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胸腰椎骨折不同内固定系统的优缺点及治疗效果.方法:138例脊柱胸腰段骨折及骨折脱位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及棍钩等几组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对比其手术前后椎高、椎管面积、脊髓功能及并发症情况,判断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RF角度椎弓根螺钉系统能满意地复位,解除椎管内占位骨块压迫,恢复椎管面积并维持解剖复位直至融合,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结论:角度椎弓根螺钉系统是治疗胸腰椎骨折首选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2.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自2001年3月起收治的17例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骨折部位:T31例,T42例,T52例,T64例,T76例,T82例。其中压缩性骨折9例,骨折脱位5例,爆裂型骨折3例。本组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其中江苏武进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固定11例,AO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USS)固定6例。结果本组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38个月,平均21.1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0%恢复至术后91%,螺钉位置不良4枚,术后无神经系统症状加重,随访时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伤椎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无丢失。结论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中上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有一定风险,但只要熟悉其解剖特点,正确选择螺钉直径及进针点、角度和深度,胸椎椎弓根螺钉可安全地置入椎弓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胸腰椎不同程度前中柱骨折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固定后的生物力学效果,并探讨前路重建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收集12具新鲜猪T10~L4节段胸腰椎脊柱标本,分为两组,将L1椎体行两种不同范围的“V”形预损伤,然后前屈压缩至“V”形区破坏,造成不同程度前中柱骨折。对骨折标本依次进行以下处理:安放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AF内固定加前路植骨重建。每种状态依次在CMT4104多功能力学试验机上进行轴向压缩和前屈压缩测试,分别计算每组的完整标本、骨折内固定标本和植骨内固定标本的轴向压缩刚度和前屈压缩刚度。结果标本前中柱骨折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轴向刚度和前屈压缩刚度较完整标本明显下降(P〈0.01),椎体前中柱较大范围累及的骨折与较小范围累及者相比,刚度下降更明显(P〈0.01),而前路植骨重建者刚度恢复至完整标本水平(P〉0.05);同一状态轴向压缩刚度明显大于前屈压缩刚度(P〈0.01)。结论胸腰椎前中柱骨折后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不能使其恢复至原来的力学性能,椎体骨折累及范围越大,固定后力学性能越差;前中柱重建是减少后路内固定器械承载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椎弓根钉系统与椎间融合器联合应用治疗下腰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临床应用的效果及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19例下腰椎骨折病人损伤部位为L3-L5,均有不同程度前后脱位,分别联合使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和椎间融合器(Cage)进行治疗,并总结其临床资料。分析内固定的力学特点。结果:19例中,17例获3-20个月随访,内固定牢靠,骨融合率达100%,神经缺失病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内固定本身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结论: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中联合应用椎弓根钉系统和Cage装置,既能提供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又能增加植骨融合率,是治疗严重创伤性下腰椎不稳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3种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椎骨折136例,分别采用施泰宝钉板固定系统(STB)、三维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AF)和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进行内固定、减压和植骨融合术,比较手术情况、神经功能恢复及复位情况。结果:GSS平均手术时间最短和平均出血量最少,与STB或AF比较,差异显著(P〈0.05)。椎体后缘高度纠正率3种内固定系统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椎体前缘高度纠正率STB最低,与AF或GSS比较,差异显著(P〈0.05)。STB术后可恢复1个级差为13例,恢复2个级差4例;AF可恢复1个级差为33例,恢复2个级差26例;GSS可恢复1个级差为17例,恢复2个级差11例。结论:GSS具有省时、固定牢靠和复位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Digiarc-100CB型移动式C型臂应用于治疗胸腰椎爆裂性及压缩性骨折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的有效性、精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Digiarc-100CB型移动式C型臂系统完成椎弓根螺钉植入,椎板减压,植骨术治疗24例胸腰椎爆裂、压缩骨折的研究。通过对55例胸腰椎骨折椎弓根内固定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对手术方法疗效进行总结随访。结果应用Digiarc-100CB型移动式C型臂测定的透视成像在手术中定位非常方便,准确和快捷。螺钉均沿椎弓根解剖长轴和解剖夹角达到最佳深度,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早期随访手术效果良好。结论用Digiarc-100CB型移动式C型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操作简单、复位可靠、固定牢靠,疗效优良。具有以下特点:(1)Digiarc-100CB型移动式C型臂可以提供准确的椎弓根解剖数据,实现了椎弓根螺钉植入的个体化原则。(2)应用Digiarc-100CB型移动式C型臂系统实现了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全程监测,提高了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手术质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及其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5年5月~2011年8月286例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发生断裂17例的临床资料,男性14例,女性3例,其中24~44岁13例,45~60岁4例。未使用横杆组断钉7例,使用横杆组10例;伤椎给予椎弓根螺钉固定断钉7例,未固定10例;椎间植骨组断钉1例,后侧植骨组断钉7例,未植骨断钉9例;椎板切除减压14例,未切除减压3例。结果在螺钉断裂的各独立因素中,性别对于断钉未见明显差别( P>0.05),而年龄<45岁、未使用横杆固定、伤椎未给予固定、椎板切除减压、未植骨和爆散面积>50%均为椎弓根螺钉断裂的高危的因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应针对高危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保护,避免术后椎弓根螺钉断钉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撬拨复位、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2011年2月采取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椎体打压植骨方法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29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19~63岁,平均42岁。对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伤椎楔变角、椎管容积率及脊髓损伤分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为0.48±0.05,术后为0.92±0.08;术前伤椎楔变角为23.32°±2.60°,术后为2.78°±1.42°;术前椎管容积率(45.10±1.60)%,术后(95.50±4.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椎弓根撬拨复位、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有助于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强化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柱外科内固定技术是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理论的进步和临床的实践而发展的。椎弓根内固定技术也不例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是目前脊柱外科技术最常用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方法[1 ] 。自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出现以来 ,先后有Roy -Camille等[2 ] 和Steffee等[3] 对其进行了许多改进和发展 ,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骨折、畸形、骨转移瘤、脊柱失稳 ,以及脊柱退行性病变、滑脱和椎管狭窄等病症。但有时由于椎弓根螺钉的握持力不够或手术后承载负荷过大 ,造成椎弓根螺钉的松动或拔出 ,从而导致内固定失效或假关节形成。这种情况在骨质…  相似文献   

10.
