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类癌二例     
例1 男,43岁,(住院号2117)。1975年1月8日入院,8个月前始感上腹胀痛,常因寒冷、饥饿或情绪不快诱发,少量进食、健胃及解痉药物可缓解。近一个月加重,为灼痛,且持续时间延长,伴嗳气,体检时除剑突下及稍偏右有轻压痛外,未发现其他阳性征。化验:血、尿、便常规、肝功能均正常。胃液  相似文献   

2.
1 病例资料 男,36岁,因上腹部烧灼样疼痛3年,伴黑便2天,于1999年5月6日入院。3年来上腹部剑突下烧灼样钝痛,多在饭后出现,并伴食欲不振、烧心、上腹胀痛感。在外院胃镜检查示胃窦大弯侧见 0.5cm × 0·5cm的半球状粘膜隆起,表面光滑顶部轻度糜烂凹陷,病理报告胃平滑肌瘤伴粘膜慢性炎症。予西咪替丁、多潘立酮等药物口服后,症状可暂时缓解,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入院前2天饮酒后上腹部烧灼样疼痛再次发作,同时出现柏油样便3次,量不多,服雷尼替丁、云南白药等药无效。门诊胃镜检查示胃窦大弯见一约1.0cm×1.0cm的半球状粘膜隆起,顶部糜烂凹陷,伴有暗红色血痂,活检时组织质韧,易出血。病理报告示胃窦大弯瘤样增生样平滑肌组织。入院后行剖腹探查,胃窦部肿瘤局部切除,后送病理冷冻切片报告为胃类癌(I  相似文献   

3.
1病例资料 男,36岁,因上腹部烧灼样疼痛3年,伴黑便2天,于1999年5月6日入院.3年来上腹部剑突下烧灼样钝痛,多在饭后出现,并伴食欲不振、烧心、上腹胀痛感.在外院胃镜检查示胃窦大弯侧见0.5 cm×0.5 cm的半球状粘膜隆起,表面光滑顶部轻度糜烂凹陷,病理报告胃平滑肌瘤伴粘膜慢性炎症.予西咪替丁、多潘立酮等药物口服后,症状可暂时缓解,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入院前2天饮酒后上腹部烧灼样疼痛再次发作,同时出现柏油样便3次,量不多,服雷尼替丁、云南白药等药无效.门诊胃镜检查示胃窦大弯见一约1.0 cm×1.0 cm的半球状粘膜隆起,顶部糜烂凹陷,伴有暗红色血痂,活检时组织质韧,易出血.病理报告示胃窦大弯瘤样增生样平滑肌组织.入院后行剖腹探查,胃窦部肿瘤局部切除,后送病理冷冻切片报告为胃类癌(Ⅰ型),随后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患者症状消失.1年后复查胃镜示残胃粘膜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55岁.主诉上腹部隐痛2年多。3月前突然剧烈绞痛,伴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胆囊造影未见异常,上消化道造影示“胃新生物”?转来我院,患者发病以来无明显黄疸和发热,未见呕血和黑便。体检:体温36.8℃,脉搏80次/分,血压130/90,  相似文献   

5.
[病例] 女,56岁.因上腹疼痛5个月入院,患者无反酸、恶心、呕吐、腹泻.查体:贫血貌,无皮肤潮红,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剑突下压痛,腹部未触及异常包块,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无亢进.  相似文献   

6.
[病例] 女,56岁.因上腹疼痛5个月入院,患者无反酸、恶心、呕吐、腹泻.查体:贫血貌,无皮肤潮红,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剑突下压痛,腹部未触及异常包块,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无亢进.  相似文献   

7.
分享一例产甲胎蛋白的胃类癌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发现与普通胃癌相比,产甲胎蛋白胃癌(AFPGC)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预后较差,甲胎蛋白(AFP)表达水平与肿瘤负荷和治疗效果有一定关系,AFP有可能作为判断肿瘤复发、转移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1岁,工人。主因失眠、食欲不振伴发作性心悸、多汗、皮肤潮红1年余入院。多次门诊就诊均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诊治。既往体健。查体三尖瓣区闻Ⅲ级收缩期杂音,余无异常发现。化验:ESR46mm/h,肝功:TTT10.5u,A/G=3.9/2.9、HBsAg(+),r-GT32u,AFP25~40μg/L,甘胆酸:644μg(正  相似文献   

9.
例一,男,69岁,病案号66049。因上腹部无规律性疼痛20余年,近半年来症状加重,入院诊治。纤维胃镜检查见贲门下2~3cm小弯侧和前壁有一4×5cm大小溃疡,细胞刷涂片找到癌细胞(腺癌),诊为贲门癌。行全胃切除,食道空肠端端Rou-en-y吻合术。术中发现胃底部贲门下1cm,胃后壁有一直径3cm大小硬块,肿块周有少数增大淋巴结。术后恢复良好。病理诊断:(1)胃贲门类癌;(2)萎缩性  相似文献   

