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运动心肺功能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3例女性RMVD患者进行踏车负荷递增试验,并以10例正常女性作对照。结果发现RMVD组最大运动受限于下列心脏因素:最大有氧代谢能力VO_2max/kg,无氧阈VO_2AT/kg、VO_2AT/VO_2max pred及氧脉搏(VO_2/HR)max明显减低。而VO_2AT/VO_2max则高于对照组。表明RMVD组AT出现较早,且不能耐受无氧代谢而终止运动。此外HR-VO_2/kg图示低氧耗高心率。VO_2/HR-VO_2/kg曲线趋于低平。有氧代谢能力减损FAI增高。呼吸储备正常,呼吸困难指数Dl在50%时,已由上述心脏因素而终止运动。  相似文献   

2.
运动医学中的VO。。。x测定的中止理由是耗竭。可是在康复医学中以患者为试验对象,终点常常不是耗竭,而是呼吸急迫、心悸、心绞痛、头晕、血压异常反应、心电图异常等。这样测得的VO。m。。称为VO。m。x·S.L。什么是症状限止最大耗氧量(VO_(max)·S.L)?  相似文献   

3.
通过运动负荷试验评价PTCA术的即刻效果,为患者进一步康复提供参考.方法:所有患者行常规PTCA术,达到完全或基本完全血管重建,患者于PTCA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进行亚极量自行车运动试验.结果:34例患者成功的进行了PTCA术并分别于手术前后进行了运动试验,PTCA术后患者运动中最大心率(HRmax)非常明显提高(P<0.0001),运动最大负荷明显增加(P<0.0001).运动所诱发的病变冠状动脉相应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明显改善(P<0.002).运动中每分钟通气量(VE)、二氧化碳的产生(VCO_2)明显增加(P均<0.002).运动中最大氧耗量(VO_2max)明显提高(P<0.02).结论:PTCA成功后可使患者运动时VO_2max、HRmax、VE、VCO_2明显提高,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明显改善,运动耐量明显增加,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治疗对射血分数保存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运动耐力、舒张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了100例NYHA心功能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保存心衰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运动康复组和对照组。运动康复组采用踏车运动康复,训练强度为基线水平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测得的峰值氧耗量(peak VO_2)50%~80%。每周运动3次,每次40min。在基线及12周随访结束时通过心肺运动试验测peak VO_2,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slop),无氧阈氧耗量(VO_2AT),最大运动功率和最大运动时间;超声心动图仪检测并计算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比(E/e'),左房容积指数(LAVI),左室肌重量指数(LVMI),LVEF;测试6 min步行距离;测血浆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通过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问卷表(MLWHFQ)评估生活质量。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运动康复组及对照组随访12周后peak VO_2、VO_2AT、最大运动功率、最大运动时间及6min步行距离均较前增加(P0.05);VE/VCO2slop、E/e'、LAVI及MLWHFQ总分均较前下降(P0.05),但运动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LVMI、LVEF及NT-proBNP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康复治疗改善了LVEF保存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左室舒张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心肌梗塞康复程序参考方案(二)(第二版讨论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纲前言第一章急性心肌梗塞(AMI)康复的意义和机制第二章运动试验一、运动试验二、最大耗氧量(VO。m。x)、耗氧量(VO。)、症状限止最大耗氧量(V02_xS.L)三、无氧阈(AT)四、自感劳累分级法(RPE)五、冠心病人心肌梗塞后预后危险度第三章康复程序一、概况二、AMI康复分期三、工作人员四、设施和设备第四章住院期的康复,合并心衰者的康复第五章院外恢复初期(第二期)的康复第六章院外恢复中期(第三期)的康复一、运动类型二、动态运动(一)运动强度(二)运动持续时间(三)运动频率三、阻力训练第七章维持期(第四…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心脏康复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心室复极指数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4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作为观察组及50名年龄和性别与观察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通过普通12导心电图比较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和健康对照者心室复极参数,包括最大QT(QT_(max))间期和最小QT(QT_(min))间期及校正最大QT(cQT_(max))间期、校正最小QT(cQT_(min))间期和离散度(QTd)、校正离散度(cQTd),JT间期和校正JT(cJT)间期,Tp-e间期和校正Tp-e(cTp-e)间期,Tp-e/QT和Tp-e/cQT比值。通过比较心脏康复前后心电图、运动耐量试验(MET、VO_(2max))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疾病活动度评分28(DAS28)、健康评定问卷(HAQ)评分差异,并评价6周心脏康复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影响。结果与健康对照者比较,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cQT_(max)和QT_(min)间期、QTd、cQTd、Tp-e和cTp-e间期、Tp-e/QT和Tp-e/cQT比值增高。心脏康复治疗后,除QTd外,其他各项心室复极指标均降低;CRP、DAS28和HAQ降低(P0.05),MET和VO_(2max)升高(P0.05)。结论应用心脏康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助于改善病人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相关的心室复极指标,运动耐量试验参数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征指标变化可能有助于改善心脏康复结束时心室复极指标cQTd、cJT和Tp-e间期。  相似文献   

7.
