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甲苯咪唑杀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甲苯咪唑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杀灭效果。方法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大鼠70 d后,将其分为3组:1)甲苯咪唑组:用灌胃的方法给予甲苯咪唑50 mg/kg,1次/d,连续2 d;2)吡喹酮+甲苯咪唑组:第1 d灌服吡喹酮1次,剂量为300 mg/kg;第4 d和第5 d灌服甲苯咪唑,给药剂量和次数同甲苯咪唑组;3)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第6 d分别剖杀实验大鼠,分离、记数、观察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甲苯咪唑组的减虫率为28.32%,虫荷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445);吡喹酮+甲苯咪唑组与甲苯咪唑组比较,减虫率差异无显著性(P=0.999)。结论甲苯咪唑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有效,但杀灭效果较差。吡喹酮和甲苯咪唑联用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无明显协同杀灭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连续多次给药及与吡喹酮伍用对日本血吸虫童虫和成虫的杀灭效果。方法采用腹部贴片感染小鼠,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1)条后随机分组。分别在感染后第6天或第34天,用双氢青蒿素200、300、400mg/kg或600mg/kg灌服治疗,日1次,连服3d。在小鼠感染后第7天或第35天,分别灌服双氢青蒿素或吡喹酮各300mg/kg以及2种药物剂量同时灌服,或双氢青蒿素于小鼠感染后第7天或第35天灌服,而吡喹酮则在感染后第6天或第8天,以及第34天或第36天给药。2次试验各设有1组不治疗的对照。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均于感染后50d解剖,收集成虫,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结果在感染后第6天,连续3次灌服剂量分别为200、300、400mg/kg和600mg/kg双氢青蒿素,小鼠减虫率分别为69.16%、80.68%、87.11%和90.62%,减雌率分别为62.19%、75.61%、83.65%和92.16%。在感染后第34天,连续3次灌服给药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73.90%、74.99%、84.19%和85.49%,减雌率分别为83.84%、92.91%、94.05%和95.27%。在童虫期(感染后7d),单剂量双氢青蒿素(300mg/kg)与吡喹酮(300mg/kg)联合给药组小鼠减虫率为19.66%;单剂量双氢青蒿素(300mg/kg)第7天服用,吡喹酮第6天或第8天给药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42.96%和57.46%。在成虫期(感染后35d),双氢青蒿素(300mg/kg)与吡喹酮(300mg/kg)联合给药组小鼠减虫率为70.21%,吡喹酮第34天或第36天给药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60.82%和81.51%。结论双氢青蒿素在童虫期和成虫期连续给药可增强其抗日本血吸虫作用效果。在童虫期,双氢青蒿素与吡喹酮伍用或吡喹酮第6天用药可降低抗日本血吸虫作用效果;在成虫期,双氢青蒿素与吡喹酮伍用或吡喹酮第36天用药可增强抗日本血吸虫效果。  相似文献   

3.
青蒿琥酯和吡喹酮防治血吸虫病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就血吸虫病防治药青蒿琥酯与血吸虫病防治药吡喹酮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小鼠口服青蒿琥酯300μg/kg对第7天、第8天的童虫有杀灭作用,减虫率为71.6%,减雌率为72%;口服吡喹酮300mg/kg对第7天童虫无效,对第30天成虫有明显杀灭作用,减虫率为72%,减雌率为78.3%;青蒿琥酯与吡喹酮同时服,或者先服吡喹酮后服青琥酯均明显影响青琥酯的杀童虫作用;先服青蒿琥酯而后服吡  相似文献   

