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与常规正中开胸手术的优缺点。方法对30例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胸腔镜组)和30例正中开胸术患者(正中开胸组)在主动脉阻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ICU停留时间、胸引量、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d切口疼痛例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在年龄、体质量、性别、房缺大小、房缺类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或肺动脉高压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补片修补例数和三尖瓣成形例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腔镜组手术的主动脉阻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稍长于正中开胸组(P<0.05),而该组患者的ICU停留时间、胸引量、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d切口疼痛例数均少于正中开胸组(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术后辅助呼吸时间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胸腔镜进行单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者较正中开胸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手术切口疼痛更少,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6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前、体外循环、围术期输血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相关资料。结果行非全弓置换术16例为非全弓置换术组,其中,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术7例,单纯Bentall手术9例;行全弓置换术72例为全弓置换术组,其中,升主动脉置换+孙氏手术40例,Bentall手术+孙氏手术31例,David手术+孙氏手术1例。与非全弓置换术组比较,全弓置换术组患者术中鼻咽温及肛温低,体外循环及升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术中红细胞、血浆及血小板输血量大,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长,引流量多,术后红细胞、血浆、血小板输注量大,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自体输血量,总住院时间,术后急性肾损伤、低氧血症、连续肾替代疗法应用、二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情况及病死率方面,全弓置换术组高于非全弓置换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非全弓置换术组2例(12.5%)患者因主动脉弓部夹层行全弓置换术+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全弓置换术组无行二次手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病变复杂,病情重,手术风险大,病死率高,但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术中脑保护尤为重要,选择手术方式应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3.
【摘要】 主动脉瓣狭窄(AS)是在解剖层面导致心脏射血受阻、心脏负荷增加以及冠状动脉、脑血管和全身脏器供血受限的疾病,对患者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主动脉瓣钙化、退变导致AS患者越来越多,针对这类患者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AS根本治疗是瓣膜置换。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对年轻AS患者耐受性良好,但仍存在创伤大等缺陷,对老年患者风险很高,并发症发生率也很高。微创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老年AS患者的重要选择。该文就AS,TAVR手术患者、手术入路、人工瓣膜类型选择,术后抗栓策略,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及术后康复治疗等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正中小切口手术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效果。方法取胸骨正中切口从胸骨角下方1 cm至剑突水平切开皮肤,长约5~10 cm。纵劈胸骨至第2肋间、向右侧横断胸骨。常规建立体外循环,行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52例。并与同期采用常规正中切口矫治的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55例进行比较。结果正中小切口组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与常规正中切口组相比无显著延长(P>0.05),但小切口组术后引流量较常规切口组明显减少(P<0.05)。术后循环稳定,切口小、疼痛反应轻,无切口感染和胸骨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胸骨正中小切口可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矫治,该术式创伤小、切口美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全组病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手术。中度血液稀释,主动脉根部灌注冷停跳液,心包腔内放置冰屑,经右心房、房间隔置换二尖瓣,主动脉根部横切口置换主动脉瓣。18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同期行De Vega环缩术,9例合并左心房血栓者同期行血栓取出术,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同期行动脉导管缝闭术。结果:术后低心排6例,二次开胸止血5例,放置起搏器2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4.16%。结论:对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患者,加强围术期处理,提高手术技巧,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以及平稳灌注,重视三尖瓣病变的处理和保留二尖瓣下结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术(MVR)的手术经验及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5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外科系统完成二尖瓣置换术的43例患者,年龄19~65(47±11)岁,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6例、Ⅱ级30例、Ⅲ级7例,左室射血分数54%~78%(64.0%±7.1%),其中20例患者伴有心房纤颤、32例患者伴有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建立后利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切开左心房,进行机械或者生物二尖瓣置换,利用Cor-KnotTM打结装置的缝线夹子固定人工瓣膜.术前和术后均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TEE),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手术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转为正中胸骨切开术,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292±62(140~450)min,体外循环时间124±2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8±21min;术后机械通气支持时间为15±5h,危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为4±1d,未发生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或者失血过多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6年,中位时间3.5年,随访期间无死亡、中风、由假体性心内膜炎或者假体失效引起的二次手术等,但有17例(39.5%)患者术后仍有心房颤动症状.结论 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术安全有效并具有良好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改良法测量主动脉瓣环内径与人工主动脉瓣大小的相关性,比较改良法与传统测量方法的差异。