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汗证是指因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临床上常将汗证分为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阴虚火旺、气阴两虚四种证型[1],而以肺卫不固、营卫不和最为常见。笔者临床观察发现,肺卫不固、营卫不和两型汗证常并见或互见,自拟止汗汤治疗均能明显奏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不同体质的患儿,产生多汗的机制和病因不同,临证当辨证求因。如气虚质其发汗多由中气不足,气虚不能固涩,以致汗液外泄;阳虚质由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阴虚质多为阴虚生内热,热蒸津液而出;痰湿质多为湿久化热,内热蕴蒸,迫津外泄;湿热质多为湿热内蕴,蒸液汗出;瘀血质多为瘀血内阻,久而化热,迫液外出;气郁质多为气机不畅,郁而化热,阳加于阴而为汗;平和质,多由感受外邪,导致营卫不和,卫表不固,营阴外泄,以致汗出。因此,不同体质所导致的多汗各不相同,所用治法也各有侧重。由于体质的影响,小儿多汗症临床表现上也有差异,虽主证都为汗出过多,或异常汗出为主,但伴随症状往往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产后汗证是女性产后的常见疾病,病情重者日夜多汗,动辄尤甚,病程迁延,加重女性身心负担,影响其生活质量。产后气血亏虚,营卫不和而致卫表不固,腠理开泄,营阴外泄是产后汗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本文以血汗同源理论为基础,根据产后汗证患者气血亏虚、营卫不和的病理特点,认为产后汗证的治疗当以扶正为主,探讨养血益气法、调和营卫法和固表止汗法在产后汗证辨证论治中的应用,并根据产后汗证特点提出相应调护要点,为产后汗证的治疗与调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汗证是指因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种病证,临床上根据汗出情况的不同将其分为自汗和盗汗。《医学正传·汗证》载:"若夫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汗证常见病机有肺气不足、营卫失和、邪热熏蒸、气阴亏虚等,但归其根本在于阴阳失调。  相似文献   

5.
桂枝汤适应症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首方,被后世誉为仲景众方之冠。其适应症为:太阳中风证;太阳病,无论已治未治,只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太阳病,无论已治未治,只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表证兼里实,先解表者;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损,表邪未解者;表证兼轻度里虚者;外邪所致的营卫不和者。无论外感或内伤,只要抓住发病机制是卫外不固,营卫不和者,使用桂枝汤皆有良效。  相似文献   

6.
表虚自汗,易患感冒,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病症。尤其伴有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更是病情缠绕,反复感染,抗病能力极差。中医理论认为,其病机多由卫表不固,腠理疏泄,营卫失和,不能有效地抵御外邪侵袭。“邪之所腠,其气必虚”,笔者自2006年以来,用自拟固卫增抗胶囊治疗表虚自汗,预防感冒100例,效果较佳,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1汗证 小儿汗证为阴阳失衡,营卫失和所致。而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证最多。湿热交阻,三焦失利,以致营卫不调,湿热郁蒸,迫使津液外出。因而运用三石汤清泄郁热,以宣通营卫。表虚不固者,配入玉屏风散或黄  相似文献   

8.
伍光辉教授认为,骨科术后汗证因术中失血失液,耗气伤津,导致机体营卫失守,卫外不固,气血阴阳失调,腠理开合不利所致。治疗上当从气虚、阴虚、气阴两虚论治。  相似文献   

9.
<正>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工作多年,认为"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的认识有局限性。现将理论结合临床病例阐释如下。1自汗[1]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多见于气虚证和血虚证。因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动则耗伤阳气,已虚的阳气进一步耗伤,故活动后汗出更甚。除此以外,其实阴虚、血虚、营卫不和亦可出现自汗[2]。因为阴血亏虚,  相似文献   

10.
介绍李七一教授治疗汗证的临床经验。李教授认为汗证按病因病机分型更有利于临床诊治,无需强分自汗、盗汗。根据汗证的发病特点,主要分为湿热内蕴、表虚失固、阴虚内热和瘀热内伏证,其治法分别为:清热燥湿、泻火滋阴,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滋阴凉血、清透虚热和凉血化瘀、清热泻火法等。后附效案一例。  相似文献   

11.
<正>汗证是指出汗过度。动辄汗出称为自汗,寐中出汗称为盗汗。内科书中将汗证分为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阴虚火旺、邪热郁蒸、心血不足等五种类型来辨证施治,张铎老中医则认为该种分类方法繁杂无序、不系统、不全面,不利于掌握汗证的要领。张铎老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异常,一定是阴阳失和,因此任何导致阴阳不和的原因都会导致多汗,并把阴阳失和的原因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证不外气、血、阴、阳之虚,实证有风热、暑热、湿热、热  相似文献   

