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不同可导致其活性与纯度各异,直接影响组织工程的修复效果。目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组合,并验证其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7-10/12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3月龄新西兰白兔2只,由山西畜牧研究所提供。方法:向含有新鲜骨髓的DMEM培养液中加入等量淋巴细胞分离液,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间隔8h将未贴壁细胞转移入新的培养瓶,接种5d后首次换液,细胞融合率达90%时胰酶消化传代,第1、3、5代细胞用于实验。主要观察指标: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测定倍增时间,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44标记率。结果: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圆形、梭形、多角形等,48h可见贴壁细胞有伸展现象,呈梭形,多角形,成纤维细胞样展开,细胞核清晰,首次换液后可见细胞透亮并充分展开,14d左右可达90%融合。第1、3、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整体呈S型,1~3d为潜伏期,3d后进入对数生长期,7~8d为平台期,平均倍增时间为24.22h。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44呈阳性表达,标记率为93.0%。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差速贴擘、离心介质选择淋巴细胞分离液、接种5d首次换液的体外分离培养纯化方法,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且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长期培养易发生自发分化,而失去多分化潜能,因此必须对培养的细胞及时冻存,需要时再进行复苏。目的:建立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增殖、冻存的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细胞学实验,于2005-06/2008—06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研究所完成。材料:健康成年雄性Beagle犬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传代扩增培养。将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12.5%DMSO混匀置于冻存管中,采用慢冻快融法进行冻存和复苏:将冻存管置于-4℃冰箱2h,然后移入-30℃冰箱2h,再置于厚壁塑料泡沫盒中,扎紧密封,置-80℃冰箱过夜后,取出冻存管直接放入液氮中保存,或放入-80℃冰箱保存。复苏时将冻存管从液氮或80℃冰箱中取出,立即置37℃水浴并轻轻摇动,1-2min内迅速解冻。主要观察指标:复苏前后细胞成生长活性及形态变化。结果: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以均一的梭形的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贴壁及增殖能力强,传代细胞贴壁较快。经过液氮长期冻存后,将复苏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再培养,细胞形态及生长状态与冻存前无差异,均呈长梭形均匀分布生长,细胞生长增殖旺盛。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町获得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慢冻快融技术进行冻存和复苏,较好的保持了冻存细胞的活力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细胞的培养时间、数量及纯度是影响干细胞移植的关键因素,优化体外细胞培养模式可以提高移植的成效。目的:观察不同的首次换液模式、相同的后期换液条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时间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首次换液方式分为以下6组:24h半量换液组、24h全量换液组48h半量换液组、48h全量换液组、72h半量换液组、72h全量换液组,以后每4h全量换液。记录各组第0~3代培养时间及细胞纯度。结果与结论:各组培养总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6.455,P〈0.05),48h全量换液组最短,24h全量换液组最长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4h全量换液组各代细胞纯度均最高,72h半量换液组各代细胞纯度均最低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所获细胞CD29、CD90阳性,CD34、CD45阴性,可以向成骨、成脂诱导分化。结果显示首次换液方式能影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周期及其纯度,48h半量换液为最佳首次换液方式。  相似文献   

4.