4.
两种药物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效果。方法 以大白鼠为动物模型,用不同剂量和不同疗程的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进行治疗,然后解剖检虫,计数,观察,同时对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人进行治疗。结果 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总剂量达120mg/kg时可杀死鼠体内的虫体;总剂量为60mg/kg,疗程达6d时,也可杀灭虫体。但总剂量也为60mg/kg而疗程只有3d或总剂量<60mg/kg时,部分虫体仍可存活,但虫体的发育受到严重影响,无法达到性成熟,不能产卵。对部分确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人进行治疗也收到很好的效果。结论 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两种药物对广州管圆线虫病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抗原(AjAWMAg)免疫血清与吡喹酮合用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虫效果,探讨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虫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SjAWMAg,并用SDS-PAGE对其进行鉴定,制备高滴度(1:25600)SjAWMAg抗血清,采用Western-blot分析该血清与肺期童虫、肝期童虫及成虫抗原的反应性;将SjAWMAg抗血清与吡喹酮合用治疗血吸虫感染后第2d、第14d和第35d的小鼠,在感染后第49d剖杀小鼠收获虫体,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 Western-blot分析表明,SjAWMAg抗血清与肺期及肝期童虫抗原存在交叉反应;联合用药的3个治疗组(感染2、14、35d)与单用吡喹酮组比较杀虫作用均有显著提高,减虫率分别提高了38.79%、29.80%和46.82%,其中以感染35d治疗组提高最显著;减卵率分别提高了62.04%,42.78%和29.81%,以感染2d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 抗SjAWMAg多克隆抗体与吡喹酮联合使用,均可提高吡喹酮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灭效果,揭示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血吸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示这种联合用药可能解决单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早期感染效果不佳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与吡喹酮先、后使用早期治疗兔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实验共分4组,第1组于感染后第7天首服青蒿琥酯,第35天再服吡喹酮,剂量分别为20mg/kg和40mg/kg。第2组为单青蒿琥酯组,于感染后第7天首服青蒿琥酯,剂量为20mg/kg,每周服1次,连服4次。第3组为单用吡喹酮组,于感染后第35天顿服吡喹酮,剂量为40mg/kg。第4组为不服药对照组。各组于停药后4周解剖,检获成虫,比较各组的减虫率、减雌率和肝脏变化。结果 以感染后第7天首服青蒿琥酯,第35天再服吡喹酮的效果最好,减虫率为97.88%、减雌率达98.63%,6只兔中有2只无虫。单青蒿琥酯和单吡喹酮两组的减虫率分别为94.32%和71.67%,减雌率为96.14%和80.75%。结论 青蒿琥酯与吡喹酮先、后用药组明显优于吡喹酮组(P<0.01),但与青蒿琥酯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然而缩短了疗程,减少了费用,便于现场使用。  相似文献   

7.
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诱导小鼠保护性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诱导小鼠的保护性免疫,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免疫预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隔周腹腔注射免疫小鼠1次,共3次,末次免疫1w后,用300条广州管圆线虫第三期幼虫感染每鼠,攻击感染4w后解剖每鼠检获虫体,计算减虫率,并观察、测量检获虫体形态、大小。此外,还检测了小鼠体内血清特异性抗体IgG和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含量。结果 免疫组小鼠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的减虫效果(P<0.01),800μg、400μg和200μg免疫原组小鼠的减虫率分别是44.0%、42.6%和18.7%。免疫组小鼠体内检获的虫体比对照组要少。免疫组小鼠血清抗体水平及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可诱导小鼠产生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用逆道相蒸发法制备左旋吡喹酮脂质体和吡喹酮脂质体。左旋吡喹酮脂质低(L-PZQL)和吡喹酮脂质体(PZQL)剂量均为25和50mg/kg/次,吡喹酮(PZQ)剂量为100和200mg/kg/次,以一次灌胃连续两日治疗小鼠血吸虫病。L-PZQL50mg/kg和100mg/kg治疗组减虫率分别为551%和74.5%,PZQL50mg/kg和100mg/kg治疗组减虫率分别为20.9%和55.7%,同剂量的L-PZQL与PZQL组减虫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ZQ200mg/kg、400mg/kg组减虫率分别为59.2%和79.1%。L-PZQL疗效较PZQ高4倍。形态学观察,化疗后血吸虫成虫皮层受损害,以L-PZQL100mg/kg组和PZQ400mg/kg组尤为明显。肝脏病理学改变提示,脂质体药物组与对照组相比,肝脏嗜酸性由芽肿减少,以慢性虫卵结节居多,虫卵结书直径变小。实验说明,L-PZQL100mg/kg治疗小鼠血吸虫病的疗效类似于PZQ400mg/kg。  相似文献   

