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患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认知行为状况,为进一步的认知行为干预(如卫生宣教和康复锻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的住院号尾数为双数住院的COPD患者共209例,对其进行有关COPD认知行为的横断面调查。入选的患者采用自制的认知行为问卷进行调查。结果:200例患者完成认知行为问卷调查其调查率为95.7%(200/209)①其中,男性180人(90,0%),女性20人(10.0%);平均年龄为(68.8±9.5)岁,Ⅲ、Ⅳ级COPD患者分别占31.5%(63/200)和45.5%(91/200)。②患者对COPD的认知仍然相当贫乏。仅有127(63.5%)人听说过COPD;43.2%(86/199)的患者不了解急性加急慢阻塞解性AECOPD;10.5%不知道COPD有哪些症状;22.0%不知道COPD的危险因素;23.5%的患者不知道吸烟是COPD的危险因素;超过80%的患者不知道生物燃料和职业接触与COPD有关。⑧患者并没有采取对COPD积极的、有益的行为模式,仍有13.7%(27/197)的COPD患者现吸烟,仅63.0%(126/200)的患者遵医嘱服药;7.5%(15/200)的患者参加过COPD防治知识讲座;仅26.5%(53/200)的患者被告知治疗药物的作用;只有21.0%(42/200)的患者进行过肺康复治疗。结论:广州市三甲医院住院的中、重度COPD患者对COPD的认知行为仍然较差,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黔南州布依族成年女性吸烟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3月--2013年6月,应用三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黔南州年龄在35周岁以上的布依族女性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布依族女性人群吸烟与MS及各组分的相关性。结果抽取的布依族成年女性2176人中,吸烟组657人,MS患病率为24.81%,非吸烟组1502人,MS患病率为1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在布依族成年女性MS中,吸烟oR值及95%C1分别为2.698和1.113--2.785(P〈0.01)。结论黔南州布依族成年女性代谢综合征发生原因中吸烟可能是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邵浩平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0):107-107
目的:主要是针对煤矿职工接触有害粉尘及吸烟对肺功能影响情况,用于指导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使更多职工通过防尘、防毒、减少吸烟、戒烟,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方法:4780例按接尘及吸烟情况分三组,未接尘未吸烟2532人,单纯接尘868人,接尘同时吸烟1380人。测定Vmax50%(%)、Vmax25%(%)的值,比较各组Vmax50%(%),Vmax25%(%)的值与吸烟、接尘的关系。结果:单纯接尘与未接尘未吸烟两组比较,Vmax50%(%)、Vmax25%(%)值无显著差异,P〉0.05。接尘吸烟与未接尘未吸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目前煤矿井下粉尘对肺功能的影响已不甚明显。而吸烟同时接触粉尘对肺功能仍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成人血脂变化与心率变异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成人血脂变化与心率变异(HRV)的关系,方法:126例无明显临床疾病的成人(男35例,女91例)检测心率变异性(HRV)、空腹血糖、TC、TG、HDL-C、LDL-C、血尿酸等指标,进行t检验及协方差分析,比较血脂正常及异常两组间HRV的差异,结果:(1)血脂异常组RMSDD、PNN50%、HF低于正常组.LF//HF、WHR、吸烟量高于血脂正常组(P〈0.05);校正年龄、性别、吸烟、WHR、SBP、DBP后RMSDD、PNN50%、HF差异仍存在;(2)逐步多元回归分析TG与SDNN、RMSDD、PNN50%、HF、VLF负相关;HDL-C与LF正相关;LDL-C与LF/HF正相关(P均〈0.05),结论:脂代谢紊乱可影响HRV。主要表现为反映迷走神经功能的指标减低;脂代谢紊乱可能通过影响自主神经功能,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参与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被动吸烟者的生物标记物(唾液可替宁浓度)与认知损害的关系。设计基于全国人口横断面分析的研究。样本全英格兰家庭的分层随机样本。参与者年龄≥50岁非吸烟的成年人4809例。他们来源于参加1998、1999和2001年英格兰健康调查且再次参加2002年英国人口老龄化纵向研究者,有供测量可替宁的唾液标本以及详细的吸烟史纪录。主要测量结果对参与者进行一组神经心理测试,定义分数在末位10%者为认知损害。结果将非吸烟、未使用尼古丁制品者,或唾液中可替宁浓度大于14.1ng/ml的参与者,按照唾液可替宁浓度均分为4组。