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6例ACS患者中,应用抽吸导管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8例为血栓抽吸组,另外28例为常规PCI组。比较2组患者基础资料、PCI资料、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等。结果 2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血栓抽吸组心肌呈色分级3级获得率较高(P0.05),血栓积分和cTNT峰值浓度较低(P均0.05),5d LVEF较高(P0.05),1个月后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住院期间和术后随访1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Diver CE血栓抽吸是治疗ACS合并血栓负荷病变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提高PCI的治疗成功率,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慢血流等并发症的发生,短期改善ACS患者左室功能,但长期预后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行PCI术时辅助应用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H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比较二者对PCI术后各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分组法将86例AMI伴H型高血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予血栓抽吸后再行PCI术治疗,对照组在冠脉造影后予替罗非班结合PCI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ST段回落、无复流、慢血流情况,比较2组手术前后心肌标记物及心功能情况,随访半年后,观察比较2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ST段回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心肌标记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CK-MB、c Tn I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改善(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与血栓抽吸对于AMI伴H型高血压患者行PCI术后的心肌及心功能均有一定保护效果,但血栓抽吸的心血管事件较少,且更能预防慢血流或无复流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介入治疗存在较高的风险,治疗期间常常出现高负荷血栓,进而引起慢复流或者无复流现象,对冠状动脉内血栓进行有效处理,对心肌灌注进行改善现阶段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主要分析了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术中冠状动脉内血栓的治疗进展,现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于福建省立医院因AMI行直接PCI并于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患者共63例,以单纯行PCI的61例患者作为对照,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抽吸+替罗非班组在就诊距球囊扩张时间(D—B)、围手术期大出血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无复流率、术后再梗、24小时后ST段回落率、住院期间心衰、住院期间病死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行直接PCI前应用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减少无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围手术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抽吸导管的使用对无复流现象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8月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择期行PCI术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先抽吸组(TA组)与常规PCI组(SP组),比较两组介入治疗后无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变和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TA组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SP组(0vs 13.33%,P=0.045)。TA组TIMI血流3级率显著高于SP组(92.86%vs53.33%,P=0.001)。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TA组高于SP组[(55.42±0.30)%vs(51.78±0.23)%,P〈0.01)]。TA组和SP组均未发生MACE事件,但TA组再发心绞痛者明显低于SP组(3.57%vs 23.33%P=0.029)。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能够减少无复流和慢血流的发生,并可能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无复流现象中心肌梗死面积和无复流面积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两批进行实验。第1批实验,固定再灌注时间为2 h,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缺血2 h组,②缺血3 h组,③缺血4 h组,④假手术组。第2批实验,固定缺血时间为4 h,大鼠随机分为6组:①再灌注2 h组,②再灌注4 h组,③再灌注8 h组,④再灌注24 h组,⑤再灌注3 d组,⑥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一定时间后再灌注,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分别用硫磺素S和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评估心肌无复流面积和梗死面积。结果 所有缺血再灌注组均出现明显的心肌无复流现象。心肌梗死面积和无复流面积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扩大,缺血2 h,即可见明显的心肌无复流现象,无复流区与血液灌注区界限明确;缺血3 h,可见明显心肌梗死,但界限不清;缺血4 h梗死区与未梗死区界限清晰。再灌注8 h内,心肌梗死面积和无复流面积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明显扩大、延展,无复流面积略大于梗死面积;再灌注8 h后,心肌梗死的扩展速度进入平台期,而无复流面积则呈逐渐减少趋势;再灌注3 d后,心肌梗死和无复流区域基本重合,二者面积趋于一致。结论 在本研究选定的缺血时间和再灌注时间的条件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心肌无复流发生率是100 %,可作为心肌无复流模型使用。心肌梗死面积和无复流面积随缺血时间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扩大,并均在再灌注8 h达峰值;此后梗死面积基本固定,而无复流现象出现部分恢复和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时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栓病理成分及对心肌再灌注指标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选择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按发病时间不同分为3 h组21例、3~6 h组32例、6 h组27例,在治疗过程中换用抽吸导管接50 m L注射器负压抽吸3~5次抽吸出冠脉血栓,检测3组血栓成分,并比较3组术后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结果 80例患者共抽吸80份冠脉血栓样品,光镜下确认76例有血栓成分,仅4例有斑块成分;3组血栓成分中斑块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血栓类型中均为红血栓所占比例最高,其中3 h组明显低于其他2组(P均0.05);3组术后CK、CK-MB、LVEDD及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不同发病时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栓类型明显不同;在治疗方案类似的情况下,其心肌再灌注效果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临床中可根据血栓成分选择适合抗凝、抗血小板药物,避免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活血解毒中药配伍改善大鼠冠脉无复流所致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96只8~10周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冠脉无复流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活血解毒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阳性药物组给予等体积阿司匹林灌胃,活血解毒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给予相应剂量的中药灌胃。干预14天后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小时,再灌注8小时,建立冠脉无复流心肌损伤模型。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reatine kinase-MB, CK-MB)和肌钙蛋白T (cardiactroponin T,cTnT)的含量;硝基四氮唑蓝染色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硫磺素S染色测量心肌无复流面积;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lightchain 3,LC3)、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 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活血解毒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CK-MB、心肌梗死面积、心肌无复流面积均显著减少(P0. 01);活血解毒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及蛋白LC3、Beclin-1表达显著降低(P0. 01)、Bcl2表达显著增加(P0. 01)。结论 活血解毒中药配伍能够减轻大鼠冠脉无复流导致的心肌损伤,其机制与抑制心肌细胞的过度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通脉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手术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PCI治疗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经抽吸导管向靶病变远端给予维拉帕米每次100~200μg,总量在600μg以内。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入院时给予通脉颗粒口服,每次1袋。以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冠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IMI)分级以及心肌血流灌注分级(TMPG),评价术后1 h心电图ST段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TIMI分级及TMPG分级为3级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ST段快速下降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辅助应用通脉颗粒能够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PCI手术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发生,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再灌注的心肌血流恢复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无复流及对缺血区心肌组织自噬、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和阿托伐他汀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模型。