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瑞荣 《中医药学刊》2004,22(5):891-893
建国40余年来,以实验为主对《伤寒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伤寒论》方单味药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药物配伍”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整体的药理研究;六经实际的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统一内因外因的研究。提出了《伤寒论》课题科研设计研究的思路,即:立足于对《伤寒论》方剂的综合研究,建立符合六经病证特点的证候动物模型,注重《伤寒论》类方的研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伤寒论》包括阐释辨证,使六经辨证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研究《伤寒论》方药,整理《伤寒论》文献。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版本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张仲景著作、名称和流传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注释家的移整考订及《伤寒论》作伪之书作了概述。对明·赵开美宋刻《伤寒论》和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作了深入探索,从历代文献记录之《伤寒论》113方与赵刻本之112方分析;从《本草纲目》所引张仲景古本《伤寒论》,及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之释音加以研究;从《伤寒论》条文后之原文注释,及《太平圣惠方》所引桂枝汤加以印证等多方面分析,说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更忠于“林校”小字本《伤寒论》。故笔者认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要优于赵刻宋本《伤寒论》,是目前存世最佳版本。  相似文献   

3.
耿建国 《北京中医》2005,24(5):305-307
在《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启迪、引导学生学习、研究《伤寒论》临床诊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式,授人以渔,提高学生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是《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兴趣、方法和效果.有鉴于此,本人结合多年学习、研究、实践及教授《伤寒论》的体会,认为《伤寒论》本科教学思路为:稳定专业思想,培养学习《伤寒论》兴趣;精讲原文,突出《伤寒论》辨治思路;归类比较、学用结合,掌握学习《伤寒论》方法.  相似文献   

4.
《宋以前伤寒论考》是日本汉方现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成果。是书既重视古代文献的梳理,又结合临床的诊疗实际,考据宋以前的《伤寒论》,提出时态系列伤寒论、痰饮伤寒论、阳明病胃家寒及《金匮要略》杂病是伤寒的伴随症状等很多独到见解,对我国的《伤寒论》研究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提高学生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于临床实践的能力。[方法]以公开发表的中医临床实际病案为素材,整理编写符合教学要求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病例,建立病例库,开发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将平台运用于教学工作中,观察学生使用平台进行临床模拟训练前后的学习情况。[结果]使用临床模拟训练平台可以提高学生对《伤寒论》的兴趣、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提高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不会增加《伤寒论》的学习难度。[结论]建立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伤寒论》临床模拟训练平台能够改善《伤寒论》课程的临床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656-1658
通过对《易经》和《伤寒论》的研究发现,《易经》的卦名、卦形或卦爻辞虽未直接出现在《伤寒论》中,但其思想和方法对《伤寒论》的成书有较大影响。文章从《易经》的象、数、义理对《伤寒论》汤证的意义、病机的阐释、药物的搭配方法、疾病变化规律的影响,来探讨其思想在《伤寒论》中的运用和展现。对于进一步理解经典及如何运用经典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伤寒论》少阴、厥阴病用灸治疗的分析,可知《伤寒论》对"厥"的认识和治疗来源于较早的医学文献,与《素问》、《灵枢》、《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足臂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的联系密切。这提示,在研究《伤寒论》时,不应将视角局限在《伤寒论》本身上,相反如果置之于"重建秦汉医学史"的学术研究背景下,对《伤寒论》甚至对整个中医理论的理解会与现在的一般理解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针对冯世纶"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的观点提出商榷,认为《伤寒论》之六经不等同于《内经》之六经,然亦不离于《内经》之六经;《伤寒论》之六经是仲景本于《内经》的再次创造;《内经》与《伤寒论》的关系为《内经》是基础医学、《伤寒论》是应用医学,两者之体系是一脉相传。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版本表解》含两节,一为《伤寒论》版本表,一为《伤寒论》版本解说。《伤寒论》所据底本为《汉书·艺文志》所载之《汤液经法》32卷,王叔和三次整理编次《伤寒论》,第一次见《脉经》卷七、八、九,以卷七为重心;第二次整理为三阴三阳模式;第三次整理见《伤寒论》卷七第十五节至卷十第二十二节。梁阮孝绪《辨伤寒》十卷上承两晋《辨伤寒》,下开隋本《伤寒论》及唐孙思邈本《伤寒论》。孙思邈本见《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荆南国末帝高继冲进献北宋朝廷者即隋本,北宋校正医书局以高继冲本为底本校定之,刊成大小两种字体流行,明代赵开美据小字本翻刻,逼真原貌,名为《宋本伤寒论》,今存五部,皆藏中国,已成国宝,逐项以文献资料证明之,本文对研究《伤寒论》文献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本安政本《伤寒论》据内阁本翻刻,改其大量讹字,安政本对中国《伤寒论》版本流传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恽铁樵影印安政本伪称赵本,叶橘泉揭露之;清末杨守敬剪贴赵本伪称"影北宋本伤寒论";1955年《重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伤寒论译释》所据底本皆为恽铁樵本而非赵开美本;1991年刘渡舟《伤寒论校注》所用底本为北京国家图书馆缩微胶卷本。  相似文献   