方法 :2014年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术前采用传统法(左室长轴切面)测量主动脉瓣环内径(A组,18例),2015年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术前采用改良法(主动脉瓣短轴切面)测量(B组,21例),比较2组测量结果。记录术中所用人工瓣的型号,分析2组测量结果与人工瓣大小的相关性,比较2组间人工瓣大小的差异;追踪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主动脉瓣口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比较2组人工瓣置换术后的近期效果。结果:A组主动脉瓣环内径与人工瓣大小的相关系数为0.66,B组为0.79。B组瓣环内径明显大于A组(P=0.005),但2组置换的人工瓣型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术后1年内B组人工瓣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A组。结论:主动脉瓣短轴切面测量主动脉瓣环内径的准确性优于左室长轴切面,有助于外科医师选择手术方式和合适大小的人工瓣膜,减少人工瓣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入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入术(TAVI)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的新兴技术。对于高龄且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传统外科手术换瓣治疗风险大,且部分患者存在手术禁忌证,而经导管置换主动脉瓣膜具有微创、无需体外循环及输血、住院时间缩短等优点。国内目前仅有阜外医院及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第一批启动了该项目。本文报告了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2月对1例重度AS患者行TAVI治疗并随访1个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CT对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继发夹层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指导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再发夹层病例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结果 8例为单纯AVR术后,2例为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并冠状动脉搭桥术后,1例为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术后;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复查CT时间4月~11年不等。CTA显示9例为Stanford A型夹层,2例为Stanford B型夹层;11例均出现升主动脉不同程度扩张,扩张严重处内径达89mm;1例夹层近段累及左、右冠状动脉开口;3例主动脉弓上三分叉血管不同程度受累;6例腹腔血管不同程度受累。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继发夹层重在预防,对于升主动脉扩张大于4cm者应积极行升主动脉置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既往有心脏瓣膜手术史的患者再次或第3次瓣膜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胸骨正中切口29例,右前外侧切口2例,左后外侧切口1例,行二尖瓣置换术23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左心室内细菌赘生物清除1例,瓣周漏修补1例。结果无1例住院死亡,住院9~24 d,出院时心功能改善至Ⅰ级28例,Ⅱ级4例。结论适时再次心瓣膜置换术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术中护理干预及规范治疗。方法根据TAVR不同手术路径制定护理配合计划,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术前全面评估,术中对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和准确记录,对临时起搏、动脉置管、静脉用药管道、瓣膜安装、末梢循环、呼吸等进行系统护理干预。结果经过医护密切配合,手术顺利,23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出院后1~3个月随访,23例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UCG)评价心功能Ⅰ或Ⅱ级,瓣膜启闭良好,无明显反流,无瓣周漏。结论术中护理干预为TAVR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右胸微创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病变的临床效果,探讨右胸微创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收治的148例二尖辩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右胸微创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和对照组(传统手术治疗)各7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胸腔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传统二尖瓣置换术相比,右胸微创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手术安全性好,术后恢复快,是较为理想的二尖瓣病变手术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三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分析(附2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三尖瓣置换术的手术指征、术式及围术期处理方法 .方法 对28例三尖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先天性心脏病6例(2例为再次心脏手术),风湿性心脏病17例(12例为再次心脏手术),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其他2例.同期行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2例,二尖瓣置换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采用机械瓣膜8枚,进口生物瓣膜20枚.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9例采用中低温心脏停跳并行心肌保护术,另外19例均采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方法 行三尖瓣置换手术,其中6例经股动脉插管.24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4例采用右胸前外侧切口经胸腔进行手术.结果 3例患者术后早期发生重度低心排,均为联合瓣膜置换患者,其中1例死亡;1例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2例术前合并肾功不全、术后加重,行血液透析治疗后稳定;1例手术切口延迟愈合,经多次换药后痊愈.除死亡患者外,其余患者复查超声均显示瓣膜功能正常,无瓣周漏.结论 三尖瓣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采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方法 对单纯的三尖瓣置换术可起到满意的心肌保护效果;风湿性心脏瓣膜术后远期可能发生重度三尖瓣病变,需要进行再次心脏手术,采用股动脉插管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入路可降低再次心脏手术风险;三尖瓣病变严重患者大都合并全身代谢营养障碍,对营养障碍的纠正应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对于三尖瓣置换的患者,生物瓣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二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机械瓣双瓣膜置换术患者186例,对患者手术前后心动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LA、LV均显著低于术前,RV、LVEF以及LVFS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以二尖瓣狭窄为主的患者术后LA、LAA、LV、LAV、MPGmv、VTImv和PHTmv均低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术后EOAmv和EOAImv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以二尖瓣反流为主的患者术后LA和LV低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主的患者术后LV、LVM、LVMI、IVS、Vav、MPGav均低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而术后EOAav、EOAIav高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以主动脉瓣反流为主的患者术后LV、LVMI、LVM、EOAav以及EOAIav均低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术后Vav和MPGav高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二尖瓣部位的人工心脏瓣膜不匹配情况优于主动脉瓣部位,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心脏瓣膜病患者二瓣置换术可有效改善左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但无法达到正常水平,对于主动脉瓣部位需注意人工心脏瓣膜不匹配发生情况,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冠脉搭桥(CABG)同期瓣膜置换手术的早中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8年4月-2012年5月行冠脉搭桥联合瓣膜置换手术共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65岁组(n=39)和<65岁组(n=71).