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为继发性情感精神障碍性疾病,并常伴睡眠障碍、食欲不振、头晕头痛等躯体化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1-3]。PSD常发生于卒中后3-6个月,其发病率为20%-50%。对PSD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PSD多伴有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往往会加重抑郁病情,而两症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4]。研究表明[5],约有1/3-1/2的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失眠障碍。  相似文献   

2.
<正>脑卒中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其年龄与发病率呈正相关。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不断加重,脑卒中患病率逐年升高[1]。脑卒中具有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等特点,脑卒中致残率高达60%~70%[2],且易反复发作,脑卒中后患者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研究显示,8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偏瘫症状[3],偏瘫不仅会对患者日常生活行为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神经系统疾病,是导致中国人发生长期残疾的第三大原因[1]。卒中后患者极易丧失多种运动能力,包括上下肢的活动能力、平衡和步行能力。这些能力的丧失是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减退、社会生活能力丧失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给卒中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压力[2]。  相似文献   

4.
正脑卒中后抑郁(PSD)是急性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据统计美国PSD的发病率占脑卒中患者的25%-79%[1]。研究显示,PSD患者的死亡风险较非PSD患者高3.5倍以上[2]。PSD会导致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运动及认知功能障碍恢复方面出现负面影响,继而增加患者复发神经血管事件及再次入院风险。我国卒中后3个月内的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病率为56.6%[3]。研究表明,糖尿病前  相似文献   

5.
<正>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1]。研究表明,约85%的早期卒中患者存在上肢功能障碍[2],超过50%的卒中患者存在上肢功能永久性的损伤,显著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3],因此改善卒中后上肢功能至关重要。传统的上肢康复治疗通常耗时久且患者依从率低,结果常取决于治疗师的经验和能力,不足以诱导功能障碍肢体基于神经可塑性的运动改善[4]。  相似文献   

6.
<正>脑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1],约70%—80%的卒中患者因残疾而不能独立生活[2],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循证医学指出,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途径[3],而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精准评定、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是脑卒中康复发展的必然趋势[4]。  相似文献   

7.
<正>脑卒中为我国主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75%的脑卒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及运动耐力减弱,甚至已经成为我国死亡第一原因[1]。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是最初由HILKER于2003年提出,后由英国多学科专家组成的SAP共识小组将其定义为非机械通气的卒中患者在发病7 d内新出现的肺炎[2]。  相似文献   

8.
<正>脑卒中后遗症是指急性脑血管病发病之后,由于大脑中枢失去控制,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1]。有报道指出,卒中后患者存在痉挛和疼痛的症状分别有40%和30%[2]。70%的脑卒中患者长期受到疼痛或痉挛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包括各种类型的疼痛,例如卒中后肩痛、痉挛性疼痛、其他肌肉骨骼疼痛,  相似文献   

9.
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指在脑血管疾病发生后除脑卒中各种躯体症状外,出现以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功能迟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情感障碍,是一种继发性抑郁。作为脑卒中后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并发症。至少1/3脑卒中幸存者在卒中后或早或晚地都有抑郁的表现[1],且对患者的认知功能[2]和神经功能恢复[3]和生活均有不利影响并增加病死率。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PSD药物为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多项临床试验肯定了此  相似文献   

10.
<正>脑卒中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全球致残最主要的因素[1]。卒中后8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随着康复治疗的介入,仅有12%的患者手功能可以得到较好的改善[2]。卒中后手功能的不良预后严重限制了患者日常生活的正常参与,如何使其最大限度地恢复已成为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常规康复治疗是改善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主要手段,但这种训练过程模式单一,患者易疲劳[3]。  相似文献   

