡汀(flupirtine)组两组动物复制青霉素诱发癫痫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氟吡汀治疗,再观察痫样行为和脑电图.结果 正常对照组行为学和脑电图均正常;癫痫+生理盐水组有明显痫样行为,脑电图呈现明显的尖波、棘波、尖-慢复合波以及棘-慢复合波的阵发性痫样放电;癫痫+氟吡汀组大部分大鼠行为正常或是轻度的痫样行为,脑电图恢复正常的基础波放电,只有1例呈少量的痫样放电.结论 GIRK通道开放剂flupirtine对癫痫大鼠痫样行为和异常的脑电图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视频脑电图在癫痫及其他发作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江明  刘向  马仁飞 《安徽医学》2010,31(10):1154-1156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在癫痫及其他非癫痫发作性疾病中的诊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意大利EBNeuro智能化脑电图仪,对150例临床确诊为癫痫和疑为癫痫或其他发作性疾病患者进行1-4hVEEG监测,并对其脑电波形及临床发作情况进行分析。并同时对比进行常规脑电图(EEG)检测。结果 150例中,VEEG异常者124例(82.7%),痫样放电101例(67.3%);150例中109例行常规EEG检测,异常者30例(27.5%),痫样放电10例(9.2%)。异常率和痫样放电检出率VEEG监测均明显高于常规EEG检查(P〈0.005)。150例VEEG监测后明确诊断癫痫117例,其他发作性疾病33例。49例癫痫(41.9%)确定了癫痫综合征的诊断;43例(36.8%)明确其发作类型。结论 VEEG对癫痫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提高了癫痫的临床诊断及分型,而且对非癫痫发作性疾病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在癫痫外科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海荣  郭春华  马磊 《中外医疗》2009,28(30):37-38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在癫痫外科中的作用。方法31例均行常规脑电图(REEG)和V-EEG检查,其中有8例在经过详细的术前评估后行了手术治疗,术中均行了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并将V-EEG与REEG和ECoG的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1例V-EEG监测显示轻度异常脑电图2例,中度异常脑电图18例,重度异常脑电图11例。除1例外,其它在监测中均发现有痫样放电,痫样放电的阳性率为96.8%(30/31),16例(51.6%)在监测中至少观察到1次临床发作。V-EEG监测痫样放电的阳性率与REEG(38.7%)之间经统计学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V-EEG与ECoG的定侧符合率为100%,定位符合率为75%。结论V-EEG监测在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定位致痫灶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明显优于REEG,且与术中ECoG有很高的符合率。  相似文献   

17.
陈凯  董立辉  赵传奎 《安徽医学》2009,30(9):1080-1082
目的 对继发性癫癎进行病因、发作分型、脑电图分析,为临床快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52例癫癎患者均在入院2 d内采用20导脑电图仪,按国际10~20系统安置头皮电极进行常规描记.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血生化检查.结果 继发性癫癎中以脑血管病最多为32例,占61.54%;其次脑炎脑膜炎6例,占11.54%;其病因还有颅内肿瘤、代谢疾病、中毒和阿斯发作.发作类型以大发作最多,27例(51.92%);其他依次是局限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和小发作.结论 继发性癫癎病因复杂,发作类型多样,脑电图对其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18F-FDG PET脑3D显像对致痫灶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癫痫患者13例,继发性癫痫4例,原发性癫痫9例。皆行18F-FDG脑三维PET显像,通过目测和半定量方法分析图像。所有患者均行EEG检查,其中2例行皮层脑电图(EcoG)或深部脑电图(DEEG);12例行脑MRI或CT检查。结果:PET阳性表现为低代谢灶者检出率为92.3℅(12/13例),明显高于EEG和脑MRI/CT(分别为92.3℅、69.2℅和33.3℅,χ2分别为14.3和35.0,P均<0.01)。单病灶检出率PET明显高于EEG(分别为61.5℅和38.4℅,χ2=23.1,P<0.01)。与皮层脑电图(EcoG)或深部脑电图(DEEG)相比较,PET对致痫灶的检出灵敏度为95℅,定位准确性为89℅。结论18F-FDG PET在致痫灶的检出及定位方面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在引导癫痫外科手术及放射定向治疗方面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123例局限性癫痫的脑电图(EEG)和CT检查结果,EEG异常率明显高于CT异常率(P<0.05);癫痫波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波检出率(P<0.05);局限性异常明显高于广泛性改变(P<0.05).检出率与年龄、病程和发作类型有关,而与性别、发病年龄及发作频率无关.CT,EEG及临床发作形式三者的定位符合率较高.提示EEG对局限性癫痫的定位诊断率较高,可作为一项常规的筛选性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器质性癫痫的病变组织切除后,癫痫灶是否随之消失。异常的脑电波形范围(距离)及波形特旆。方法随机取首发症状为癫痫的脑内有器质性病灶的忠者11例。手术方法:切除病灶的同时,在EcoG的监测下行致痫灶切除(如在功能区则行MST),复查至癫痫波消失后方结束手术。随访3-37月,术后要求患者抗癫痫治疗至少1年。结果①手术中,病灶均成功切除;②病理见脑囊虫病3例,AVM2例,脑肺吸虫1例,脑胶质瘤2例,蛛网膜囊肿2例,脑炎性肉芽肿1例;③10例经EcoG、DeepEEG检查发现有癫痫样异常波形(10/11),所发现的异常波形以尖波为多见,棘波仅2例,在残腔周围0.5-5cm范围。深亦可达5cm;①随访11例中,1例胶质瘤患者死亡(术后4个月,死于胶质瘤复发),余均健在。癫痫症状发作情况:发作消失7例,1-2次/年2例。发作减少75961例,发作减少50961例。结论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器质性癫痫患者。仅切除原发病灶。并未能消除致癫痫病灶。可为术后癫痫发作埋下隐患,有条件时,应在切除原发病灶的,同时切除致痫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