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1,(4)
为降低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下肢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畸形、膝关节活动障碍。我院自 1996年以来对 43例关节僵硬松解术后患者进行连续被动运动 (CPM)配合训练,及主动运动锻炼指导,促进功能恢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本组 43例中,男 24例,女 19例;年龄 18~ 50岁,平均 38岁。病史 16个月~ 5年,住院时间 21± 10d。均因膝关节僵硬活动功能障碍行膝关节内松解术及股四头肌成形术。术后除指导主动功能锻炼,随机分组,甲组 23例采用 CPM锻炼指导,其中膝关节及周围韧带损伤 8例、股骨干骨折 9例、胫骨平台及股骨髁间骨折 6例… 相似文献
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关节运动:48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背景: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康复治疗逐渐引起关注,进行持续被动关节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恢复膝关节功能,防止关节僵硬,同时促进手术部位血液和关节滑液循环,从而加快组织修复.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关节运动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12/2009-10上海瑞金医院集团闵行中心医院骨科和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4例,组.两组患者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前,给予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训练,并辅助物理因子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第2天开始进行膝关节持续被动关节运动,1 h/d,每日运动范围以患者略感疼痛为宜,被动运动范围每日增加5°-10°.对照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抬高患肢30 cm,按骨科常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采用膝关节外科协会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定患肢疼痛,通过测量双下肢周径评定患肢肿胀程度,测量膝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VAS患肢疼痛评分、双下肢周径、膝关节活动度均基本相似(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置换后3 d及2周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1),置换后3 d VAS患肢疼痛评分及双下肢周径显著降低(P<0.01),置换后膝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达优率显著升高(P<0.01).48例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果提示早期持续被动关节运动有助于膝关节置换后疼痛的缓解、肿胀的消除以及膝关节稳定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3.
背景:大量文献研究表明,空气波压力治疗在预防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行为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第2天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周,试验组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患肢肿胀,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总结16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经验,分别从术前、术中、术后3个阶段的护理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探讨自体血回输装置的应用,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以及术后功能锻炼的指导。结果: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疼痛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膝关节活动范围较术前明显增加,但仍有并发症发生,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2例,发生浅表组织感染者1例。结论:护理人员应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使膝关节疾病患者的疼痛得以缓解,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6.
李小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13)
背景:目前采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仪治疗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僵硬和挛缩在骨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进行持续被动运动时,速度的快慢很少引人关注,查阅国内外文献尚未找到相关报道.目的:观察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运动的速度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12/2009-08上海瑞金医院集团闵行区中心医院骨科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根据就诊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开始时采取持续被动运动机最大速度的1/2,逐步由2/3过渡到最大速度治疗,初次活动范围为0°~45°,每天连续使用2 h,每次治疗按每5-15 min增加1°,每天增加活动范围为10°,出院前所有患者达到90°,次日以前1 d治疗结束后的最大角度为起点,再循序渐进增加.对照组根据患者舒适情况确定持续被动运动的速度.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机于治疗后第1,5天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Barchel指数评定;治疗后第1,3,5天的同一时间分别测定患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结果与结论: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后两组患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明显下降,在治疗后的第1天和第3天,治疗组的患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的第5天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第5天治疗组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arthel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出院前膝关节活动度优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慢速开始循序渐进增加持续被动运动比按患者的意愿选择运动速度早期镇痛快,有助于日常活动能力的提高和膝关节稳定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7.
随着关节外科技术的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骨关节病的一种重要方法,而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是关键的环节。现将锻炼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手关节用连续被动运动装置的使用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连续被动运动装置(Continucus passire motion.CPM).在手术后不久进行较为缓和的连续被动运动,这在膝关节手术康复中已广范围应用,但对于上肢却很少应用,有关病例报告也很少。在此,介绍手关节用CPM的构造、用法及临床使用经验,并对其优缺点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9.
持续被动活动开始时间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随着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增多,置换后的康复效果也普遍得到重视。如何尽快提高人工膝关节的屈伸角度,是保证置换后效果的重要因素。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开始时间对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病例来自2007-03/09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对象: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57~80岁;全部患者均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方法: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例。实验组患者于全膝关节置换后即刻进行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对照组患者于3d拔除引流管后进行持续被动活动训练。采用HSS评分标准对患膝进行评估。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前、置换后3,14d膝关节活动范围变化。结果:纳入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置换后3d实验组患者屈膝度及伸膝度优于对照组(P〈0.01)。置换后14d两组患者屈膝度及伸膝度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开始时间越早对关节活动范围的改善越有益。 相似文献
