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造影应用于血管损伤的检查历时已久,随着检查技术的迅速发展,已能对血管损伤后的病理解剖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提供较为精确的客观资料,作为制定手术治疗方案的依据。我院自1960年~1978年因血管外伤行动脉造影检查者38例,现根据其中资料完整的25例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血管数字减影步进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评价血管数字减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步进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可行性、作用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4~2005年的30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利用日本岛津1250 MA CCD数字X光机的步进技术实施DSA检查,自病变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至病侧髂动脉后首先全程采集检查区各段蒙片相,以高压注射器经导管自病变侧髂动脉注射60%安其格那芬40 ml(3 ml/s)并同步、实时、一次性采集下肢各段动脉DSA图像.对照组50例下肢动脉实施分段、多次DSA检查.结果:研究组30例一次性获得满意DSA资料者87%(26/30),因注入对比剂引起疼痛导致被检肢体移动而未能一次性成功者13%(4/30);研究组对比剂总用量30~50 ml,平均40ml;造影曝光时间10~20 s,平均12.5 s.对照组50例,分段完成全部下肢动脉造影并满足诊断要求的造影次数为:4次35例、5次15例;对比剂总用量100~150 ml,平均125.5 ml;曝光时间50~100 s,平均75.5 s.结论:在下肢动脉造影中,血管数字减影步进技术大多可一次性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影像资料,明显减少对比剂用量、缩短X线曝光时间而降低其损害,该技术优于分段造影方法,应作为肢体动脉造影的首选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与传统的血管造影方法相比 ,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是一种全新的无创伤的检查技术 ,最早仅用于头颈部 ,近年来运用范围正向全身各部位拓展。在下肢血管方面 MRA的优势也逐步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笔者对 6 4例用 MRA方法检查的下肢血管与彩超 ,血管造影及手术结果比较 ,对其检查方法、诊断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作一评价。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 1995年 6月~ 2 0 0 0年 10月资料完整的下肢 MRA检查患者 6 4例 ,男性 4 0例 ,女性 2 4例 ;年龄4 8± 9.6岁 (9~ 72岁 )。其中动脉检查 2 8例 ,静脉检查 2 0例 ,动静脉均检查 16例。…  相似文献   

4.
李仲文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7):146-147
目的总结消化道出血的造影表现。方法2001~2008年,消化道大出血患者34例,为明确出血部位或准备行栓塞治疗动脉造影,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双侧髂内动脉造影。结果造影阳性18例,均准确提示病变位置。出血部位:胃1例,十二指肠8例,空肠3例,回肠5例,结肠7例,胆道系统3例,部位不清6例。结论对于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动脉性出血的患者可进行动脉造影,可明确出血部位,为外科手术或经导管栓塞治疗提供帮助,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中可行性。方法:对来我院就诊的46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者进行CTA检查。扫描层厚5 mm,螺距1.15mm,重建层厚1.0 mm,重叠30%。造影剂剂量90~100ml,注射速率3 ml/秒,高压注射器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0秒,对全部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技术、多平面重建使下肢血管清晰显示,并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46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检查均获得成功。动脉闭塞21例,动脉狭窄15例,动脉瘤7例,3例未见异常。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地、全面地诊断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成为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疑难消化道出血指出血灶比较隐弊,常规纤维内镜及胃肠X线检查仍难以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的一组疾病。本人收集我院1992年~1996年中行手术探查的疑难消化道出血18例术前全部行放射性核素(下称核素)及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下称动脉造影)检查.通过比较二组影像结果,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1.一般资料疑难消化道出血18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5例。最大年龄84岁,最小年龄16岁,均年龄46.3岁。病程5天~3年.反复柏油样便18例.伴呕咖啡样物1例。全部病人检查前行纤维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其中9例行小肠钡剂造影.均未发现出血灶.全部…  相似文献   