椎弓根螺钉强化在骨质疏松椎体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由于其解剖复位、短节段固定和三维固定等优点而成为目前较为流行的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但对于骨质疏松症(osteopomsis,OP)患者,由于椎体骨密度(BMD)降低,骨小梁变薄,常导致内固定失败。对翻修手术中需行椎弓根螺钉取出和替代的患者,其机械固定强度也可发生继发性减弱而导致螺钉松动、断裂和移位。因此,对于此类患者需进行特别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探讨经伤椎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复位效果及椎管侵占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泗阳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1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与对照组(5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经伤椎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跨伤椎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矢状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和椎管侵占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4.011,P=0.000),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t=11.470,P=0.000),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患者矢状位Cobb角均明显小于对照组(t=30.600、34.820、27.130,P均=0.000),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t=19.150、25.130、27.930,P均=0.000),椎管侵占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2.080、20.680、23.000,P均=0.000)。结论与跨伤椎内固定相比,经伤椎内固定能够更好地重建椎体生理高度,降低椎管侵占率,矫正脊柱畸形,恢复脊柱正常解剖结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儿童肱骨外髁骨折采用切开与闭合复位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42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其中MilchⅠ型5例,Ⅱ型37例.22例采用经肘关节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及克氏针固定(切开组);20例采用闭合复位及克氏针固定(闭合组).结果 切开组优20例,良2例;闭合组中优12例,良8例.提携角改变:切开组2例(9.1%)提携角比对侧增大10°,闭合组5例(25%)比对侧增大10°;肘关节伸屈:切开组1例(4.5%)伸屈肘范围比对侧减少10°,闭合组6例(30%);肱骨外髁隆起:切开组3例(13.5%)出现肱骨外髁隆起,闭合组9例(45%).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较闭合复位内固定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广东省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龄20~70岁,平均45.0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4例,坠落伤19例,重物砸伤1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膝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微创内固定术,对照组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5.5个月。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一般资料、术后胫骨平台解剖学参数、Rasmussen复位解剖学评分及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07.7±12.29)mL和骨折愈合时间(26.7±1.94)周,均低于对照组的(137.8±21.16)mL和(30.7±2.6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和Rasmussen复位解剖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两组手术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膝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微创内固定术对软组织损伤小,更利于骨折愈合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8例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解剖型钢板(对照组)和锁定钢板(试验组)内固定治疗,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锁定钢板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47±16)min,解剖型钢板组为(152±21)min,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锁定钢板组术中出血量为(340±14)ml,骨骼平均愈合时间为(118±24)d,解剖型钢板组术中出血量为(460±16)ml,骨骼平均愈合时间为(143±1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锁定钢板组为5.8%,解剖型钢板组为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恢复功能比较,锁定钢板组优良率为85.3%,解剖型钢板组为50.0%,锁定钢板组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解剖型钢板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对骨折血供破坏小,能取得较好的固定效果,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患者可进行早期锻炼,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Axonal damage is a major factor contributing to permanent dis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MS); it has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in the brain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 In this study, MR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egree of neuronal damage in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in MS. Spectra were acquired from spinal cord and brain in 11 patients with MS (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ore [EDSS], range 2.5-7.0) and 11 controls. Brain lesion volume and spinal cord cross-sectional area were measured. Concentration of the neuronal metabolite N-acetyl-aspartate ([NAA]) was reduced in the spinal cord in MS patients relative