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相关因素和P300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蓓 《四川医学》2001,22(2):130-131
目的 探究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的相关因素及P300对MID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60例MID和64例无痴呆脑梗死患者的痴呆危险因素,梗死部位和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并用听觉Odd-ball序列测试P300。结果 MID组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27次卒中史、皮质梗死、皮质合并皮质下梗死、多发性梗死及双梗死者与对照组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0.01)。而二组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MID组P3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反复卒中是MID的危险因素。皮质梗死、皮质合并皮质下梗死、多发性梗死及双梗死与MID的发生有关。P300是一种客观的、有价值的电生理检测,反映认知功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 (MID)是由于多发性脑梗死而继发的一种智能障碍。它是老年期痴呆常见的表现形式 ,是血管性痴呆 (VD)中最常见类型。了解其发生的有关因素 ,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减少或避免因脑卒中而引起的智能障碍 ,已成为一重要的研究领域。为此我们对 2 2 7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 ,探讨其易患痴呆的危险因素。1 临床资料本文多发性脑梗死患者 2 2 7例 ,男 116例 ,女 111例 ,年龄 46~ 95岁 ,均为右利手。其中优势半球梗死 5 5例 ,非优势半球梗死 5 4例 ,双侧梗死 118例。有高血压者 163例 ,无高血压史者 64例。2…  相似文献   

3.
曾爱源  俸军林  吴岚 《华夏医学》2006,19(4):635-636
目的:探讨多梗死性痴呆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LA)的变化及其在发病过程中的可能意义。方法:采用EL ISA法检测45例多梗死性痴呆,30例非梗死性痴呆,60例不伴痴呆的多发性脑梗死及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ACLA变化并对照分析。结果:①多梗死性痴呆组与多发性脑梗死组ACLA的IgG与IgM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梗死性痴呆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②多梗死性痴呆组ACLA的IgG型阳性率明显高于IgM型(P<0.05)。③多梗死性痴呆组与多发性脑梗死组ACLA的Ig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CLA-IgG型可能与多梗死性痴呆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谭明贤 《重庆医学》2008,37(4):421-422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智能障碍与CT上所示梗死部位、梗死容积及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长谷川智能量表检测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梗死部位、容积等诸多因素的关系。结果多发性脑梗死痴呆(MID)65例,其中轻度痴呆36例,占55.4%,中度痴呆25例,占38.5%,重度痴呆4例,占6.1%。头颅CT扫描发现梗死灶178个,平均2.7个。梗死部位以基底节、皮质下白质、丘脑、内囊多发性梗死多见。结论基底节产生痴呆的病灶比皮质下梗死者小,痴呆程度与梗死数目、脑萎缩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确诊为脑卒中的242例患者,对其可能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24.4%,卒中类型、发病次数、大面积及多发性梗死、糖尿病、白质疏松症是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管性痴呆是脑卒中后常见的表现。它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尤其是卒中的类型、多次发病、大面积、多部位病变、合并糖尿病、白质疏松症与血管性痴呆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痴呆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分析,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年3月-2007年3月本院就诊的14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检查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其中32例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22.9%(32/140),发病次数≥2次、大面积及多发性梗死是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嗜烟、嗜酒等的患者脑梗死后痴呆发生率也高.结论: 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脑血管病的发生次数、大面积、多部位病变以及有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嗜烟、嗜酒等多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老年脑梗死后痴呆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到2011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1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及头颅CT/MRI检查,用MMSE量表进行智能评定,先对研究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本组脑梗死后痴呆的发生率为28.9%(52/160)。统计学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的高低对脑梗死后痴呆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高血压及既往脑血管病病史为脑梗死后痴呆的相关危险因素,颈动脉狭窄、多发性梗死、优势侧半球梗死、双侧半球及大面积梗死与脑梗死后痴呆的发生相关(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后痴呆由多种因素引起,应对引起痴呆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比分析MID组(38例)和非痴呆多发性梗死组(MCI)(40例)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资料。结果 MID组优势半球梗死、白质疏松者均明显高于MCI组(P<0.05),梗死总容积MID明显大于MCI组(P<0.05)。结论 优势半球梗死、梗死总容积、白质疏松与MID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的病因及经颅多普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琳  黄芝  李玉环 《广东医学》2007,28(4):577-578
目的 研究多发性梗死性痴呆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CD)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60例MID和38例无痴呆脑梗死患者进行TCD检测,并对病因、TCD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ID组有高血压、糖尿病、震颤麻痹者及有2次以上脑梗死发生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ID组MCA ACA血流速度异常最常见,血流速度减慢为主.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震颤麻痹者及有2次以上脑梗死是MID的危险因素,TCD对MID的早期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对收治的156例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6例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116例表现为单瘫或偏瘫,运动性失语52例,CT或MRI检查156例中发现梗死灶172处,其中多发性梗死92例(59.9%),以腔隙性梗死居多,共68例(73.9%);临床表现随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加重.主要表现为单瘫或偏瘫和运动性失语,以多发性梗死居多.危险因素为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控制血糖对防治糖尿病性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和分析醒脑静治疗老年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多发性梗死性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治疗.