7.
胆道大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评估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在胆道大出血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9~1999年9月,10例胆道大出血的临床资料。采用放射介入技术行腹腔动脉和选择性肝右或左动脉造影,能迅速明确诊断,随即行肝动脉分支出血点近端栓塞,出血立即停止。其中有2例患者由于再出血而行第二次栓塞。所有患者的均存活,随访3月~5年无再出血。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栓塞作为一种安全、可靠、微创的手段,为胆道大出血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及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步进数字减影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外科疑诊为下肢动脉疾病患者32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透视下将导管送至目的位后行步进下肢动脉造影。结果步进血管造影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7例,动静脉瘘3例,血管畸形2例。结论步进数字减影技术是目前下肢动脉造影中,观察下肢动脉血管解剖和形态改变的较先进的检查技术,与分段下肢动脉造影相比有以下优点:连续的动态血管及血流图像;减少造影次数及造影剂剂量;减轻造影剂对患者刺激引起的疼痛及毒性反应;减少患者辐射剂量;缩短检查时间。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肾血管性高血压病早期诊断的检查方法,并研究16层螺旋CT动脉造影技术对肾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肾血管性高血压病患者19例,综合分析患者的血压水平、家族遗传病史,采用16层螺旋CT动脉造影对疑似病例进行检查,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 19例患者经过多层螺旋CT动脉造影检查后,肾血管正常者6例,13例显示不同程度肾动脉狭窄,其中,起始段狭窄9例,肾动脉中端狭窄4例;轻度狭窄2例,中度狭窄4例,重度狭窄6例,血管闭塞1例;局限性狭窄10例,全程性狭窄3例。结论 16层螺旋CT动脉造影能清晰的显示肾动脉主干及分支狭窄程度及范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联合肝脏超声造影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肝细胞肝癌(直径3 cm)患者的术前超声造影检查结果、肝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以及两者联合检查诊断结果。结果 68例患者术前单独接受肝脏造影B超检查,54例术前诊断肝癌,术前对于肝癌的诊断率为79.4%,35例患者术前单独接受肝动脉造影,其中25例术前诊断为肝癌,术前诊断率为71.4%;28例患者术前同时接受肝脏超声造影和肝动脉造影检查,联合诊断为肝癌27例,肝脏造影B超联合肝动脉造影对于肝癌的诊断率可达到96.4%,结果提示肝脏造影B超和肝动脉造影单独诊断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两者联合检查后分别与肝动脉造影、肝脏造影B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肝脏超声造影联合肝动脉造影可提高小肝癌的诊断率,有助于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评估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在胆道大出血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9月~1999年9月,10例胆道大出血的临床资料。采用放射介入技术行腹腔动脉和选择性肝右或左动脉造影,能迅速明确诊断,随即行肝动脉分支出血点近端栓塞,出血立即停止。其中有2例患者由于再出血而行第二次栓塞。所有患者均存活,随访3月~5年无再出血。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栓塞作为一种安全、可靠、微创的手段,为胆道大出血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依据,且比手术具有显著优点,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2.
血清AFP、GGT结合CT和肝动脉造影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移酶(GGT)结合CT和肝动脉造影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肝癌(PHC)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97例PHC患者血清AFP、GGT水平结合CT和肝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97例肝动脉造影检查均为PHC.其中21例AFP和GGT正常的病人,CT检查为PHC17例(80.9%),34例AFP正常GGT升高的病人,CT检查为PHC31例(91.2%),142例AFP和GGT同时升高的病人,CT检查为PHC131例(92.3%);CT检查为巨块型肝癌的163例中,经肝动脉造影检查为弥漫型有7例;CT检查为结节型肝癌的20例中,经肝动脉造影检查为弥漫型有2例;163例CT检查为单一巨块型肝癌,经肝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存在癌肿周边子灶有41例。197例患者中,38例肝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存在动-静脉揍。结论对血清AFP和GGT的联合检测结合CT及肝动脉造影检查可明显提高PHC诊断率;肝动脉造影检查更能明确PHC的临床分型、肿瘤血供情况和是否存在早期肝内转移病灶,对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院放射科自1990年8月开展介入工作以来,至今对16例病人施行了30次肝动脉灌注和栓塞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治疗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本组病例男性13例,女3例,年龄41~70岁.主要症状和体征为右上腹部隐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肝脏增大等。全部病例均行B 型超声及肝动脉造影检查,5例CT 检查,8例AFP 测定,经过以上综合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其中10例为巨块型肝癌,4例为结节型,2例为弥漫型。我们采用美国CooK 公司7F Cobra、RH 或SIM 导管,局麻下采用Seldinger 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经导引钢丝将导管引入股动脉、腹主动脉,然后选择性地插管至肝总动脉或肝固有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4.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疑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采用VRT,MIP等技术三维重建脑血管图像,其中9例随后DSA脑血管造影。结果 30例检查中发现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11例,烟雾病2例,动脉狭窄9例。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SCTA)能清晰显示脑动脉主干及大脑前、中动脉1~5级分支,清楚显示动脉瘤瘤体(大小约4~15mm)、瘤颈及与载瘤动脉位置关系;能明确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瘤巢血管团形态大小;清楚显示侧支循环血管影以及Willis环与脑动脉不规则狭窄。比较其中经DSA检查的9例(4例动脉瘤、4例动静脉畸形、1例烟雾病)DSA与SCTA图像,发现SCTA诊断脑血管病变符合率达100%。结论 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是一种快速、无创、有效的脑血管病变诊断手段,可成为临床脑血管病变诊断的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血管造影对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7月-2012年4月7例下肢动脉闭塞患者,干细胞移植前及移植后1~3个月内分别进行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及超声血管造影的检查,将二者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血管造影显示干细胞移植后4例患者于闭塞段的周边可见粗细不均、走行迂曲的管状回声,内部呈造影剂增强回声,管状回声汇入下肢动脉主干内;6例患者于主干的附近肌层内可见散在的短条状增强回声,较手术前明显增多;1例患者闭塞段周边肌层内未见任何增强回声出现,下肢动脉闭塞段内未见明显造影剂增强回声。结论超声血管造影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影像学技术,为临床提供判断疗效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彩超诊断下肢动脉狭窄性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动脉造影是一种有创检查,重复应用有一定的局限。彩超(CDFI)无创检查,能较准确地提供下肢动脉疾病的解剖及功能信息,越来越受到医师和患者的欢迎。为此我们就彩超诊断下肢动脉狭窄性疾病,与动脉造影相对照,再与手术证实,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患者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64岁,均为本院住院患者。指定一位超声科医生和一位血管外科医生用AU4彩超仪检测患者的患肢。频率为3.5~10MHz。二、方法患者可取仰卧位、俯卧位、立位及坐位,稍外旋外展下…  相似文献   