综合康复医疗对慢性心衰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评价综合康复医疗对慢性心衰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逐级负荷踏车试验检测79例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肺功能,对比观察综合康复医疗组(观察组)与传统疗养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及6 min步行距离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6 min步行试验后心率、血压增加值减少,步行距离延长,心肌耗氧量降低(P<0.05).VO2max,VO2max/kg,VO2max/HR,VEmax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医疗对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心肺功能,提高生存率有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运动训练持续时间对介入治疗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运动能力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介入治疗后冠心病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心脏康复运动训练,A、B、C组患者心脏康复运动训练时间分别为2、4、6个月。比较3组患者训练前后心肺功能指标[包括最大摄氧量(VO_2max)、最大心率(HRmax)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运动能力指标[运动耐量和6分钟步行距离(6MWT)]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内皮祖细胞(EPCs)占有核细胞百分比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脑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结果 (1)训练前3组患者VO_2max、HRmax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B、C组患者VO_2max、LVEF高于A组,HRmax低于A组(P0.05);C组患者VO_2max、LVEF高于B组,HRmax低于B组(P0.05)。(2)训练前3组患者运动耐量、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B、C组患者运动耐量大于A组,6MWD长于A组(P0.05);C组患者运动耐量大于B组,6MWD长于B组(P0.05)。(3)3组患者训练前EPCs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TGF-β1、BNP、TNF-α、CRP及训练后BNP、TNF-α、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B、C组患者EPCs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TGF-β1高于A组,C组患者EPCs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TGF-β1高于B组(P0.05)。结论与短期心脏康复运动训练相比,长期心脏康复运动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介入治疗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内皮细胞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力,分析运动耐力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药物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的运动耐力[采用最大摄氧量(VO_2max)、最大功率、力竭时间、6 min步行距离测试(6MWT)评价]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各时点,患者整体的VO_2max、最大功率、力竭时间、6MWT均较治疗前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84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2.00%;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VO_2max、最大功率、力竭时间、6MWT均较治疗前增加,但室性心律失常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VO_2max、最大功率、力竭时间、6MWT均低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VO_2max、最大功率、力竭时间、6MWT水平低下等运动耐力低下等情况均可能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运动耐力低下的情况,这可能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二者间可能存在相关性,临床应尽早评估老年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运动耐力,并针对耐力低下的患者采取一定合理干预,以提高患者运动耐力,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运动对脂蛋白结构的影响各家报告不一。这些变异主要由于运动方案不同,时限太短或强度不够,未能以最大氧耗(VO_2 max)作为代谢参数的变数进行分析。同时未能控制饮食,体重等因素。本文在探讨运动锻炼方案对冠状动脉疾病(CAD)病人血浆总甘油三酯(总TG),胆固醇(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及VO_2 max的作用(不依赖于饮食变化及其他健康有关的变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心肺运动试验评估制定的运动处方指导下的有氧运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ur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20例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20例,入组评估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和6分钟步行试验(6 minute walk test,6MWT)。测得6分钟步行距离(6MWD)、最大摄氧量(VO_2max)、最大代谢当量(METs)、无氧阈(AT)、功率负荷(Work rate,WR)、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FEV1/pre%等指标。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和日常活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CPET评估,制定运动处方,根据AT值确定运动强度,训练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观察组康复训练12周后,各项指标结果与干预前比较显示:6MWD增加105.56m,VO_2max增加253.99ml/min,代谢当量增加1.25METs,AT值增加148.15ml/min,WRmax增加19.34W,上述各项值与干预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PET评估心肺功能,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指导稳定期COPD患者康复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心肺运动试验(CPET),探讨合并营养风险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的心肺功能。