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种植体型牙槽嵴牵张器的初期稳定性取决于骨-牵张器界面适当的应力分布,了解植入初期的生物力学改变有助于提高种植体型牙槽嵴牵张器的临床成功率.目的:通过有限元法了解骨质结构对牵张初期应力分布和牵张器、骨段变形情况的影响.方法:利用CAD软件绘制由输送段和基段组成的牵张器模型(长11 mm,直径3.7~4.1 mm),同一软件绘制4个下颌骨节段模型模拟4类不同骨质的下颌骨.装配后导入ANSYS软件形成由10 079~11 456单元和17 299~20 101节点构成的有限元模型,利用该系列有限元模型分析松质骨、密质骨的应力改变和输送骨段、牵张器的变形情况.结果与结论:最大应力均出现在输送骨段,随骨质量下降而增大;骨最大变形出现在输送段边缘,随着骨质量下降而增大;牵张器的下沉也随着骨质量的下降而增大.结果表明随着骨质量的下降,最大应力与变形均明显增大.骨弹性模量的下降将增大牵张成骨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山羊下颌无牙区及下颌第一前磨牙区构建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的动物实验模型,并研究此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陕西关中山羊6只,选取一侧山羊下颌无牙区至下颌第一前磨牙根尖下方行矩形截骨,安装骨牵张器,间歇7d后牵张增高牙槽嵴,1次/d,1mm/次,共加力8d。分别固定4,8周后取材。行X线,临床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平均牙槽嵴增高分别为7.5,7.Omm;X线片示:牵张后4周,牵张间隙已被新生骨组织所充填,新生骨较原有骨密度低。牵张后8周,新生骨密度与旧骨相同。组织学观察显示:牵张后8周有成熟的骨小梁及骨皮质形成。牵张区牙齿牙髓结构正常。结论:山羊下颌无牙区及下颌第一前磨牙区可作为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新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山羊下颌无牙区及下颌第一前磨牙区构建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的动物实验模型,并研究此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陕西关中山羊6只,选取一侧山羊下颌无牙区至下颌第一前磨牙根尖下方行矩形截骨,安装骨牵张器,间歇7d后牵张增高牙槽嵴,1次/d,1mm/次,共加力8d。分别固定4,8周后取材。行X线,临床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平均牙槽嵴增高分别为7.5,7.0mm;X线片示:牵张后4周,牵张间隙已被新生骨组织所充填,新生骨较原有骨密度低。牵张后8周,新生骨密度与旧骨相同。组织学观察显示:牵张后8周有成熟的骨小梁及骨皮质形成。牵张区牙齿牙髓结构正常。结论:山羊下颌无牙区及下颌第一前磨牙区可作为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新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研制的牙附着式牵张器进行牙槽突裂牵张成骨关闭术,探索牙槽突裂或缺损整复治疗的新途径。方法:以成年杂种犬10只为实验对象,建立人工牙槽突裂的动物模型,其中2只为对照组,另8只为实验组。建立牙槽突裂2周后,在裂隙远中做根尖下及牙间截骨游离骨块,以牙骨复合体作为转运盘,同时安装牙附着式牵张装置。术后第7天起,以0.4mm/次,2次/d的速度沿牙弓方向行牵张成骨术。直到关闭硬组织裂隙。于原位固定0,14,28,63d分别处死动物各2只,对照组在建立牙槽突裂模型12周后处死。对标本进行X射线摄片、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利用牵张成骨术成功地进行牙槽突裂整复术,硬组织裂隙关闭;放射学及组织学证明骨牵张间隙完全为新生骨组织取代。结论:研制的牙附着式牵张装置设计合理,效果良好。牵张成骨术提供了牙槽突裂治疗的新途径,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5.
