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最重要的治疗原则是及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但部分患者错过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最佳时机.对于这些患者,是否还有,E-要进一步开通梗死相关动脉,观点还不一致,现对延迟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无复流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s,PCI)冠状动脉(冠脉 )造影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 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10月 ,回顾性分析 4 97例急诊PCI病人的临床和冠脉造影资料 ,冠脉造影无复流病人 5 8例 ,由其余的 4 39例急诊PCI冠脉前向血流TIMI 3级的病人中随机抽取 6 0例 ,为正常血流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无复流的相关因素。结果 无复流的发生率为 12 6 %。单因素分析表明 :糖尿病、症状开始到再灌注的时间、梗死前心绞痛、Kil lip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室壁运动积分差异有显著性。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症状开始到再灌注的时间、梗死前心绞痛、Killip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是无复流的相关因素。结论 大面积心肌坏死、严重的心肌损害、心功能不全和症状开始到再灌注的时间长 ,可能会促使无复流的形成 ;梗死前心绞痛可能减少无复流的发生。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无复流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镁剂(门冬酸钾镁)治疗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前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167例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联合镁剂治疗组(即A组,86例)和常规治疗组(即B组,81例),观察两组患者成功PCI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PCI后A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B组低(12.9%vs24.7%,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镁剂预防性应用能有效减少AMI患者PCI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导管室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T/VF)的发生率、预测因子和预后。方法调查了1136例症状发生后12h内行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评估其VT/VF的发生率、预测因子和对患者住院期间及1年预后的影响。研究根据PCI术中发生VT/VF与否分为VT/VF组和无VT/VF组。结果1136例急性STEMI患者中在导管室PCI术中发生VT/VF62例(5.5%)。多元回归分析提示下列为发生VT/VF的预测因子:吸烟[相对危险度(OR)1.89,95%可信区间(CI)1.19-2.96],缺乏应用β受体阻滞剂(OR2.54,95% CI 1.45-4.27),从胸痛症状发生至入急诊室的时间〈180min(OR2.83,95% CI 1.62-5.37),术前造影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0级(OR2.44,95% CI 1.45-3.89)和右冠状动脉作为梗死相关动脉(OR2.11,95% CI 1.35-3.02)。随着危险因子的增加VT/VF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从没有危险因子的0发生率到具有全部5个危险因子的14.0%发生率。VT/VF组与无VT/VF组患者住院期间和1年的预后相似(P〉0.05)。结论急性STEMI患者在导管室急诊PCI中VT/VF发生率低、治愈率高,对PCI成功率及住院期间和1年的临床结果无明显影响。本研究有助于发现存在发生VT/VF危险的患者,并强烈提示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这些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涉及药物和介入治疗两个方面。及时有效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迅速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病死率和病残率。现就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 ,47岁 ,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 3个半月加重 3周入院。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造影示左主干 90 %偏心狭窄 ,右冠脉开口处 95 %管状狭窄。左冠脉造影顺利 ,右冠脉造影时 ,监测压力骤降 ,随即出现心室颤动 ,患者抽搐、意识丧失 ,立即行电复律 (3 0 0J)成功 ,患者安然脱险。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介入期间心室颤动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介入中发生心室颤动(VF)的原因。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2月行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1086例,回顾性总结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术中心电、压力监测等资料。结果:13例VF(发生率1.2)均为男性,其中因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手术11例,择期手术2例。造影发现单支血管病变4例,2支病变4例,3支病变5例。VF发生在右冠状动脉10例,前降支冠状动脉1例。2例VF出现于冠状动脉造影术中,4例出现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6例出现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PCI术前预防性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时。所有患者均经非同步直流电复律1次或多次、以及胸外心脏按压、用肾上腺素后抢救成功。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时发生的VF更多见于对右冠状动脉的操作中,其发生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临时起搏电极的安置以及操作者的经验等因素有关。及时发现和处理得当,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正>早期积极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是降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是降低STEMI患者病死率最有效的方法。然而我国诊断为STEMI的患者中只有约30%接受了急诊PCI治疗,如果以我国每年心肌梗死发病率50/10万估算,全国只有不到10%的STEMI患者接受了急诊PCI治疗。另一方面,由于患者自身及医疗急救体系等各种原因导致急诊PCI效率低下,北京  相似文献   

9.
