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射频消融术自1987年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室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和束支折返性)的首选根治方法。近10年的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射频消融术安全有效,我国现已有10000多名心动过速患者接受射频消...  相似文献   

2.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安全应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780例,总成功率97.8%。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5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82例;房扑15例;房颤5例;特发性室速8例;右室流出道室速、室早14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2例。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血胸、气胸、心包填塞、动脉拴塞、3°房室传导阻滞、室颤等严重并发症。本文特别强调了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精确标测定位、细心轻巧操作、严谨控制消融能量和时间,术中与术后严密监护,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快速性心律失常中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室性心动过速(VT)、心房扑动(AFL)和心房颤动(Afib)等等,是一组较常见的临床病症.尽管对大多数患者来说,目前药物治疗还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近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技术以其高效、安全及根治性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和接受,已成为其中大多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Ⅰ型房扑的一线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射频消融术因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而迅速被临床电生理学界接受和推广[1] ,目前已成为治疗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 1999年~ 2 0 0 1年 12月我院共施行射频消融术 60例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 60例中。男 3 4例 ,15~ 72岁 ;女2 6例 ,13~ 73岁 ,平均年龄 45 5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 3 7例 ,预激综合征 (WPW) 16例 ,WPW合并PSVT 7例。在局麻下经皮穿刺右股静脉及左颈内静脉 ,分别置 4根 4极 6F标测电极至高位右心房、右心室、希氏束及冠状静脉实行电生理检查。确…  相似文献   

5.
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应用于临床已经十年,从当初的消融房室结阻断房室传导到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心房线性消融治疗房颤,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介入性心脏病学中的重要分支。我院自1993年5月第一例左侧旁道射频消融成功后,至今已经对800余例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进行了RFCA治疗。心律失常类型包括:①预激旁道引起的AVRT、PJRT、Mahaim纤维引起的ART;②AVN双、多径路引起的AVNRT;③持续性房速,非阵发性房速;④房扑;⑤特发性室速;⑥顽固性室早;⑦器质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6.
随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的日益广泛开展,导管消融术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即继发性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逐渐成为临床心律失常治疗的关注热点,其机制在不同患者中不尽相同,甚至同一患者亦可涉及多种机制,因此这种心律失常的处理可能较心房颤动本身更为棘手。现就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及其防治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心脏介入性诊疗技术的发展,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已被广泛采用并被患者接受。RFCA是指在不开胸的前提下,应用心导管技术,借助X线,通过导管利用射频能量,作用于房室旁路或房室结双径路之慢径,使其凝固性坏死而丧失传导功能,阻断折返,从而根治心动过速。目前RFCA已成为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预激综合征、房室结双径路等引起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它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安全性高等优点,而且高质量的护理对于安全有效地开展RFCA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10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在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价值,采用RFCA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SVT)9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7例。结果:SVT消融成功率为91.4%,右侧旁道消融成功率低于左侧旁道及房室结慢径路消融的成功率(81.8%vs96.8%及96.6%;P均<0.05)。随访37.3±20.7个月,8例复发,其中2例发作次数较术前减少,口服普罗帕酮可预防发作,另6例再次消融成功。IVT首次消融均成功,随访19.5±10.3个月,2例复发,均再次消融成功。全组无并发症发生。结果提示RFCA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射频导管消融因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常规方法,并且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射频消融术仍然存在某些局限性。如靠近房室结或者希氏束的部位进行射频消融时,具有造成房室阻滞的危险。而心房颤动(房颤)的肺静脉电隔离又可导致肺静脉狭窄。寻找可逆性的标测能量对于避免并发症大有裨益。冷冻消融早在1977年由Harrison等首先报道应用于临床,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中,并被证实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消融手段。  相似文献   