11.
《伤寒明理论》选取了《伤寒论》中常见的50个症状以“定体、分形、析证”进行论述,所论条文不出《伤寒论》的范围,是单纯《伤寒论》的阐释之作。《伤寒明理续论》采用了《明理论》的编写体例,选取的症状有70余个,辨证时较注重温热病与伤寒的辨别,摆脱了单纯《伤寒论》的范围,所选的方剂不限于《伤寒论》中的方剂,采用了许多时方。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重要著作,自宋代以降,从事研究《伤寒论》的学者日益增多,不仅对《伤寒论》的理、法、方、药进行注释和阐发,而且在某些方面对《伤寒论》作了发展  相似文献   

13.
《康平伤寒论》系日人丹波雅忠 (侍医 )在天皇康平三年 ( 1 0 60 )抄写之《伤寒论》,早于我国宋本《伤寒论》( 1 0 65年校正 ) 5年 ,因此目前认为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古本。本文对《康平伤寒论》的发掘及考证进行了导向性阐述 ,并认为“以经释论派是宋本之误导”,“宋本《伤寒论》颠倒错乱殊甚”,祈望学术界重视对《康平伤寒论》学术价值的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14.
王勇  谢有良  任廷革 《中医研究》2010,23(12):66-67
任应秋不但是各家学说的创立者和研究《黄帝内经》的大家,同时其对《伤寒论》的研究也非常全面和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著作主要有《伤寒论语译》、《伤寒论证治类诠》、《〈伤寒论〉脉证的再探讨》、《研究〈伤寒论〉的流派》等。现将其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神农本草经》与宋本《伤寒论》虽都有药物枳实,但实质不同,《神农本草经》中的枳实,当是芸香科植物枸橘的成熟果实,主要产于北方;宋本《伤寒论》的枳实,当是芸香科植物酸橙的幼果,主产于南方.宋本《伤寒论》的枳实,不但药物基原发生变化,且从用药上分出枳实、枳壳二种,故宋本《伤寒论》中的枳实,是药物品种变迁及分化后的枳实.《神农本草经》与宋本《伤寒论》的枳实名实不合.  相似文献   

16.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11):1419-1420
《伤寒论》是以病立论,以病统证,以证统方,以方统药,先辨病,后辨证,才用方药治疗.《伤寒论》六病即六大类型疾病的简称,包括了人体脏腑病、经脉病、络脉病、六淫病、营卫病、气血病、津液病等,可见《伤寒论》所论不只限于六经病.而近现代《伤寒论》研究中,概念的混淆使用已经影响了对《伤寒论》理论的正确表述,因此应该及时纠正误解概念,才能重新阐释《伤寒论》.  相似文献   

17.
窦迎春 《中医药学刊》2010,(8):1729-1731
清代的《伤寒论》研究,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对其理、法、方、药的阐发,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对《伤寒论》证候、治法、方药的补充较前代更加丰富,临床各科的系统化、完善化,使《伤寒论》方剂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而温病学家对《伤寒论》方剂的化裁应用,充分证明了《伤寒论》确为百病立法,而方亦为百病制。  相似文献   

18.
探讨杨绍伊《伊尹汤液经》学术思想,认为仲景论广《汤液经法》而成《伤寒论》,其书由《汤液经法》《伤寒论》、“遗论”三部分组成,论及王叔和对内容、文字进行多次编排;《胎胪药录》《平脉辨证》补充《伤寒论》内容;仲景既论“伤寒”又论“卒病”;《汤液经法》内容可概括为“一表二里之法”;对《伤寒论》重新编排,揭示了中医古籍形成及流传、发展的脉络,是研究《伤寒论》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9.
研究淳化本《伤寒论》源流及主要内容,发现现行宋本《伤寒论》的六经提纲条文在淳化本《伤寒论》已具雏形,并经后人修改而成。淳化本《伤寒论》的厥阴病内容是拼凑而成的,提示厥阴病内容当时就已佚失。将淳化本《伤寒论》对比宋本《伤寒论》可以有许多新的认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所载方剂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历代注释者达四百余家之多,林亿等人用十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伤寒论》的编辑,在宋本《伤寒论》完成后,历经九百五十余年,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评释,显示了对《伤寒论》的重视程度.下面谈一谈对《伤寒论》有代表性的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