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 人的健康与寿命和自身的免疫防御功能的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许多研究工作已表明虚证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不少学者认为肾气虚免疫功能降低是衰老的主要原因。中医学认为肾脏之气关系到人体正气的盛衰,肾的阴阳失调常能导致疾病。临床资料表明,补肾中药对治疗脑动脉硬化,老年性痴呆等证都有较好疗效。日本学者报道地黄以及左归丸有防止衰老的效果。这些均提示补肾方药能调节阴阳、可改善脑功能及机体代谢而恢复机体的自稳态。根据“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的中医经典文献论述以及许多补肾药物都具有补脑益髓作用的结果,结合脑损伤可改变多种免疫功能的报告,为了探讨此类补肾方药对机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月经失调的中医周期疗法,是根据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对月经产生及月经失调机制的一些共同认识,以祖国医学辨证论治为基点,在月经周期的各个不同阶段,针对其不同的病理变化特点,选用不同的调节冲任治法与方药,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以期恢复“肾、肝、脾、心、冲任、胞宫”的功能,从而治疗功能性月经失调。1 经后阴长期此期经水适静,内膜脱落,精血耗伤,血海空虚,卵泡处于发育阶段,基础体温为低温相,按中医阴阳辨证应属于阴的阶段。此期是月经周期的第5~12d。“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肾为经水之源,肾阴为月经来源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消渴肾病5种证候病案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渴肾病是消渴病日久,久病入络,肾络损伤,肾体用俱损,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亏虚,符合中医“久病及肾”、“久病必虚”、“久病入络”的病变规律。《难经·二十四难》曰:“脾有散膏半斤”,其功能是“主裹血”、“温五脏”。任继学、南征认为,“络脉循环血液。散膏病久则入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可归属于中医“眩晕”、“头痛”、“中风”的范畴,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的发生多责之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但由于中医方药众多,各个医家对本病的认识角度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选用了不同的方药,使其产生了巨大的信息量,表面上缺乏规律,故对治疗经验的总结暨寻找内在规律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桥本甲状腺炎(HT)属中医瘿病范畴,因其在颈绕喉而生,为肝经循行所主。五脏相关理论源于中医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一体观为基础,综合阴阳、气血观念的整体调理。导师张珊珊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HT属肝脾肾三脏同病,先见肝病,后传脾脏,肾虚贯穿全程,肝郁脾虚、肾之阴阳失调为发病关键。以气滞、痰结、血瘀为病机特点,以“消、畅、补”为治法,疏肝、健脾、益肾辨证施治,阴阳和合,以平为期。本文以“五脏相关”理论为基础,剖析肝、脾、肾与HT的发病联系,完善从整体观念辨治HT的理法方药,为临床治疗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国家级名中医杨鉴冰教授,从《傅青主女科》“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的理论出发,结合临床经验,认为肾精亏虚是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基本病机,肾阴阳失调是其病机特点,治疗重在补充肾精、调整阴阳,用药注重阴阳平衡,自拟补肾毓宫汤加减治疗,同时中西医结合,配合心理疏导,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促进卵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补肾与强身     
中医认为肾精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肾是“先天之本”,“水火之宅”,故人体健康与否,其本在肾,肾中精气虚衰,阴阳失调是产生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补肾固本,调和阴阳,是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8.
郝艳鹏  张悦 《北京中医》2009,(3):231-233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十二经之根,肾阴肾阳为人一身之元阴、元阳。肾的阴阳亏损,会引起其他脏器的生理功能异常;反之,其他脏器的病变日久也可引起肾的阴阳亏损,即所谓“久病及肾”。传统中医理论对肾脏疾病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留下许多宝贵的治疗经验和具有独特疗效的经典方药。当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的实验方法建立相应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已成为研究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机理的主要途径。本文仅就当前常用的证候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肾性血尿是指肾小球源性血尿,其病程缠绵。中医在治疗肾性血尿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显著的临床效果。孙郁芝教授认为肾性血尿的核心病机为“虚、热、瘀”。治疗上应以扶正祛邪为原则,兼顾虚实,平复脏腑气血阴阳之偏衰,调畅脏腑功能气机,令正气旺邪气消疾病愈。  相似文献   