背景:牙周膜牵张成骨通过力作用于牙周膜,带动牙齿移动;牙槽骨牵张成骨是通过整个骨盘的位移,达到牙齿移动的效果。目的:建立基于健康成人的、3种不同状态下的上下颌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比研究3种模型在力的加载下应力分布和瞬时位移情况。方法:模型1通过多种软件结合建立常规状态下、模型2建立牙周膜减阻牵张成骨后、模型3建立牙槽骨减阻牵张成骨后移动尖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力的加载。结果与结论:3种模型的最大瞬时位移均发生在尖牙近中牙冠上1/3处,其值模型<模型3<模型1;最大等效应力均位于上颌尖牙远中侧牙槽嵴处,其值模型2<模型1<模型3。说明牙槽骨和牙周膜减阻牵张成骨均能有效减小牙移动阻力,增加尖牙瞬时位移,且去除尖牙远中骨质效果更为显著。两种方法成功避免了支抗丧失,但尖牙存在远中倾斜趋势,临床工作中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研制的牙附着式牵张器进行牙槽突裂牵张成骨关闭术,探索牙槽突裂或缺损整复治疗的新途径。方法:以成年杂种犬10只为实验对象,建立人工牙槽突裂的动物模型,其中2只为对照组,另8只为实验组。建立牙槽突裂2周后,在裂隙远中做根尖下及牙间截骨游离骨块,以牙骨复合体作为转运盘,同时安装牙附着式牵张装置。术后第7天起,以0.4mm/次,2次/d的速度沿牙弓方向行牵张成骨术,直到关闭硬组织裂隙。于原位固定0,14,28,63d分别处死动物各2只,对照组在建立牙槽突裂模型12周后处死。对标本进行X射线摄片、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利用牵张成骨术成功地进行牙槽突裂整复术,硬组织裂隙关闭;放射学及组织学证明骨牵张间隙完全为新生骨组织取代。结论:研制的牙附着式牵张装置设计合理,效果良好。牵张成骨术提供了牙槽突裂治疗的新途径,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7.
背景: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已有很多成功报道,双维控制垂直牙槽骨牵张器可有效防止单向直线牵张器行牙槽骨牵张发生轴向移位。目的:研制双维控制的牙槽骨牵张器,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成骨效应。方法:选择杂种犬4只,拔除一侧下颌前磨牙形成萎缩牙槽骨模型。1个月后行骨切开放置双维牵张器,7d后垂直牵张(1mm/d,共5d)。完成垂直牵张后,利用双维牵张器颊向控制功能将移动骨块颊向牵出(大约2.4mm),固定2个月后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4只犬中2只黏膜伤口愈合良好,2只黏膜出现裂开,行二次缝合后愈合,牵张器固位良好,未出现松动、脱落。牵张骨块向垂直向及颊向的位移量满足实验目的要求,牙槽骨垂直向高度平均增加(5.0±0.2)mm,颊向宽度平均增加(2.4±0.3)mm。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均证实牵张成骨的骨块新骨形成良好。说明双维控制垂直牙槽骨牵张器能较好的控制移动骨块垂直或颊向的移动方向,并且新骨形成良好。  相似文献   

8.
