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分析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立体视觉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6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儿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联合应用双眼视觉训练,观察两组术后立体视觉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有立体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眼位正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儿年龄小于9岁,病程超过1年是术后无立体视觉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术后给予患儿视觉训练是立体视觉恢复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立体视觉恢复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短期可塑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立体视觉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行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患儿,将其中50例术后自愿接受双眼视觉短期可塑训练的患儿设为研究组,36例接受常规训练的患儿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平均融合值、立体视锐度及眼位回退率。结果训练3个月后,研究组的平均融合值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3个月后,研究组的双眼视远立体视锐度、近立体视锐度较训练前明显改善(P<0.05)。训练3个月后,研究组的双眼视远立体视锐度、近立体视锐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眼位回退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患儿进行双眼视觉短期可塑训练可有效促进立体视恢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儿眼位稳定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儿11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接受手术治疗,观察组加用双眼视觉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斜视度数、Titmus近立体视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斜视度数≤30°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率高于对照组,无立体视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视觉训练可有效提升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儿眼位稳定性,使患儿的立体视功能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早期变化规律,对手术时机和双眼视功能预后做出合理的判断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在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正位的10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双眼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均≥0.9,无明显屈光参差者。按接受手术年龄分为三组:A组3~5岁、B组6~8岁、C组≥9岁,每组34例。三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3.20±1.20)岁、(3.80±1.50)岁和(4.08±1.78)岁;病程分别为(2.15±1.45)年、(3.42±2.42)年和(6.80±5.10)年;斜视度分别为(30.50±5.50)△、(47.50±12.56)△和(63.25±13.80)△。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6m及33cm的远近斜视度,以三棱镜度记录;以《数字化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术后2周和6周随访。结果(1)从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及功能治愈来讲,A、B组优于C组。(2)术后观察6周,双眼视觉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手术年龄、病程与术后双眼视觉的恢复、重建及功能治愈有密切关系,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为〈9岁比较合适。(2)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为正位,年龄小的患者双眼视觉的恢复、重建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手术结合视觉训练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关于手术结合视觉训练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3月31日。采用NoteExpress进行文献管理,去重后由2名研究者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其进行筛选,最终纳入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同视机同时视形成率无显著差异[RR=1.13,95%CI:(0.97,1.30),P=0.11];训练组同视机融合视形成率、同视机远立体视形成率高于对照组[RR=1.52、1.56,95%CI:(1.30,1.79)、(1.40,1.74),P<0.00001]。训练组远期眼位回退率低于对照组[RR=0.32,95%CI:(0.21,0.48),P<0.00001]。结论视觉训练能有效帮助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重建视功能、维持眼位。  相似文献   

6.
双眼视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可  刘陇黔  李平惠 《华西医学》2007,22(3):471-472
目的:了解双眼视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和双眼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9例单纯性间歇性外斜视病人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仅行手术治疗;第二组手术后进行双眼视训练;第三组病人手术前后均进行双眼视训练。观察三组病人术后的眼位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第一组(间歇性外斜视仅行手术治疗)〈第二组(手术加术后双眼视训练)〈第三组(手术加手术前后双眼视训练)。三组病人术后双眼视和立体视均有明显改善,尤以第二组和第三组更为明显。结论:双眼视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和双眼视功能恢复很重要,应该在手术前后进行双眼视训练。  相似文献   

7.
张秀丽  张银萍 《护理研究》2008,22(12):3249-3250
[目的]探讨斜视矫正术后视觉训练效果。[方法]将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出现双眼同时视功能异常者5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2例给予常规护理,训练组3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双眼视觉训练,动态观察术后病人双眼同时视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术后4周和8周时,训练组双眼同时视功能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斜视矫正术后视觉训练可促进双眼同时视功能建立,利于病人远期双眼复杂视功能的建立和斜视手术后眼位的维持,可显著提高病人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视觉重建干预对脑瘫和发育迟滞合并斜视患儿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期间在本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脑瘫和发育迟滞合并斜视的6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诊断后按进行治疗的先后顺序平均分成两组。评定工具为格塞尔(Gesell)发育量表测试适应性发育商,角膜映光法测试斜视眼位度数。两组患儿均接受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智训时进行以往的感知认知训练的同时,利用遮盖法,进行视觉重建干预,建立单视视觉能力,重视视觉感知认知训练,每周3次,每次30 min,并进行家庭干预指导,每天坚持1 h的双眼的单视功能训练。1个月后复查前2个项目,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效果。结果两种方法干预后,患儿适应性功能均有提高,观察组提高较对照组明显,由原来(42.57±15.08)分提高到(61.57±15.00)分(P0.05),提高19分;对照组由原来(52.72±13.59)分提高到(58.90±17.89)分,提高6分。对照组斜视度数前后无明显变化,观察组的斜视度数纠正明显,眼位纠正度数平均数值为(7.90±5.17)°(t=7.49,P0.05)。结论早期视觉重建干预能改善患儿的斜视程度,提高视觉和适应性功能,改善面部容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视顿训练软件对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即维视顿训练软件组(训练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术后不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训练组术后采用维视顿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治疗前后分别检查和评定两组患者的同视机三级功能及Titmus近立体视锐度,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眼位回退结果进行统计。结果训练组Ⅰ级、Ⅱ级、Ⅲ级患者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心凹、黄斑孔、周边立体视患者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无立体视患者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眼位维持正位患者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斜视度回退患者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视顿训练软件对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斜视矫正术后视觉训练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丽  张银萍 《护理研究》2008,22(35):3249-3250