10.
肾无实证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的中医医学家和中医理论书籍都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密,不宜泄露,因尔凡肾病只有虚证而无实证。例如全国中医统编《内科学》就认为“肾无实证”。而笔者则认为既然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五脏都有实证、虚证,因此肾病不仅有虚证,也有实证。现就个人体会,结合前人见解,兹述于后。一、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  相似文献   

11.
阴阳学说是中医认识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并寻求疾病变化规律的独特的思维方法。在微观层面上探讨肾的阴阳属性可有两种视角。作为一个整体,肾单位可视为由阴阳双方构成:属阴一方为肾小体,属阳一方为肾小管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或认为属阴一方为肾单位中血管,属阳一方为肾小囊和肾小管。探讨肾单位的阴阳观可能为中医治疗肾脏疾病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隶属于中医“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发病与肝肾关系密切。治疗的目的在于调理肝肾阴阳,恢复机体的自稳调节机能。本文就近年来从肝肾论治高血压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作一综述。一、肝肾阴阳失调是高血压病的病理基础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肾主藏精,为阴阳之本。肝之与肾,乃母子相生,乙癸同源。肝肾交融,使阴阳升降有序,气血调达,血压得以维持正常,故可认为肝肾为全身阴阳气血的调节中心。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属于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可归属“阴阳毒”范畴。导师黄传兵基于新安医学“固本培元”理论,提出“阴阳毒,从脾肾论治”的观点,并拟健脾滋肾法治疗SLE。“固本培元”中“本”指脾肾,“元”指元气。“固本培元”理论以固护脾肾,培补人体元气为治病根本。健脾滋肾法与“固本培元”理论有着紧密联系。本文探讨健脾滋肾法治疗SLE的理论内涵,从探讨“固本培元”理论与脾肾二脏关系出发,围绕SLE病因病机、治法与方药方面,剖析“固本培元”理论在SLE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6,(1):68-69
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DNA携带的遗传信息及其传递是人体生长发育等各种生命机能的基础。运用中医药理论,融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原理,发现"肾为水火之宅"的内在分子基础,与DNA双螺旋结构的阴阳特征密切相关;而肾之封藏功能更依赖于DNA分子的稳定性。其认识将为深入研究中医补肾方药的作用机理,提供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英 《家庭中医药》2006,13(12):61-61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肾之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所致。当平补阴阳,调理脏腑为治,可选用下列药膳食疗方。  相似文献   

16.
历代医家从阴阳、脏腑、六经、十二经脉等方面辨证论治汗证,中医治疗汗证有独特的优势。梁君昭教授认为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是汗证的发病基础,气滞、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是汗证致病因素。临证时梁君昭教授从“阴阳-脏腑-经络-气机-体质”等多角度辨治汗证,认为虚实夹杂、营卫不和、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是疾病发展过程的关键因素。汗证的中医治疗应注重健脾养心、调和气血、行气解郁、活血降浊,心肝同治、调补脾肾,并注重生活作息的调整,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根据时节合理调整用药,理法方药精准施治。  相似文献   

17.
中医藏象学说中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功能系统存在着纵和横两个方面的联系。通过从阴阳与五行学说入手对五脏功能系统各系统内部及相互间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相关性的分析,认为系统间横向联系遵循五行学说生克制化规律,表现为系统间阴与阳的变化,进而对广义与狭义“心肾相交”进行具体分析,认识到心肾相交理论反映了心肾二功能系统间横向联系,符合中医整体观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动态血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血压病为西医病名,一般将其归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范畴,而临床则以“风眩”作为诊断病名。近年来研究认为,高血压病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的疾病,其性质是本虚标实。而病变演变规律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虚实间杂。我们根据卫生部1993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自己临床将高血压病中医分为4型:即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目的是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其动态血压变化特点及靶器官损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全部病例均来自本…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名中医朱辟疆主任医师倡导中医辨证论治,认为慢性肾脏病的病机主要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在治疗方面将辨证论治与经典方药相结合,借助万物冬藏宜养的原理,运用膏方进补调理,治以补益脾肾、祛湿邪浊、活血祛瘀,以达到机体阴阳调和,延缓肾功能损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失眠是临床常见证侯。中医称之为“不寐、不得眠”,其病机现代医学认为因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失调所致。中医认为系七情刺激、病后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所致,久之易致心阴暗耗,心、肝、肾失于滋养,精神刺激、过劳、饮食失调可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