背景:有研究表明Smad7可结合并抑制骨形成蛋白受体的下游信号,而骨形成蛋白可促进牵张成骨过程中的骨愈合,并且Smad7对软骨形成起到抑制作用,但Smad7在牵张成骨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利用种植型牵张器增高兔下颌牙槽嵴,观察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Smad7的表达规律.方法:将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4只,牵张成骨组20只,其中牵张成骨组再按牵张时间点不同再随机分为牵张成骨1 d,1,2,4和6周组,4只/组.选取牵张成骨组兔左侧下颌骨行牵张成骨,其间歇4 d,开始种植型牵张器垂直增高兔下颌牙槽嵴.各组分别于牵张成骨后1 d,1,2,4,6周取材,在牵张成骨侧下颌骨行骨密度测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兔下颌骨牵张过程中不同时期Smad7的表达和分布.结果与结论:Smad7在正常下颌骨组织中有少量表达,在牵张后1 d下颌骨中的Smad7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牵张成骨后1,2和4周组的Smad7表达比牵张成骨后1 d组有所减少,但仍高于对照组,牵张成骨后6周时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牵张区下颌骨骨密度值在牵张成骨后1 d最低,1,2和4周组骨密度值相比对照组逐渐增高(P<0.01).提示Smad7在牵张成骨过程的不同时期表达不同,Smad7可能对牵张成骨早期的新骨形成起一定的促进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牙槽骨牵张成骨是解决严重牙槽骨萎缩的重要方法,其成骨过程和生物力学对于以后的种植和修复极为重要,目前一直缺少相关的实验研究。目的:分析犬牙槽骨牵张成骨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特点。方法:先拔除12只杂种犬双侧下颌前磨牙,牙槽骨修整后,制作萎缩牙槽骨模型。3个月后,植入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经过7 d的间歇期,以1 mm/d,1次/d的频率进行牙槽骨垂直向增高。在固定期的1,2和3个月,对牵张后的牙槽骨进行临床、生物力学、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所有牵张器与周围组织愈合良好。牵张结束时,临床和放射学检查显示:萎缩牙槽骨分别增高(4.80±0.50) mm和(5.12±0.67) mm。组织学检测发现牵张区骨小梁在固定期的1-3个月成熟,其剪切力逐步提高,固定期3个月时和自体骨的剪切力相当。结果显示牙槽骨牵张成骨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性能在固定期3个月时与自体骨相当。  相似文献   

10.
背景: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已有很多成功报道,双维控制垂直牙槽骨牵张器可有效防止单向直线牵张器行牙槽骨牵张发生轴向移位.目的:研制双维控制的牙槽骨牵张器,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成骨效应.方法:选择杂种犬4只,拔除一侧下颌前磨牙形成萎缩牙槽骨模型.1个月后行骨切开放置双维牵张器,7 d后垂直牵张 (1 mm/d,共5 d).完成垂直牵张后,利用双维牵张器颊向控制功能将移动骨块颊向牵出(大约2.4 mm),固定2个月后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4只犬中2只黏膜伤口愈合良好,2只黏膜出现裂开,行二次缝合后愈合,牵张器固位良好,未出现松动、脱落.牵张骨块向垂直向及颊向的位移量满足实验目的要求,牙槽骨垂直向高度平均增加(5.0±0.2) mm,颊向宽度平均增加(2.4±0.3) mm.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均证实牵张成骨的骨块新骨形成良好.说明双维控制垂直牙槽骨牵张器能较好的控制移动骨块垂直或颊向的移动方向,并且新骨形成良好.  相似文献   

11.