在对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进行宽量程调整后,相对于可替宁四分位最低浓度组(0.0~0.1ng/m1),四分位第二组(0.2~0.3ng/m1)、第三组(0.4~0.7ng/m1)和最高浓度组(0.8~13.5ng/ml)中认知损害的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8(0.78~1.48),1.13(0.81~1.56)和1.44(1.07~1.94);P趋向于0.02。在从未吸烟者和以前吸烟但已戒烟者中也观察到相似的情况。结论被动吸烟可能增加认知损害发生的危险性。需要国家层面、有代表性的前瞻性设计,就涉及被动吸烟有关的生物标记物与认知减退和痴呆危险性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50岁以上糖尿病人群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目的 调查了解我国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D)现患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在我国7个大中城市15家三级甲等医院整群抽样入选50岁以上伴有一个以上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以踝肱比(ABI)〈0.9及脉波传导速度(PWV)〉1400cm/s诊断PAD,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调查的1397人中PAD的现患率为19.47%,其中男性占18.3%(122/664),女性占20.4%(150/733)。70岁以上PAD患病率上升到31.9%。PAD与年龄、吸烟、收缩压、糖尿病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人群近五分之一患有PAD。年龄、糖尿病病程、血糖水平和收缩期血压是PAD的危险因素。ABI、PWV不仅是诊断PAD的手段,也可作为脑血管病(CVD)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Gefitnib)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毒副作用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不能耐受化疗或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32例,15服吉非替尼250mg,1次/d,服药至出现不能耐受的毒副反应或疾病进展,定期进行疗效及毒副作用的评价。结果32例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4例,稳定(SD)11例,进展(PD)7例,有效率(RR)43.8%(14/32),疾病控制率(DCR)78.1%(25/32)。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42.9%(6/14)和44.4%(8/18)(P〉0.05)。男性患者吸烟与不吸烟对其生存期有明显影响(P〈0.05)。18例存活患者的中值生存时间(MST)为10.4个月,PR患者的MST为14.1个月。治疗后32例患者的KPS评分提高(20±4)分,症状改善者23例(71.9%)。无Ⅲ-Ⅳ度毒副反应。结论吉非替尼治疗晚期NSCLC疗效明显,并町用于KPS评分差的患者,其不良反应轻,有较好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云南三县(区)烟草及酒精制品使用情况,并探讨其相关性,为制定烟草及酒精制品使用控制策略,尤其是健康促进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4年中国成人慢病相关危险因素调查云南三个县(区)数据,对1223名18~69岁当地居民吸烟、饮酒现况进行描述,并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结果(1)吸烟及饮酒情况:总吸烟率37.6%,男性(77.6%)高于女性(1.5%)(P=0.00);总饮酒率46.4%,男性(72.4%)高于女性(23.3%)(P=0.00);(2)烟酒共用情况:烟酒共用率28.8%,男性为59.7%,女性为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吸烟人群中,饮酒率为76.5%,高于不吸烟人群(28.3%)(P=0.000),饮酒人群中,吸烟率为62.0%,高于不饮酒人群(16.5%)(P=0.00,OR=8.254);(3)相关性分析:r=0.468,P=0.000,吸烟与饮酒存在相关性。结论吸烟与饮酒行为常呈现伴随现象,在烟酒控制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香港的卷烟消费比中国内地早20年达到高峰,我们掼在研究香港当前与吸烟有关的死亡数字并预测中国内地20年后的情况。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收集1998年香港成年人死亡病例的既往吸烟习惯资料,由为死登记死亡的人提供。地点:香港的所有死亡登记处。参加:27507死亡病记死的81%)及13-54生存对照;年龄≥35岁。主要结果一指标:总死亡及个别疾病死亡的风险比率。结果:在35-69岁男性,吸烟比不吸烟的调整后风险比率(95%可信区间)是:总死亡1.92(1.70-2.16),总肿瘤死亡2.22(1.94-2.55),呼吸系统疾病(含肺结核,风险比率2.54)死亡2.60(2.10-3.21),血管系统疾病死亡.68(1.43-1.97),各项P值均<0.0001,在35-69岁女性,以上各项风险比率是:总死亡1.62(1.40-1.88),肿瘤死亡1.60(1.33-1.93),呼吸系统族病死亡3.13(2.21-4.44),血管系统疾病死亡1.55(1.20-1.99),各项P值均<0.001,如果以上死民吸烟的关系全部或在大部分是因果关系,那么,在35-69岁所有已登记的死亡病(2534/7588)是由吸导致,女性为5%(169/3341),此年龄组由吸烟导致的总死亡25%,在更高年龄组,看来烟草导致的总死亡占15%(3017/20420)。结论:在香港,目前中年男性因吸烟导致死亡的百分比(33%)是中国内地10年前的两部多。本研究结果支持“中国烟草所致的死亡将明显增加”这一预测。  相似文献   

