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病毒EBV等表达情况。结果镜下2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增生,18例可见明确的肿瘤细胞以血管为中心呈破坏性浸润,表现为肿瘤细胞在血管内膜下及管壁内浸润,多种炎症细胞混合浸润,1例可见鳞状上皮假瘤样增生,21例的肿瘤细胞均为T细胞分化抗原CD45RO(+),NK细胞相关抗原CD56(+),T细胞颗粒相关抗原TIA.1(+),EBV(+)。结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有特征性临床、病理学改变,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表型特点及EBV原位杂交阳性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正>恶性淋巴瘤为一全身性疾病,好发于淋巴结。结外器官发病率低,其中以消化道、肺等部位相对多见。乳腺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且以转移肿瘤(secondly breast lymphoma,SBL)为主。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极少见,仅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53%,占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0.38%~0.70%。PBL占所有结外淋巴瘤的2.2%[1]。目前对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文献报道较少,现对我院收治的12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的特点及分型。方法收集1998年1月~2004年9月36例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活检病例的临床资料、复查HE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病变部位:左侧扁桃体17例,右侧扁桃体14例,双侧扁桃体5例。其中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最多见(17/36),滤泡性淋巴瘤次之(9/36),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2/36)、外周T细胞淋巴瘤(6/36)、鼻外NK/T细胞淋巴瘤(2/36)较少。结论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与其他结外淋巴瘤相同,是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均不同的多种类型淋巴瘤。  相似文献   

4.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类型特殊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及病理诊断有时非常困难,极易造成误诊.本文收集鼻腔NK/T细胞淋巴瘤25例,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及病理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的特点及分型。方法 收集1998年1月-2004年9月36例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活检病例的临床资料、复查HE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病变部位:左侧扁桃体17例,右侧扁桃体14例,双侧扁桃体5例。其中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最多见(17/36),滤泡性淋巴瘤次之(9/36),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2/36)、外周T细胞淋巴瘤(6/36)、鼻外NK/T细胞淋巴瘤(2/36)较少。结论 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与其他结外淋巴瘤相同,是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均不同的多种类型淋巴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腔结外Rosai-Dorfman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鼻腔结外Rosai-Dorfman病采用光镜及免疫组化、特殊染色结合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对鼻腔结外Rosai-Dorfman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鼻腔结外Rosai-Dorfman病形态学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和以浆细胞为主的混合炎性细胞浸润,胞质内含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大多角形组织细胞数量多少不一,呈簇状或散在分布.结论 鼻腔结外Rosai-Dorfman病较为少见,诊断有一定难度,形态学易与鼻硬结病、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嗜酸细胞肉芽肿、纤维组织细胞瘤等相混淆,需要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组化亚群分类及临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6例乳腺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亚群分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均为女性,年龄28~68岁,病变部位包括右侧乳腺4例,左侧乳腺1例,双侧乳腺1例。免疫组化分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根据Hans免疫组化亚群分类,其中4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非GCB)样型,2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样型。结论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预后与免疫组化亚群及临床分期相关,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预后差,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预后要好于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临床分期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误诊原因.[方法]复习62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应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技术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结果]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以鼻塞、涕血和头痛为主要症状,表现为面部中线破坏性病变.病理改变为肿瘤性淋巴样细胞弥漫或散在分布于凝固性坏死和多种炎细胞混合浸润的背景上.所有病例表达T细胞标记,不表达B细胞标记;NK细胞标记阳性5例.[结论]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误治.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方法.患者以T细胞为主.  相似文献   

9.
观察女性乳腺小管癌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并探讨其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通过对5例乳腺小管癌进行常规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乳腺小管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肿瘤由分化好的小腺体或小管组成,上皮细胞分化较好,轻度异型性,核分裂少见;小管结构缺乏肌上皮细胞,部分小管呈锐角状;小管之间为富于细胞的纤维性间质。病理诊断时应与硬化性腺病、微腺管腺病、分化好的浸润性导管癌、放射状瘢痕等鉴别。结论乳腺小管癌是一种预后极好、由高分化小管结构所组成的特殊类型乳腺癌。  相似文献   

10.