胡倩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300-4301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药物溶栓等内科药物治疗病死率高,约85%~90%〔1〕。药物溶栓治疗能够降低AMI后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但是一旦发生心源性休克,患者可出现循环功能障碍,则溶栓治疗的效果较差〔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迅速使梗死相关血管(IRA)充分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影响。方法 5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指导,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的术后活动状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的主观感受、心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不会对患者心绞痛发作及心脏功能的恢复造成影响,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状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正>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临床病例中,有40%~65%的患者存在多支血管病变(multivessel disease,MVD)。MVD患者的病死率较单支血管病变(single vesseldisease,SVD)者显著增高,因此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nfarctrelated artery,non-IRA)对疾病临床进程及预后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和欧洲心脏学会(ESC)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指南将发病12 h内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50岁,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近12 h入院。行补救性急诊介入治疗。因锁骨下动脉、头臂干扭曲,且头臂干开口于主动脉弓位置偏左侧。造影用泥鳅导丝通过困难,反复操作,损伤纵隔附近小血管引起局限性纵隔血肿,经严密观察、调整血压、暂停部分抗栓药物等治疗,患者好转出院。避免了进一步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相对少见,现报道AMI患行急诊PCI后并发SAP死亡1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对比剂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探讨对比剂肾病(CIN)的相关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118例行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测定其术前和术后48、72h的血清肌酐,记录其治疗经过和住院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118例患者中发生CIN(CIN组)28例(23.7%)。CIN组基线肾小球滤过率(GFR)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非CIN组(均P<0.05),而肌酸激酶(CK)峰值高于非CIN组(P<0.05)。CIN组住院时间比非CIN组长(P<0.01),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更多。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VEF3000U/L与CIN的发生有关。结论:CIN是急诊PCI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可能增加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工作中要积极预防CIN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AMI患者76例,分为急诊PCI组42例,未再灌注治疗组34例。同时检测入院即刻、入院后1、7、28d血浆BNP浓度进行比较。结果入院即刻两组患者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d、7d和28d急诊PCI组BNP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诊PCI治疗能降低AMI患者血浆BNP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出现无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发病在12h内的1059例STEMI患者给予急诊PCI,收集患者的临床、造影和介入治疗资料。PCI术后,根据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和校正TIMI帧数将患者分为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造影结果和手术相关资料的差异,分析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的原因。结果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组患者118例。正常血流组941例,无复流发生率为11.14%。研究共纳入63个指标,通过单变量分析发现,年龄、症状至PCI时间、谷草转氨酶、氯吡格雷使用情况、干预病变数、狭窄程度及血栓负荷与急诊PCI术中发生无复流具有相关性(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认为,年龄(OR=1.04,95%CI:1.02—1.06)与血栓负荷(OR=1.72,95%CI:1.07~2.76)可作为预测急诊PCI术中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与血栓负荷可作为预测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发生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与无复流未见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血栓抽吸在血栓负荷过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符合急诊PCI治疗条件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6例,将PCI中应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导管的31例作为试验组,未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手术前后的心肌梗死TIMI血流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住院期间总MACE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1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TIMI Ⅲ级与出院前LVEF值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LVED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结果提示,血栓抽吸结合经桡动脉直接PCI操作简单,有较好的安全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 (cypherTM)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4年 2月的STEMI患者 96例 ,随机分为两组 :药物洗脱支架组 ( 4 8例 )和普通支架组 ( 4 8例 ) ,所有患者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治疗 ,一组置入cypherTM ,另一组置入普通支架。结果  96例患者急诊PCI治疗均获得成功。 4 8支梗死相关血管 (IRA)的 4 8处罪犯病变置入 4 9枚药物洗脱支架 ,另 4 8支IRA的 4 9处病变置入 4 9枚普通支架。未发生与介入治疗有关的并发症 ,其中 1例置入cypherTM 者术后出现脑梗死 ,于第 7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药物支架组和普通支架组相比较 ,PCI后造影结果和临床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随后对 95例病人进行了 1~ 9个月随访 (平均 4 5± 2 6个月 ) ,药物支架组患者未发生任何心血管事件 ,普通支架组有 2例发生心绞痛。结论 cypherTM 在STEMI急诊PCI中应用与普通支架一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静脉溶栓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都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方法.AMI患者仅行静脉溶栓治疗有其局限性,并不能完全恢复闭塞血管血流,仍影响预后;PCI能尽早、充分、持续地开发梗死相关动脉(IRA),挽救濒死心肌,防止远期左室重构,从而改善心功能和降低病死率~([1]).本文对AMI行延迟PCI治疗的患者进行预后分析,探讨其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达TIMI血流3级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ST段下降幅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首次发生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经急诊PCI治疗,且TIMI血流达3级的120例患者,男性7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55.6±11.4)岁,测量并比较PCI术前、术后2 h梗死相关导联ST段下降幅度,以∑ST段下降≥50%为A组,<50%为B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可能影响ST段下降的常见因素及PCI术后2个月的心血管事件。结果急诊PCI的AMI患者早期ST段下降幅度≥50%者心脏功能改善明显,且心血管事件较低,未发现常见的临床因素对ST段下降有影响。结论AMI患者急诊PCI术后早期ST段下降的幅度是预测其预后的一项直观、简易、可靠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