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分析手术切除脑膜瘤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探讨研究适合脑膜瘤患者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手术治疗后复发的160例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对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总结影响手术后再复发的非手术因素和手术因素。结果年龄、术前是否发生癫痫、术前KPS评分与脑膜瘤患者术后的复发无相关性,性别、肿瘤形状、病理类型、肿瘤直径以及是否初发是影响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P<0.05);对脑膜瘤术后患者复发的手术因素分析看出:手术治疗方式(单纯手术、γ刀、手术+放疗、手术+γ刀)与手术切除程度(SimpsonⅠ级、Ⅱ级、Ⅲ级)是影响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的手术因素(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病理类型、手术治疗方式、肿瘤直径、手术切除程度、是否初发、肿瘤形状以及性别是影响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结论重视影响术后复发的手术因素,对于提高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嗅沟脑膜瘤的治疗方法已较成熟,但对大型肿瘤患者的手术处理仍存在一定难度。本文拟探讨手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操作技术与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间在本科经手术治疗的18例大型(肿瘤最大径〉5cm)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头颅X线平片、CT及MRI检查,有10例患者同时进行了肿瘤CT血管成像扫描检查,4例患者行DSA检查。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双额骨瓣开颅,矢状窦前部结扎经前纵裂入路,8例患者术中行腰池置管,术中使用双频射频器行肿瘤内分块切除,同时辅以神经导航系统帮助术者动态了解操作部位与肿瘤周边重要组织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18例患者中手术切除肿瘤达到SimpsonⅠ级10例,Ⅱ级8例。无死亡及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发生,1例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2例发生明显皮下积液,其中1例继发硬膜外感染,3例经处理后均治愈。14例得到1~8年随访,1例在随访期间MRI显示肿瘤有复发而行放射治疗,其余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双额骨瓣前纵裂入路仍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理想的手术入路。术前行肿瘤CT血管成像检查以及术中辅以神经导航技术对重要的血管神经及脑组织的保护具有良好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良性脑膜瘤(WHOⅠ级)患者术后 1年内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 2016年 1月至 2020年 3月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 557例 WHOⅠ级良性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 1 年内复发情况将其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分析,筛选影响良性脑膜瘤术后早期 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557例良性脑膜瘤患者均术后随访 1年,其中有 34例复发,术后 1年复发率为 6.1% (34/55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癫痫发作、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形状、肿瘤边界、瘤周水肿、病理学类 型、手术切除程度(Simpson分级)是影响良性脑膜瘤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 分析显示,术前癫痫发作、肿瘤部位在近窦区域、肿瘤边界不清楚、瘤周水肿、手术切除程度为 Simpson分级Ⅲ级是良 性脑膜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良性脑膜瘤患者术前癫痫发作、肿瘤部位在近窦区域、肿 瘤边界不清楚、有瘤周水肿、手术切除程度为 Simpson分级Ⅲ级是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对 WHOⅠ脑 膜瘤患者应尽可能进行 SimpsonⅠ级手术切除,并密切关注危险因素以降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岩斜区脑膜瘤行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探究影响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生存质量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神经外科行显微手术治疗的45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手术和随访资料。分析肿瘤全切与非全切术后并发症、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率的差异。经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探究影响肿瘤切除程度及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45例患者肿瘤完全切除率为64.4%,次全切除率为20.0%,部分切除率为15.6%。全切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率高于非全切组,但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肿瘤全切除率高,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率较低。肿瘤非全切患者术后行伽马刀辅助放疗,45例患者随访期均未见肿瘤复发、进展病例出现。45例患者末次随访时KPS评分较术前、术后3个月时明显提高(P<0.05)。肿瘤大小、肿瘤质地、是否累及海绵窦、是否包绕神经血管及脑干是否水肿是影响肿瘤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质地、是否累及海绵窦、是否包绕神经血管、脑干是否水肿及肿瘤切除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KPS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岩斜区脑膜瘤治疗的首选方案,但目前仍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综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选择最佳手术入路,找到肿瘤最大切除率与保护患者神经功能间的平衡点,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及神经功能障碍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良性脑膜瘤的MRI表现与肿瘤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50例良性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0例)及原发组(4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良性脑膜瘤的MRI表现与肿瘤复发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复发组与原发组肿瘤部位、肿瘤形态、累及部位、肿瘤最大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累及颅内重要结构为良性脑膜瘤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OR=3.822,95% CI=2.340~6.085,P<0.05).结论 累及颅内重要结构的良性脑膜瘤患者肿瘤复发风险增加,MRI检查可为临床判定是否复发及预后提供可靠帮助.  相似文献   

6.