背景:细胞的培养时间、数量及纯度是影响干细胞移植的关键因素,优化体外细胞培养模式可以提高移植的成效。目的:观察不同的首次换液模式、相同的后期换液条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时间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首次换液方式分为以下6组:24h半量换液组、24h全量换液组48h半量换液组、48h全量换液组、72h半量换液组、72h全量换液组,以后每4h全量换液。记录各组第0~3代培养时间及细胞纯度。结果与结论:各组培养总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6.455,P<0.05),48h全量换液组最短,24h全量换液组最长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4h全量换液组各代细胞纯度均最高,72h半量换液组各代细胞纯度均最低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所获细胞CD29、CD90阳性,CD34、CD45阴性,可以向成骨、成脂诱导分化。结果显示首次换液方式能影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周期及其纯度,48h半量换液为最佳首次换液方式。  相似文献   

5.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扩增至今缺乏统一的方法.内皮祖细胞可以由外周血或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而成,但因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方法各异,分离效果亦有较大差异.目的:拟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10/2009-02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只,由安徽省动物中心提供.方法:抽取大鼠骨髓,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个核细胞,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48h后,收集未贴壁细胞,加入含胎牛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重组人上皮生长因子的EGM-2完全培养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祖细胞分化.设立3组:分别为早期贴壁且普通培养的内皮祖细胞、2次贴壁且诱导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大鼠成熟主动脉内皮细胞,采用硝酸还原酶法间接测量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的含量.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情况,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的含量.结果: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24 h内大部分细胞贴壁,9~10 d可达90%融合,纯化扩增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均匀一致的长梭性,传代周期为8 d左右,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034,CD45呈阴性,CD105呈阳性.2次贴壁的内皮祖细胞培养3 d内贴壁,6 d形成集落,8~10 d出现条索状结构,呈微血管样生长,2周时大部分细胞呈多角形,细胞集落相互连接,呈典型的"铺路石"样,7~10 d细胞Dil-acLDL、FITC-UEA-1双染呈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Flk-1,CD133阳性.2次贴壁且诱导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高于早期贴壁且普通培养的内皮祖细胞(P<0.05),但低于大鼠成熟主动脉内皮细胞(P<0.05).结论:差速贴壁法能有效地分离、纯化、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多种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后具有较强地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能力,且2次贴壁细胞已具有部分内皮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背景:当前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的有多种,但在外科手术中进行获取的方法仍然较少,而外科分离所得细胞对于相应疾病的具有揭示原因和提供研究线索的价值。目的:在骨科手术中以直接贴壁差速贴壁分离培养纯化与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在骨科关节置换等大手术中吸取少量人骨髓血,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贴壁后36~48h行洗盘处理,并通过长期体外培养,特定培养基自身的筛选作用对细胞进行筛选,当细胞生长达到足量时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采用直接贴壁法能够在长骨髓腔内混合血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形成集落,其形态学表现和表面分子经鉴定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点,能够获得符合要求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而进行后续实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首次换液对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和表面标志物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12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三四周龄昆明种小鼠由湖南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室提供(许可证号:医动字第20-002号)。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小鼠股骨,以低糖DMEM培养液冲出骨髓,1000r/min离心10min,去除脂肪和上清液,DMEM重悬,洗涤细胞,同样条件下离心,弃上清液,将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含体积分数为0.15胎牛血清、105U/L青霉素G、100mg/L链霉素的低糖DMEM完全培养基重悬沉淀,以1×108L-1接种于24孔板,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第1组于24h全量换液,第2组于3d全量换液,第3组于5d全量换液。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原代培养24h、3d、5d首次换液后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和表面标志物表达。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原代培养24h换液,可见少量贴壁细胞,形态不规则。原代培养3d首次换液,可见较多贴壁细胞,并形成细胞团,细胞为椭圆形、短梭形。原代培养5d换液,可见明显集落形成,贴壁细胞量多,细胞呈梭形。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原代培养24h首次换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较缓慢,对数生长期晚;原代培养3d首次换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度快,对数生长期早;原代培养5d首次换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前6d生长速度较快,6d后生长渐缓慢。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三组间比较CD44、CD45阳性表达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24h首次换液:(88.13±1.60)%,(26.25±2.60)%;3d首次换液:(85.21±1.80)%,(29.37±1.30)%;5d首次换液:(79.85±1.50)%,(36.54±1.20)%,P<0.01]。结论:不同时间首次换液对贴壁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有影响,单从细胞纯度来考虑,24h首次换液较为理想,从细胞生长情况和纯度综合考虑,3d首次换液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背景:当前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的有多种,但在外科手术中进行获取的方法仍然较少,而外科分离所得细胞对于相应疾病的具有揭示原因和提供研究线索的价值。目的:在骨科手术中以直接贴壁差速贴壁分离培养纯化与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在骨科关节置换等大手术中吸取少量人骨髓血,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贴壁后36~48h行洗盘处理,并通过长期体外培养,特定培养基自身的筛选作用对细胞进行筛选,当细胞生长达到足量时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采用直接贴壁法能够在长骨髓腔内混合血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形成集落,其形态学表现和表面分子经鉴定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点,能够获得符合要求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而进行后续实验。  相似文献   

9.
