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骨关节结核脓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5例骨关节结核患者脓液用改良罗氏法及BACTEC法行结核杆菌培养,并将培养结果与抗结核化疗时间及临床特征进行对比,结果:2阳性者23例(30.7%),其中改良罗氏法阳性10例(13.3%),BACTEC法阳性21例(28.0%),涂片阳性16例(21.3%),涂阳培阴8例(10.7%),化疗时间越长,培养阳性率越低。涂阳培阴现象可能与疾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结核分枝杆菌复苏促进因子基因的克隆、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以获得高活性的结核分枝杆菌复苏促进因子蛋白质。为临床标本结核分枝杆菌复苏培养及功能研究提供物质基础。方法通过PCR扩增结核分枝杆菌H37Rv的5个复苏因子基因,经内切酶酶切、胶回收,将片段亚克隆到T载体中,转化至DH5α。以PCR鉴定的阳性菌落转至LB中培养,菌液进行质粒提取、酶切、胶回收,回收片段再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0a中,转化至DH5α中。PCR阳性菌落转至LB中培养,测序确定插入片段的正确性,菌液提取质粒,并再转化至BL21(DE3)中。经PCR鉴定阳性的菌液通过适当的IPTG浓度诱导,适宜温度和时间下,诱导蛋白表达,经SDS—PAGE电泳分析,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在最佳条件下大量表达目的蛋白,并纯化。结果获得有活性的高纯度复苏促进因子蛋白,纯度〉90%。结论复苏促进因子蛋白的成功表达为下一步摸索临床标本结核分枝杆菌复苏培养最佳方案及复苏基因的功能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结核分枝杆菌复苏因子Rv2450c基因克隆、并测序正确后进行融合蛋白表达、纯化。方法通过PCR扩增结核分枝杆菌H37Rv复苏因子Rv2450c基因,酶切,克隆至PGEM—TEasy质粒,测序确定插入片段的正确性.再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0a中,并转化至BL21(DE3)中。经PCR鉴定阳性的菌液通过IPTG诱导,表达氨基端带6个连续组氨酸残基的Rv2450c蛋白,并纯化。结果获得了结核分枝杆菌复苏因子Rv2450c基因,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得到融合了6个连续组氨酸残基的Rv2450c蛋白,纯度〉90%。结论应用基因重组表达技术表达结核杆菌复苏因子蛋白,可为下一步摸索临床标本结核分枝杆菌复苏培养及复苏基因的功能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苏因子对结核分枝杆菌休眠菌复苏作用与初始菌量的关系。方法取培养100d的陈旧结核分枝杆菌(休眠菌),用7H9稀释成麦氏比浊1mg/ml,之后倍比稀释成0.5、0.25、0.125、0.0625、0.03125mg/ml。取12支无菌培养管,加入5ml7H9培养基并分为2组,每组依次加入上述各浓度结核分枝杆菌,第1组加入复苏因子蛋白质,第2组作为对照加入等体积7H9,37℃培养,分别在15、25、30、35d检测光密度值,并取1μ1培养液涂7H11平板培养,进行菌落计数。重复上述实验。结果0、15、25、30、35d分光光度计检测光密度(OD)值结果显示:各浓度组间细菌增殖呈直线正相关性(P〈0,05,P〈0.01),即复苏因子对不同稀释浓度的复苏作用相同。7H11培养结果和OD值检测结果显示:各组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呈直线相关性(P〈0.05,P〈001),即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一致性。结论复苏因子对结核分枝杆菌休眠菌的复苏作用与初始菌量无关。  相似文献   

5.
