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23例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脑复苏治疗的观察与护理,从基础护理、呼吸支持护理、消化系统护理、脱水治疗护理等4个方面介绍了护理措施,并就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其相应的治疗护理作了讨论。认为做好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脑复苏的观察与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明确亚低温对室颤复苏后犬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12头比格犬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n=6):常温复苏组(37.0±0.2)℃和亚低温组(34.0±0.2)℃,通过快速电刺激诱导室颤,7 min后行心肺复苏,动态观察比较两组犬的心率、左心室收缩力指数、室性心律失常、除颤能量、肾上腺素用量及复苏后1周心超变化.结果 ①与室颤前比较,两组犬左心室收缩力指数在复苏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但亚低温组下降幅度小于常温组,且心率低于常温组(141±19)次/minvs.(163±31)次/min,P<0.05.②与常温组比较,亚低温组犬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次数明显减少(P<0.05),但是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复苏后1周,两组犬的心超结果显示,心脏结构及射血分数均恢复正常.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改善心脏骤停复苏后心肌收缩力,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提示,亚低温对复苏后心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赵春香郑艳安王瑞刚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8,19(8):8
目的 探讨亚低温疗法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4例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实施亚低温疗法,观察组42例实施亚低温疗法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于治疗前后行临床指标(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检测和相关功能[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GCS评分、GOS评分增加,而NIHSS评分、APACHEⅡ评分降低(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GCS评分、GOS评分、有效率、存活率高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亚低温疗法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征与相关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40例,经心肺复苏(CPR)达到基础生命支持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亚低温治疗组各20例.随访3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予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的致残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心脏骤停后CPR患者实行亚低温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正确使用电脑降温毯及专科护理等是降低亚低温治疗脑复苏并发症的关键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如何提高心搏骤停后的救治成功率,提高复苏成功患者的生活质量一直是急诊医学和危重症医学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亚低温治疗的降温技术、降温开始时间、降温速度、目标温度、亚低温治疗的持续时间、复温、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说明亚低温治疗在急诊脑复苏抢救中的重要作用,为心搏骤停后脑保护提供了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手段,最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亚低温疗法用于脑复苏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但由于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较差,易引起不可逆损害,导致脑复苏失败而影响了心脏骤停后整个心肺脑复苏水平。减少脑缺血对脑组织的损害,提高脑复苏水平已成为现代急救的关键所在。近10多年,国内外学者对脑复苏的研究越来越多,改进脑复苏方法主要包括[1]:①加压再灌注。②紧急心肺旁路。③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等)。④低温疗法。中度低温效果确切,但因其在应用中难于管理和引起的并发症而受到限制[2],其中亚低温对脑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对心血管等其他系统无不利影响,是脑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温林格氏液对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急诊科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36例,按照随机数字排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冰帽方法降温,观察组采用林格液诱导亚低温,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基本生命体征、降温成功率、IH-TT及三个月随访的脑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SpQ2高于对照组;降温成功率(94.44%)高于对照组(33.33%);IH-TT值低于对照组,脑功能恢复较好(44.44%)的患者多于对照组(27.78%),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输注低温林格液诱导亚低温对患者进行脑组织保护治疗安全有效,是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的重要措施.而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预防肺水肿,降温过程中防治寒颤、缓慢复温是保证治疗实施的护理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脏骤停后静脉输注4℃冰林格液诱导亚低温脑复苏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43例不同原因导致心脏骤停患者分成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用快速静脉榆注4℃的冰林格液(20mL/kg,30~50mL/min)。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头部冰帽降温法。两组均用降温毯维持目标温度(32℃~34℃)达24h后开始复温。记录两组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到开始实施降温的时间(ROSC-IH)和从开始降温到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IH—TT)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平均IH—TT(3.82±1.61h)短于对照组(7.33±2.50h)(P〈0.01)。治疗组中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和肌颤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其它并发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中没有发生快速输液引起的肺水肿。3个月后随访大脑功能评分(CPC),治疗组良好脑功能级(CPC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脑死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输注4℃冰林格液诱导亚低温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降温技术,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9.
心脏骤停复苏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搏动或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或慢而无效的心室自动节律,不能有效地将血液输送到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用以维持生命器官的代谢需要,致使新陈代谢发生停顿,尤其是心跳骤停超过6分钟,脑组织就可因缺血缺氧而发生严重的不可逆性损害,因而抢救心脏骤停必须争分夺秒,在各种器官未发生不可逆性损害之前,使之复苏,以抢救其生命。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多见的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脏停掉,尤其以心肌病、冠心病为最多见。1994年~1997年我医院循环内科病房住院患者发生心跳骤停47例,复苏成功4… 相似文献
10.
