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直《养老奉亲书》继承先贤诸论,立足老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极力推崇食治以资气血为养老大法,并匠心独具地提出“治食”观,强调药食同源同性,用食与用药之法相同,只有深究食性,正确治食,才能准确食治。陈氏之说,鲜明而富于特色,丰富且创新了食疗与老年病学的理论与实践,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安方 《新中医》1989,21(2):50-51
本文介绍陈直及其《养老奉亲书》的主要养生思想,主张饮食调治,强调精神摄养,提倡四对养老,重视起居将护。  相似文献   

3.
郝晓晓  朱方石  王小宁  陈炯华 《中医杂志》2012,53(24):2075-2077
中医药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对我国人民防治疾病和健康长寿起了重要的作用.从中医药膳的渊源,“健则益寿、病则御疾”的作用,“三因制宜,科学施膳”的原则及中医药膳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等方面阐述其在“治未病”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和长寿机制进行探讨。[方法]根据中医典籍有关养生思想的记载和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进行的研究。[结果]中医的"治未病"养生益寿思想不但可以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得到验证,而且更具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结论]人类长生不老是不现实的,但通过"治未病"而尽"天年"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6.
华佗“治未病”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养老奉新书》及其养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食治即利用食物治疗疾病,在唐宋时期发展迅速且特点鲜明.孙思邈重视食治,首提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观点,并将食治理论在《黄帝内经》基础上不断丰富,至宋代完善出众多病证具体的食治理论.唐宋时期,医籍中所记载治疗疾病的食物种类不断增加,记述内容也愈发详细,从四气五味、功效主治、使用禁忌到相关配伍、服食方法不断扩充.此时食疗...  相似文献   

9.
总结袁枚所著《随园食单》中搭配、烹饪技巧所蕴含的食疗养生思想。全书从食、药材与调味品取材搭配、上菜顺序、时节变换对应应季菜单、烹饪用火技巧等方面概括了袁枚关于食疗养生方面的理念见解。食疗养生发展不应偏离食物本身的属性以及其制作技巧,食法自然的搭配方式才是袁枚所推崇的最高境界。同时袁枚也将儒家的守中思想融入烹饪用火技巧之中,值得今天的医家进一步借鉴和取经。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未病"是对疾病的主动预防,指出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反映了中医学重在预防的思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注意"治未病"的重要性。孙思邈"治未病"思想可以概括为"治未病"养生要以养性为本,性命双修;"治未病"须重视饮食调养、饮食疗法的应用;提倡"治未病"要常欲小劳,配合适当的导引、按摩、吐纳气息,却疾强身,从而使人们达到形神统一、形与神俱的健康境界。  相似文献   

11.
《内经》将古代"和合"思想引入医学领域,用以阐明人的生命规律和疾病的防治规律,认为"和"是健康的标准和生命的本质,"和之"是养生的最高法度。只有把握适中、有度的原则实施养生方法,才能使人体处于天人和、形神和、阴阳和、脏腑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精神养生与治未病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被国际上称为“最先进”“最超前”的思维,它将人的认识带人“无病世界”“无医世界”的高境界。国际上于20世纪末,围绕医学目的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讨论,所得的共识是“好的医生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而不仅是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这与中医“治未病”之目的不谋而合。但是“治未病”这种理念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早已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13.
巧食治眼病     
牛国莲 《家庭中医药》2007,14(11):61-6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眼睛缺乏维生素时就会引起某些眼病的发生。而缺乏不同的维生素会导致不同的眼病,并在眼睛的不同区域反  相似文献   

14.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物质本原,也是中医理论中关乎人体健康的重要物质。先秦两汉医家从"气本论"出发,将中医学理论与对天地万物的朴素认识相结合,同时吸收道家道教的练气理论与人们日常养生的实践方法,提炼总结出"食气"的养生方式。从"食气"入手,将简帛医书与中国古代经典结合对比,指出早期医家的"食气"理论,其源流自先秦时期老庄的"气"的概念,"气"从宇宙天地的本原逐渐发展为构成人身体生命的重要组成,并由道家引申至道教,形成"食气"说,并具体记载于早期简帛文献《却谷食气》与《十问》当中,并被后世医家所吸收发展,最终形成独特的"食气"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5.
按照联合国公认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代。目前看人口老龄化进程仍在加速,首要因素是平均期望寿命的增加,随着经济为主题的发展,公共卫生水平的进步,死亡模式转换为70岁以上人群占多数;再则是生育率的下降,2015年生育率暴跌或下降至需要维持人口规模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黄家荣 《气功》2000,21(11):496-499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 ,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不但在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 ,就是在对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研究和实践方面 ,也取得很大的成就 ,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唐代 ,孙氏能活到101岁 ,证明他确是一个养生延年益寿的成功实践者 ,他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即使在现代 ,仍有借鉴作用 ,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现探析如下。道德修养是养生之首务孙思邈明确提出道德修养是养生之首务。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中指出 :“故养性者 ,不但饵药餐霞 ,其在兼于百行 ,百行周备 ,虽绝药饵 ,足以…  相似文献   

17.
18.
衰老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衰老可以延缓。怎样推迟衰老和延长寿命是人类千古以来所渴求的愿望,“养生学”于是应运而生。随着人口渐趋老龄化,对老年养生的研究,也就日益成为热门课题。各种各样的养生学说、养生方法不断面世,令人眼花缭乱,但归根到底,养生还得从最基本的饮食问题入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解放军总医院赵霖教授不久前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新时代健康大课堂”上做了“吃什么和怎么吃关系着民族的命运”的专题讲座。媒体报道说:一个两小时的讲座赢得了28次热烈掌声,7000人同时发自内心为他喝彩。因为,他讲述的是中国版的健康智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