李磊 《现代肿瘤医学》2016,(16):2554-2556
目的:研究检测肝癌循环细胞对于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入院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3例,应用CanPatrol 方法分别检测术前、术后外周血中的肝癌循环细胞(CTC),分析手术前后CTC阳性病例数、CTC计数结果。手术后随访1~2年,观察术后复发情况,并分析术后CTC检测结果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术前CTC阳性39例,阳性率为41.94%,术后CTC阳性59例,阳性率为63.44%。手术前后CTC阳性计数范围为1~29个,术前阳性CTC计数集中分布于1~4个,术后则为1~7个。93例肝癌患者随访期间共复发27例,以CTC手术前后均阴性组的患者复发率最低,为14.29%,CTC手术前后均阳性组的复发率最高,为46.15%;CTC术后阴性组的复发率为17.65%,CTC术后阳性组的复发率为35.59%。经单因素分析,肿瘤数目、肝硬化、微血管侵犯、AFP mRNA与CTC检测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CTC检测阳性与多发肿瘤、合并肝硬化、微血管侵犯、AFP mRNA阳性为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癌术后CTC检测阳性的患者复发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肿瘤数目、肝硬化、微血管侵犯、AFP mRNA与CTC检测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对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86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均给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后手术切除程度、术前术后NIHSS评分,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以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评估显微外科手术对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结果 术后MRI复查证实全切除患者52例,占60.5%;部分切除患者34例,占39.5%.死亡3例,死亡率3.5%.术前患者NIHSS评分(23.8±4.6)分,术后患者NIHSS评分为(16.7±3.8)分,术后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随访期间,86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1例肢体功能障碍;2例癫痫;2例脑积水.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术前生存质量、肿瘤类型、质地、肿瘤是否包裹神经血管、脑干水肿均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首要方法,手术操作过程中注重操作技巧,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较多,故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基本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辅助化疗预防卵巢癌患者术后复发的效果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行肿瘤减灭术治疗的82例卵巢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7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者手术前给予辅助化疗,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化疗,比较两组化疗效果、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和生活质量。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化疗效果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而血清肿瘤各标志物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2年,观察组患者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辅助化疗能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术前后放化疗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6例行手术治疗的直肠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放化疗,而观察组在术前后均进行放化疗,观察两组肿瘤降期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放化疗耐受性、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保肛率,随访3年,比较两组局部复发率及总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前肿瘤降期比例及临床症状积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保肛率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3年局部复发率及总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联合术前后放化疗能有效降低术前肿瘤分期,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局部复发,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全切术后颅内良性脑膜瘤复发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周期相关核抗原Ki-67抗体(MIB-1)和p53表达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9例行手术治疗的颅内良性脑膜瘤患者瘤体标本,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直径、边界、瘤周水肿、肿瘤现状和病理类型等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VEGF、MIB-1及p53蛋白表达,观察上述资料与良性脑膜瘤复发的相关性。结果随访中患者复发23例(19. 3%)。复发和未复发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肿瘤部位、肿瘤直径、肿瘤形状、肿瘤边界、病理学类型及Simpson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瘤周水肿无统计学差异(P> 0. 05)。复发患者VEGF阳性率和MIB-1表达高于未复发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两者p53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良性脑膜瘤全切术后复发率较高,复发除与一般临床特征、肿瘤特征及手术切除等有关外,与血管生存和细胞增殖活跃程度相关,与p53蛋白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的诊断、手术及预后。方法 对 11例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行手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随访。结果 肿瘤全切 9例 ,次全切 2例。 3例出现肢体瘫痪 ;2例复发 ,分别为上矢状窦瘤组织残留和恶性脑膜瘤。随访 3年 ,除 1例死于心肌梗死外 ,其余均痊愈。结论 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术前仔细阅读X线片和脑血管造影对手术难易及预后的判断大有帮助。术前对明显瘤周水肿者行脱水治疗是防止术中脑膨出的有效措施。术中尽量全切肿瘤是预防肿瘤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脑膜瘤术后脑水肿加重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手术治疗的脑膜瘤患者86例,统计术后脑水肿加重情况,采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收集两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心脏病、是否合并糖尿病、病理分级、是否存在术前癫痫、术前瘤周水肿等信息,分析脑膜瘤术后脑水肿加重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86例患者,其中术后脑水肿加重患者19例,术后脑水肿未加重患者67例,术后脑水肿加重率22.09%;肿瘤部位、术前瘤周水肿是影响脑膜瘤术后脑水肿加重的单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为窦镰旁是影响脑膜瘤术后脑水肿加重的危险因素,术前存在瘤周水肿、肿瘤部位为颅底、肿瘤部位为凸面是脑膜瘤术后脑水肿加重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脑膜瘤术后脑水肿加重的相关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其中术前瘤周水肿、肿瘤部位作为脑水肿加重的相关影响因素,临床可加强重视,术中注意保护引流静脉,增强围术期管理,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肝癌术后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延缓复发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奚韬  沈锋  吴孟超 《中国肿瘤》2005,14(3):161-163
[目的]了解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延缓肝癌手术后复发方面的作用.[方法]对823例行根治性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中126例患者手术后行预防性TACE,将可能影响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观察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术前AFP、有无癌栓、手术切缘、手术前肿瘤是否破裂、肿瘤大小、肿瘤有无子灶、肿瘤包膜情况、手术后有无行预防性TACE等,用Cox模型分析各因素与复发时间之间的关系.所有数据经SAS6.12和SPSS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年龄小、有癌栓、手术前肿瘤有破裂、肿瘤体积大和肿瘤周围有子灶等因素使肝癌手术后复发时间提前,保证较大手术切缘距离和手术后行预防性TACE可延缓肝癌手术后复发.预防性TACE可明显降低肝癌患者术后2年的复发率.[结论]对有早期复发病理学征象的肝癌患者行预防性TACE治疗可能延缓术后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4.