张新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15-16,28
目的:观察分析亚低温治疗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优化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急救收治的急诊心脏骤停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实施急救后,对照组给予常规头部冰帽降温,观察组给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脑功能分级、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心肺脑复苏后脑保护的作用机制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近2年来急诊科收治的心脏骤停后基础心肺复苏成功患者43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1例为对照组,B组22例为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基础心肺复苏用药及程序相同.B组在复苏即刻加用电脑控制降温仪降低体温.A、B两组均在复苏即刻、复苏第1、3、7 d,抽静脉血5 ml送化验室检测丙二醛(MDA)、尿酸(UA)和血小板凝聚率(PAGT),于复苏第7天进行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结果 亚低温组GOS分级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亚低温组治疗后MDA、UA浓度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变化不大(P>0.05);亚低温组治疗后PAGT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变化不大(P>0.05).结论 亚低温有明显改善心肺脑复苏神经功能的作用,是安全、有效、易于推广的心肺脑复苏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91例心肺脑复苏成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分析心肺脑复苏 (CPCR)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方法 选择近10年来资料较齐全的CPCR病人91例 ,根据最终复苏情况分为3组 ,Ⅰ组为心搏、呼吸未恢复 ,Ⅱ组为心搏、呼吸已恢复 ,但脑复苏失败 ,Ⅲ组为智能部分或全部恢复。先列出年龄、性别、心脏骤停原因、发病至开始复苏时间、肾上腺素剂量、是否盲目除颤及有否亚低温等与CPCR相关的因素。根据所列因素统计出各组人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性别与复苏成败无关 (P>0.05) ;脑复苏成功率在21~30岁年龄段最高 (34.37%) ,其次为10~20岁 (25 %) ,随着年龄增大成功率下降。心源性者较非心源性者脑复苏成功率明显降低 (P<0.05)。发病至开始复苏时间5分钟内最好 ,心肺100%复苏 ,脑58.33 %复苏。大剂量肾上腺素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但是对脑复苏的成功率无明显影响。在院内盲目电击除颤未能提高复苏成功率。亚低温者脑复苏成功率72.22%,非亚低温成功率27.78 %(P<0.01)。结论 脑复苏的成功与以下因素直接相关 :(1)年龄40岁以下 ;(2)非心源性心脏骤停 ;(3)发病后10分钟内开始复苏 ;(4)在院内根据心电图表现决定是否电除颤 ;(5)肾上腺素宜先用小剂量 ,无效再用大剂量 ;(6)尽早给予亚低温。 相似文献
15.
16.
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和心肺脑复苏成功病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影响心脏骤停患者成功脑复苏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对比分析心脏骤停后成功心肺脑复苏(A组,n=38)和仅心肺复苏成功(B组,n=42)患者之间的相关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心脏骤停原因、心脏骤停环境、心脏骤停相关时间和心肺复苏后相关治疗持续时间.结果 两组性别比和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疾病:A组以外科为主(78.9%),B组以内科为主(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心脏骤停原因:A组31例(81.6%)为急性缺氧、低血压、内脏神经反射和单纯心脏疾患, B组30例(71.4%)为慢性缺氧和慢性心脏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心脏骤停环境:A组24例(63.2%)发生在手术室和ICU,B组22例(52.4%)发生在普通病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心脏骤停相关时间:A组心脏骤停持续时间(8.2±8.7)min,自主心跳恢复时间(6.7±8.4)min,脑缺血缺氧时间(1.5±1.3)min,均明显短于B组[分别为(30.8±26.2)min、(27.7±24.9)min和(3.1±3.1)min,P<0.001或P<0.005].心肺复苏后相关治疗持续时间:A组亚低温持续时间(4.0±2.6)d,呼吸机持续时间(11.1±19.7)d,与B组[(5.9±3.8)d和(15.4±29.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疾病(OR=6.22,95%CI 1.64~23.46)、心脏骤停持续时间(OR=1.11,95%CI 1.04~1.19)和心脏骤停发生环境(OR=4.51,95%CI 1.22~16.61)与成功脑复苏的关系更密切,成为三个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没有明显慢性疾病,在手术室和ICU以急性缺氧、低血压和单纯心脏原因发生的心脏骤停,抢救及时有效,复苏后处理恰当、合理,尽早实施全面脑保护是成功脑复苏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脑复苏配合亚低温治疗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脑复苏配合亚低温治疗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关系。方法 对实施亚低温和没有实施亚低温治疗的两组符合亚低温适应症的脑损伤和昏迷病人进行呼吸道分泌物采样、细菌培养和比较。结果 两组的VAP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VAP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亚低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有其有益的一面;护理应在做好亚低温治疗等专科护理的同时,从严格控制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综合性因素着手,以减少和防止脑复苏过程中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亚低温技术在心肺复苏后对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03-2008-05急诊抢救室收治的30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亚低温技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温组与亚低温组,每组各15例。对复苏后患者的平均脑部温度、血氧饱和度(SaO2)、血酸碱值(pH)、平均动脉压(MAP)、意识障碍评分(GCS)等指标进行分析,3个月后对两组病人神经功能预后进行评定。结果:常温组与亚低温组患者复苏时平均脑部温度分为(36.7±1.3)℃和(33.5±1.1)℃(P<0.05),血氧饱和度(SaO2)、血酸碱值(pH)、平均动脉压(MAP)、意识障碍评分(GCS)等基本相近(P>0.05);3个月后两组神经功能转归良好率分别为40%和73%(P<0.05),其中亚低温6h内实施者优于6h后实施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rve functional in-sufficent,NFI)分别18.7±4.3和14.9±3.7(P<0.05),修改后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分别为69.5±3.6和74.4±4.5(P<0.05)。结论:亚低温技术在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脑复苏中具有显著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可改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实施降温越早,对脑复苏越有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