背景: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可以活体示踪干细胞在动物体内迁徙情况,荧光活性染料DiI对细胞活力和增殖分化影响较小,适合标记和示踪细胞。
  目的:观察超顺磁性氧化铁及DiI双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双下肢,低糖DMEM培养液冲出骨髓,运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差速贴壁原理对细胞进行纯化扩增。对分离纯化并传代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超顺磁性氧化铁,细胞移植前进行DiI标记。
  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8-10 d后可分离得到骨髓间质干细胞,传代周期为三四天,超顺磁性氧化铁-DiI标记率近100%,普鲁士蓝染色显示蓝色铁颗粒位于骨髓间质干细胞胞质内,荧光显微镜下胞浆内示红色荧光,锥虫蓝拒染法检测标记和未标记活细胞数目均在95%左右,说明在含超顺磁性氧化铁-DiI的培养基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继续增殖,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以上结果显示超顺磁性氧化铁-DiI 可安全有效地标记骨髓间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国内外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两种主要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全骨髓贴壁法,前者步骤较复杂,后者简单易操作,但纯化效果不理想.目的:在全骨髓贴壁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础上,并用差速传代消化法,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纯化方法.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并差速消化传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间充质干细胞在消化传代过程中较其他骨髓细胞消化悬浮速度快,以及贴壁快的特点,代替密度梯度离心操作来分离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并与密度梯度离心法比较两种分离培养法的细胞生长增殖情况;观察碱性磷酸酶及油红染色情况,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能力;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验证免疫特性及检测其纯度.结果与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并差速传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鉴定、成骨成脂肪培养结果显示其细胞免疫特性、纯度、分化能力与密度梯度离心法无显著差异,但细胞活力,增殖能力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尿路缺损修复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膀胱脱细胞基质复合物有望形成上皮层、肌层及血管化。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膀胱脱细胞基质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第4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1.0×109L-1种植于同种异体兔膀胱脱细胞基质支架上,以单独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绘制两组细胞生长曲线图,对比观察两条生长曲线有无差异。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膀胱脱细胞基质表面能够很好的贴附、分裂生长,且细胞生长曲线与对照组相似,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膀胱脱细胞基质表面生长良好,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背景:通过动员自身或移植外来的骨髓来源肝干细胞可促进肝再生,但是,在大规模临床应用前,其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采用含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的培养基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干细胞方向分化,将这些骨髓来源肝干细胞接种到裸鼠体内,观察其是否具有成瘤性.方法:用含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免疫荧光法检测白蛋白、甲胎蛋白及细胞角皮素18在诱导后细胞的表达;以糖原染色及尿素合成检测细胞功能. 将培养14 d的大鼠骨髓来源肝干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局部有无新生物形成.结果与结论:用含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 d后出现细胞集落,细胞为圆形;7 d后集落变大,其周围开始出现多角形细胞;培养14 d后可见细胞呈多角形和排列成铺路石样,免疫荧光染色发现这些细胞表达角皮素18、甲胎蛋白和白蛋白,糖原染色显示细胞内有糖原颗粒;培养第12~15天的培养液中尿素氮浓度逐渐升高.经诱导的大鼠骨髓来源的肝干细胞接种到裸鼠皮下,30 d后局部未见新生物形成,组织结构未见异常.结果提示用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培养基诱导的大鼠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可能无成瘤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表现出多分化潜能,在移植到缺血损伤脑内可存活并且部分可分化为神经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目的:观察小鼠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缺血小鼠脑内对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全骨髓法分离β-Gal转基因小鼠总骨髓细胞,采用反复转移非黏附骨髓细胞的培养法收集纯化的第3代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0只C57BL/6J小鼠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区组法分为2组,造模后7d,细胞移植组将第3代非黏附骨髓问充质干细胞悬液3μL定向移植到小鼠脑损伤处,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28d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连续8d。结果与结论:在定位航行实验中细胞移植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及游泳总路程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O.05),空问探索实验中细胞移植组小鼠穿越原平台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提示非黏附骨髓干细胞移植能够提高脑缺血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干细胞移植治疗肌营养不良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相对造血干细胞移植,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风险较小。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鼠(mdx鼠)的疗效。方法:4周龄mdx鼠16只,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只,经静脉移植及肌肉局部注射C57BL/6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等量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移植3个月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下降,骨骼肌肌膜部分有dystrophin蛋白表达,而对照组检测不到dystrophin蛋白表达。但是两组的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善。结果初步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mdx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能使肌细胞膜破坏减少,延缓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背景:干细胞移植可以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兔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作兔脊髓损伤模型,并在蛛网膜下腔置管以备移植。将实验白兔随机分为3组:标记组移植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细胞;未标记组移植未标记细胞;对照组不移植细胞只注射PBS液。结果与结论:两移植组在细胞移植14d后运动功能BBB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细胞移植后1,7,14,21,28,35d,脊髓损伤区域局部组织上出现大量含蓝色铁颗粒的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定向迁移到脊髓损伤区域,并能促进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免疫保护位点。由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存在造血微环境异常和免疫异常,所以推测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来源的肿瘤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比较其与正常人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存在免疫功能的异常。方法:分离正常人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正常志愿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和表型没有差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抑制T细胞增殖的作用减弱,抑制T细胞周期及活化的能力减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抑制T细胞凋亡的作用增强。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存在明显的免疫调节功能缺陷,如果使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体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可能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最好是选用异基因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7.