张英俊 《药物与人》2014,(5):236-237
目的:研究并探讨在在乳腺肿瘤细胞学诊断中采用快速免疫组化技术诊断的应用价值,以及采用快速免疫组化技术来诊断乳腺肿瘤细胞是否具有临床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乳腺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快速免疫组化技术来诊断乳腺肿瘤细胞学,对照组采用常规免疫组化技术来诊断乳腺肿瘤细胞学。将两种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将这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采用快速免疫组化技术来诊断乳腺肿瘤细胞在30分钟之内均完成了检测,而且还有两种抗体的阳性表达结果,都是比较明确和定位可靠的。另外观察组快速免疫组化技术来诊断乳腺肿瘤细胞学的检测结果的阳性率以及阳性强度均高于对照组中的用常规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乳腺肿瘤细胞。结论:在乳腺肿瘤细胞学诊断中采用快速免疫组化技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意义也是非常巨大的,另外这种诊断方法也是具有极高的临床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咽部及鼻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EB病毒(EBV)感染与分型的相关性,为NHL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诊治127例咽部及鼻部NHL患者NHL病变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SP法及EBVR-1的原位杂交检测,分析结果。结果 86例为NK/T细胞淋巴瘤、31例为B细胞淋巴瘤、10例为T细胞淋巴瘤,构成比分别为67.72%、24.41%、7.87%,鼻腔及咽部NHL患者以NK/T细胞淋巴瘤为主,分别占81.58%、66.67%,扁桃体NHL患者以B细胞淋巴瘤为主,占62.50%,以上各病变部位的以NK/T细胞淋巴瘤与B细胞淋巴瘤分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K/T细胞淋巴瘤患者85例EBVR-1阳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14例EBVR-1阳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7例EBVR-1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8.84%、45.16%、70.00%,不同淋巴瘤分型的EBVR-1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咽部和鼻部NHL分型以NK/T细胞淋巴瘤多见,但扁桃体部位则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EBV感染在NK/T细胞淋巴瘤发生及发展中可能起到极为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面中线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ma,NH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EBV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多种抗体标记T淋巴细胞(CD45RO、CD56、TIA-1)和B淋巴细胞(CD20、CD45RA),同时进行EBV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1)67例病例中,男女之比为2.7:1,平均年龄43岁,发病部位多位于鼻腔;(2)按照WHO新分类法,67例中B细胞淋巴瘤有31例(47.4%),NK/T细胞淋巴瘤有30例(46.2%),外周T(非特殊类)细胞淋巴瘤有6例(9.1%);(3)67例中有27例EBER1/2检测表达阳性(40.3%),其中25例为NK/T细胞淋巴瘤,2例为外周T(非特殊类)细胞淋巴瘤,31例B细胞淋巴瘤均表达阴性。结论 面中线NHL以NK/T细胞淋巴瘤多发,EBV感染与淋巴瘤组织类型有关,与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述原发结外淋巴瘤诊断中PET-CT显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疑似原发结外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均给予PET-CT检查,根据PET-CT图像显像确诊原发结外淋巴瘤敏感性和特异性及确诊率。结果:8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发现,有72例为原发结外淋巴瘤,经PET-CT诊断病例65例,BET-CT敏感性为82.7%,特异性为81.6%,准确率为82.8%。结论:应用PET—CT诊断原发结外淋巴瘤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不过要注意结合患者病理进行鉴别诊断,才能有效提高临床确诊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G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对1例乳腺GS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探讨。结果乳腺GS以乳腺肿块为首要表现,形态学上肿瘤浸润性生长,弥漫分布,细胞小,胞质少,核圆形、椭圆形、染色质细腻、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MPO、CD15、CD43和溶菌酶(+)。结论乳腺GS常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同时或在其后发生;罕见的情况下,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开始出现之前形成。仅凭形态学易误诊为淋巴瘤等。免疫组化MPO、溶菌酶、CD15、CD43和CD99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根据WHO(2008版)造血和淋巴肿瘤分类标准,对22例淋巴瘤临床特征、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以提高对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类的认识.