1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继CT以后又一项新的以电子计算机为辅助的血管造影的检查方法。系将X线信息以电子信号输入计算机,经数字化处理及再成象等过程,以显示血管系统的图象。我院神经科1986年6月~1987年7月住院患者37例、门诊患者22例、共59例,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DSA检查,结果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59例中男性33例,女性26例。男性最大年龄78岁,最小42岁,女性最大年龄63岁,最小30岁。59例中临床诊断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15例,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5例,大脑中动脉区脑栓塞2例,脑动脉硬化性痴呆3例,猝倒症1例,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1例,大脑  相似文献   

18.
血管母细胞瘤,是一良性血管肿瘤,以往诊治较困难,如术前经脊髓血管造影及栓塞术,应用显微手术可以提高诊断水平及治愈率。本文对301医院1984—1989年所行76例次脊髓血管造影中4例为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1 男,31岁。右上肢麻木6年,大小便障碍1月入院,检查:右Horner 氏综合征,右C_3~T_4、左T_4以下痛觉减退,右上下肢肌力2~3级。双Babinkin(+)。脊髓腔造影(-)。经股动脉作双椎动脉、颈深动脉造影,示C_2~5髓内血管团影,双椎动脉分支和椎以动脉肌支供血。肿瘤大部由脊髓后动脉供血,肿瘤上极由脊髓前动脉供血,中部颈深动脉分支供血。显微手术下肿瘤紫色,引流静脉粗大向上入颅,阻断瘤供血动脉,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我院自1984年10月以来,对外科肝胆疾病开展了四种新诊断技术,其中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70例,经内窥镜行胰胆管造影30例,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24例,放射性核素显像(含 ECT)55例。对四种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和诊断价值进行了前瞻性比较。  相似文献   

20.
杨扬  董玉海  邵合德  殷洁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9):4036-4037
DSA技术是一种动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主要用于观察大范围血管形态结构及病变情况,适用于主动脉及四肢动脉的血管检查,在观察血管解剖和血流方面,较分段DSA血管造影有许多优越性。我院自2001年9月至2006年9月期间,对疑有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24例病例施行了48次对比剂跟踪血管造影检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本组24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7例,年龄16岁~75岁,平均年龄45.6岁,所有患者均行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对比剂跟踪血管造影48次。使用德国西门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该机具有BlousChsaingimage功能,美国产MARK PLUS高压注射器,柯达8700干式激光相机。全部病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采用5F~6F导管,在透视下将导管送至目的部位,首先将系统中的LOW设置转换为Blous Chsaingimage操作程序,选择Mask Be-fore程序采集图像,在透视下设置需跟踪造影血管的起点。同时启动检查床旁的开始键(START),再经过透视移动检查床确定跟踪造影血管的终点,启动检查床旁的终止键(STOP),再把检查床移动至起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