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研究何首乌、制何首乌对SD大鼠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7组,每日灌胃主药30g/kg,连续给药90d,测定大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G)、IgM、IgA的含量和胸腺质量。[结果]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给药60d时大鼠血清中IgM含量,何首乌组、何首乌配大剂量茯苓组、何首乌配小剂量茯苓组、制首乌组、制何首乌配小剂量茯苓组均呈显著性升高(P<0.05)。给药90d时何首乌配大剂量茯苓组、何首乌配小剂量茯苓组、制何首乌配大剂量茯苓组呈显著性升高(P<0.05)。IgG含量仅给药90d的何首乌配小剂量茯苓组降低,以上各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药60d、90d何首乌、制何首乌各给药组可以显著增加大鼠血清中IgM的含量,有可能对肝脏的损伤造成有一定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分清化浊胶囊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分清化浊胶囊低、中、高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尾iv阿霉素法制成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第一次尾iv阿霉素(4 mg/kg)1周后,第二次iv阿霉素(3.5 mg/kg)。造模成功后,对照组和模型组ig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ig黄葵胶囊混悬液;其余治疗组ig分清化浊胶囊混悬液。每日一次,疗程4周。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在给药前、给药7、14、21、28 d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末次给药后,测定大鼠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尿素氮(BUN)、肌酐(Cr),并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变化。结果 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尿蛋白定量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造模成功;阳性组、分清化浊胶囊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尿蛋白(P<0.01)。与模型组比较,分清化浊胶囊高、中剂量能升高TP、ALB水平(P<0.01)。分清化浊胶囊高、中剂量对TG及TC有降低作用(P<0.01)。各治疗组对肾功能指标BUN、Cr无明显影响。各治疗组肾脏病变程度较模型组有明显减轻。结论 分清化浊胶囊可以显著降低阿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TC、TG;明显升高阿霉素肾病大鼠TP、ALB水平,减轻肾脏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分清化浊胶囊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分清化浊胶囊低、中、高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尾iv阿霉素法制成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第一次尾iv阿霉素(4 mg/kg)1周后,第二次iv阿霉素(3.5 mg/kg)。造模成功后,对照组和模型组ig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ig黄葵胶囊混悬液;其余治疗组ig分清化浊胶囊混悬液。每日一次,疗程4周。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在给药前、给药7、14、21、28 d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末次给药后,测定大鼠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尿素氮(BUN)、肌酐(Cr),并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变化。结果 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尿蛋白定量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造模成功;阳性组、分清化浊胶囊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尿蛋白(P<0.01)。与模型组比较,分清化浊胶囊高、中剂量能升高TP、ALB水平(P<0.01)。分清化浊胶囊高、中剂量对TG及TC有降低作用(P<0.01)。各治疗组对肾功能指标BUN、Cr无明显影响。各治疗组肾脏病变程度较模型组有明显减轻。结论 分清化浊胶囊可以显著降低阿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TC、TG;明显升高阿霉素肾病大鼠TP、ALB水平,减轻肾脏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杜仲多糖对CCl4致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首次背部sc纯CCl4 5 mL/kg,以后sc 40% CCl4花生油3 mL/kg,共8周,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杜仲多糖ig给药8周,测定大鼠肝脏及脾脏指数,检测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及总蛋白(TP)、白蛋白(ALB)水平,计算ALB与球蛋白(GLOB)的比值(A/G);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PCIII)、IV型胶原(IV-C)水平;检测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羟脯氨酸(Hyp)、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水平;并检测肝脏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 