背景:有研究报道牵张间隙内存在软骨内成骨及膜内成骨两种成骨方式,也有研究认为在只有轴向牵张力作用而无其他方向外力干扰情况下,牵张新骨仅以膜内成骨一种方式成骨。目的:研究不同咬合状态下牵张区新生组织所处的力学环境,并验证该环境是否具有诱导和促进成软骨的能力,解释成骨方式不一致的矛盾。方法:建立下颌骨双侧牵张成骨模型,设定牵开距离为1cm,固定后4周,在骨面咀嚼肌附着部位施加肌肉力来模拟实际咀嚼运动。选择双侧后牙咬合、左侧磨牙咬合及前牙咬合状态进行模拟分析,考察压应力/张应力、剪应力、范式应力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双侧后牙咬合状态:范式应力及剪应力自舌侧向颊侧力值有所增加。自远中舌侧下缘至远中颊侧上缘,压应力逐渐转为张应力。②前牙咬合状态:范式应力及剪应力自舌侧面逐渐向颊侧减小。压应力/张应力在舌侧面压应力较大,向颊侧逐渐减小,过渡为张应力。③左侧磨牙咬合状态:左侧牵张区各应力和双侧后牙咬合状态下的各应力分布特点很相近,但最大值均要比双侧后牙咬合状态下的相应力值小。右侧牵张区范式应力在远中面的上缘和下缘出现应力最大值,近中颊侧下缘出现应力最小值,之间为过渡区。剪应力与范式应力特点相似。压应力/张应力则主要出现在近中下缘。说明在固定早期若牵张器不够稳定,咀嚼运动可以在新生组织内形成一个促使软骨形成的力学环境,为成骨方式不一致的矛盾指出了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中下颌骨牵张延长后髁突软骨表面的应力分布规律。 方法:实验于2005—01/12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动物手术中心和四川大学生物力学工程实验室完成。对1只山羊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后进行牵张,每日加力4次,牵张频率为每6小时0.2mm,每天共延长下颌骨0.8mm,牵张速率为0.8mm/d,连续加力12d后固定牵张器进入牵张固定期,牵张完成后第4周处死动物,采用SIMENS SOMATOM16型螺旋CT对其颅面骨行CT扫描后,将CT影像导入专用三维图像重建软件mimics进行三维模型的重建,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atran对所建下颌骨模型的颞下颌关节髁状突软骨表面的应力分布进行分析计算。 结果:①术侧髁突软骨表面各部位的应力值远高于对侧[术侧范氏力(MPa)/对侧范氏力(MPa):髁突前内斜面为14.6/0.92,髁突前中斜面为2.3/0.17,髁突前外斜面为4.5/0.9,髁突横嵴内1/3为5.7/0.6,髁突横嵴中1/3为2.6/0.8,髁突横嵴外1/3为1.8/0.11,髁突后内斜面为1.7/1.1,髁突后中斜面为0.9/0.2,髁突后外斜面为1.4/0.3]。②术侧髁突前斜面为主要受压区域.髁突横嵴区和髁突后斜面为主要受拉区域。③术侧髁突前后向观察,髁突前斜面的范氏力平均值最大,髁突横嵴区域其次,髁突后斜面区域应力平均值最低;从髁突内外向观察,髁突内侧的平均范氏力大于髁突中份和外侧。 结论:下颌骨牵张成骨中由于牵张力的作用会导致术侧髁突软骨表面产生一定的应力.应力的产生可能导致关节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中下颌骨牵张延长后髁突软骨表面的应力分布规律。方法:实验于2005-01/12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动物手术中心和四川大学生物力学工程实验室完成。对1只山羊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后进行牵张,每日加力4次,牵张频率为每6小时0.2mm,每天共延长下颌骨0.8mm,牵张速率为0.8mm/d,连续加力12d后固定牵张器进入牵张固定期,牵张完成后第4周处死动物,采用SIMENSSOMATOM16型螺旋CT对其颅面骨行CT扫描后,将CT影像导入专用三维图像重建软件mimics进行三维模型的重建,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atran对所建下颌骨模型的颞下颌关节髁状突软骨表面的应力分布进行分析计算。结果:①术侧髁突软骨表面各部位的应力值远高于对侧犤术侧范氏力(MPa)/对侧范氏力(MPa):髁突前内斜面为14.6/0.92,髁突前中斜面为2.3/0.17,髁突前外斜面为4.5/0.9,髁突横嵴内1/3为5.7/0.6,髁突横嵴中1/3为2.6/0.8,髁突横嵴外1/3为1.8/0.11,髁突后内斜面为1.7/1.1,髁突后中斜面为0.9/0.2,髁突后外斜面为1.4/0.3犦。②术侧髁突前斜面为主要受压区域,髁突横嵴区和髁突后斜面为主要受拉区域。③术侧髁突前后向观察,髁突前斜面的范氏力平均值最大,髁突横嵴区域其次,髁突后斜面区域应力平均值最低;从髁突内外向观察,髁突内侧的平均范氏力大于髁突中份和外侧。结论:下颌骨牵张成骨中由于牵张力的作用会导致术侧髁突软骨表面产生一定的应力,应力的产生可能导致关节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14.