方法根据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标准,对入选的68例中重度COPD病人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分为无营养风险组(n=30)及有营养风险组(n=38)。采用CPET及6 min步行试验(6MWT)评估2组病人心肺功能,观察2组间最大分钟通气量(VE max)、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FEV1/用力肺活量(FVC)、峰值摄氧量(VO_2peak)、最大代谢当量(METs)、无氧阈(AT)、最大功率负荷(WR max)、氧脉搏(O2pulse)、每公斤体质量最大摄氧量(VO_2max/kg)、6 min步行距离(6MWD)等指标是否有差异。结果有营养风险组VO_2peak、METs、AT、O_2pulse、WRmax等指标均显著低于无营养风险组(P0. 05); 2组间VEmax、FEV1、FEV1/FVC、6MW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CPET评估合并有营养风险的老年COPD病人,能早期了解病人的心肺功能,为老年COPD病人制定营养处方提供依据,以便早期帮助COPD病人心肺功能康复,同时,CPET评估较6MWT更为灵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社区老年人的有氧能力,并探索其与运动耐力的关系。方法对来自上海市静安区的87名社区老年人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并根据运动负荷试验的结果将其分为3组:阴性组、未达标准组和可疑阳性组。计算3组的峰值摄氧量占该个体最大摄氧量预测值的百分比(VO_2peak/VO_2maxPred)、无氧阈值占该个体最大摄氧量预测值的百分比(VO_2AT/VO_2maxPred)、无氧阈值与峰值摄氧量的比值(VO_2AT/VO_2peak),比较3组老年人的有氧能力。结果 3组的性别、年龄及体质量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VO_2peak/VO_2maxPred(F=4.730,P=0.011)、VO_2AT/VO_2maxPred(F=3.888,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未达标准组和可疑阳性组的VO_2peak/VO_2maxPred值均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可疑阳性组的VO_2AT/VO_2maxPred值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3组间VO_2AT/VO_2pea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06,P=0.408)。结论社区老年人有氧能力的下降可能与运动耐力下降及潜在心血管疾病有关;作为评估不同个体有氧代谢能力的指标,VO_2peak/VO_2maxPred较VO_2AT/VO_2maxPred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气体代谢运动试验对心衰病人康复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Ⅱ~Ⅲ级病人77例进行气体代谢运动试验(气体代谢试验组),根据气体代谢运动试验结果制定康复方案,半年后复查,与既往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的NYHA心功能Ⅱ~Ⅲ级病人(常规康复组,65例)的疗效进行比较,比较两组病人心功能分级、运动时最大摄氧量(V.O2max),6min步行距离等参数。结果:与常规康复组比较,气体代谢试验组病人康复治疗半年后心功能分级无显著差异,而运动时V.O2max[(22.3±7.5)ml.kg-1.min-1比(26.5±5.9)ml.kg-1.min-1],6min步行距离[(315.2±25.5)m比(396.7±20.6)m]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基于气体代谢运动试验结果制订的康复方案可以改善心衰病人运动功能,最大摄氧量,6min步行距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运动处方对老年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缺血阈和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浙江医院就诊的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41例)和体外反搏(EECP)联合运动处方组(EECP组,39例);干预前后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对两组患者的运动耐量和运动心电图相关指标ST段缺血型压低达0.5 mm、1.0 mm时的运动负荷量(用Met0.5、Met1.0表示),最大耗氧量(VO2max)、氧脉搏(VO2/HR max)、运动时间等进行对比。结果(1)EECP组中干预前21例运动试验阳性,伴心绞痛18例,干预12周后12例运动试验时心绞痛消失,11例运动平板转阴性;常规组23例阳性,伴心绞痛17例,消失6例,5例转阴者。(2)干预前后Met1.0、VO2max、VO2/HR max、运动时间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组间比较,EECP组Met0.5、VO2/HR max与常规组比较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7、2.864,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结合运动处方,能有效地增加运动耐量,提高缺血阈,对于运动耐量明显降低的老年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有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吸入异丙托溴胺(ipratropium bromide,IPB)是否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静态肺功能,运动通气功能和运动耐量.方法 随机抽取稳定期COPD患者12例,吸入IPB溶液2 mg,吸人前后分别进行静态肺功能和运动肺功能测定.结果 吸入IPB后,COPD患者最大运动功率(Wmax)、最大耗氧量(VO2max)、最大运动时每分钟通气量(Vemax)和比潮气量(Vtmax/IC),较吸人前均有显著增加;死腔通气(VD/VT)和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max/VCO2max)无明显改变.Vtmax/IC的变化(⊿Vtmax/IC)与VO2max的变化(⊿VO2max)有显著相关性(r=0.598,P<0.05);⊿Vtmax/IC与最大运动功率的变化(⊿Wmax)也存在显著相关性(r=0.743,P<0.05).结论 吸入IPB能够增加COPD患者的运动耐量,COPD患者吸入IPB后,⊿Vtmax/IC可能是运动耐量增加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舒张功能不全与运动耐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08-2018-08于我院就诊的HFrEF患者83例,在1周内完成心肺运动试验(CPET)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运动耐量及左室舒张及收缩功能,按左室舒张功能分为舒张功能正常组和舒张功能降低组,比较两组运动耐量。