杜仲多糖能明显对抗CCl4所致的肝纤维化大鼠肝脏、脾脏指数的升高(P<0.01);显著抑制血清中ALT、AST活性的升高(P<0.01),降低血清中HA、LN、PCIII、IV-C、GLOB的量(P<0.01),升高血清中的TP、ALB的量和A/G的值(P<0.01);降低肝组织中MDA的水平和Hyp的量(P<0.01),亦能升高肝组织中SOD的活性和GSH-Px的水平(P<0.01),明显降低肝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杜仲多糖高剂量组抗肝纤维化的效果最好,并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杜仲多糖具有显著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研究地黄寡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地黄寡糖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以高脂饲料喂养2月后,一次性ip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诱发大鼠2型糖尿病。7 d后大鼠分为模型组、地黄寡糖低和高剂量(100、200 mg/kg)组、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4周,另设对照组。给药4周后处死大鼠,取肝脏检测肝糖原的量及葡萄糖激酶(GK)和葡萄糖-6-脱氢酶(G-6-Pase)活性,用RT-PCR技术检测GK和G-6-Pase基因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地黄寡糖能显著增加肝糖原的量(P<0.01),增强GK活性(P<0.01)和基因表达(P<0.05),减弱G-6-Pase活性(P<0.01)及其基因表达(P<0.05)。结论 地黄寡糖可能通过改善糖尿病大鼠肝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基因表达发挥治疗糖尿病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 采用CCl4复合因素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与血吸虫致小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别隐品碱在造模同时(预防给药)和造模后(治疗给药)给药对脏器指数、肝功能、纤维化血清指标、脂质过氧化指标、肝组织胶原(CoI、CoIII)及羟脯氨酸(Hyp)表达的影响,并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 对CCl4所致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各剂量别隐品碱预防给药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肝指数及CoI表达(P<0.05、0.01),其中高剂量明显降低CoIII表达(P<0.01),中剂量明显降低脾指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量(P<0.05);别隐品碱治疗组大鼠的肝指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量、CoIII表达明显降低(P<0.05、0.01);预防给药与造模后给药均不同程度地减轻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对血吸虫致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别隐品碱预防给药显著降低小鼠ALT的量与Hyp水平(P<0.05),高剂量别隐品碱治疗给药能明显降低肝指数,降低血清PCIII、碘透明质酸(HA)、ALT的量(P<0.05、0.01),中剂量组肝指数、PCIII、HA的量明显降低(P<0.05);治疗给药组大鼠肝脏病变明显减轻。结论 别隐品碱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有较好的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心肌缺血后,芪参益气滴丸对其缺血区组织中钙调神经磷酸酶B亚基(Ppp3R1)和ATP合成酶亚基δ(Atp5d)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芪参益气滴丸对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芪参益气滴丸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主干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不同组间Ppp3r1 和Atp5d基因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pp3r1基因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Atp5d基因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芪参益气滴丸组Ppp3r1基因表达量降低(P<0.05),Atp5d基因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芪参益气滴丸对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保护机制可能与其能够降低Ppp3r1基因表达量,同时调控Atp5d基因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氯唑沙宗作为探针药物,研究苦参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 2E1(CYP 2E1)体内代谢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苦参组、苯巴比妥阳性对照组。苦参组大鼠ig给予苦参颗粒(100 mg/kg)溶液,对照组ig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ip苯巴比妥注射液50 mg/kg,各组均每日给药1次,连续5 d。第6天各组大鼠尾iv氯唑沙宗(5 mg/kg)溶液,于给药前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眼内眦静脉取血0.8 mL,HPLC法测定氯唑沙宗血药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苦参组给予苦参5 d后,氯唑沙宗的AUC和Cmax明显降低(P<0.05、0.01),CL明显升高(P<0.05);而苦参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与苯巴比妥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苦参可明显诱导大鼠CYP 2E1的体内代谢活性,其作用强度与苯巴比妥相当。  相似文献   

9.