复活促进因子(resuscitation-promoting factor,RPF)最初是在藤黄微球菌(M.luteus)中发现,该因子可以在g×10-12水平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形式促进休眠菌的复活和生长,其机制可能是参与了细胞间的信号转导[1]。RPF除能促使休眠菌复活和生长以外,对正常生长的细菌也有效。由于RPF的功能类似于真核生物的生长因子,所以被称为细菌的生长因子[2]。目前已查明RPF氨基酸的顺序并确定了编码这种蛋白的基因,相似的RPF基因广泛分布在碱基G和C高比率含量的革兰阳性菌中。一、结核分枝杆菌(MTB)中存在编码RPF蛋白的基因经杂交试验证实在多种分枝…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复苏因子(resuscitationpromotingfactor,Rpf)对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病原菌生长的促进作用,以期提高临床标本体外培养阳性率,缩短培养时间。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北京胸科医院6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抽取胸腔积液经过离心处理后分别接种于改良罗氏培养基,以及含高、低浓度Rpf的MiddleBrook7H11固体培养基(简称“7H11培养基”)和生理盐水7H11培养基(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中,每隔3d观察菌落形成情况,阳性者行抗酸染色(AFB)、PCR扩增试验及DNA测序进行菌种鉴定,观察比较高、低浓度Rpf对Mtb的促进生长作用。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Rpf培养组与改良罗氏培养组,以及Rpf培养组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Mtb培养阳性率比较采用配对计数资料的x2检验;不同浓度Rpf培养组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可视菌落平均时间(d)和阳性菌落数量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结核性胸腔积液改良罗氏培养组中的Mtb培养阳性率为16.1%(10/62),含Rpf的7H11培养基中的Mtb培养阳性率为43.5%(27/6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84,P〈0.01);(2)含高、低浓度Rpf7H11培养基的可视菌落形成时间各为(20.92±0.58)d和(21.69±0.50)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5,P〉0.05),但显著快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不含Rpf)的(38.08±0.94)d(t值分别为10.19、9.91,P值均GO.001);(3)含高、低浓度Rpf的7H11培养基菌落形成单位数各为(34.12±4.06)×10^2和(37.27±5.63)×10^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P〉0.05),但显著多于生理盐水对照组(3.77±0.88)×10^2(t值分别为5.88、7.30,P值均〈0.001)。结论接种结核性胸腔积液后,含Rpf的7H11培养基较改良罗氏培养基可提高Mtb的培养阳性率,并缩短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7.
徐蕾  朱道银 《国际呼吸杂志》2006,26(12):911-912,916
分枝杆菌包括藤黄微球菌,鸟分枝杆菌,母牛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均能分泌一类可促同类休眠菌复苏和生长繁殖的蛋白质,它们同属一个蛋白家族,被称为复苏促进因子。本文以结核分枝杆菌复苏促进因子为核心,介绍其编码基因,分子特性,生物学行为,表达情况和免疫原性的研究近况,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1998年Mukamolova在细菌因子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复苏因子(Resuscitation promoting factor Rpf)的新概念,并证实复苏因子是由有活性的微球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它在皮摩尔级浓度就能有效地促进休眠的非生长同源菌的复苏和生长。Mukamolova同时也证实微球菌复苏因子类似基因广泛地存在于富含G+C的革兰氏阳性菌中(如链霉菌:分枝杆菌;棒状杆菌),并找到了结核分枝杆菌复苏因子家族(RpfA、RpfB、RpfC、RpfD、RpfE)。  相似文献   

9.
结核分支杆菌L型与骨关节结核复治病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早在 196 0年 ,Mattman等[1] 首次报道抗酸菌L型及其生物学特征。近十几年来 ,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发现 ,结核分支杆菌L型可在机体内、外产生 ,并可通过动物实验或痰培养分离。但有关结核分支杆菌L型对骨关节结核病的影响 ,与临床上一些病变久治不愈、病变恶化及复发之间的关系 ,尚无文献报道。我们对 6 0例骨关节结核患者病灶内容物 ,进行结核分支杆菌L型的检查。对不同结核分支杆菌检查方法进行比较 ,并对结核分支杆菌L型与骨关节结核病灶恶化及复发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象与方法 本组共 6 0例受试者 ,男性 34例 ,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骨关节结核病灶中脓液、干酪、肉芽及死骨组织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及结核分枝杆菌BACTEC MGIT 960(简称“MGIT 960”)培养、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PCR检测的联合阳性率.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明确诊断为骨关节结核的患者50例,通过手术获取病灶中的脓液(50份)、干酪(42份)、肉芽(48份)及死骨组织标本(43份),分别进行结核分枝杆菌MGIT 960培养及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比较4种组织标本的培养阳性率,计算2种培养方法的联合阳性率;对脓液标本单独通过PCR方法进行了阳性率检测;计算脓液标本3种方法的联合阳性率.结果 4种标本MGIT 960培养的阳性率依次为:死骨组织(41.9%,18/43)>脓液(40.0%,20/50)>肉芽(33.3%,16/48)=干酪(33.3 %,14/42);4种标本改良罗氏培养阳性率依次为:肉芽(20.8%,10/48)>脓液(20.0%,10/50)>死骨组织(16.3 %,7/43)>干酪(14.3%,6/42);脓液的PCR检测阳性率为48.0%(24/50).MGIT 960和改良罗氏培养2种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方法的联合阳性率为50.0%(25/50),而PCR检测、MGIT960和改良罗氏培养3种方法的联合阳性率为68.0(34/50).