背景:牵张成骨对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的修复效果尚不清楚.目的:评估牵张成骨对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的修复效果.方法:通过系统检索1998/2009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BM文章库、Medline(ovid)、science direct、ISI以及手工检索国内国外学者公开发表的牵张成骨矫治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方面的文献.有关牵张成骨矫治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的临床研究,要求研究方法和测量指标的赋值方式相似,必须包括研究目的、设计、具体统计方法,其研究结果均可提供加权均数差及95%CI或可以换算成OR值及95%C/的基础数据,样本量不少于3例,以患者治疗前后颌面部变化作自身对照.运用Meta分析对牵张成骨前后唇腭裂患者颌面部前后向、垂直向X射线头影测量的软硬组织指标上下牙槽座角、前牙覆盖、颅底-上牙槽座角和鼻唇角进行综合定量分析.根据资料异质性检验,上下牙槽座角、前牙覆盖指标合并效应量加权均数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其余指标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其合并效应量加权均数差及其95%C/.结果与结论:共纳入文献9篇,患者123例.资料的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上下牙槽座角、覆盖的研究具有异质性,而颅底一上牙槽座角、鼻唇角的研究具有同质性.漏斗图示纳入的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上下牙槽座角、覆盖、颅底一上牙槽座角、鼻唇角的合并效应量加权均数差均小于0,结果均具有显著性意义.此次Meta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口外支持式前牵张对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修复疗效,可为临床医师选择矫治颌骨畸形术式提供一定的指导.分析结果认为,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患者经Le Fort Ⅰ截骨、口外支持式前牵张后可有效延长前徙上颌骨,使颅底-上牙槽座角、上下牙槽座角角度增大,上唇曲度变平,鼻唇角趋向增大,矫正反覆盖情况,恢复正常的咬合覆盖关系.  相似文献   

15.
背景:应用短种植体在上颌窦区种植后生物力学指标会有哪些变化?目的:建立包含上颌窦的Ⅱ类骨质真实上颌骨模型,观察Ⅱ类骨质下上颌窦区垂直骨高度为9mm时应用短种植体的最佳的长度和直径范围。方法:建立包含短种植体的上颌窦区Ⅱ类骨质的骨块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短种植体直径为4~6mm和长度为6~8mm,分析直径和长度对颌骨的等效应力峰值。结果与结论:垂直(颊舌)加载时,随着直径增加,皮、松质骨的等效应力分别下降26%(40%)和31%(45%),随着长度增加,皮质骨和松质骨的等效应力峰值分别下降8%(5%)和0(7%)。两种方式加载时下,当直径〉4.8mm且长度〉7.5mm时,颌骨的等效应力峰值对直径和长度的响应曲线曲率位于-1和0之间,变量直径比长度对颌骨的等效应力峰值的影响更明显。结果证实,短种植体的长度和直径的增加可以降低颌骨应力,尤其是直径的增加更有利于改善力学分布,当窦嵴距为9mm应用短种植体时,直径应〉4.8mm,长度应〉7.5mm,可保证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上颌骨复合体牵张成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具有生物力学特性的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以期指导有效解决上颌宽度不足问题。