红曲-植物甾醇酯复方制剂调血脂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珺彦  刘小杰 《医学教育探索》2011,42(11):2296-2299
目的 探讨红曲-植物甾醇酯复方制剂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血脂康胶囊阳性对照组及红曲-植物甾醇酯复方制剂低、中、高剂量(0.167、0.333、1.0 g/kg)组。各组大鼠在喂饲高脂饲料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的同时,ig给予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45 d,观察试药对模型大鼠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影响。结果 给药45 d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G、TC和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血脂康胶囊组TG、TC和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红曲-植物甾醇酯复方制剂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G、TC和LDL-C水平有所降低(P<0.05),中、高剂量组血清TG、TC和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脂康胶囊和红曲-植物甾醇酯复方制剂各剂量组大鼠血清HDL-C无明显变化。结论 红曲-植物甾醇酯复方制剂具有调血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燕燕  林宏  李旭  康利  王梓 《医学教育探索》2011,42(10):2080-2082
目的 观察小儿抗病毒颗粒的解热祛痰、镇咳平喘作用。方法 采用干酵母致热造模法观察小儿抗病毒颗粒对大鼠的解热作用,给药剂量分别为4.18、2.09、1.05 g/kg,每天ig给药1次,连续3 d,末次给药后sc干酵母混合溶液,4~8 h后测大鼠体温。采用酚红比色法观察其对小鼠的祛痰作用,给药剂量分别为5.22、2.61、1.31 g /kg,每天ig给药2次,连续7 d,末次给药1 h后进行检测。采用氨水吸入引咳法观察其对小鼠的镇咳作用,给药剂量同祛痰实验,每天ig给药2次,连续3 d,观察潜伏期和咳嗽次数。采用雾化乙酰胆碱吸入引喘法进行豚鼠平喘试验,给药剂量分别为3.65、1.83、0.914 g /kg,每天给药2次,连续3 d,测定引喘潜伏期。结果 小儿抗病毒颗粒能使小鼠气管酚红的分泌量增加(P<0.05);显著抑制由干酵母引发的大鼠发热反应(P<0.05)及小鼠的咳嗽潜伏期延长(P<0.05);使豚鼠哮喘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结论 小儿抗病毒颗粒具有明显的解热祛痰、镇咳平喘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石斛碱(1)、石斛醚碱(2)、邻苯二甲酸丁酯(3)、松脂素(4)、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N-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穆坪马兜铃酰胺,6)、N-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7)、N-反式香豆酰酪胺(8)、N-顺式香豆酰酪胺(9)、山药素III(10)、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11)。结论 化合物35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9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合成2类两亲性壳聚糖(chitosan,CS)衍生物,自组装成聚合物胶束作为难溶性药物的新型递药载体。方法 先将CS与碘甲烷反应生成N-三甲基壳聚糖(trimethyl chitosan,TMC),然后在TMC的氨基上引入长链脂肪酸(软脂酸和癸酸),合成了两亲性的N-脂肪酰-N-三甲基壳聚糖(N-fatty acyl-N-Trimethyl chitosan,FA-TMC)衍生物。通过FT-IR、1H-NMR和元素分析法,对衍生物的分子结构和N-位取代度进行表征,同时以疏水性药物蛇床子素(osthole,OST)为模型,探讨其胶束增溶特性。结果 实验合成了2类6种不同的新型CS衍生物,分析显示季胺化程度和脂肪酰基接枝率对FA-TMC的胶束性质有较大的影响;对于超声法制备的OST载药胶束,季胺化程度为62.00%、软脂酰基接枝率为13.37%的N-软脂酰-N-三甲基壳聚糖(N-palmitoyl-N-trimethyl chitosan,PA-TMC)和季胺化程度为43.06%、癸酰基接枝率为22.00%的N-癸酰-N-三甲基壳聚糖(N-caprinoyl-N-trimethyl chitosan,CA-TMC)的包封率分别为76.67%、79.11%,载药量分别为19.01%、19.08%,可使OST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两个数量级。结论 FA-TMC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增溶载体,其在水中能自组装形成胶束,并对OST有明显的增溶作用,为OST制剂深入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药配伍中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使疗效降低,而“十八反”是重要的配伍禁忌,也是现代药性理论争议最多的问题,且至今尚未形成较统一的判断标准和结论。主要介绍了“十八反”中有关海藻、芫花反甘草的毒性和机制研究,探讨了影响“十八反”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确定其特定部位的安全药理实验内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布渣叶Microcos panicu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大孔树脂等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数据等鉴定结构。结果 从布渣叶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异鼠李素(1)、表儿茶素(2)、黑麦草内酯(3)、去氢吐叶醇(4)、香草酸(5)、丁香酸(6)、咖啡酸甲酯(7)、对羟基苯甲酸(8)、对香豆酸(9)、木栓醇(10)、豆甾醇(11)、β-谷甾醇(12)。