≥65岁组患者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比例高于<65岁组(P<0.05),而在合并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合并瓣膜病种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59例,主动脉瓣置换35例,双瓣膜置换16例,60岁以上患者行常规生物瓣置换.术中搭桥2.1 ±0.4支,其中1支桥55例,2支桥38例,3支桥13例,4支桥3例,5支桥l例.移植血管为乳内动脉和(或)大隐静脉.结果 两组患者呼吸机辅助时间、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应用率、围术期并发症、移植血管远端吻合口数、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5岁组患者失访3例,随访时间2个月~11年,l例术后2个月死于重症药疹所致的循环衰竭,1例于2年后死于肺癌,2例出现脑梗死,其余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功能Ⅰ-Ⅱ级.<65岁组失访8例,随访时间3个月~12年,2例(均为置换机械瓣膜的患者)分别于术后3年和6年出现抗凝相关并发症,1例1年后死于严重低心排.其余患者均正常工作生活.结论 术前充分评估病情、术中重视心肌保护和高质量的再血管化、围术期积极处理等综合措施得当,可使老年患者取得与年轻患者同样满意的早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我院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2月进行的微小切口(右胸前外侧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52例,均经外周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术中采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VAVD),经胸阻断主动脉,冷血停跳液(4:1)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直视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40例(合并动脉导管结扎术1例,合并三尖瓣成形9例),二尖瓣置换9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1例,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1例。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全组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15245(152±23.6)min,体外循环时间46245(152±23.6)min,体外循环时间46202(86.3±66.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202(86.3±66.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165(62.3±40.2)min;呼吸机辅助时间4165(62.3±40.2)min;呼吸机辅助时间451(14.3±10)h,术后24h胸腔引流液量6051(14.3±10)h,术后24h胸腔引流液量60480(179±86)ml,ICU停留时间1480(179±86)ml,ICU停留时间14d;术后住院时间54d;术后住院时间510(7.3±1.8)d,无心脏及股动静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直视心脏手术相比,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出血少、无胸骨破坏、疼痛轻、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开胸穿刺心尖经导管植入双环状主动脉瓣支架置换动物主动脉瓣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主研制新型双环状主动脉瓣支架.选择健康实验山羊3头,侧开胸小切口显露心尖,穿刺左心室心尖建立轨道,透视下沿加硬导丝经22 F输送鞘管将双环状支架送至主动脉瓣上方,利用张开的支架外环准确定位于主动脉瓣窦底,随后扩张球囊释放支架,置换动物主动脉瓣.术后即刻观察评估实验效果.结果 3头实验羊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即刻DSA及解剖学评价表明人工主动脉瓣膜植入位置理想,代替原瓣膜工作.结论 新型双环状主动脉瓣支架经心尖途径TAVI术可行,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复发性心脏瓣膜病行多次心脏瓣膜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5年6月行3次或以上瓣膜手术的28例复发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55.6±6.5(44~67)岁,均有2次或以上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或成形手术史,均行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18例,三尖瓣置换10例.二尖瓣置换在中低温心脏停搏下进行,均同期行三尖瓣成形;三尖瓣置换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10例采用股动静脉结合上腔静脉插管,其余18例均常规行动静脉插管.对心脏停搏患者采用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液进行心肌保护.结果 全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65~300min,平均125min;18例二尖瓣置换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55~107min,平均80min.全组死亡2例,死因均为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包括呼吸衰竭3例,严重低心排综合征2例,因纵隔出血行二次开胸探查止血2例,重症感染性休克1例.随访6~36个月,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置入瓣膜未发现异常.结论 复发性心脏瓣膜病行3次或以上瓣膜手术虽然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但只要准确把握手术时机、采用正确的手术技术及妥善的围术期处理,仍然能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女,75岁。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并中度关闭不全,合并持续房颤3年,8年前患有脑梗死,高血压病史30年,最高200/110mmHg,多次心力衰竭病史。CTA检查显示主动脉全程高度钙化(图1),STS手术评分8.5%,属于高危手术患者。在全麻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复查心脏超声无瓣周漏,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由术前的90mmHg降到8mmHg,心电图示无传导阻滞发生。术后住院7天,康复出院。1术前准备1.1 患者术前访视与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在非人工通气的条件下通过升主动脉缩窄的方法建立兔主动脉瓣上缩窄—松解模型的可行性并进行评价。方法 在非人工通气的条件下,对实验兔行胸骨正中切开手术,在主动脉瓣上部分结扎升主动脉,使其内径减少约50%,则血管的横截面积减少约75%。假手术组仅开胸,不行升主动脉部分结扎。在缩窄组中,随机选取部分实验兔分别在缩窄术后8周和16周行升主动脉缩窄解除术,术后通过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组织病理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变化及心肌的组织学表现。结果 研究发现,压力超负荷可以引起左心室显著肥大。升主动脉缩窄8周的实验兔在去压力超负荷后,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完全恢复,而缩窄16周的实验兔则表现为部分恢复,表明左心室肥大的转归程度与压力超负荷的时间有关。结论 在非人工通气的条件下,采用升主动脉缩窄的方法可成功建立稳定的兔主动脉瓣上缩窄—松解模型,该模型避免了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的损伤和并发症,操作简单、效果明显、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