兆勇  李井野 《现代肿瘤医学》2020,(21):3745-3748
目的:探讨老年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癌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老年肝癌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术后12个月随访,观察患者复发情况,其中肝癌术后复发时间以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的肿块存在为确诊依据。运用多因素分析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结果:老年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300例,术后随访12个月肝癌复发58例,复发率为19.33%。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术前ALT、术前AST和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肿瘤直径、血管侵犯、肿瘤包膜和术中失血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血管侵犯、肿瘤包膜和术中失血为影响老年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癌复发影响因素较多,而肿瘤直径、血管侵犯、肿瘤包膜和术中失血为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脊柱骨肿瘤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87例脊柱骨巨细胞瘤(GCTB)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于术后随访1年,依据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与否将其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分析影响脊柱GCTB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87例脊柱GCTB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26例,复发率为29.89%(26/87);复发组手术方式为次全椎节切除术、病灶边缘未灭活、术后未放疗、未使用双磷酸盐、侵袭至室间外占比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肿瘤位置、Ennecking分期、术前Frankel分级、手术入路、年龄及肿瘤长径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为次全椎节切除、病灶边缘未灭活、术后未放疗、未使用双磷酸盐、侵袭至室间外为影响脊柱GCTB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采用次全椎节切除术、侵袭至室间外患者术后复发风险较高,进行病灶边缘灭活、术后放疗、使用双磷酸盐治疗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低,分析脊柱GCTB患者术后相关影响因素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降低...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EC)的预后因素包括肿瘤FIGO分期、肌层侵犯深度、淋巴血管间隙浸润,肿瘤的病理分级,以及淋巴结转移与否。筛选高危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避免低危患者过度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MRI是EC 术前分期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之一,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MR 动态增强扫描以及MR 影像组学分析等多模态技术均已用于EC 的术前风险评价。本文将对多模态MRI 在EC 术前风险分层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声门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为喉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 月至2018 年3 月在我院接受首次手术治疗的声门癌患者172例病例资料,根据病变范围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肿瘤的TNM分期、病理分化程度、手术类型以及是否侵犯前联合等因素,与术后复发情况一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复发率12.21%。T1b期复发率最高20.0%(9/45),各分期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是否累及前联合、切缘病理及病理分化程度在术后复发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M分期、不同手术方式、肿瘤浸润深度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与肿瘤的复发率无相关性(P>0.05),而TNM分期、手术方式、是否累及前联合、切缘病理及术后病理分化程度均为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是否侵犯前联合、切缘病理及术后病理分化程度为喉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NM分期、手术方式均为肿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小脑幕入路与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效果。方法60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均采取脑膜瘤切除术治疗,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经小脑幕入路,观察组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手术切除程度,手术前后的NIHSS评分值,术后3年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4、8个月的NIHSS评分值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肿瘤复发率为3.13%(1/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4/28)(P<0.05)。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对岩斜区脑膜瘤的切除率明显高于经小脑幕入路,且术后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更为显著、复发率较低,但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WHOⅡ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式及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我院200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3名WHOⅡ级的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103例WHOⅡ级脑膜瘤患者中9例采用肿瘤次全切(Simpson IV级),94例采用肿瘤全切术(Simpson I-III级)。103例患者术后复发31例,无复发72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脑膜瘤病理类型、瘤周水肿、肿瘤最大径、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放疗等与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与肿瘤病理类型对WHO Ⅱ级脑膜瘤术后复发影响较小(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伴有瘤周水肿、Simpson分级是影响WHO Ⅱ级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放疗是WHO Ⅱ级脑膜瘤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Simpson分级、有无瘤周水肿及术后是否放疗是影响WHO Ⅱ级脑膜瘤是否复发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提高睾丸间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报告1例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快速冰冻病理结果为良性睾丸间质细胞瘤,行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术后随访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睾丸间质细胞瘤是临床较为少见的一种肿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确诊仍依赖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方法采用根治性睾丸切除术,然而对于青春期前患者、双侧辜丸间质细胞瘤等患者,特别是病理检查确诊是良性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可以施行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行肿瘤剜除术前应常规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