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88例地高辛中毒血药浓度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地高辛血药浓度(CDGx)>2.4 ng·ml-1在中毒诊断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18例CDGX>2.4ng·ml-1住院病例进行分析.结果80.5%CDGX>2.4ng·ml-1患者的BUN>7.2mmol·L-1,合并使用使CDGX升高药物的占总例数的55.7%,ECG检查示房室传导阻滞的占29.7%,室性早搏占27.1%.结论CDGX>2.4ng·ml-1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包括合并用药、肾功能损害等因素,对地高辛中毒的诊断应将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与临床症状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地高辛(digoxin,DG)是临床用于治疗心衰的首选药物。由于其安全系数小,个体差异大等,多种因素可影响其体内过程,长期使用易蓄积中毒,而DG中毒又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有时中毒症状和心衰体征难以区分。本文通过对15例DG中毒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各种中毒症状的发生率及其中毒的易患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DG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7例老年人地高辛中毒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人地高辛中毒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分析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47例老年地高辛中毒患者临床相关情况及可能引起的原因,并与同期36例中青年地高辛中毒相比较.结果: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71.3%,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表现相对较少,分别为31.91%,26.65%,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分别为25.53%,61.70%,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上合并用药情况较多,7例为合并用药引起,发生率为14.89%.结论:老年地高辛中毒临床表现不典型,其发生可能与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合并用药及服用地高辛剂量过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地高辛中毒118例血药浓度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地高辛血药浓度(CDGX)>2.4ng·ml  相似文献   

5.
地高辛血清浓度临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燕  林阳  王育琴 《中国药房》2010,(26):2432-2435
目的:通过对地高辛血清浓度(SDC)监测结果及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37例患者的病案资料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各影响因素与SDC之间的关系。结果:剂量、身高、体质量、去脂体质量、体表面积、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与SDC显著相关(P<0.05)。门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地高辛日剂量宜≤0.125mg,SDC最好控制在0.5~0.9ng.mL-1之内;当肾小球滤过率(GFR)<50mL.min-1.1.73m-2时,病死率随着GFR的升高显著增加。结论:地高辛剂量、体表面积、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能显著影响SDC。临床医师应结合SDC监测结果,用低剂量达到有效低浓度,能显著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再住院率和中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地高辛是一种有效、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治疗心力衰竭的辅助药物,特别适用于收缩性心力衰竭及心房纤颤、心室率快的患者.但由于其有效浓度范围比较窄,心力衰竭和快速心房颤动患者以老年人为主,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疾病,使用小剂量维持治疗仍不免发生中毒反应,须及早识别和及时干预,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地高辛中毒的11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地高辛是一种有效、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治疗心力衰竭的辅助药物,特别适用于收缩性心力衰竭及心房纤颤、心室率快的患者.但由于其有效浓度范围比较窄,心力衰竭和快速心房颤动患者以老年人为主,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疾病,使用小剂量维持治疗仍不免发生中毒反应,须及早识别和及时干预,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地高辛中毒的11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49例地高辛中毒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地高辛中毒的原因,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分析49例地高辛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中毒者平均年龄为(59.6±13.1)岁。43例血药浓度为1.8~3.7μg·L-1,6例大于5μg·L-1。用药剂量0.125mg·d-9例,0.25mg·d-125例,0.375mg·d-110例,0.5mg·d-1例,0.75mg·d-12例,>0.75mg·d-11例。40例合并用药配伍药物有去乙酰毛花苷、利尿剂、抗心律失常药、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血脂调节药、抗感染药等。结论剂量、患者年龄、病理生理状况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与地高辛中毒有关。及时监测血药浓度,调整用药剂量,对防止中毒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缺血、缺氧及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共同存在,对洋地黄的耐受性差,容易产生中毒,且临床表现与一般人相差较大,很容易引起误诊、漏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波 《河北医药》2014,(14):2238-2239
患者,男,92岁,2004年10月因“冠心病、持续房颤、心功能不全”,口服地高辛0.125mg/d及扩冠等药物治疗,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min。既往患脑梗死、重度痴呆等多种疾病,长期卧床、鼻饲。2012年5月患者病情恶化,诊断肺部感染、Ⅱ型呼吸衰竭、急性左心衰、肠麻痹、胃潴留,经抗感染、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禁食、胃肠减压、利尿等抢救后,病情稳定,期间曾检测地高辛血药浓度正常。2012年10月患者再次发生肺部感染,伴少尿、肾功受损、心衰加重,给予反复更换抗感染药(曾静脉滴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替加环素、替考拉宁、莫西沙星、卡泊芬净)及加强利尿(呋塞米、托拉塞米)等药物治疗,病情未缓解。为避免食物反流误吸,将鼻饲方法由原来的定时人工推注法改为高压滴注法(营养液滴注速度为100ml/h)。2013年1月11日患者口腔中溢出较多营养液,护士吸痰时也发现混有少量营养液。当时患者憋喘严重,听诊双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喘鸣音。经静脉应用喘定、西地兰、甲泼尼龙及禁食、胃肠减压等抢救后,憋喘逐渐改善。但心率无明显减慢,波动在120—140次/min,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次给予小壶入西地兰(0.1mg/次),4d内西地兰用量共0.6mg。1月14日化验地高辛血药浓度明显增高(>5ng/ml,正常值0.8~2.2ng/m1),诊断地高辛中毒。经停用地高辛及西地兰3d后,症状明显改善,心率降至68—90次/min。复查地高辛血药浓度逐渐下降。见表1。  相似文献   

11.