10.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运动处方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膝关节是人体关节中负重多且运动量大关节,其关节面在人体中最大,构造最复杂。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如何恢复其膝关节的功能显得非常重要,这也决定了手术的成功与否。根据手术适应证范围,除少数膝关节功能严重障碍的年轻患者,大多患者年龄要求超过60岁。由于个人体质水平相差较大以及人工假体和手术方法的不同,制定运动处方必须不同病例,不同对待。文章针对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旨在为其实施运动康复疗法提供具体指导和良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持续被动运动(CPM)不同初始角度使用方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被动屈曲、伸展角度及肿胀的影响。方法 72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CPM1组和cPM2组,每组36 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2天进行CPM,每日2次,每次1 h。CPM1组初始角度0-40°,每日增加10-20°; CPM2组初始角度90-50°,每日增加伸展角度10-15°,4 d内达到90-0°。结果 CPM2组在术后第7天、第 3个月时的膝关节屈曲、伸展角度均优于CPM1组,关节肿胀程度也较CPM1组轻。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 CPM早期屈曲角度越大越有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连续被动活动(CPM)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评估连续被动活动在全膝置换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本院行首次全膝置换的44例患者以单纯随机抽签方法分成两组,23例术后除行物理康复治疗外辅助应用CPM康复治疗,21例患者仅行物理康复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第7,10,14天,6周,6个月及1年时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与未应用CPM组相比,应用CPM组患者平均膝关节活动度在术后7,10,14d,6周,3,6个月及1年时分别多19°,15°,10°,8°,8°,2°和5°(t=4.763,3.621,3.529,2.614,2.507,2.178,2.117,P<0.05)。结论CPM有助于全膝置换患者术后较早恢复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治疗的时机和方法,观察其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3-08/2004-08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病房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均自愿参加观察。术后行康复治疗。①术后中期康复方法:即术后第3天到第2周末,膝关节从伸直0°,屈曲30°开始渐增,屈膝初期不超过40°~45°,每天增加5°~10°左右逐渐加大屈膝度。关节活动频率早期可从每分钟二三次开始,依据患者耐受性,可逐渐加快。第1周内增加到60°,第2周可逐渐达到屈膝90°。若有伤口愈合障碍,则中止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屈曲能达到90°后则不再进一步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同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②术后晚期康复方法:即术后14d以后,此期目的以增强肌力为主,保持其获得的关节活动度,增加主动、抗阻力肌力练习,一般应持续6~8周。手术前与术后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状态进行评估采用纽约外科专科医院系统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59分为差。结果:纳入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比较:经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康复治疗后患者的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82.8±4.9,31.7±7.9)分(t=3.16,P<0.01)]。②经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后患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膝关节屈曲达到90°的平均时间(11.6±1.2)d。术后3~5d患者可下地站立,可扶拐行走时间(11.6±2.2)d。膝关节屈曲度为(96.5±12.7)°。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感染病例。1例患者出现切口局部皮缘灶性坏死延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结论:术后早期行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可及早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人工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治疗的时机和方法,观察其干预效果。
方法:选择2003-08/2004-08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病房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均自愿参加观察。术后行康复治疗。①术后中期康复方法:即术后第3天到第2周末,膝关节从伸直0&;#176;,屈曲30&;#176;开始渐增,屈膝初期不超过40&;#176;~45&;#176;每天增加5&;#176;~10&;#176;左右逐渐加大屈膝度。关节活动频率早期可从每分钟二三次开始,依据患者耐受性,可逐渐加快。第1周内增加到60&;#176;,第2周可逐渐达到屈膝90&;#176;。若有伤口愈合障碍,则中止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屈曲能达到90&;#176;后则不再进一步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同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②术后晚期康复方法:即术后14d以后,此期目的以增强肌力为主,保持其获得的关节活动度,增加主动、抗阻力肌力练习,一般应持续6~8周。手术前与术后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状态进行评估采用纽约外科专科医院系统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59分为差。
结果:纳入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比较:经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康复治疗后患者的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82.8&;#177;4.9,31.7&;#177;7.9)分(t=3.16,P〈0.01)。②经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后患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膝关节屈曲达到90&;#176;的平均时间(11.6&;#177;1.2)d。术后3~5d患者可下地站立,可扶拐行走时间(11.6&;#177;2.2)d。膝关节屈曲度为(96.5&;#177;12.7)&;#176;。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感染病例。1例患者出现切口局部皮缘灶性坏死延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
结论:术后早期行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可及早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Comparison of two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protocols for patients with total knee impla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PM) given for a minimum of 20 hours a day to Group 1 patients (n = 15) or a maximum of 5 hours a day to Group 2 patients (n = 8) who received total knee joint replacements. Four variables were analyzed on the third and sixth days after surgery: 1) range of motion, 2) edema-effusion, 3) pain, and 4)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We foun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knee extension (p less [corrected] than .001) in the Group 2 patients on Day 6 after surgery. We also foun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the number of physical therapy treatments received. No between-group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measurements of 1) total knee excursion, 2) edema-effusion, 3) pain, 4)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5) number of PT treatments received. This lack of differences implies that comparable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by using the CPM machine either 20 hours a day or 5 hours a day. 相似文献
16.
背景:处在不同运动状态的人体下肢关节系统,其力学特性和关节变形量具有较大的差别.全髋置换是目前解决髋关节严重疾病的最终方法.明确置换前后人体下肢系统,特别是膝关节对置换的响应对于患者的康复训练具有积极意义.目的:通过对健康者和行全髋置换后19个月的患者,在相同的测试环境和测试方法下进行数据采集,对比分析髋关节置换对膝关节在运动中关节变形量的影响.方法:采用NDI公司的动态捕捉系统对行全髋术后19个月的患者进行测量,同时与患者身体状况相似的健康志愿者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进行实验.测量内容包括步长,步频,关节转角和关节位移曲线,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各关节的速度和加速度.结果与结论:由于髋关节置换对患者的自然关节状态进行了破坏,虽然置换后的步态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发现,膝关节的变化量比正常状态下要大,说明人体自身进行了调节,通过增大膝关节的负荷,增加变形量来弥补由于髋关节手术所带来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18.
持续被动活动对老年膝关节镜术后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3,7(4):688-689
INTRODUCTION
With popularit and development of arthroscope technique, it has been broadly ursed in treatment of disease of knee joint. Rehabilitation after arthroscope operation especially after senile arthxoscope operation of knee joint is very importan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膝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运用持续被动运动的疗效。方法 将 3 6例膝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为主 ,辅以综合康复治疗 ;对照组只接受辅助的综合康复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治疗后膝关节活动范围、疼痛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治疗组膝关节活动范围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采用持续被动运动并辅以综合康复治疗是治疗膝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