9.
甲苯咪唑和吡喹酮对感染旋毛虫小鼠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旋毛虫生活史特点,按4个不同发育阶段给药的方法,观察了甲苯咪唑和吡喹酮对146只感染旋毛虫小鼠的疗效。甲苯咪唑50mg/kg×0天,脱囊期幼虫和成虫的减虫率,分别为100%及82.5%;50mg/kg×7天,侵袭期幼虫和成囊期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92.7%及99.6%。结果表明,甲苯咪唑对旋毛虫各期都有显著的杀虫效果。 吡喹酮600mg/kg×1天,对肠道内脱囊期幼虫及成虫无效;300mg/kg×3天灌胃和100mg/kg×3天肌注,对侵袭期幼虫及肌肉内成囊期幼虫也无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中国大陆湖沼型流行区日本血吸虫不同分离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为建立吡喹酮敏感性检测/监测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5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采集感染性钉螺,分离尾蚴,以40条各虫株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分为6组,5个用药组分别一次灌服37.5、75、150、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对照组小鼠灌服2.5%Cremophor EL溶液。所有小鼠于感染后50 d解剖,收集小鼠体内成虫,统计虫负荷和减虫率,计算并比较不同分离株血吸虫的吡喹酮半数有效剂量(ED50值)。结果37.5、75、150、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一次灌胃给药后,各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10.37%~19.81%、23.22%~33.09%、39.25%~49.61%、62.87%~74.44%和91.26%~98.09%。经不同剂量吡喹酮给药后,各组小鼠减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株日本血吸虫不同分离株的吡喹酮ED50值为134.1~186.7 mg/kg,但各分离株的吡喹酮ED5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大陆湖沼型流行区日本血吸虫不同分离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血吸虫吡喹酮ED50值作为定量指标,能够客观反映血吸虫种群对吡喹酮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测定能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的噬菌体展示肽基因序列,研究合成多肽抗原的血吸虫病诊断价值.方法扩增目的噬菌体,制备和纯化噬菌体DNA,对目的噬菌体中外源性肽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演绎氨基酸序列分析.根据血清反应强度和演绎氨基酸序列选择2个噬菌体的展示肽段进行人工多肽合成.以合成的多肽为抗原,建立血吸虫病诊断方法,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检测治疗前及治愈后的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该合成抗原的血吸虫病疗效考核价值.结果测定了14个噬菌体展示外源肽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中有6个噬茵体的外源肽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其余8个噬菌体展示肽的基因序列不相同.分析演绎氨基酸序列,发现1个噬菌体展示肽中的3个连续的氨基酸(GVK)残基与血吸虫23 kDa分子氨基酸残基相同.合成多肽抗原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敏感性分别为92.3%和91.1%,与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7.5%,检测健康人血清,特异性为95.5%.检测治愈后0.5年的同一病人血清,阴转率为55.3%,治愈后1年的病人血清中IgG抗体的阴转率为63.2%.结论 9个具有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噬菌体展示表位的基因序列被确定,并证明了合成多肽抗原有较好的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系疾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胃轻瘫(DGP)等非胆系疾病Oddi括约肌(SO)功能变化,通过内镜采用灌注式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15例胆系疾病患者、13例非胆系疾病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结果显示,胆系疾病组的胆总管压力、SO基础压及蠕动波振幅明显高于非胆系疾病组(6.86±0.63kPa与1.27±0.10kPa,P<0.01;7.31±0.95kPa与1.87±0.16kPa,P<0.01;32.00±1.2kPa与24.14±1.5kPa,P<0.05);同时,非胆系疾病组的十二指肠压、SO蠕动频率及间期较胆系疾病组明显降低、减慢及延长(1.42±0.26kPa与0.30±0.10kPa,P<0.01;3.6±1.2次/分与2.2±0.4次/分,P<0.05;7.4±1.2秒与11.0±1.8秒,P<0.05)。结果显示,无论是胆系疾病还是FD及DGP等非胆系疾病均有SO功能紊乱,但表现形式相反,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钉螺3种酶的酶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用淀粉凝胶同工酶电泳法比较了安徽及云南两省的钉螺的酸性磷酸酶(AcP,EC3.1.3.2)、过氧化物酶(Po,EC1.11.1.7)及酯酶(Est,EC3.1.1.1)的电泳带型。AcP及Po的同工酶中AcP1、AcP2及Po1、Po2由单态位点编码。Est的同工酶由4个位点编码,其中Est3在安徽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快带,相对迁移率(Rf)为0.362±0.027;在云南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慢带,Rf为0.340±0.036。  相似文献   

19.
骨代谢指标测定在骨质疏松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妇女绝经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研究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治疗后的变化率,对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应用作出初步评价。方法 48例绝经前妇女、48例绝经后妇女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4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观察其变化率。12名绝经后妇女,每两个月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共观察一年。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明显升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经抗吸收治疗后.大部分骨代谢指标明显降低,血清骨形成指标比尿骨吸收指标长期个体内的变异要小。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转换加快,部分血清骨代谢指标优于尿骨代谢指标,尤以血清骨形成指标N—mid骨钙素和血清骨吸收指标CTX为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5例未经心内手术矫治的法乐氏四联症,对其心脏解剖形态及合并畸形,作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