观察和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醒脑静治疗老年多发性梗死性痴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由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皮层下白质的缺血性改变)引起的有痴呆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血管性痴呆的神经病理分类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损害所致的痴呆以及低血氧-低灌流性痴呆.血管性痴呆实际上是一系列由于血管因素引起的痴呆综合征,临床以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较多见.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遗传因素和与中风相关的因素等.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两种痴呆类型,两者之间具有极为复杂的关联,其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而且经常相互伴随发病.对血管性痴呆最关键的治疗就是预防卒中的发生,而预防的关键则在于控制引起血管性痴呆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李建国  李伟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6):694-695
目的探讨多发梗死性痴呆(Multi-InfarctDe-mentia,MID)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比分析MID和无痴呆的多发性脑梗死(MultipleInfarct,MI)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检查结果。结果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与痴呆呈正相关,中风次数、梗死的数量越多,容积越大,其智力障碍发生率越高,双侧大脑半球多梗死灶比单侧多梗死灶更易产生智力障碍;脑白质疏松和脑萎缩与智力障碍关系密切。结论多梗死性痴呆与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中风次数、部位、梗死数量、容积、脑白质疏松和脑萎缩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发梗死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比分析MID和无痴呆的多发性脑梗死(Multiple Infarct,MI)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检查结果。结果 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与痴呆呈正相关,中风次数、梗死的数量越多,容积越大,其智力障碍发生率越高,双侧大脑半球多梗死灶比单侧多梗死灶更易产生智力障碍;脑白质疏松和脑萎缩与智力障碍关系密切。结论 多梗死性痴呆与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中风次数、部位、梗死数量、容积、脑白质疏松和脑萎缩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MID)的病因及梗塞部位。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患者的既往史及头颅CT检查。结果 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组年龄在70岁以上占79.2%。年龄是MI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及血糖异常均是MID主要危险因素。合并高血压占79.2%,合并血糖异常占52.1%。48例的患者中,有28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心脏病房颤病史中的一种或几种,占93.3%。有27例患者多发性梗塞的梗塞灶涉及到基底节区、额叶、颞叶、顶叶中的一种或几种,占90.0%,其中有脑萎缩者占70.0%,白质疏松者占20.0%。结论 通过对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的分析,认为高血压、脑卒中病史、糖尿病及心脏病房颤为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对多发性脑梗死性痂呆(MID)和无痂呆脑梗死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既往史、梗死部位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多发性脑梗死性痂呆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MID组受教育程度低,有高血压、糖尿病、≥2次卒中史,颞、顶、额叶、基底节、侧脑室旁多发性梗死、双侧梗死与对照组相比均有较显著差异(P<0.05)。提示,文化水平低,高血压、糖尿病、反复卒中史是MID的危险因素、颞、顶、额叶、皮质下多发性梗死、双侧梗死与MI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俞扬  张峰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1):2665-2666,2707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在多发性梗死性痴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MID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检测,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经颅多普勒显示脑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或减慢,频谱形态呈高阻型频谱,动脉硬化表现;脑电图显示α节律减慢,出现广泛性或局限性慢波(额区、颞区、顶区).结论: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对多发性梗死性痴呆患者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脑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81例老年脑梗死(60岁以上)住院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化验结果及神经心理学等方面的资料与痴呆的相关关系,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诊断为痴呆者51例(发生率为28.2%)。分析显示,高龄、脑卒中史、糖尿病、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左半球脑梗死、前循环脑梗死、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病变部位等因素为血管性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脑梗死后约1/4患者出现痴呆,其临床危险因素包括:梗死的部位及严重程度,血管危险因素(如糖尿病、脑卒中史)及患者的特征(如高龄、低教育水平)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脑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81例老年脑梗死(60岁以上)住院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化验结果及神经心理学等方面的资料与痴呆的相关关系,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诊断为痴呆者51例(发生率为28.2%)。分析显示,高龄、脑卒中史、糖尿病、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左半球脑梗死、前循环脑梗死、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病变部位等因素为血管性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脑梗死后约1/4患者出现痴呆,其临床危险因素包括:梗死的部位及严重程度,血管危险因素(如糖尿病、脑卒中史)及患者的特征(如高龄、低教育水平)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后发生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方法方便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IS后VD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IS后非VD患者12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IS后VD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67.93±5.39)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6.93±4.32)岁,观察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脑卒中史、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颞叶及基底节)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和基底节)是IS后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和基底节)等均是影响IS后VD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此类IS患者VD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