结论 骨关节结核患者,应尽可能选择多种标本以提高培养阳性率.MGIT 960培养可以作为首选的细菌学诊断方法,但如果再联合使用改良罗氏培养和PCR扩增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检出阳性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多发骨结核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1987年7月~2003年7月16年间住院的多发骨结核患者,对其影像、治疗等临床特点进行研究。结果 发现多发骨结核患者47例,约占骨结核患者总数的3%。其中病变仅位于脊柱者20例(42.6%),仅位于关节者9例(19.2%),有18例同时累及关节及脊柱(38.3%)。2例患者结核杆菌培养阳性。结论 多发骨结核多发于青壮年,以脊柱及负重大关节为常见部位;根据发病部位将多发骨结核分为三个类型。并对多发骨结核定义进行了补充;影像技术联合应用是诊断多发骨结核最理想的手段;多发骨结核的化疗时间应足够,且应注意耐药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初治骨关节结核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临床指标的关系以及抗结核治疗对骨关节结核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平台流式细胞术.检测骨关节结核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月T细胞亚群绝对数及百分比,井与恶性骨肿瘤患者和健康者比较。结果初治骨关节结核组CD4^+及CD8^+T细胞绝对数较健康对照组低(P〈0.01)。骨关节结核患者在治疗1,2月后CD4^+百分比升高(P〈0.05)。脊柱结核合并脓肿组CD4/CD8比值较低,CD8^+百分比较高(P〈0.01)。结论初治骨关节结核患者存在细胞免疫缺陷。脊柱结核是否形成脓肿。与CD8^+T细胞有关。初治骨关节结核患者经1~2月化疗后。细胞免疫状况改善,但仍处于受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初治骨关节结核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临床指标的关系以及抗结核治疗对骨关节结核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平台流式细胞术,检测骨关节结核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月T细胞亚群绝对数及百分比,并与恶性骨肿瘤患者和健康者比较。结果初治骨关节结核组CD4 及CD8 T细胞绝对数较健康对照组低(P<0.01)。骨关节结核患者在治疗1-2月后CD4 百分比升高(P<0.05)。脊柱结核合并脓肿组CD4/CD8比值较低,CD8 百分比较高(P<0.01)。结论初治骨关节结核患者存在细胞免疫缺陷。脊柱结核是否形成脓肿,与CD8 T细胞有关。初治骨关节结核患者经1-2月化疗后,细胞免疫状况改善,但仍处于受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5.
应用L929细胞从患者血液分离立克次体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作者收集临床疑似立克次体病患者血液标本20份,应用L929细胞分离立克次体,用mIF法鉴定出恙虫病立克次体3株,斑疹伤寒立克次体2株,斑点热立克次体7株。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的细胞悬液用PCR技术均检出恙虫病立克次体DNA。在国内首次应用细胞培养方法从患者血液直接分离立克次体成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PCR联合DNA探针快速检测临床标本中结核杆菌DNA。对临床307例标本同时进行PCR和Souehern杂交。其中临床确诊为结核病的109例,二者的阳性率分别为49.6%、60.6%。未确诊结核病的198例,二者均为阳性2例、单纯PCH阳性3例。结果表明DNA探针检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高于PCR。二者联合使用,有助于对疑难电泳图谱的分析和判断,降低假阴性和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17.
18.

Background  

It is sometimes difficult to diagnose whether a patient has intestinal tuberculosis or Crohn’s disease because both have similar clinical, pathologic, and endoscopic features. However, their therapies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and a mistake in diagnosis can result with deterioration. Many laboratory methods for the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 require considerable time to receive a diagnostic result. We wanted to evaluate whether an immunohistochemical tuberculosis staining method can be helpful for faster differentiation of biopsy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9.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is a Gram-negative environmental bacterium found in tropical climates that causes melioidosis. Culture remains the diagnostic gold standard, but isolation of B. pseudomallei from heavily contaminated sites, such as fecal specimens, can be difficult. We recently reported that B. pseudomallei is capable of infecting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mice and suggested that the same may be true in humans. Thus, there is a strong need for new culture techniques to allow for efficient detection of B. pseudomallei in fecal and other specimens. We found that the addition of norfloxacin, ampicillin, and polymyxin B to Ashdown''s medium (NAP-A) resulted in increased specificity without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25 B. pseudomallei strains. Furthermore, recovery of B. pseudomallei from human clinical specimens was not affected by the three additional antibiotics. Therefore, we conclude that NAP-A medium provides a new tool for more sensitive isolation of B. pseudomallei from heavily contaminated s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