10.
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消融射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成功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该技术也用于治疗多种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包括发生机制为折返性、触发激动或异常自律性增加的房性心动过速(AT)、I型或典型心房扑动(AFL)、心房颤动(AF)、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NRT)和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IST)。近年来,随着射频消融治疗病例数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射频消融术治疗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成功率已达到90%左右,并且已被公认为是临床上治疗房性心动过速和典型房扑的首选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术同时联合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1例心律失常同时伴有不典型胸闷、心电图ST段压低改变的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同时联合冠状动脉造影术,进一步分析手术策略、造影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与射频消融术的联合介入治疗,其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6例、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3例,频发单形性室性早博2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33%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冠状动脉造影术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积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同时联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安全可行,更有利于心律失常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2.
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术 (RFCA)在儿童及青少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西京医院住院行RFCA治疗的 14 8例患者 (其中右侧显性旁道并发左侧隐匿旁道者 2例 ,左侧隐匿旁道并发AVNRT者 1例 ) ,年龄 14 .1± 2 .3(6~ 18)岁 ,病史 2 .6± 2 .5 (0 .1~ 12 )年。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 14 1例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 7例。结果 :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 (AVRT) 93例 ,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 (AVNRT) 5 1例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 7例。RFCA成功率 93.4 % ,其中AVRT左侧旁道、AVNRT成功率达 97%、96 %。复发 11例再次消融均成功。术后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RFCA是治疗儿童及青少年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阐述1个经射频消融术治疗房扑导致的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从而逆转心脏结构,改善心功能的病例,并且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对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病因、病理生理特点、诊断以及治疗进行总结。从中得出,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回顾性诊断,目前射频消融术仍然是治疗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最有效办法,伴随着心律失常的纠正,心脏结构以及功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某些快速型心律失常技术,是心脏电生理学领域内的重大进展。这种治疗原理是把维持心动过速的关键心肌组织作为靶点,经导管电极施加高密度射频电流能量,使之与导管电极顶端接触的关键心肌组织加热、变性毁损。当心肌组织被加热>52℃时,就会发生不...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蛋白C、蛋白S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 S(PS)与蛋白 C(PC)是体内重要的抗凝物质。近年来发现 ,脑血管病患者血浆 PC、PS活性变化发生率高。2 0 0 0~ 2 0 0 1年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测定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患者血清 PC与PS活性变化并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 ,探讨脑缺血与出血时PS、PC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 14 8例 ,其中 ,脑梗死患者 75例 (脑梗死组 ) ,男 4 0例 ,女 35例 ;平均年龄 5 8.85岁 ;均经颅脑 CT或 MRI确诊 ;急性期 5 4例 ,恢复期 2 1例。脑出血患者 2 7例 (脑出…  相似文献   

16.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现状和进展湖北省武汉市第二医院心内科韩肇木综述湖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黄从新审校1987年,Huang[1]首先报道将射频(Radilfrengutbeyenergy,RF)电流消融心内膜以来,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证明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我院心内科的372例房颤射频消融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统计并分析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372例患者中,心律失常发生126例,发生率33.87%。一般资料分析显示BMI、吸烟史、饮酒史、术后焦虑、左心房球形度、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成为射频消融术后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矩阵分析结果显示:BMI与左心房球形度、BMI与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吸烟与饮酒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性(0.3<|r|<0.5),其余各影响因素间无线性相关关系,相对彼此独立。结论 左心房球形度、吸烟、术后焦虑、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及BMI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并发症之一。我们对 16例患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前后的部分凝血参数进行了分析测定 ,旨在探讨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为有效减少栓塞并发症制定抗凝治疗方案寻找依据。  资料和方法 患者 16例 ,男性 7例 ,女性 9例 ,年龄17~ 70 (43 9± 17 5 )岁。其中吸烟 5年以上者 4例 ,口服避孕药 2例 ,Ⅱ型糖尿病 2例 ,高血压病 1例 ,高脂血症 4例 ,冠心病 2例。心动过速史 2个月~ 5 0年。其中左侧旁路 7例 ,右侧旁路 1例 ,房室结双径路折返 4例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2例 ,右心房房性心动…  相似文献   

19.
射频消融术对凝血的影响及氨氯地平对其防治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 (RFCA)术后外周血管栓塞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 :将 6 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分为 2组 (A组术前不用抗凝药 ,B组术前使用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 ) ,在术前、插管完成心内电生理检测后 ,消融完成后即刻及术后 2 d,采静脉血观察血小板 α-颗粒膜糖蛋白 (Gm p- 140 )、血栓烷 B2 (Tx B2 )、蛋白C(PC)、蛋白 S(PS)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与术前比较 ,其他三个时点血浆 Gmp- 140、Tx B2 含量明显增加 ,PC及PS血浆含量无变化 ,且发现年龄、血压、血脂 ,左右心系统操作对 Gmp- 140、Tx B2 变化无影响 ;B组患者与术前相比 ,其他三个时点的血浆 Gmp- 140、Tx B2 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RFCA术可引起血小板的激活 ,抗凝系统无明显变化 ,可能致血栓形成 ,服用氨氯地平可阻止血小板的激活 ,有阻止血栓形成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射频消融术对血浆C型利钠肽、内皮素浓度影响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对血浆内皮素(ET)及C型利钠肽(CNP)浓度动态变化。方法用放免方法测定3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术前、术后血浆ET、CNP浓度。结果PSVT患者射频消融术成功即刻血浆ET、CNP浓度均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术后72h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射频消融术所引起的机体神经体液因子变化是存在的,且较持久,其中一些神经体液因子变化对射频消融后心脏细胞生物电平衡的恢复可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