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在不同阶段形态改变时视网膜振荡电位(OP)的动态变化,为DR的早期诊断及病程进展预测提供客观的检测依据。方法: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用检眼镜检查进行筛选,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进行明确分期,对各期病人在3年内定期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6次)、行视网膜震荡电位检查(2次),最后1次检测配合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视网膜振荡电位(OP)总波幅降低幅度<10.64±4.94uv(约<7.29%),可作为预测视网膜病变未进展的参考值;OP总波幅下降幅度>31.62±9.73uv(约>22.23%),则可作为预测2型糖尿病人发生DR或DR发生进展的依据。视网膜振荡电位(OP)总波幅降低程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进展有密切相关性。结论:OP的监测可预测DR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视觉诱发电位在眼底病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特发性视力丧失的病因及鉴别诊断的定量指标.本文采用国际标准化的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病人初诊检测视诱发电位的波峰潜伏时延迟超过了正常均值加3个标准差程度时.表明现神经或/和视路功能存在严重障碍,可发生视神经萎缩等严重的视神经病变或中枢性病变(如垂体瘤、脑梗塞等).结论:特发性视力丧失患者初诊时给予视诱发电位检查分析.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3.
对85眼高度近视进行的震荡电位分析的结果表明:高度近视震荡电位的总波幅及其他各小波的波幅改正常值明显降低,在揭示视功能损害方面,震荡电位的总波幅比视网膜电图的a波、b波振幅及a波潜时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视网膜震荡与挫伤的病理和诊断,分析其预后。方法:对31例视网膜震荡与挫伤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进行讨论。结果:视网膜震荡较轻,预后较好,而视网膜挫伤则预后差。结论:视网膜震荡视网膜血管没有受损,毛细血管灌注正常,预后好;视网膜挫伤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大,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高度近视的震荡电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5眼高度近视进行的震荡电位分析的结果表明:高度近视震荡电位的总波幅及其他各小波的波幅较正常值明显降低,在揭示视功能损害方面,震荡电位的总波幅比视网膜电图的a波、b波振幅及a波潜时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Yin JP  Lei B  Peng H  Wang J  Fu XN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12):2057-2060
目的为了描述在相同闪光刺激强度下,人类视网膜在不同适应状态下的震荡电位(OPs)特征。方法对正常受试者行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然后应用数字滤波技术提取暗适应3.0和明适应3.0ERG信号中的震荡电位,并对震荡电位进行傅里叶频谱分析。分别确定暗适应以及明适应震荡电位的参数(频率峰值、潜伏期、能量)。结果确定了暗适应震荡电位的频率峰值平均值为(125.3±9.93)Hz,潜伏期平均值为(41.7±3.56)ms,能量平均值为(9.25±5.55)(μV.s)2;明适应震荡电位的频率峰值平均值为(79.5±6.79)Hz,潜伏期平均值为(50.8±5.36)ms,能量平均值为(3.56±2.18)(μV.s)2。分别对暗适应与明适应震荡电位的参数(频率峰值,潜伏期,能量)进行比较,发现均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与暗适应震荡电位参数相比较,明适应震荡电位的峰值频率及能量更低、潜伏期更长。  相似文献   

7.
张晓湄 《华夏医学》2006,19(4):721-721
目的:评价电生理检查在原发性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青光眼早期诊断提供客观敏感的指标。方法:选择40例(70眼)可疑性青光眼患者分别进行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视网膜振荡电位(O ps)、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查,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可疑组中12眼(17.1%)PERG异常、13眼(18.5%)PVEP异常、8眼(11.4%)O ps异常,两项异常者7眼(10.0%),共计异常率57%。结论:视觉电生理检查对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治疗我院不同程度挫伤性视网膜震荡患者,对其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85例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期间眼科收治的挫伤性视网膜震荡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相关检查,在治疗后再次检查,对比治疗前后的效果及对疗效的影响,分析不同程度挫伤性视网膜症荡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在治疗后再次测试患者视力发现,轻度视网膜震荡患者视力均有恢复,有40例患者均恢复≥0.6,占81.6%;而重度视网膜震荡患者无一例恢复至1.0以上,占0%。。结论轻度挫伤性视网膜震荡所造成的伤害为可逆性伤害,经过治疗及处理后,视力明显有所恢复;而重度挫伤性视网膜震荡治疗后预后效果差,很难提高患者视力,难以起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病因,其诊断和治疗多为晚期,治疗效果不佳且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所以需寻找新的早期诊断方法。视网膜和大脑具有胚胎同源性及多种功能和结构的相似性,可将其视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故AD患者也有视觉系统表现,包括视网膜、视神经、晶状体、脉络膜和视功能的变化,眼科检查已经发现了很多相关表现。实施眼科检查较AD其他生物标志物检查更加简便、无创,故未来完善及开发相关检查,有望为早期评估AD患者疾病进展和严重程度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平扫CT未见异常的肺癌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胸部平扫CT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的肺癌的早期诊断,以期引起临床医师对此类病人的重视。方法 通过对3例初诊时胸部平扫CT检查未见异常,最终通过纤支镜检查、PET/CT检查诊断为中央型肺癌的患者进行分析,并比较肺癌的各种早期诊断方法。结果 3例患者均为有长期吸烟史的男性,以咳嗽,痰血就诊,初诊时胸部平扫CT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经治疗后咳嗽痰血症状无明显好转。随后的PET/CT和纤支镜检查提示肺癌,最终通过病理学和痰细胞学确诊为中央型肺癌。2例获得手术完全切除,1例肺功能极差无法手术。结论 早期中央型肺癌的患者,平扫CT检查阳性率较低,易导致部分病人无法得到早期诊断。因此,对于反复痰血的患者,即使初诊时平扫CT未发现肺癌,仍不能放松警惕。行纤支镜检查和PET/CT检查可发现此类中央型肺癌。因此,纤支镜检查和PET/CT在胸部平扫CT未发现明显异常的早期中央型肺癌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英华 《中原医刊》2007,34(20):57-58