白玉国  魏国义  赵强 《中国药房》2010,(16):1514-1517
目的:探讨影响地高辛血清浓度(SDC)的因素及我院应用现状,为临床提高地高辛的合理应用比例提出建议。方法:收集2008~2009年我院445名住院患者581例/次服用地高辛并测定血清浓度的临床资料。分析我院目前地高辛应用的现状,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年龄(Age)、性别(Gen)、科室(Dept)、合并用药(Drug)、血清肌酐浓度(Scr)、服药剂量(Dose)与SDC的关系。结果:Age、Gen、Dept、Drug、Scr、Dose与SDC有相关性。结论:SDC个体差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调查中16.2%服用地高辛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最常见,对于其引起的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我院外科住院患者SDC相对内科患者高(P<0.05)。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每日用药剂量不宜>0.125mg。老年女性患者应用地高辛尤应注意用药剂量,及时监测。药师在地高辛的合理用药中应发挥更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上报的310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研究,登记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品名称、给药途径,ADR名称、级别、转归。结果ADR集中发生在40~50岁年龄段,女性比男性比例高;新的、严重的ADR分别占总数的1.29%和6.45%;静脉滴注引起的ADR175例,占总数的56.45%,口服给药引起的ADR112例,占总数的36.13%;左氧氟沙星及阿奇霉素ADR发生比例高;ADR临床表现分布广泛,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β-内酰胺类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抗菌药物。结论抗菌药物引起ADR的原因较为复杂,应加强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药房》2015,(29):4089-4091
目的: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7月1日-2014年6月30日期间所收治及发生的双硫仑样反应的病例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生原因、临床表现特征及救治措施。结果:双硫仑样反应的男性发生率较高(占86.59%),主要发生于21~50岁中青年(占78.05%);其发生原因与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替硝唑等)及饮用或接触含乙醇的饮料、药物或食品等有关;其涉及皮肤及其附件、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等,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偶见意识不清、嗜睡、口干等;对严重的双硫仑样反应的救治采用基础治疗结合对症处理,1~3 h内症状缓解,未见死亡病例。结论:应用含甲硫四氮唑基团的药物如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硝基咪唑类等前后应避免饮酒或服用含有乙醇的药品或食物,以防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地高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均相酶扩大免疫分析法,对2011-2012年我院164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回顾性分析年龄、性别、病理状态、服药剂量、频次以及联合用药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监测数据在一般参考治疗浓度范围内占59.1%,平均血药浓度为(1.22±0.42)ng/ml,达到中毒浓度者占32.9%。年龄的增长、肾功能的减退、日剂量增加均可升高地高辛血药浓度,女性患者的血药浓度比男性患者略高,合并用药与地高辛血药浓度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地高辛血药浓度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应结合患者生理病理、用药情况、血药浓度监测数据,综合评估地高辛药物浓度与其临床疗效的关系,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切实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12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情况、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种类及因果关系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2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以儿童和老年患者居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共59例,占47.58%。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29例,占23.39%;消化系统27例,占21.77%;严重及少见不良反应10例,占8.0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共111例,占89.52%。结论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减少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研2012年医院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抗感染联合用药情况并进行点评,加强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抽查2012年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住院抗感染联合用药的治愈率(C)、人均住院天数(E)、人均日治疗金额J(F/D)、药品总金额占治疗总金额的比例I ( H/F )、人均日药品金额G(H/D)、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M(L/A),单用及联用抗菌药物频率排序、抗菌药物占药品总金额(O)的比例,使用抗菌药物的人均治疗金额、合理用药数字化点评等。结果 C为99.01%,E为7.64 d,G为720.46元,I为44.65%,K为321.70元,M(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100.00%,O(抗菌药物占药品总金额的比例)为54.30%,使用抗菌药的人均治疗金额Q为5506.86元,单用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排序为头孢西丁及氨曲南、头孢美唑和奥硝唑;二联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排序为奥硝唑氯化钠+头孢西丁、奥硝唑氯化钠+头孢美唑、奥硝唑氯化钠+萘夫西林、依替米星+奥硝唑、头孢西丁+氨曲南、依替米星+氨曲南;三联抗菌药物使用频率仅为9.90%,主要为依替米星+氨曲南+头孢西丁(或头孢美唑)、依替米星+奥硝唑+诺氟沙星(口服)等。结论医院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伴感染用抗菌药物基本合理,但联合抗感染用药有优化或商榷余地,应加强合理用药指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1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ADR报告填写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的101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ADR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由抗茵药物导致的ADR最多,占总数的46.5%(47例)。101例ADR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35.6%(36例),20岁以下的患者较少,占总数的4%(4例);以静脉滴注方式92.1%(93例)为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39.6%(40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茵药物,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药房》2015,(23):3226-322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2014年发生的104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药品品种、临床表现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ILI住院病例逐年增多,其中男性47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48.71±13.90)岁;开始用药后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时间绝大多数在12周以内;临床症状包括纳差、乏力、身目黄染、上腹不适等,均无特异性;10.57%患者为无症状,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80.77%),胆汁淤积型次之(12.50%),混合型最少(6.73%)。最常见的引起肝损害药物依次为中药、抗微生物药、抗肿瘤药和神经系统药。结论:DILI患者中女性稍多于男性,好发于40岁以上;临床表现多样且不明显,引起肝损害的药品较多,临床医师在工作中应提高对该病的重视,根据DILI的特征,早期识别,及时停药和合理处置是其诊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我院64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德蔷  杜彦  任淑萍 《中国药师》2008,11(3):338-340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收集到的648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8例ADR中,主要与抗微生物药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静脉给药方式、合并用药及患者年龄偏大有关;ADR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应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督,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