10.
类癌为少见病,多发于胃肠道,胃类癌占胃肠道类癌的2%,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较困难。1980年1月-2006年6月收治胃类癌17例。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80—2002年间12例胃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胃类癌术前均误诊。生存2年以上3例,瘤体均小于5cm。结论 手术治疗是胃类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胃类癌的预后与分型和瘤体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41岁。1990年3月6日因上消化道大出血入院。患者2年来经常腹痛,时有黑便和呕血。去年3月因大量呕血、黑便,收住他院行盲目性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症状没有改善。本次入院前2天,感上腹不适,隐隐作痛,突然呕吐鲜血、解黑便,他院怀疑胃切术后吻合口溃疡出血,住院治疗中因继续大出血转入我院。入院时体温37.1℃,脉博113次,血压10.7/8kPa,血色素68g/L,白细胞7.9×10~9/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诊断、病理学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2003年14年间21例胃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胃类癌中,1例患者术前经胃镜病理证实为胃类癌,有1例出现恶性类癌综合征的表现,但5—羟色胺和5—羟吲哚乙酸正常。21例患者接受择期手术。随访0.5~14年,死亡6例,均死于类癌复发及广泛转移。结论 胃镜检查是术前发现胃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诊断是确诊的主要方法。胃类癌的治疗由肿瘤大小、浸润范围、生物学行为而定。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4岁,因"右上腹疼痛伴黄疸2月余",于2007年6月25日入院.查体:消瘦,轻度贫血貌,皮肤、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平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未触肿块.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5岁。因上腹部饱胀、消瘦3个月伴黑便2次入院。无腹痛、呕吐、腹泻、发热、黄疸、心悸气喘等症状。无肝炎和血吸虫病史。体检:贫血消瘦貌,皮肤无潮红。锁骨上淋巴结未扪及,心肺无异常,肝肋下  相似文献   

16.
刘福坤  郭安全 《江苏医药》1992,18(4):187-189
本文报道了12年间经外科治疗的987例胃恶性肿瘤中的15例胃类癌,占总数的1.52%。发病部位以胃窦部和贲门部较多见。本组均为中晚期患者,半数病例肿块直径在7cm 以上,大多有巨大溃疡性病灶。80%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已侵犯或超出胃壁浆膜层者11例。手术方式以根治性胃大部和全胃切除术为主。从胃类癌的生物学特性可见中晚期胃类癌的生长速度较快,恶性程度也较高,已发生转移和邻近器官侵犯者效果较差,似有别于胃肠道其他器官的类癌。  相似文献   

17.
倪万流  陈坚 《安徽医药》2006,10(1):48-49
目的探讨胃类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以来经胃镜检查,由病理证实且临床资料比较完整的8例病例予以分析总结。结果8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病灶部位包括胃角2例;胃窦1例;胃体大弯侧2例;胃体小弯侧1例;胃底近贲门2例。肉眼所见多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小结节,质地偏硬,多伴溃疡,周围隆起。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的为3例,超越粘膜下层或浸润全层的为5例。有淋巴结转移的及无淋巴结转移的各为4例。随访8例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随访期由3个月至40个月不等。除一例伴有腹腔广泛转移的患者已死亡外,其余均健在。结论胃类癌为少见病,在胃肠道肿瘤中占0.4%~1.8%。胃镜检查是术前发现胃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诊断结合免疫组化技术是最后确诊的主要方法。胃类癌的治疗及预后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及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8.
19.
对我院收治的闭合性肾损伤的病例78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对CT在肾外伤诊断价值进行探讨。1资料与方法本文收集2005--2007年我院所收治的肾外伤病例78例,共82只肾脏损伤,单纯右肾28例,左肾46例,双。肾同时损伤4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24例,年龄5~69岁,平均37.2岁。从受伤到进行CT检查时间20min~30h。临床表现:腰背部疼痛65例,昏迷5例,  相似文献   

20.
彭发全 《江西医药》2013,(8):736-739
目的探讨胃腺癌合并非典型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确诊的及会诊外院的胃腺癌合并非典型类癌各1例进行临床病理观察。结果胃腺癌合并非典型类癌临床症状与一般胃癌无区别,好发于老年人。组织学特征典型:含中等分化或低分化腺癌和类癌成份,免疫组化:腺癌表达CK20、EMA,类癌表达Syn、CgA和NSE。结论胃腺癌合并非典型类癌临床较少见,根据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标记易于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