方法:实验于2004—05/11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实验室完成,对正常志愿者颌面部进行螺旋CT扫描,应用Pro/E和Ansys计算机软件重建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了包括颅骨,上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可根据实验需求模拟不同部位及不同力值牵张成骨术。结论:所建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良好的生物相似性和几何相似性,为进一步研究牵张成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Smad1在兔下颌骨垂直牵张后骨组织中的表达,探讨Smad1在新骨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1/03在辽宁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实验材料:健康日本大耳白兔1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5~1.75kg。自制双螺旋种植型骨牵张器:外直径4.0mm,螺距0.75mm;内直径2.0mm,内螺距0.25mm。实验分组:根据随机排列表分为空白对照组3只(非手术)、牵张组15只,其中牵张组1d,1,2,4,6周每个时间点各3只。实验干预:①用摆动锯对兔下颌骨截骨,形成8mm×5mm骨升段,建立动物模型。②根据升骨段所在的位置安放种植牵张器,对兔下颌骨垂直牵张,1mm/d,2次/d,牵张4d。实验评估:分别于牵后第1天,1,2,4,6周取材,通过X射线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兔下颌骨垂直牵张过程中不同时期Smad1的表达与分布。结果:18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及组织学观察:牵张1周,牵张区呈大的透射区,骨皮质连续性中断,牵张间隙两端界面清晰可见,牵张间隙呈低密度影像,牵张间隙内新骨逐渐形成,6周时牵张区基本被成熟新生骨充填。②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牵张结束后Smad1表达增强,阳性信号主要在间充质细胞和新生骨小梁边缘的成骨细胞表达。Smad1/5在牵张成骨中的定量分析结果,在牵张成骨1d,1,2,4,6周及空白对照组Smad1表达灰度值分别为:98.18±7.18,78.94±8.58,115.50±14.60,138.48±15.69,150.01±12.81,151.06±12.85。Smad1表达高峰在牵张后1周,以后逐渐下降,牵张后4周在骨细胞微弱表达,6周时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结论:Smad1参与兔下颌骨垂直牵张新骨形成过程,并在牵张成骨的早期诱导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解决临床上颌宽度不足问题。在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横向牵张成骨术。分析上颌骨应力分布与位移趋势。 方法:实验于2005-01/03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实验室完成,在已建立的上颌骨复合体兰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相当与第一磨牙处行横向牵张成骨术。①在腭中缝相当于第一磨牙部位放置牙支持式牵张器,以第一磨牙根部腭侧为加力点,平行于腭穹隆进行单侧0.5mm位移加载。②计算加载条件下各点的应力,应力〉0时,为张应力,表明此处受牵拉,应力〈0时,为压应力,表明此处受压缩;计算加载条件下各点X,Y。Z轴位移。 结果:①第一磨牙处加载时:第一前磨牙点、尖牙点、上齿槽座点处产生较大张应力,分别为1672.00。551.850,387.540MPa。②X轴方向的位移:横向最大位移在第一磨牙基骨,为-20.783μm;从冠状面观察:上颌骨从中线向两侧呈楔形扩张,楔形底朝向口腔,顶朝向鼻腔。③Y轴方向的位移:鼻腔整体轻微后移;颧骨整体前移。④Z轴方向的位移:腭平面在下降的同时伴前上旋转趋势;鼻腔整体向下移动;整个颧骨向上移动。 结论:第一磨牙处加载时。在牙弓前段产生明显的骨牵张作用。牙弓后部增宽明显。鼻腔宽度增加。腭平面在下降的同时伴前上旋转趋势,容易引起开牙合。  相似文献   

19.
