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7,(9):1247-1248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指标ER、PR、HER-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10例乳腺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HER-2水平。结果 HER-2阳性率为41.0%(86例);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HER-2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PR阳性率为41.9%(88例);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R阳性率显著低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ER阳性率为39.5%(83例);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ER阳性率显著低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HER-2表达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不良预后率显著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HER-2阳性患者的不良预后率显著高于HER-2阴性患者(P<0.05)。结论 ER、PR、HER-2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用于评估疾病预后,指导临床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辅助化疗前后浸润性乳腺癌中醛糖还原酶(AKR1B1)、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蛋白表达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AKR1B1、HER-2、ER、PR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该院接受新辅助化疗治疗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4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及淋巴结转移灶中AKR1B1、HER-2、ER、PR蛋白的表达情况,HER-2(2+)患者用显色原位杂交(CISH)法检测HER-2扩增情况。结果患者新辅助化疗前AKR1B1阳性表达率高于化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ER(+)、PR(+)阳性表达率为42.5%,ER(+)、PR(+)患者中AKR1B1阳性表达率为47.1%,化疗后ER(+)、PR(+)阳性表达率为37.5%,ER(+)、PR(+)、AKR1B1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率为23.5%;ER(-)、PR(-)者中AKR1B1阳性表达率为80.0%,与ER(+)、P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率为60.0%,与ER(+)、P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患者化疗后AKR1B1(+)表达率为25.0%,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灶中均有AKR1B1的表达;化疗后AKR1B1(+)转为(-)的病例中ER或者PR的表达呈增高趋势,HER-2的表达呈降低趋势;其中AKR1B1(+)、ER(-)、PR(-)、HER-2(3+)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83.3%。结论浸润性乳腺癌中AKR1B1与ER、PR的表达呈负相关,与HER-2的表达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新辅助化疗可导致AKR1B1、ER、PR、HER-2蛋白的表达发生改变,AKR1B1与HER-2的改变呈正相关,与ER、PR的改变呈负相关;因此,联合检测AKR1B1、ER、PR、HER-2的表达对预测乳腺癌发生、发展、转移、治疗效果及预后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新辅助内分泌治疗(Neo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NAET)在原发病灶和区域淋巴结降期,评价化疗敏感性,消除全身微转移灶等方面有其突出优越性,肿瘤组织中ER、PR、C-erb B-2、Ki-67的表达状态对于治疗方式选择及治疗效果预测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符合条件的42例乳腺癌患者,施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后行手术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价,统计分析ER、PR、Her-2及Ki-67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前后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后可降低ER、PR的阳性率(P值﹤0.05),对HER-2无明显影响(P值﹥0.05),可降低Ki-67的表达(P值﹤0.05)。结论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3.81%,使ER、PR的表达阴性率增加,对HER-2表达的影响不明显;可降低Ki-67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梁莉萍  贾存东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4):3906-3909
目的:探讨ER、PR、HER-2、p53、MDR-1、BCL-2表达对紫杉类药物治疗乳腺癌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对136例接受紫杉类药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生物学指标ER、PR、HER-2、p53、MDR-1、BCL-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136例乳腺癌患者接受紫杉类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45.59%;单因素分析显示p53、MDR-1、BCL-2阴性与阳性表达的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阴性表达与HER-2过表达的有效率明显高于ER、PR阳性表达与HER-2低表达(ER:x2 =11.051,P=0.008;PR:x2=7.533,P=0.021; HER-2:x2=12.395,P=0.002);多因素分析ER阴性表达与HER-2过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ER:OR =0.172,P=0.004; HER-2:OR=3.407,P=0.003);进一步分析ER与HER-2不同表达搭配显示ER阴性与HER-2过表达的有效率高达86.21%,明显高于其他3种搭配(P =0.001),其余3种搭配间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R阴性表达及HER-2过表达可作为紫杉类药物治疗乳腺癌疗效的预测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蒽环类新辅助化疗疗效与ER、PR、HER2表达的关系。方法乳腺癌患者在接受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前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HER2的表达情况,新辅助化疗3周期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ER和PR阴性表达组47例,有效率为80.85%;其中PCR率为23.40%。ER和(或)PR阳性表达组43例,有效率为60.47%;其中PCR为6.98%。两组有效率及PE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表达组32例,有效率为65.63%;其中PCR率为12.50%。HER2阴性表达组58例,有效率为74.14%;其中PCR率为17.24%。两组有效率及P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受体双阴者可能较单阳或双阳者对蒽环类方案化疗的敏感性更高。尤其是激素受体双阴者的PCR率明显高于单阳或双阳者。  相似文献   

6.
