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核能在军事、科研和医学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放射医学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迄今为止,放射医学的研究大多使用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然而这两种模型都有其局限性,类器官模型的出现填补了这些传统模型留下的空白。类器官是源自组织干细胞的3D体外培养系统,类器官因其具有与原始组织相似的结构、功能和遗传特征而被广泛应用于放射医学、疾病研究、药物开发和癌症建模等领域。本综述按放射治疗部位介绍了各种类器官模型在放射治疗中的研究应用,并对类器官模型目前的局限性及未来前景进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2.
3.
4.
骨缺损修复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题。近年来骨组织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提升了骨缺损修复水平,但是骨再生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病理条件下骨再生困难、再生调控机制不清等,导致骨组织工程技术发展遇到瓶颈,制约了对骨再生修复的深入研究。骨类器官是一个全新概念,是一类特殊复杂的硬组织,可根据生物学基础理论,借助组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基因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二次打击猪MODS模型。18只雄性家猪随机分为实验组(M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每组9只。M组给予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内毒素血症复合因素;C组仅进行麻醉和动静脉插管。观察7 d后处死动物,取脾组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设计SLA- DQA(猪MHCⅡ类基因)引物序列,逆转录构建cD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FQ-PCR)检测SLA-DQA mRNA的表达量。UVP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绘出标准曲线。结果M组动物死亡率为7/9,有8例发生MODS,发生率为8/9。C组SLA-DQA mRNA拷贝数为(1.376±1.006)×10~3.M组拷贝数为(1.376±1.006)×1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ODS模型复制满意。MHCⅡ类基因在MODS中表达下降,可能与逆转录因子(CIITA)的调控和TNF-α、IL-10等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谱系重编程技术将表皮角质细胞转分化为汗腺样细胞,并在体外构建三维培养体系,诱导工程化的汗腺样细胞自组装为汗腺类器官,以实现汗腺功能性修复。方法采用CRISPR/dCas9系统上调内源性外胚层发育不全(EDA)基因在人永生化表皮角质(HaCaT)细胞中的表达,筛选阳性克隆后进行诱导培养。将细胞分为HaCaT组(HaCaT细胞使用汗腺培养基培养)、HaCaT+Dox组(HaCaT细胞使用含5 μg/ml Dox的汗腺培养基培养)、HaCaT-E组(HaCaT-E细胞使用汗腺培养基培养)、HaCaT-E+Dox组(HaCaT-E细胞使用含5 μg/ml Dox的汗腺培养基培养),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EDA基因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以验证质粒转染是否成功。另将细胞分为HaCaT-E组(汗腺培养基组)及HaCaT-E+Dox组(汗腺培养基+5 μg/ml Dox组),利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汗腺表面标记物的表达水平,以验证HaCaT细胞是否成功重编程为汗腺样细胞。随后以Matrigel为主体支架模拟汗腺发育微环境,在体外诱导汗腺样细胞自组装形成汗腺类器官,...  相似文献   

7.
类器官是一种体外培养的三维微型结构,源自健康个体或患者的人多能干细胞或成体干细胞。相对于传统的细胞系或动物模型,类器官被视为更有前途的高保真模型,在疾病建模、药物开发、建立活体生物库和探索个性化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类器官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革新肿瘤临床前实验模型和推动临床个性化诊疗带来了新希望。本综述旨在介绍类器官在肿瘤放射治疗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最新进展,讨论癌症类器官模型的优势和局限,并对其在放射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9.
随着人类对疾病认知的逐渐深入和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精准医疗这一新型医学概念和医疗模式应运而生.在该模式下基因测序技术以其高通量、高精准度的基因序列读取为精准化医疗提供诊治基础.经过三次迭代,基因测序已深入病原微生物、肿瘤防治、遗传病筛查和产前诊断与筛查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0.
再生医学技术在多学科的临床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目的:总结了解近年再生医学及技术在临床多学科的应用与进展情况。方法:对1999年以来再生医学及技术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报告进行分类、总结和综述。结果:再生医学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烧伤、慢性溃疡的救治,而且已被更广泛地应用于普通外科、骨科、创伤外科、手外科、肛肠科、妇产科、眼科、口腔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多领域。结论:再生医学技术能实现人体多组织器官(皮肤、黏膜、神经、肌肉、肌腱等)的原位再生修复,适合临床多学科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医治肿瘤方面,经临床实验研究发现,再生医学技术能促进骨髓细胞增长,使癌细胞停止增殖,直至死亡,使我们看到了攻克癌症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作者第二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烧伤卫星会议上作了题为“生命之美,美在细胞”的学术演讲,演讲主要包括烧伤皮肤再生医学理论,国际烧伤治疗的进展以及皮肤再生医学发展规划等三大方面的内容。在第一部分内容中,结合烧伤临床实践,作者详细阐述了潜能再生细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价值,以及以该理论为核心思想形成的烧伤皮肤再生医学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则就目前国际烧伤治疗研究趋势进行了论述,即保持创面的生理性湿润环境是烧伤创面处理的发展方向和用药基础。在第三部分,作者强调了再生医学学术发展的一些具体事项,以及专业委员会,科技中心,全面医疗网,烧伤创疡杂志等单位人员的具体职责和任务。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第二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烧伤卫星会议上作了题为“生命之美 ,美在细胞”的学术演讲 ,演讲主要包括烧伤皮肤再生医学理论 ,国际烧伤治疗的进展以及皮肤再生医学发展规划等三大方面的内容。在第一部分内容中 ,结合烧伤临床实践 ,作者详细阐述了潜能再生细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价值 ,以及以该理论为核心思想形成的烧伤皮肤再生医学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则就目前国际烧伤治疗研究趋势进行了论述 ,即保持创面的生理性湿润环境是烧伤创面处理的发展方向和用药基础。在第三部分 ,作者强调了皮肤再生医学学术发展的一些具体事项 ,以及专业委员会 ,科技中心 ,全国医疗网 ,烧伤创疡杂志等单位人员的具体职责和任务  相似文献   