方法 :收集沭阳仁慈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病理诊断为恶性淋巴瘤22例患者,复习其临床资料,观察HE切片病理组织学形态与细胞学形态,并对淋巴瘤的类型、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进行分析与探讨,按WHO(2008版)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进行病理诊断与分类分型.结果:(1)22例淋巴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1例(95.4%),霍奇金淋巴瘤1例(4.6%).NHL21例中B细胞淋巴瘤15例(71.4%),T和HK细胞淋巴瘤6例(28.5%).B细胞性淋巴瘤15例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L)11例(73.3%),套细胞淋巴瘤2例(13.3%),滤泡性淋巴瘤1例(6.6%),小B细胞性淋巴瘤1例(6.6%);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6例,其中NK/T细胞性淋巴瘤4例(66.6%),其中鼻型NK/T细胞淋巴瘤3例,鼻外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异性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1例.(2)22例HL和NHL中,男性18例,女性4例,男女比例为4.5:1,发病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60岁,病位以颈部淋巴结多见.结论 :22例淋巴瘤中,NHL发病远多于HL,NHL中以DLBCL多见;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患者多见,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起病部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乳腺基底细胞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探讨其免疫学特征、病理学特征以及预后.方法?选取该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基底细胞样乳腺癌患者100例,并从中筛选出30例组织学Ⅲ级患者.探寻导致乳腺基底样细胞癌的病理因素.结果?在30例女性乳腺基底细胞样癌患者中,经免疫组化染色,有22例患者的ER、PR以及HER-2呈阴性,而CK5/6、CK14以及EGFR等呈阳性.结论?乳腺基底细胞样癌是乳腺癌的一种新的亚型,其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学特征独特,且预后较差,是今后临床研究的重点,应当引起广大医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特点、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的要点。方法对40例肝脏穿刺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以及免疫组化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40例肝脏穿刺组织he形态(苏木素伊红染色)以及免疫进行表型分析。其中经过确诊得出肝细胞肝癌27例,转移性恶性肿瘤4例,肝内胆管细胞癌6例,血管瘤2例,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结论根据研究发现,肝脏穿刺组织标本量较少,在诊断的时候应结合he(苏木素伊红染色)形态以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NK/T细胞恶性淋巴瘤的认识。方法:通过病史采集、有创作、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该病。结果:原发于肺部的NK/T细胞恶性淋巴瘤比较罕见,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快,治疗效果及预后差。结论:对疑似病例进行有创检查,结合病理及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胸腔积液细胞块免疫组化染色的病理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胸腔积液患者(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细胞涂片的方法,观察组患者予以细胞块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50例胸腔积液患者阳性率为100.00%,对照组50例胸腔积液患者阳性率为56.00%,数据具有差异性(P0.05);对抗体表达结果进行分析发现,CK7、CEA、TTF-1是腺癌较为特异性的抗体,而WT-1、Calretinin、CK5/6是间皮性肿瘤细胞较为特异性的抗体。结论:在胸腔积液诊断的过程中,细胞块免疫组化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染色在白血病诊断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白血病患者120例。对入选患者初诊或接受化疗治疗前的骨髓和外周血细胞涂片进行抗生物素蛋白复合物(ABC-AP)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将检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结合,诊断疾病并确定分型。结果本组初发患者中54例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36例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12例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另4例患者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淋系变。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髓细胞系相关抗原表达程度存在差异,其中阳性率最高为CD68。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有22例CD19阳性,20例CD10阳性,8例CD20阳性。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4例患者CD7阳性,6例患者CD3阳性,2例患者CD5阳性。4例慢粒急变患者过氧化物酶阳性率为0~1%,非特异酯酶全部表现为阴性,同时糖原染色阳性率>40%,存在CD10阳性表达,不存在髓系相关抗原表达。结论免疫组化染色在白血病诊断分型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为疾病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