背景:再生障碍性贫血是T淋巴细胞免疫亢进破坏造血干祖细胞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性疾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支持造血功能同时具有免疫调控作用。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骨髓衰竭模型小鼠体内的归巢情况。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骨髓衰竭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于第6天将已标记氯甲基苯甲酰氨的BALB/c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注射途径移植给骨髓衰竭模型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组织学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细胞在不同组织的动态分布。造模第14天,观察各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外周血血象和骨髓形态学特征。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输注后24h在受体小鼠骨髓中可发现氯甲基苯甲酰氨阳性标记细胞,72h时阳性标记细胞数量增多(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濒死或处死前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骨髓单个核细胞数与模型组小鼠濒死时相比显著升高(P〈0.01)。骨髓衰竭模型组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平均生存时间短(P〈0.05)。结果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入骨髓衰竭模型体内能归巢至骨髓,促进造血恢复,减轻骨髓衰竭程度,显著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为神经元样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已被证实有效,但不同诱导方法之间的差别尚无报道。目的:通过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行为对比及生化指标的检测,观察采用不同诱导方法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后移植对脊髓损伤疗效的差别。方法:取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骨髓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进行化学诱导和生物因子诱导后,收集备用。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48只,采用脊髓半横切法建立大鼠的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4组:1周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损伤部位局部注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化学诱导组局部注射化学诱导成的神经元样细胞,生物诱导组局部注射生物诱导成的神经元样细胞,DMEM培养液组局部注射细胞培养液。对48只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2,3,4,6,8,10,12周进行BBB评分,并于第12周末对损伤部位进行取材做组织切片,观察脊髓损伤的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模型建立后12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化学诱导组和生物诱导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明显优于DMEM培养液组(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化学诱导组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别(P=0.4363),生物诱导组恢复效果好于前2组(P〈0.05)。生物诱导组大鼠运动功能持续恢复显著好于其他3组。脊髓组织切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化学诱导组近似,脊髓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样细胞崩解、空洞形成少于DMEM培养液组,生物诱导组神经损伤修复效果最佳。提示化学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经过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修复神经损伤的效果上没有明显差别:而经过生物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后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明显优于未经诱导和化学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背景:前期应用骨髓间充质源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模拟神经系统疾病动物实验模型取得较好效果。目的:观察应用自体骨髓间充质源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10/2009-04应用自体骨髓间充质源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7例。骨髓穿刺术抽取自体骨髓血50~60mL,在体外经过分离培养后,制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由患者自体脑脊液诱导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通过腰椎穿刺术经蛛网膜下腔鞘内注射输注方式移植。观察患者移植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移植后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经移植治疗后3例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出院后随访6个月,7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移植前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源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疾病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胰岛移植为有望根治糖尿病的一种方法,而移植排斥问题阻碍了移植的开展,诱导受体对供体移植物的免疫耐受是解决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关键。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糖尿病小型猪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动物骨髓,离心弃上清。取单核细胞层,洗涤后加入L-DMEM培养基,调整细胞浓度为1×10^9L^-1。培养48h后换液去除未贴壁的细胞,依据贴壁培养法分离和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取第5代细胞作为移植供源,调整细胞浓度为1×10^10L^-1。四氧嘧啶制备糖尿病小型猪模型,随机分为骨髓细胞组和干细胞+骨髓细胞组,经肝门静脉分别植入胰岛细胞、骨髓细胞,胰岛细胞、骨髓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骨髓细胞输注较单纯骨髓细胞输注能显著延长同种异体小型猪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P〈0.05),同时受体血清胰岛素能较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能显著延长猪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并促进胰岛移植物正常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