13.
在接受X线诊断病人的表面皮肤剂量分布监测的基呷上,采用逼真人体模型的模拟实验方法,确定了胸透(包括群检),消化道检查和腹透检查的皮肤剂量到器官剂量的转换系数。文章还对影响转换系数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作者还给出了病人皮肤剂量到有效荆量当量和如权剂量当量的转换系数。  相似文献   

14.
微囊技术在生物医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囊技术(encapsulation)是指用半透膜包被生物活性物质以形成微囊的技术,形成的微囊可以阻遏免疫细胞以及大分子抗体通过半透膜,同时允许氧气、营养物质和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物质自由出入,因此,微囊技术是目前细胞治疗、组织和器官替代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微囊技术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933年,Bisceglie运用复合膜包被肿瘤细胞移植到猪的腹腔,结果发现移植的细胞并没有受到免疫系统的破坏。1964年,Chang再次引用微囊技术进行细胞移植,并首次提出“人工细胞”的概念。随后的20年问,人们不断尝试用这种方法包埋胰岛细胞来控制糖尿病小动物模型的高血糖。1980年,Lim等首次成功地用微囊化胰岛细胞移植纠正糖尿病动物高血糖。1986年,0’Shea等在已有基础上对成囊物质进行了革新,制成了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近几年来,许多实验室探索采用其他方法和材料研制新型微囊,试图改善微囊的一些生物学和化学特性,以使其能够在代谢性疾病的治疗、药物缓释控制、体内和体外细胞培养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仅就微囊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严重创伤致大面积皮肤缺损发生率高、危害大、治疗困难、预后较差, 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甚至威胁其生命, 是临床常见难题。大面积皮肤缺损难以自愈, 主要采用皮肤移植等方法进行治疗。自体皮瓣移植来源有限, 会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人工皮肤机械完整性差、无法整合, 会形成瘢痕, 同时也有免疫排斥的风险。皮肤类器官技术能够高度模拟人体皮肤组织及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目前创面治疗上的不足, 为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目前, 皮肤类器官的构建方法相对较为成熟, 但现有皮肤类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相对较为单一, 与真实的人体皮肤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每种构建方法各有利弊, 具体哪种构建方法最佳尚无定论。因此, 笔者从类器官与皮肤类器官技术及皮肤类器官的构建方法两方面对皮肤类器官构建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为构建结构及功能更为复杂的皮肤类器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小肠类器官3D培养技术研究表皮调节素(epiregulin)治疗辐射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法分离小肠隐窝,以3D技术体外培养小肠类器官,培养24 h后X射线照射,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作为阳性对照,研究建立小肠类器官辐射损伤模型。通过观察类器官存活率、大小和出芽等变化,研究表皮调节素对肠道类器官辐射损伤的治疗作用。结果 体外培养的小肠类器官辐射后存活率与照射剂量相关,剂量曲线与体内辐射实验结果类似。照射后24 h给药,表皮调节素可促进8 Gy X射线照射后小肠类器官存活,400 ng/ml组存活率为(12.56±1.02)%,较对照组(4.73±0.38)%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3,P<0.05)。结论 表皮调节素在辐射后24 h使用具有肠道类器官辐射损伤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基因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Bp)是引起人及动物严重感染性疾病类鼻疽的病原体。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被用于Bp基因分型研究,在类鼻疽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鉴定与溯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不同基因分型技术在Bp鉴定、分型与溯源中的应用及各自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9.
核医学诊疗一体化是精准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小分子/多肽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往往需要较高剂量。提高核素的使用效率、延长核素治疗型分子探针的体内代谢、增加靶/非靶比值, 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前沿。利用与白蛋白高亲和力的截断型伊文思蓝(EB)对多肽核素药物进行修饰, 可延长其半衰期, 增加靶病灶对放射性药物的摄取和放射性药物在靶病灶的滞留, 从而提高疗效并降低核素使用剂量。该文将围绕EB改构放射性药物用于诊疗一体化的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0.
杨均 《西南军医》2012,14(2):340-342
室周器官(circumventricular organs,CVOs)是位于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室壁上,主要由特化的室管膜细胞组成的缺乏血脑屏障结构的微小器官,包括终板血管器(organum vasculosumof the lamina terminalis,OVLT)、穹隆下器(subfornical org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