背景: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采用保留舌侧部分骨皮质的截骨方式,没有间歇期,与以往其他牵张器方法有所不同,因此对该方法成骨时间及质量都需要进行重新评价.目的:通过对新生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测试观察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牵张成骨效果.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材料:选用雄性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体质量21~26 kg,由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并饲养.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用牵张器为自行研制.XR-3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为美国Norland公司生产.858 Mini Bionix Ⅱ型生物材料实验机为美国MTS公司生产.方法:实验于2000-07/2004-05在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采用统计软件随机法将实验犬分为牵张3个月组和牵张6个月组,每组各6只.两组实验犬左侧下颌骨均为实验侧,右侧下颌骨为自身对照侧.②牵张3个月组和牵张6个月组分别于牵张完成后3,6个月麻醉后处死实验犬,切取下颌骨标本,对牵张间隙上方、牵张间隙及牵张间隙下方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同时切取实验侧牵张侧区域中段及对照侧相应部位进行压缩生物力学测试,计算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主要观察指标:①牵张3个月组和牵张6个月组实验犬牵张侧及对照侧下颌骨密度测量结果.②实验侧牵张侧区域中段及对照侧相应部位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结果:纳入实验犬12只,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下颌骨密度测量结果:牵张3个月组实验犬下颌骨牵张侧牵张间隙上方骨密度低于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98,P<0.05).牵张6个月组实验犬两侧各区域间的骨密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压缩生物力学检测结果:牵张3个月组实验犬下颌骨牵张侧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均低于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74,-3.534,P<0.05).牵张6个月组实验犬两指标较牵张3个月组均有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全埋置的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牵张成的新骨有足够的强度和质量,可以进行种植等后期修复.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上颌骨是面中部形态和功能基石,但由于结构复杂,上颌骨大型缺损的功能性修复极具挑战性. 目的:建立一种颧骨牵张成骨和游离腓骨复合瓣联合移植修复上颌骨大型缺损新方法. 设计:病例观察. 单位:解放军二五二医院口腔科. 对象:选择于2005-12在河北省保定市解放军二五二医院收治的1例上颌肌上皮瘤需要手术的患者,男,42岁,该患者2年前曾因上颌骨肿物于本医院接受肿物及双侧上颌骨次全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肌上皮瘤,1年后,肿物复发并占据全部右上颌.为彻底切除肿瘤需行右侧上颌骨全切术.作者为该患者设计了双侧颧骨牵张成骨及后期游离腓骨瓣移植联合修复上颌骨缺损的治疗方案,患者对手术方案知情同意. 方法:对患者行双侧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术及游离腓骨复合瓣移植.手术分两个阶段,第Ⅰ阶段:右上颌骨全切后行双侧颧骨牵张成骨术:首先,于双侧上颌骨缺损腔外侧剩余颧骨上以摆动锯及骨凿截骨制备长约10 mm骨转移盘并以多枚钛钉可靠固定颧骨内置弧形骨牵张器,为防止骨牵张器暴露于与口腔相通的缺损腔中,右侧以带蒂颊脂垫覆盖骨牵张器底面.左侧因上次行上颌骨次全切术时已行植皮术,成活良好,无需特殊处理.常规冲洗后,除加力端由颞部软组织穿出外,全层缝合关闭伤口.术后延迟1周后以0.2 mm/次,2次/d的速度行骨牵引,其中右侧共牵引21 d,左侧共牵引16 d.固定8个月.第Ⅱ阶段:沿面部原韦伯氏切口切开,暴露并卸下骨牵张器,见骨牵张区新骨生成良好,骨性支持在上颌骨底位建立,按照hidalgo和Peng的方法制备游离腓骨复合瓣,并于下颌骨内侧制作隧道,借助模板对腓骨进行塑形成上颌牙弓形态,然后将其置入上颌牙槽嵴位置,以钛板将腓骨瓣固定于双侧牵引至上颌骨低位的颧骨上,血管蒂经下颌内侧隧道人颈部,常规行血管吻合.通过此项手术,上颌骨缺损为腓骨长肌充填,上颌牙槽嵴由腓骨修复.术后以大体观察及全口曲面断层片观察牵张器和腓骨瓣状况以及成骨和重建质量. 主要观察指标:大体观察和全口曲面断层片考察骨牵张器及腓骨瓣状况以及成骨、重建效果. 结果:治疗过程中,牵张器状况良好和腓骨瓣顺利成活.通过颧骨牵张成骨,骨组织支持在上颌骨低位建立,面中部外形恢复,缺损腔缩小;通过腓骨复合瓣移植,缺损腔修复,上颌牙槽嵴重建,口鼻腔分离,上唇突度恢复.在2项技术联合修复下,患者面型恢复良好. 结论:颧骨牵张成骨和游离腓骨复合瓣可联合应用修复上颌骨大型缺损.一种上颌骨大型缺损修复新方法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