结果:与舒张功能正常组比较,舒张功能降低组峰值摄氧量(Peak VO_2)、峰值摄氧量预计值百分比(Predicted peak VO_2%)和氧脉搏(VO_2/HR)均更低(均P0.01),心脏超声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右室内径(RVD)均明显扩大(均P0.05),肺动脉收缩压(PASP)更高(P0.001),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P0.01)。将心脏超声指标与CPET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环运动速度比(E/e')与Peak VO_2(r=-0.38,P0.001)、Predicted peak VO_2%(r=-0.40,P0.001)、VO_2/HR(r=-0.29,P=0.01)均呈负相关,与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_2 slope)呈正相关(r=0.28,P=0.01);二尖瓣环室间隔与左室侧壁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与Peak VO_2呈正相关(r=0.33,P=0.003);三尖瓣最大反流速度(TR)与Peak VO_2(r=-0.24,P=0.03)、VO_2/HR(r=-0.33,P=0.003)呈负相关;LVEF与Peak VO_2无相关性。将上述心功能指标与Peak VO_2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e'是Peak VO_2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HFrEF患者运动耐量降低与LVEF无关,而与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相关。E/e'与运动耐量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是HFrEF患者运动耐量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动心肺功能参数指导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康复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轻度COPD患者85例,随机分为运动康复组45例和常规康复组40例。运动康复组根据检查参数选择适当运动康复方案,常规康复组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锻炼,疗程为半年。治疗前后两组行静态或运动心肺功能、心脏彩超检查,比较两组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左室射血分数(LVEF)、最大摄氧量(VO2max)、6 min步行距离(6 min WD)、最大负荷功率(LPmax)的差异。结果半年后两组FEV1/FVC、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运动康复组VO2max、LPmax、6 min WD较常规康复组均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轻度COPD患者基于运动心肺试验参数指导下的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肺功能、运动能力及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行PCI的冠心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基于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CPET)结果的心脏康复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及训练4周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指标[包括峰值摄氧量(VO_(2peak))、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VO_(2peak)%pred)、无氧阈(AT)、峰值氧脉搏(VO_2/HR_(peak))、峰值代谢当量(METs((peak))、峰值功率(Work_(peak)]及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指标[包括静息收缩压(SBP_(rest))、静息舒张压(DBP_(rest))、峰值收缩压(SBP_(peak))、峰值舒张压(DBP_(peak))、静息心率(HR_(rest))、峰值心率(HR_(peak))及试验结束后1 min内心率恢复值(HRR1)],并观察两组患者训练期间不适发生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训练前VO_(2peak)、VO_(2peak)%pred、AT、VO_2/HR_(peak)、METs_(peak))、Work_(peak)及训练4周VO_2/HR_(peak)、Work_(pea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患者训练4周VO_(2peak)、AT大于对照组,VO_(2peak)%pred、METs_(peak)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训练前SBP_(rest)、DBP_(rest)、SBP_(peak)、DBP_(peak)、HR_(rest)、HR_(peak)、HRR1及训练4周DBP_(rest)、DBP_(pea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患者训练4周SBP_(rest)、SBP_(peak)、HR_(rest)、HR_(peak)低于对照组,HRR1快于对照组(P0.05)。(3)训练期间康复组中1例患者出现不适。结论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PCI后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改善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左室射血分数(LVEF)、峰值摄氧量(VO_2peak)、无氧阈值(AT)的影响,并统计分析其对心血管相关死亡率及再住院率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EMbase、CochraneLibrary、PubMed等数据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限制为2000年1月—2018年5月,采用PEDro量表进行质量评估,并运用Review Manager 5.3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中文、英文文献共2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进行运动康复的LVEF[MD=4.59,95%CI(3.15,6.03),P0.000 01]、VO_2peak[MD=2.75,95%CI(1.86,3.65),P0.000 01]及AT[MD=2.80,95%CI(1.59,4.01),P0.000 01]均高于常规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运动康复的病人心血管相关死亡率5.78%,再住院率17.12%,进行常规治疗的病人分别为9.38%、27.05%。结论当前证据表明,运动康复可明显改善CHF病人LVEF、VO_2peak及AT,中年亚组、中等与高等运动强度亚组病人LVEF、VO_2peak及AT的改善效果确切,运动康复可降低CHF病人死亡率及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