11.
<正>全球疾病负担2019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达2876万人,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比84%,是我国第三大死亡原因[1]。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占比1/3—1/2,严重影响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2]。姿势控制训练以运动控制训练为主,结合视觉、触觉、本体觉训练,强化神经肌肉反应及肢体控制能力,纠正异常运动姿势,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3]。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后发生的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的病症,是脑卒中最常见的情感障碍并发症,发病率达20%~60%[1]。处于抑郁状态的脑卒中患者,一般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合理规范的康复治疗,直接影响其心身康复和生活质量,甚至增加脑卒中的病死率[2]。近年来,PSD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康复措施进一步得到加强,本文就有关PSD的康复护理问题总结分析如下。1相关因素1.1疾病因素1.1.1卒中部位PSD的发生率存在左右半球分布的不均衡性,左半球脑卒中比右半球及脑干部位脑卒中更易发生抑郁,…  相似文献   

13.
李丹  刘玲玉  靳令经  王茹 《中国康复》2023,38(10):621-625
<正>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脑卒中是我国乃至全球成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2]。脑卒中患者常遗留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73%~88%的首次脑卒中患者和55%~75%的慢性脑卒中患者可遗留上肢运动障碍[4-5],尽管物理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等多种康复治疗技术已经应用于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仍有约20%~30%的患者不适用这些康复策略[6]。因此,探索新的、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正>失禁性皮炎(IAD)是因患者皮肤持续暴露于粪便和尿液中导致的炎症,患者会出现红斑、水肿、浸渍、渗液、水泡、皮肤剥落现象,严重者会发生二重感染情况[1]。有数据显示[2-3],IAD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9%~50%,脑卒中失禁性皮炎的发病率为5.6%~50%。脑卒中患者多存在意识障碍、胃肠功能异常、括约肌松弛等特殊病理状态,加之高龄脑卒中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衰弱,皮下毛细血管和脂肪减少,皮肤弹性及感觉功能降低,对外界刺激的耐受性降低,更易出现IAD[4]。  相似文献   

15.
<正>围生期抑郁(perinatal depression,PND)是指发生在孕期及产后1年内以情绪低落、快感减退、兴趣缺乏为核心症状,伴有悲伤、沮丧、烦躁、自罪感等症状的一种心境疾病[1]。研究[2]显示,PND的全球发生率为11.9%,我国为16.3%[3]。尽管PND有多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围生期女性在围产保健过程中多次与医疗卫生保健人员接触,但多数围生期女性会隐匿抑郁症状,不主动寻求心理援助,  相似文献   

16.
正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一组较为复杂的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和性格变化、睡眠不好、兴趣减退、身体不适、能力下降、悲观无价值感等,常在患病1年出现,持续2周以上,约有20%~50%的脑卒中患者病后会发生PSD[1]。PSD可增高患者病死率,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出现抑郁的患者病死率较未出现抑郁患者高出2.4倍[2];心境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康复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引发自杀等严重后果[3]。PS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脑血管病变造成调节情感  相似文献   

17.
<正>步行功能的恢复是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最重要的目标之一[1]。既往的研究表明,约38%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6个月仍不能行走[2],而那些出院时可以步行的患者,回归家庭后的步行能力也大幅下降[3]。因此,恢复步行功能对脑卒中患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正>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后出现的抑郁症状,它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精神系统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卒中后生存质量,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严重的会导致死亡[1-2]。有关脑卒中损伤部位和抑郁关系的研究较多,但至今仍存在许多争议[3-4]。现回顾性分析我院142例PSD患者与284例非PSD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资料,探讨MRI在脑卒中后抑郁诊断中的价  相似文献   

19.
<正>卒中后失语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约1/3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功能损害[1]。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失语患者往往因无法交流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病率在25%~80%[2]。而失语患者更易发生抑郁,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对32例失语患者实施早期连贯性护理干预,并与对照组比较,以观察其对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和情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我国脑卒中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位,并且其发病率仍呈显著上升趋势[1,2]。平衡和步行功能障碍是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之一,调查显示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发病率最高可达83%,满足日常生活行走速度和耐力的脑卒中患者的比例不到10%[3,4]。减重步行训练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下肢训练方法,已在康复领域中广泛应用,并被证实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疗效[5]。本次研究旨在观察天轨悬吊减重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