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浆D-二聚体改变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变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乳胶凝集法(Latex法)对84例急性脑梗死患起病3d内及第4周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患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与结论:D—二聚体水平的改变与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塞患者由于体内血栓形成 ,必然存在凝血纤溶活性异常 ,其中血浆D 二聚体活性增高已得到普遍证实 ,但与脑梗塞预后的关系研究甚少。本文对 6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不同治疗时期D 二聚体水平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进行观察 ,探讨D 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塞预后的关系。1 对象及方法1.1 对象 :急性脑梗塞组 89例 ,男性 58例 ,女性31例 ;年龄 35~ 8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均在 6h内 ,均符合第 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正常对照组 65例 ,男性 36例 ,女性 2 5例 ;年龄 4 0~ 78岁 ;选自我院正…  相似文献   

3.
蓝美锐 《吉林医学》2013,34(15):3020-3022
<正>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只在凝血、纤溶过程中产生,其水平反映着体内的凝血纤溶状态。笔者发现多种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DIC、恶性肿瘤、糖尿病、败血症等都可能导致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与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情发展、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D-二聚体及其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及其特异性降解产物。血液中DD的出现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形成和溶解,其水平增高反映了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大量研究表明DD检测和DD单抗的应用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心脑血管病的预测及预后判断[1,2]。  相似文献   

5.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狼疮性肾炎 (LN)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可直接或间接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从而导致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不仅如此 ,在肾小球内也存在局部性的凝血—纤溶异常。D -二聚体 (D -dimer)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 ,可作为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我们于 1996年 6月— 2 0 0 0年 6月检测了 2 8例LN患者血浆D -二聚体的水平 ,并探讨其与SLE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8例LN患者中 ,男 4例 ,女 2 4例 ,平均…  相似文献   

6.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后,与入院时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影像学改变以及出凝血指标的改变有关联。D二聚体(D-Dimer)是纤溶系统活化和纤维蛋白降解的分子标志物,其血浆水平增高是继发性纤溶的特征性表现。本文分析65例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7.
重型肝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 4 0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结果显示 ,血清AFP呈高水平者 ( >4 0 0μg/L)预后良好 ;血清AFP呈低水平者 (≤ 4 10 0 μg/L)常病情恶化。提示观察血清AFP的水平变化对判断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乳腺癌患者92例(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85例(正常对照组),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HER2、Ki-67和P53的表达;随访8个月,观察患者生存情况。分析根据不同指标分组的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0.01);随访期间生存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死亡者(P<0.05);不同ER、PR、HER2、Ki-67和P53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评价乳腺癌预后的指标,能够预测乳腺癌患者生存状况,而与激素受体等免疫组化指标无关。  相似文献   

9.
日常工作中发现血清尿素水平的变化在重症肝炎患者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为此笔者对48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了检测,与正常对照组、慢性肝炎组进行了比较,并对尿素与重型肝炎的预后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冠心病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 ,以了解D—二聚体在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1 1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1 5例稳定性心绞痛 (SA)、1 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1 5例健康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AMI组、UA组、SA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 ) ,且AMI组明显高于UA组和SA组 (P均 <0 0 1 ) ,而SA与UA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 ,且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至于UA与SA相比 ,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肺心病患者(CPHD)血浆D-二聚体改变的临床意义和银杏叶注射液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45例CPHD患者采用银杏叶注射液治疗前后以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CPHD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的均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其中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又明显高于代偿期(P<0.01),CPHD各组在银杏叶注射液的干预治疗后,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 CPHD患者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CPHD肺小动脉血栓形成以及衡量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指标之一,银杏叶注射液有良好的抗血栓形成、改善肺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重型肝炎(SH)、肝硬化(LC)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及血浆维生素E(VE)水平变化,分析其与肝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以荧光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患者血浆VE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SH及LC患者血中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显著升高,VE则显著降低;SH伴并发症者及恶化、死亡病例血浆VE显著低于无并发症者和生存病例,多数死亡病例VE持续于极低水平。结论:SH、LC患者血浆VE含量与肝病恢复可能有一定联系,动态观察血浆VE水平变化可能对病情进展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活血化瘀对血浆D-二聚体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血瘀证患者与血浆D-二聚体(D-Dimer)的辩证关系,以及活血化瘀对其的影响。方法:对30名正常人及60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瘀证患者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对病人组60例进行活血化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对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瘀血程度积分的影响。结果:病人组血浆D-二聚体较正常人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1个月后血浆D-二聚体和瘀血程度积分明显下降(P<0.01),瘀血证有明显改善。结论: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做为血瘀证辨证及活血化瘀治疗观测疗效的客观血液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血栓性疾病病人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意义邢振华,李卫,沈红卫,孔庆兰,毕春霞纤溶系统是人体防止血栓形成、维持血流畅通的重要成分。血浆D-二聚体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特异性分子...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与预后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浆D -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 (ACI)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和预后关系。方法 采用Latex半定量法动态检测 93例患者及 2 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D 二聚体变化 ,分析其与梗死面积大小 ,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ACI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与病情及预后关系密切 ,其中大梗死组血浆D 二聚体升高水平高 ,持续时间长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 ,预后越差 ,与中、小梗死组比较 ,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ACI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D 二聚体越高 ,持续时间越长 ,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检测血清D-二聚体(D-DIMER)对脑梗死的诊断帮助及在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150例脑梗死患者与非血栓性、出血性疾病60例作治疗前、后血清D-DIMER水平作对比。结果:脑梗死患者D-DIMER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用克栓酶治疗前与治疗后1、2、4周D-DIMER阳性率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D-DIMER检测结果阳性有助于诊断急性脑梗死和动态观察以及疗效评定。  相似文献   

17.
在血浆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的增加,说明在微血管的某些地方有过量的纤维蛋白产生,过量的纤维蛋白可被纤溶酶降解形成各种可溶性的降解产物片段.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70例病例及健康组30例的血浆进行D-二聚体含量测定,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脑血管病尤其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预后方面的重要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在429nm波长下比色,根据标准曲线求得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1-2周内D-二聚体含量持续上升,2周内达到高峰。结论: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增加,反映纤溶活性增强和凝历酶生成增多,提示是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有价值的指标,且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增高可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长。  相似文献   

19.
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是糖尿病病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血浆 D-二聚体( D- dimer)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 ,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异常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检测 型糖尿病患者血浆 D-二聚体 ,旨在探讨与血糖水平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1.1 检测对象 临床确诊的 型糖尿病的住院病人4 0例 ,其中男 19例 ,女 2 1例 ,年龄 4 0~ 70岁。另外 ,随机挑选 2 0名健康献血员 ,作为正常对照组。1.2 标本采集 抽取上述检测对象的空腹血3.8ml,其中 2 .0 ml作空腹血糖 ( BS)检测 ,另 1.8m…  相似文献   

20.
有关他汀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药物对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一、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已有许多实验及临床研究[1,2]。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局部凝血、纤溶及其抑制系统的功能紊乱在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倍受重视。已有实验研究表明,有效地降低血脂水平能改善血管内皮局部凝血、纤溶的紊乱状况[3]。为此,我们用普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患者,对比服药前后血脂及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旨在探讨该药在降脂过程中对血管内皮凝血、纤溶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明确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机制。1 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