[目的] 探讨斜视矫正术后视觉训练效果.[方法]将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出现双眼同时视功能异常者5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2例给予常规护理,训练组3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双眼视觉训练,动态观察术后病人双眼同时视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术后4周和8周时,训练组双眼同时视功能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斜视矫正术后视觉训练可促进双眼同时视功能建立,利于病人远期双眼复杂视功能的建立和斜视手术后眼位的维持,可显著提高病人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视觉功能训练系统与传统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效果及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100例(200眼)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为研究对象,依据干预方法将其分为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组和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每组50例(100眼)。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双眼视功能及儿童家长的满意度。结果 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0%,高于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的72.00%(P<0.05)。干预后,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组的立体视、双眼视正常率高于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异常率低于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P<0.05)。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组家长的满意度为88.00%,高于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的72.00%(P<0.05)。结论 儿童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中,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的临床效果较传统综合疗法显著,更能有效改善儿童的双眼视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近视过矫眼镜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 21例间歇性外斜视并近视患儿,最低负镜度可控制显斜并给予配戴近视过矫眼镜,用同视机、三棱镜、Titmus立体视检查图测量斜视度及双眼单视功能,将治疗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配戴近视过矫眼镜2a后患儿矫正视力和融合性集合幅度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戴镜斜视度和纽卡斯尔控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前、后分开性融合幅度和立体视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过矫眼镜未导致近视加深。结论近视过矫眼镜可推迟斜视矫正手术时间,避免丧失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与重建作用。方法将84例5-12岁共同性斜视术后,视力≥0.8,斜视矫正治愈的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应用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增视能训练软件进行训练,对照组未进行训练,两组对象均应用同视机及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检查术后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的同视机双眼视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增视能训练软件训练后的治疗组有三级功能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具有不同程度近立体视觉者也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显著改善了双眼视功能,有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融合功能训练对斜视术后患者双眼眼位及三级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6例成人共同性斜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治疗组30例应用融合功能训练软件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观察术后7、30、180、365 d的斜视度、融合功能、立体视并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365 d比较,治疗组眼位回退率为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P<0.05);治疗组眼位矫正率为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P<0.05);治疗组融合功能恢复率达53%,高于对照组的15%(P<0.05);立体视觉功能恢复率达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斜视术后的患者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能矫正眼位,减少眼位回退率,提高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6例,根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结果分为A组(双眼交替注视,48例)和B组(单眼注视,48例)。A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B组采用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效果、术后斜视度及近立体视功能情况。结果 B组术后6个月正位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欠矫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d及术后6个月时视远斜视度及视近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正常近立体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相比,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可有效提高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手术矫正效果,改善斜视度及近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采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某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单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内直肌缩短术联合治疗,观察组采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术后均随访2年,比较两组眼位正位率、过矫率、欠矫率、立体视恢复率及融合功能恢复状况、治疗前后斜视度。结果观察组正位率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过矫率2.50%、欠矫率11.25%低于对照组的11.25%、1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立体视恢复率73.75%、融合功能恢复率63.75%高于对照组的57.50%、4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年观察组斜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斜视度,改善患儿视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左旋多巴联合智能多维视觉训练对青少年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56例(98只患眼)屈光不正性弱视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8例,50只患眼,左旋多巴联合智能多维视觉训练)与对照组(28例,48只患眼,智能多维视觉训练)。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视觉敏感度、P-VEP、视功能、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100%、50%、25%及10%空间频率视觉对比敏感度、P100波幅均显著升高,潜伏期均缩短,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矫正近立体视锐度低于对照组,矫正辐辏范围及矫正分开范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0%,高于对照组的70.83%(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的智能多维视觉训练,左旋多巴联合智能多维视觉训练更有利于青少年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视觉敏感度、视功能的提高及视觉中枢神经元功能的改善,疗效显著,有利于患儿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弱视治疗仪联合立体视觉训练治疗小儿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215例弱视患儿,按交替分组法分为观察组107例和对照组108例。两组均采取遮盖疗法,对照组采取立体视觉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弱视治疗仪。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6个月时图像视觉诱发电位指标(潜伏期、波幅)、立体视锐度(SA)及注视性质。结果 治疗6个月时,两组潜伏期低于治疗前,波幅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潜伏期低于对照组,波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两组患儿SA≤60s、中心注视占比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弱视治疗仪联合立体视觉训练可改善弱视患儿视觉功能,恢复双眼SA及注视性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混合性散光弱视基本治愈前后双眼视功能状况。方法对56例混合性散光弱视患者于治疗前和基本治愈后检测立体视锐度(包括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锐度、黄斑立体视锐度、周边立体视锐度)、三级视功能(包括1级同时视、2级融合范围和3级立体视)。结果基本治愈前后:立体视锐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级同时视无明显差异(P>0.05),2级融合功能及3级立体视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混合性散光弱视影响融合和立体视觉的发育,随着视力的提高,双眼视功能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联合双眼视觉训练对近视患儿视力、双眼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96例(192眼)近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96眼)。对照组给予角膜塑形镜,观察组加用双眼视觉训练,两组均持续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视力恢复情况及双眼调节功能[调节灵敏度(AS)、调节幅度(AA)、调节滞后量(Lag)、正相对调节(PRA)、负相对调节(NRA)]。结果 干预前,两组视力、双眼调节功能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低于对照组,AS、AA、NRA高于对照组,Lag、PR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塑形镜联合双眼视觉训练能改善近视患儿视力水平,增强双眼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