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卒中高危因素人群血清脂蛋白(a)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高血清脂蛋白(a)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方法:将医院体检科进行体检的人群进行卒中高危因素人群筛查,依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将卒中高危因素人群分为:颈动脉彩超正常组、内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结果:斑块形成组脂蛋白(a)水平较内中膜增厚组、颈动脉彩超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脂蛋白(a)≥300 mg·L~(-1)组以痰湿质、气虚质为特点。结论:脂蛋白(a)是卒中高危因素人群颈动脉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气虚、痰湿体质因素是卒中高危人群出现脂蛋白(a)异常的易感体质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卒中重要危险因素,通过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或评估手段,及早的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可能,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2例MCI患者(MCI组),与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认知正常老年人30例(对照组),通过颈部血管B超检测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检测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代谢紊乱及高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MCI的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围与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卫生服务中心、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查的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1 228例,根据腹围是否大于等于80cm,将患者分为腹围正常组和腹围增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示:与腹围正常组相比,腹围增大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与腹围的增大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40、0.1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病史、腹围增大、吸烟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中医症状及证型分析:与腹围正常组相比,形体肥胖、口唇紫暗、头重如裹、口干等多个症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痰湿、血瘀两个证型在腹围增大组比例较大(P0.05)。结论:在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腹围的增大。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呈正相关,这部分人群更应该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腹围增大合并糖尿病史的女性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更大。腹围增大的人群更以易表现出痰湿、血瘀证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人群脂肪肝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2年12月期间阳江市中医医院接受肝脏检查者共140例,按照年龄段不同将其分为5个年龄段,又按照脂肪肝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脂肪肝患者和肝正常者。观察脂肪肝发生率、脂肪肝患者及肝正常者颈动脉斑块和内膜增厚发生率。结果:脂肪肝对发生在男性中,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随年龄递增,出现时间较脂肪肝晚。脂肪肝患者和肝正常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为34.69%、18.6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患者和肝正常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分别为8.16%、8.7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肝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脂肪肝先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可通过脂肪肝检查情况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同期50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分析颈动脉粥样发生率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率高达7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利用彩色超声检查仪器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对预防脑梗死患者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式通过问卷调查抽取社区脑卒中高危患者800例,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0例患者中粥样硬化548例,252例无粥样硬化,粥样硬化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人数、缺乏锻炼人数明显高于无粥样硬化患者(P<0.05);糖尿病人数及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一般情况中,男性高血压、吸烟、饮酒、肥胖人数明显高于女性(P<0.05);男性缺乏锻炼人数少于女性(P<0.05);糖尿病及血脂异常人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和不良生活习惯,其中包括吸烟、饮酒、肥胖、缺乏体育锻炼,应该从改变生活习惯来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糖尿病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1日在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50例为单纯高血压,将其作为A组,另外50例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将其作为B组,对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各项血脂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B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患者的平均颈动脉斑块等级积分明显高于A组,B组斑块检出数较A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斑块分布情况及斑块性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糖尿病与高血压均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关联,调查结果证实,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则会进一步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风险。为此,在高血压基础疾病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控制血糖及血脂水平,进而达到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相关因素。方法:取9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先明确其中医证型,再比较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关系,中医证型与硬化程度关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各中医证型的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亏虚型患者78.57%有斑块,痰湿型患者85.71%有斑块,血瘀型患者92.31%有斑块,气虚痰瘀型患者84.61%有斑块,这几种证型有斑块率最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最为严重。其它证型患者的硬化程度较轻,各证型的有斑块率均在60%以下。所有证型有斑块率差异比较(X2=2.245,P0.05),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靶器官损害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等因素呈现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8种中医证型:即气虚型、肝肾亏虚型、痰湿型、瘀血型、气虚痰湿型、气虚血瘀型、气虚痰瘀型、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型,各证型有斑块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率不能区分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参芪柔脉合剂对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5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参芪柔脉合剂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超各项指标、血脂、炎症因子等情况。结果: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脂、炎症因子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斑块Crouse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参芪柔脉合剂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能有效改善和延缓斑块进展,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积分及血脂、炎症因子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斑块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间我科收治的500例老年患者,按照是否有糖尿病将其分为两组,对所有患者行甘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血总胆固醇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与上述各指标之间关系。结果: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血总胆固醇升高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有显著性关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是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彩色超声多普勒在原发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75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75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均给予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内-中膜厚度(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高血压有密切关系,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在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程度,分为颈动脉正常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同时测定血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空腹血浆胰岛素等,比较两组间血尿酸水平,分别血尿酸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内膜正常组与动脉硬化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IMT与UA、TC呈正相关(P〈0.05,P〈0.01)。UA与IMT,TC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与血尿酸呈正相关,提示血尿酸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发现的粥样斑块情况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2007年我院77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梗死组)、83例非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及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量、性质、颈动脉内径及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间的差异。结果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间差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8.0%),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8%),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6.2%)。斑块部位与缺血性脑卒中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两组年龄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有密切关系,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早期预测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月宁  区洁新  黎敏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113+116-113,116
目的:探究中医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研究情况,研究各种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预防策略。方法:2009年5月~2010年6月我院选取50例采用中医进行预防性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时选取50例采用西医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液中白细胞(WBC),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和空腹血糖。结果:中医组的CRP,WBC,血脂及血糖水平均低于西医治疗组,其中CRP,WBC水平比较尤其显著,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CRP,WBC,血脂及血糖水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时,CRP,WBC分别与患者的TC、TG、LDL及空腹血糖指标成正相关(P〈0.05),而与HDL水平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采用中医预防性治疗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发生以及体内血脂、血糖的异常代谢的临床效果良好,可以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接受检查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颈动脉检查,并且观察两组颈动脉斑块大小以及形状,研究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稳定性斑块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不稳定性斑块明显低于稳定性斑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狭窄处的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临床上因为其没有创伤而广泛被接受,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斑块,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临床上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比较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的证候特征并分析其病机。方法:207例病例分为三组:单纯代谢综合征组、代谢综合征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并对其一般情况、危险因素、证候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中饮食偏嗜(肉食)有明显差异,口干、口秽症状与代谢综合征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症状密切相关。结论:年龄、吸烟、饮酒、性格急躁易怒、嗜食肥甘厚味等均为代谢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痰热是代谢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共同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及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2年6月德驭医疗马鞍山总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60例,按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8例)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2例),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同时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因子水平,比较两组血糖波动情况、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水平,观察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分析入组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以及中医证型分布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血糖值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最大血糖漂移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值差(MODD)和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均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尿8–羟基脱氧鸟苷(U8–OHdG)水平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谷胱甘肽还原酶(GR...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浊清贴片人迎穴敷贴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临床诊断的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浊清贴片人迎穴敷贴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对治疗过程中的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变化情况及血脂相关检查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IMT、斑块总积分较治疗前均减少,随着治疗疗程的推进,观察指标改善情况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甘油三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浊清贴片人迎穴敷贴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降低甘油三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消退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8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进行检测,并测定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尿酸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可能通过影响血脂、血压而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导致脑梗死。血清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超声评价冠心消斑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高频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数量,动态观察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冠心消斑胶囊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颈部动脉IMT明显变薄(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分型也在6个月后发生了变化,治疗组斑块数量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粥样斑块数量稍有增加,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能准确评价冠心消斑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减低颈动脉IMT,稳定斑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