结论 化合物37912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单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选取嗜肺军团菌mip/flaA优势抗原表位基因,构建mip/flaA二联优势抗原表位基因融合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系统中表达,为后续制备嗜肺军团菌蛋白疫苗提供初步的实验基础。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ip和FlaA蛋白的二级结构和表面特性如理化性质、亲水性、可塑性、抗原指数以及胞外区等方面进行分析,选择其活性表位可能存在的区域为优势抗原表位区。通过PCR扩增和T4连接酶构建pET-mip、pET-flaA和pET-mip/flaA优势抗原表位基因融合表达载体,并诱导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结果 Mip和FlaA都存在多个潜在的抗原表位位点,选取其优势抗原表位区域进行克隆和表达获得成功,并成功表达了mip/flaA二联优势抗原表位融合蛋白。结论 DNA Star软件和Expasy在线蛋白分析系统能够成功预测嗜肺军团菌Mip和FlaA 抗原的表位;选取其优势抗原表位成功构建了pET-mip/flaA二联原核表达载体,并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小花八角Illicium micranthum的化学成分。方法 小花八角的枝叶提取物经醋酸乙酯萃取,余下水相经过反复的柱色谱分离、通过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了1个新化合物和9个已知的成分,分别是小花八角苷(1)、7-β-D-glucosyl pseudomajucin(2)、4, 7, 9-trihydroxy-3, 3′-dimethoxy-8-O-4′-neolignan-9-O-α-L-rhamnopyranoside(3)、icariside E3(4)、isolariciresinol-3a-O-β-D-glucopyranoside(5)、芦丁(6)、杨梅树皮素-3-O-α-L-鼠李糖苷(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8-C-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9)、莽草酸(10)。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是首次从八角属植物中分离到的seco-prezizaane型降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药西瓜Citrullus colocynth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手段结合重结晶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药西瓜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α-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2)、α-菠甾酮(3)、双-[(2-乙基) 己基] 邻苯二甲酸酯(4)、对羟基苯甲酸(5)、6-C-对甲基苄基牡荆素(6)、双氢葫芦素E(7)、葫芦素E(8)、异表双氢葫芦素D(9)、双氢异葫芦素B-25-乙酯(10)、葫芦素E-2-O-β-D-吡喃葡萄糖苷(11)。结论 化合物6为新化合物,命名为6-C-对甲基苄基牡荆素;化合物157910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羊耳菊花Inula capp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结合各种色谱分离技术、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羊耳菊花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乙酸羽扇豆醇酯(2)、豆甾醇(3)、ineupatorolide B(4)、cleomiscosin C(5)、木犀草素(6)、3, 4-二羟基苯甲酸(7)、芹菜素(8)、fortuneletin(9)、luteolin 4′-methyl ether(10)。结论 化合物2457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蔓性千斤拔Flemingia philippin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各种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蔓性千斤拔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 5, 7, 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6-C-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6-C-β-D-吡喃葡萄糖苷(2)、染料木苷(3)、芒柄花苷(4)、印度黄檀苷(5)和3′-O-甲基-香豌豆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6)。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黄酮醇碳苷类化合物,命名为千斤拔苷A,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对im黄体酮及紫外(UV)照射导致的黄褐斑小鼠模型的抗氧化与抗黄褐斑形成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C组、杭白菊组、当归组、丹参组共6组。采用im黄体酮及辅助UV照射方法建立黄褐斑小鼠模型。测定各组肝脏及皮肤组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酪氨酸酶(TYR)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肝脏脂褐质水平,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皮肤病理学检查。结果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显著增强黄褐斑小鼠肝脏和皮肤中GSH-Px、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抑制TYR增加,使黑素细胞(MC)生成减少,抑制黑色素合成,从而减轻皮肤色素沉着。结论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有一定的防治黄褐斑的功效,其作用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TYR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以及改善机体的血液流变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