12.
临床常见以汗出为主症的求诊者,自述身无大病,多方求治不效,医生甚感棘手。中医有夜间出汗,名盗汗,属阴虚;白昼出汗名自汗,属阳虚之说。如易感冒而症状又不剧烈之体,常外冒风寒而表虚自汗,投桂枝汤以调和营卫。或少劳自汗出属阳虚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肺气虚而固卫。……  相似文献   

13.
<正>自汗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合不利,卫外不固而引起汗液外泄,或无明显诱因而时时汗出,动则益甚的病证,属于中医学汗证范畴。临床表现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舌质淡、舌苔薄白或舌红少苔或舌苔薄黄,脉细,或细弱、细数、弦数。《内经》中又称为多汗、魄汗。1病因病机自汗是由于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致耗气伤阴,气虚卫表不固,  相似文献   

14.
汗证是一种常见的汗出异常的证候。李浩教授认为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是汗证的核心病机,据此提出燮理阴阳、调和营卫的主要治则。李教授临证注重从整体上把握阴阳的关系,明确气机与津液的状态。卫表失司者,予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牡蛎散为主以固表敛汗、补益营阴;阳虚津伤者,予桂枝加附子汤加减以固护卫阳、益阳生津;阴不涵阳者,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以益营和卫、潜阳固阴;营卫倾移者,予二仙汤加减以阴阳双调、温阳敛汗;上焦郁热者,予栀子豉汤加减以开郁清热、宣通津液;少阳气郁者,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以疏利气机、固涩敛汗。附验案 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张青华 《陕西中医》1999,20(9):412-412
<正> 汗证是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本病在临床上颇为常见,笔者不揣浅漏,谈谈自己临证治疗汗证的点滴体会。 1 治汗证常守益气养阴法 汗证的辨证施治,前贤总结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如阳(气)虚则自汗,阴(血)虚则盗汗。自汗常以温阳(益气)固,表为法,盗汗多以滋阴(养血)敛营为主,二者历来为治疗汗证所遵循的法则。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少汗出之证,常常是二者互见,属气阴两虚。尤其是患者素体虚弱、或年迈之体,身虽不健,  相似文献   

16.
自汗既可以独立出现,也可以作为兼证出现。常规认为自汗多属气阳不足,卫外不固,治以益气固表止汗,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顾庆华教授认为阳气亏虚、卫外失守、腠理疏松、津液外泄则自汗出。卫气作为人身之主要的防御力量,发于上焦,本于中焦,根于下焦,据此理论,顾教授提出"卫出三焦"的理论,即卫气发于上焦,本于中焦,根于下焦,从上、中、下三焦论治自汗,上焦以玉屏风散化裁,调和营卫,固表止汗;中焦以桂枝类方化裁,甘温益中,健脾实卫;下焦以肾气丸化裁,阴中求阳,补肾固卫,则阴平阳秘,气旺表实,汗不外泄,终获良效。  相似文献   

17.
辨症要約: 1.汗有未經發散,未經劳动,自然汗出,名曰自汗,睡則汗出而不自知, 醒則汗止名曰盜汗。 2.方書謂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此尽就多数而言,其实盜汗亦有陽虚,自汗亦有陰虚,臨症时宜細辨之。 3.陰虛汗出,因火爍陰,其症必有虚煩之象,陽虛汗出,表气不固,其症必有怯寒之征。  相似文献   

18.
曲××,男,12岁。80年10月就诊.患自汗已四载有余,即使严冬,汗亦不减,稍有活动,则汗出如洗。睡眠时,枕巾常亦被汗水浸透。经中西医治疗无效。诊见形体壮实,面色红润,苔薄白,唯脉弦缓无力,病属营卫失调,表虚不固。治宜调和营卫,拟桂枝汤加味:桂技20克白芍15克黄芪40克牡蛎50克甘草15克姜枣为引,服药七剂,自汗遂止。  相似文献   

19.
正盖人体虚损之原由,皆因营卫二气失和所致。营卫二气失和,造成肌腠气液与精血之道功能迟缓,玄府失固,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载:"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所以汗出之本,乃是脏腑。人体内外所生之汗,其来源历代医家皆有多种  相似文献   

20.
包××男61岁离休干部初诊1991年8月25日。近四月来遍身汗出,动则尤甚,纳谷欠佳,周身乏力,腰酸。曾服中药益气固表及调和营卫剂多剂罔效。刻诊:周身汗出,动则尤甚,腰酸乏力,口干欲饮、夜寐尚宁,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肾气亏虚,津液不固,治拟益肾利水止汗。仙茅10g 仙灵脾10g 川断10g 桑寄生10g 泽泻10g 丹皮10g 茯苓10g 炙甘草3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