目的 认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方法 行视力、裂隙灯、散瞳眼底检查糖尿病患者120例,必要时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 120例糖尿病患者中52例(43.3%)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中非增生性病变45例,增生性病变7例。结论 早期发现糖尿病,严格正规的内科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减少糖尿病性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例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患者,初诊为心脏病8例,病因不明3例,误诊率为55%。老年甲减症状与衰老相似,表现可不典型,故常延误诊断。提高诊断率的关键是首先想到甲减的可能,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甲状腺功能检查,是发现本症并早期作出正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以及与糖尿病病程、血糖和血压的关系。方法:测定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分析暗适应OPs的波幅及潜时,并将OPs、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检眼镜检查三者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异常检出率进行比较;同时测定患者的血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与OP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前期组,暗适应OPs总波幅、OPs各子波波幅(OP1-OP4)降低及OP1、OP2潜时延长,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各期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以OPs总波幅的相关性最好;OPs、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检眼镜检查三者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异常检出率依次为67.6%、52.9%和45.1%;OPs总波幅与血糖、病程、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负相关。结论:暗适应OPs总波幅是目前诊断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敏感的指标,它不仅能早期发现病变,还能反映视网膜的进行性损害;及早发现和控制高血糖、高血压,对减少和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视网膜震荡伤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改变。方法:采用34′、1°、2.6°三种空间频率对视网膜震荡伤45例48眼,正常对照组50例100眼进行PVEP检查。结果:视网膜震荡伤各空间频率的P100波时间(LP100)延长,P100波振幅(AP100)降低,34′、1°、2.6°三种空间频率P100波时间(LP100)的异常率与P100波振幅(AP100)的异常率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PVEP三种空间频率联合检测视网膜震荡伤的异常率达85%左右,故为临床上较好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老年甲状腺机能减退症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例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患者,初诊为心脏病8例,病因不明3例,误诊率为55%。老年甲减症状与衰老相似,表现可不典型,故常延误诊断。提高诊断率的关键是首先想到甲减的存在,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甲状腺功能检查,是发现本病并早期作出正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前行视网膜电图(ERG)震荡电位(OPs)测定,评估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程度。方法 对伴发2型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3 5例(3 5只眼)在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前行OPs测定,与术后眼底所见、视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前OPs的振幅总和与术后眼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相关,术前OPs的振幅总和与白内障术后视力改变明显相关(χ2 =2 4.0 3 ,P <0 .0 0 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前行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测定有助于对患者术后的视力恢复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意义进行分析.方法 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根据分期情况选择合理治疗方案.结果 40例患者(共80只患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后,有38例患者(76只患眼)得到确诊,诊断准确率为95.00%.38例确诊患者中,Ⅰ期患者10例,Ⅱ期患者9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6例,Ⅴ期患者4例,Ⅵ期患者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表现为眼部毛细血管发生不同程度黄斑囊样水肿以及扩张、微动脉血管瘤.结论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价值高,可有效提高其早期检出率,并根据检出的分期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伴有高度近视的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的视乳头形态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改变,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方法(1)收集20例(38只眼)高度近视合并POAG患者资料(A组),与随机抽取的20例(36只眼)中度近视合并POAG患者的资料(B组),以及20例(40只眼)低度近视合并POAG患者的资料(C组)进行对照,比较初次就诊时3组患者间视野缺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retinal nerve fibre layer de-fect,RNFLD)、最高眼压值及矫正视力等指标的差异;(2)观察3组患者的眼底照片并分析各组的临床特点。结果(1)A组患者中、重度视野缺损和RNFLD的比例明显高于B、C组,矫正视力低于B、C组;(2)高度近视患者视乳头、视网膜的特异性变化及视乳头周围的特征性改变等,干扰了对青光眼的早期诊断;(3)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进行散瞳检查或眼底照相是诊断早期青光眼的重要手段及方法。结论在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临床检查及诊断时,应注意其视野的缺损、RNFLD,并避免与高度近视视乳头、视网膜的特异性变化及视乳头周围的特征性改变相混淆,正确认识高度近视本身及合并POAG时的临床特点,有助于POAG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实验性糖尿病早期对大鼠视网膜电图的影响. 方法: 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组大鼠和日龄相匹配的对照组正常大鼠,采用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推荐的标准化方案,在糖尿病早期阶段(5 wk内)对其进行杆细胞反应、最大反应、振荡电位、明适应视网膜电图和20 Hz闪烁反应5个项目的检查. 结果: 在诱导糖尿病前和建模后1 wk时,糖尿病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未发现视网膜电图的异常;在建模后2 wk和5 wk时,糖尿病组杆细胞反应b波、最大反应 b波、振荡电位O2波和明适应视网膜电图b波的潜伏期都比对照组相应各波的潜伏期显著延长;两组大鼠各波的幅值始终未发现显著改变. 结论: 糖尿病大鼠在早期阶段杆细胞反应b波、最大反应b波、振荡电位O2波和明适应视网膜电图b波的潜伏期显著延长,这有可能成为监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发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R检查对早期肠梗阻诊断的局限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例早期肠梗阻患者,运用医学影像DR技术对肠梗阻患者进行检查诊断。结果医学影像dr技术能够显示出患者的肠梗阻影像,对于早期肠梗阻的存在、位置、病因等诊断不够明确。结论通过DR检查对肠梗阻患者具有一定的诊断效果,但是对早期肠梗阻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