邹力君 《现代保健》2011,(17):18-19
目的讨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对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C—erhB-2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乳腺癌治疗的96例患者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新辅助化疗,使用免疫组化S—P试剂盒检测化疗前后96例患者的ER、PR和C—erbB-2表达有无变化。结果接受新辅助化疗后,患者的ER、PR、C—erbB-2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变化的仅分别为13、18、16例。结论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的ER、PR、C—erbB-2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不同分型乳腺癌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差异进行研究。方法:以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乳腺导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53例,浸润性导管癌(IDS)198例,术后收集所有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ER、PR及HER-2的表达,并对两种导管癌激素受体及HER-2的表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乳腺导管原位癌ER阳性者28例,阳性率为52.83%,明显低于乳腺导管浸润癌ER阳性率66.6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导管原位癌与乳腺导管浸润癌PR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乳腺导管原位癌为37例,阳性率为69.81%,明显高于乳腺导管浸润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中HER-2阳性型最多,有24例,占45.28%,其次为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分别占24.53%和20.75%,占比例最低的是三阴乳腺癌;198例乳腺导管浸润癌中有87例为Luminal A型,占43.94%,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Luminal B型和HER-2阳性型,分别占25.76%和19.69%,最后是三阴乳腺癌,两组患者Luminal A型及HER-2阳性型分子类型所占比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和HER-2在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存在差异,检测ER及HER-2对于早期发现乳腺导管原位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是我国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随着放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的发展,患者5年生存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局部早期的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60%以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重要依据和评价预后的主要指标。HER-2癌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q 21上,是表皮生长因子家族的成员之一,编码分子量为185KD跨膜糖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过度表达约为20%-40%,具有抑制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增生、增进肿瘤侵袭力,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乳腺癌钼靶微钙化与C-erbB-2、ki67、ER、PR表达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乳腺癌患者的钼靶片,采用免疫组化判断肿瘤C-erbB-2、ki67、ER、PR表达情况.比较分析各钙化组C-erbB-2、ki67、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 微钙化与ER阳性相关,钙化+肿块组ER阳性率高于其它组,微钙化的多少与C-erbB-2阳性相关,C-erbB-2、PR阳性与腋下淋巴结转移相关,腋下淋巴结转移钙化组高于无钙化组.结论 微钙化在钼靶片乳腺癌诊断中,特别是在早期癌以及无肿块表现的乳腺癌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微钙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erbB-2、ER、PR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ER、PR、C—erbB-2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ER、PR、C—erbB-2在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它们在不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状况以及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ER、PR、C—erbB-2的阳性表达率(58.5%、71.7%、41.5%)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36.O%、38.0%、20.0%)和甲状腺正常组织(4.0%、8.0%、4.0%)(P〈0.05)。甲状腺癌患者中年龄〈40岁组ER、PR阳性率(76.5%、91.2%)远高于≥40岁年龄组(26.3%、36.8%),女性ER、PR阳性率(69.8%、83.7%)高于男性(10%、20%);乳头状癌阳性率远高于其它分型(P〈0.05)。ER、PR在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而C—erbB-2的表达无淋巴结转移者远低于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C—erbB-2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性别、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甲状腺癌、甲状腺瘤、甲状腺正常组织中均可检测到ER.PR、C—erbB-2的阳性表达,以甲状腺癌最高,提示女性激素可能是诱发甲状腺癌发生的重要因素;ER、PR、C—erbB-2在乳头状癌阳性率远高于其它分型,提示乳头状癌可能是女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在甲状腺癌中,ER、PR与C—erbB-2的表达呈负相关。联合检测ER、PR、C—erbB-2为进一步了解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判断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预后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EZH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EZH2蛋白在40例乳腺癌伴有淋巴结转移、63例乳腺癌不伴淋巴结转移及31例乳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从乳腺增生-乳腺癌不伴淋巴结转移-乳腺癌伴有淋巴结转移,EZH2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增强,分别为22.58%、52.38%、75.00%。EZH2与患者乳腺癌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关系(p〈0.01)。结论 EZH2蛋白在乳腺癌中高表达,尤其是在乳腺癌伴有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显著提高,提示EZH2的过表达与乳腺癌进展及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HER - 2 /neu高表达与乳腺癌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后放射野内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4例乳腺癌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后放射野内复发的病例 (复发组 ) ,同时设对照组 4 8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定肿瘤组织的Cer-bB - 2表达情况 ,将 ++,+++定义为高表达 ,比较复发组和对照组的HER - 2 /neu高表达率。