to controls (reduced by 32%, P < 0.05), indicating significant neuronal damage. Additionally, the spinal cord was significantly atrophied in MS patients (15%, P < 0.001). No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brain [NAA] was seen in the MS group. There were no correlations between clinical measures and cord atrophy or brain lesion volume on MRI; however, spinal cord [NAA] correlated with the cerebellar subscore of the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P < 0.005), while brain [NAA] correlated with disease duration (P < 0.05). MRS demonstrated cellular damage within the cord over and above the tissue atrophy seen by MRI. Combining MRI and MRS may therefore give a more complete picture of neurodegeneration in the spinal cor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纤维示踪成像(fibre tracking,FT)显示腰骶脊神经根的可行性,并评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及L5脊神经根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差别.方法 20例由于后外侧或椎间孔椎间盘突出引起单侧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所有检查均在Philips Achieve 3.0 T TX MRI上进行,纤维示踪成像参数:FA阈值=0.15;最小纤维束长度=10mm;最大角度=27°.应用横轴位T2解剖融合图像序列评估重建图像的相关性.对所有被检者的L4、L5和S1脊神经根行扩散张量和纤维示踪成像,并在FA图和ADC图上测量L4和L5脊神经根的平均FA值和ADC值.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腰骶部脊神经根纤维束成像在T2解剖融合图像上完全匹配.在纤维示踪图像上可以清晰地辨别腰骶部脊神经根受压位置.所有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FA值和ADC值可以从FA图和ADC图上获得.受压侧脊神经根的FA值显著低于对侧神经根(P<0.01)和健康志愿者的(P<0.01); ADC值显著高于对侧神经根(P<0.01)和健康志愿者的(P<0.01).结论 3T MRI腰骶部脊神经根扩散张量和纤维示踪成像是可行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压L4和L5脊神经根的FA值和ADC值有显著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53例Pilon 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通过Pilon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分析,探讨如何提高其疗效。方法:1998-1999年共治疗Pilon骨折53例,其中保守治疗(包括石膏固定或跟骨牵引)25例,另28例行解剖重建、坚强内固定和植骨的方法。根据每例患者各自的骨折形态及参照健侧胫骨内侧面的弧度,设计相应长度的特制钢板。结果:手术治疗较保守治疗优良率由36.8%提高至89.3%,术后并发症也有明显减少。结论:术前周密设计、特制钢板的应用,以及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是提高Pilon骨折疗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跗骨窦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解剖学基础、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评价. 方法 通过对18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进行解剖研究,观测腓动脉终末穿支降支的走行、分支及吻合情况.2001年7月-2008年1月,对68例(71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设计的经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26足,Ⅲ型32足,Ⅳ型13足. 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9.3个月(13~85个月),随访时骨折均愈合.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手术疗效:优33足,良29足,可6足,差3足. 结论 经跗骨窦入路软组织损伤小,临床疗效满意,是跟骨关节内骨折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3D-重T_2W水成像技术显示面听神经及内耳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R薄层3D-重T2W水成像技术对内听道面听神经分支和迷路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方法:选择40例(80侧)无耳部疾病患者,使用GE Signal.5T超导MR成像仪,头部环形线圈或3in(7.62cm)环形线圈,0.5mm层厚3IL重T2WIFSE序列与常规T2WIFSE序列对两例子部同时进行扫描,比较两者对内听道面听神经分支和迷路解剖结构的显示率,并作统计分析。结果:3D-重T2WIFSE序列与常规T2WIFSE序列对其细微结构的显示率分别为螺旋板(98%:0%,P<0.01)、前庭阶(98%:0%,P<0.01)、鼓阶(98%:0%,P<0.01)、椭圆囊(95%:0%,P<0.01)、球囊(95%:0%,P<0.01)、前庭嵴(95%:0%,P<0.01)、前庭上神经(100%:40%,P<0.01)、前庭下神经(98%:20%,P<0.01),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而在3个半规管、前庭、耳蜗、内听道面神经、蜗神经等结构的显示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薄层3D-重T2WFSE水成像技术在显示内听道前庭上下神经分支和迷路的螺旋板、前庭阶、鼓阶、椭圆囊、球囊等细微结构方面明显优于常规T2WI。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采取单纯后方入路治疗合并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住院治疗的合并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患者26例,分析受伤机制、损伤严蕈程度、救治过程、手术记录、术后随访记录和康复过程,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有6例患者采取单纯后方人路手术治疗,脊髓损伤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1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后路复位侧块固定融合手术,2例A级患者分别于术后2,3个月因呼吸功能衰竭死亡.其余4例随访37个月(12~54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3.8个月(3~5个月),神经功能显著改善.1例患者因发生硬脊膜外血肿症状加重至B级,术后达到D级,C级及D级患者均恢复到损伤前水平,2例A级损伤患者发生低钠血症.本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 合并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在骨折端无骨缺损时,复位后对位对线良好者可通过单纯后方入路完成固定融合手术,并可实现骨折稳定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