6%硫磺素、伊文思兰和TCC染色观察心肌缺血、无复流及梗死的范围;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缺血区心肌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Ⅰ、LC3Ⅱ、p62/SQSTM1)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结果电针预处理组心肌无复流和梗死面积显著减少(P0.01);此外,电针还能够显著降低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中Beclin1、LC3Ⅱ、p62/SQSTM1和Bax蛋白,增加LC3Ⅰ、Bcl-2蛋白的表达,调控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中LC3Ⅱ/LC3Ⅰ、Bcl-2/Bax的比例,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预处理能够通过调控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水平,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无复流现象,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血栓抽吸对心肌微循环灌注以及愈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04月至2013年4月于我院就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72例,分为直接介入组(对照组)和血栓抽吸组。比较各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术后2小时sT段回落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达峰时间、峰值以及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栓抽吸组术后即刻TIMl3级血流灌注比例升高;术后2小时sT段回落比例升高;CK—MB、cTnI达峰时间提前,峰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和随访6个月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有减少趋势,但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技术可以降低血栓负荷,增加术后即时心肌灌注水平,提高心肌存活率,甚至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冠脉内血栓导管抽吸对急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 9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PCI+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A组),PCI+替罗非班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时即刻的血流血管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G)分级、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心肌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h胸痛缓解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A组心肌灌注明显增加,TIMI血流及TMPG血流明显改善,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h内胸痛缓解率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可改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血栓病变的血栓负荷、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普宁市人民医院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遵常规介入治疗,观察组治疗中给予血栓抽吸,比较两组血压、实验室相关指标及ST回落 50%比例、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高于对照组,各项实验室指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ST回落 50%比例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在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能明确的改善患者心肌再灌注,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无复流大鼠细胞黏附分子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替罗非班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大鼠均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45 min后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无复流模型。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及无复流的范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黏附分子[整合素β_1(Integrinβ_1)、P选择素(P-selectin)、E选择素(E-selectin)]和内皮细胞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一氧化氮(NO)]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电针预处理组心肌无复流率和梗死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心肌组织中cTnI、CK、CK-MB水平和VEGF、eNOS、NO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 Integrinβ_1、E-selectin和P-select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电针内关、心俞、膻中能够通过调控心肌组织中细胞黏附分子和内皮细胞功能因子的表达,从而减少再灌注无复流现象,缩小心肌梗死面积,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伏痰”论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PCI再灌注治疗后,仍有许多患者存在心肌组织的无复流现象,涉及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氧自由基损伤、血小板激活等病理过程,这使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尽管现代医学针对其病理过程治疗无复流现象的药物众多,但是因其作用靶点单一而难以获得理想的疗效。如何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心肌微循环的血流灌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虽然目前中医药对心肌组织无复流现象干预研究的报道比较少,但是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在前期中医关于无复流的多种病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伏痰阻络”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无复流的主要病机,伏痰与血脂升高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其通过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由痰致瘀,心络瘀阻的病机变化,是造成PCI疗效及预后较差的根本原因。而采用益气化痰、活血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进行早期干预,并在PCI术前或术后随证加减用药,阻断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多种病理过程之间的多重叠加的效应,多靶点的干预是防治PCI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等危险因素的重要手段;由此能够延缓各级病变向终点事件发展的趋势,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这极大拓宽了中医药临床防治PCI术后无复流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AMI患者66例,采取对照分析方法,对照组(n=33)给予血栓抽吸导管下行PCI手术方案,观察组(n=33)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LVEDD、LVESD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IMI)3级血流占比、ST段回落50%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梗死相关血管(IRA)无复流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AMI患者采取PCI术中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实验室标志物、血栓积分等临床指标,对于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主要有三大严重并发症,即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抑顿和无复流(NR),其中NR的发生对患者的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NR是指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静脉溶栓,梗死的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ire Artery,IRA)再通后,排除病变部位急性闭塞、血栓、夹层、高度狭窄、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进入了梗死相关动脉血运重建治疗时代。如何针对血运重建后心肌组织无复流、缓慢复流、再灌注损伤等复杂病理环节进行综合干预,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的对策。结合传统医学,选择有效方药,系统研究中药、复方不同有效成分、部位及其相互组合干预AMI血运重建后心肌毛细血管新生,促进心肌细胞分化和调节炎症反应修复过程的机理,有望为AMI防治提供新的干预靶向及综合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9.
陈韦  李京  张明雪 《吉林中医药》2021,41(2):201-204
目的 探讨化瘀祛痰颗粒治疗痰浊血瘀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无复流及其对心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筛选180例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无复流患者,中医证型为痰浊血瘀型,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应用化瘀祛痰颗粒,疗程为1周,并随访3个月.对2组患者心肌声学造影(MA...  相似文献   

20.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部分患者术后出现无复流现象,心肌不能完全恢复再灌注,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导致心功能、心肌代谢及心电生理等变化,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