结果 复发组的Cer-bB - 2高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6 2 5 % (15 / 2 4 )和 18 7% (9/ 4 8)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结论 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了HER - 2 /neu高表达与乳腺癌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后复发的相关性 ;提示HER - 2 /neu高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细胞的放射抗拒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辛基酚和三羟异黄酮对大鼠乳腺癌激活因子(AIB1)、雌激素受体(E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二甲苯恩(DMBA)诱导乳腺癌模型组(Mod)、三羟异黄酮组(GEN)、辛基酚组(OP)和联合作用组(GP),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AIB1、ER和PCNA的mRNA或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Con组比较,Mod组乳腺癌组织中AIB1和ER mRNA表达水平上调,PCNA、ER表达量增加。与Mod组比较,GEN组乳腺癌组织中AIB1、ER mRNA及ER表达量明显降低,而OP组AIB1、ER mRNA和ER、PCNA表达水平则明显增加。与OP组比较,GP组能部分降低乳腺癌组织中AIB1、ER mRNA和ER、PCNA的表达量。结论:OP上调乳腺癌组织中AIB1、ER、PCNA的表达使二甲苯蒽诱导乳腺癌的发生率增加,而GEN及其与OP联合作用可下调AIB1、ER和PCNA的表达量,降低诱导乳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c—erbB-2基因表达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c-erbB-2 mRNA与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c-erbB-2基因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在乳腺癌演化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建立LightCycler实时RT-PCR方法,检测38例乳腺癌、17例癌旁组织、10例乳腺腺病组织c-erbB-2 mRNA的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以上38例乳腺癌患者c-erbB-2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组c-erbB-2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均为P<0.001).c-erbB-2mRNA表达水平与蛋白表达水平相关(P<0.05).结论:c-erbB-2 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的增殖抑制基因(hyperplasic suppressor gene,HSG)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9(matrixmet-alloproteinase-2,-9MMP-2,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唐山市工人医院52例乳腺癌标本和18例乳腺纤维腺瘤标本中HSG、MMP-2和MMP-9表达。[结果]52例乳腺癌组织中HSG、MMP-2和MMP-9的表达分别为46.2%(24/52)、73.1%(38/52)和63.5%(33/52),在乳腺纤维腺瘤中,MMP-2和MMP-9着色很少,HSG的着色很深,表明三者与肿瘤的发生有关;MMP-2的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复发有关(P﹤0.05);乳腺癌组HSG低表达和MMP-9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且HSG和MMP-2、MMP-9呈负相关(r=-0.27,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MMP-2高表达预示着病人预后更差,比MMP-9对乳腺癌与后的判断更有价值。综合检测HSG、MMP-2和MMP-9的表达更有利于了解乳腺癌转移的作用机制,更好地判断乳腺癌的进展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张健  李盛 《职业与健康》2009,25(5):535-536
笔者综述了乳腺癌患者肿瘤细胞内全部或部分保留正常乳腺细胞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存在情况;乳腺癌分化与ER,PR的关系;以及通过肿瘤细胞ER,PR存在量的检测,决定可否应用三苯氧胺(TAM)药物进行内分泌辅助治疗;内分泌治疗的目的是阻止ER,PR与激素结合,阻止相应基因的转录,DBA合成和癌细胞生长,从而降低乳腺癌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并提高术后5a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黑米花色苷抑制HER-2/neu高表达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53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以黑米花色苷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单独或联合处理MDA-MB-453细胞株,Western blot检测HER-2/neu及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ERK-1/-2的磷酸化水平改变,免疫荧光检测NF-κB p65的细胞内定位,RT-PCR检测肿瘤细胞促血管生成因子(包括VEGF、MMP-2/-9和uPA)在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黑米花色苷能够显著抑制HER-2/neu和ERK-1/-2蛋白的磷酸化,阻止NF-Κb p65向细胞核内转位,并在mRNA水平抑制各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结论黑米花色苷可能通过对HER-2/neu及其下游EGFR/Ras/MAPK信号通路的阻断最终实现对肿瘤细胞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ER、PR、c-erbB-2、p16和Ki-67在乳腺增生性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乳腺单纯性增生、72例非典型增生(轻度21例、中度24例、重度27例)、24例导管原位癌及26例浸润性癌组织中ER、PR、c-erbB-2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用正常乳腺组织作对照. 结果 c-erbB-2的表达在轻度非典型增生与中度、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导管内癌、浸润性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重度非典型增生与导管内癌、浸润性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6和Ki一67的表达在中度非典型增生与重度非典型增生、导管内癌、浸润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单纯性增生、轻度非典型增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乳腺单纯性增生和轻度不典型增生相比,乳腺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中ER、PR的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在中度非典型增生中的表达量与重度非典型增生、导管内癌及浸润性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erbB-2、ER、PR、Ki67和p16蛋白表达异常发生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其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癌前病变和估计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王萍玉  谢书阳  张超  高宗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548-3549,3552
[目的]研究NAT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对山东地区100例乳腺癌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NAT2基因多态性,分析NAT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携带NAT2*5B等位基因者患乳腺癌危险性增加(OR=2.38,95%CI=1.54~3.67);慢基因型者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是快基因型者2.28倍(OR=2.28,95%CI=1.12~4.63);是中间基因型者2.14倍(OR=2.14,95%CI=1.08~4.24);慢型乙酰化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是快型乙酰化的2.11倍(OR=2.11,95%CI=1.15~3.88)。[结论]NAT2基因多态性在乳腺癌的遗传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携带NAT2*5B等位基因、慢基因型及慢型乙酰化能增加患乳腺癌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