10.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最近研究证明心脑血管疾病低危人群f胆固醇〈200mg/dL,BP≤120/80mmHg(1mmHg=0.133kPa),不吸烟的人]比那些有1个以上或3个危险因素的人,心脑血管病病死率要少72%~85%,总病死率要少40%~58%,平均寿命增加5.8年~9.5年。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对那些年纪大的高危患者特别有效,只要降低收缩压(SBP)2mmHg就能使高血压发生率减少17%,脑中风减少14%,冠心病减少6%.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但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对于这方面的认识恰恰还不够充分,改变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现今睡眠问题十分普遍,其中老年人群睡眠质量问题更为突出。有研究显示睡眠与尼古丁暴露相关,不同吸烟程度人群的睡眠质量可能呈现不同特点,但吸烟对老年人群睡眠质量的影响特点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分析河北省老年人群吸烟情况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探讨吸烟程度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6年河北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所有调查对象均完成了一般人口学资料、吸烟史、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填写等。根据吸烟指数分为不吸烟组、轻度吸烟组、中度吸烟组、重度吸烟组。比较四组的睡眠质量不同维度特点,分析吸烟指数对睡眠质量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吸烟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5 343例研究者,平均年龄(68.4±7.0)岁,其中不吸烟组3 973例(74.36%)、轻度吸烟组536例(10.03%)、中度吸烟组512例(9.58%)、重度吸烟组322例(9.77%)。四组老年人年龄、性别、城乡、教育水平、居住情况、医保、家庭月总收入、饮酒频率、患心血管疾病和肿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老年人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损害得分及PSQ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城乡、教育水平、居住情况、医保、家庭月总收入、体育锻炼情况、饮酒频率、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疾病后,吸烟者相对于不吸烟者,发生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OR(95%CI)=2.452(1.738,3.461)〕;与不吸烟组相比,轻度吸烟、中度吸烟、重度吸烟的人群患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OR(95%CI)轻度吸烟=1.622(1.032,2.549),OR(95%CI)中度吸烟=2.753(1.833,4.137),OR(95%CI)重度吸烟=3.554(2.304,5.483)〕。结论 在中国老年人群中,吸烟人群睡眠障碍比不吸烟人群更为普遍。吸烟者的睡眠问题因其吸烟的特点而有所不同,吸烟指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州市大学生吸烟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5月对广州市6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并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jstic回归对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11593人,大学生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分别为23.98%、6.09%;吸第一口烟的行为发生在18岁以下占89.34%;平均每天吸烟量在2~5支的吸烟者比例最大,占19.32%。学校、家庭月收入、在校期间每月生活费、户籍所在地、饮酒情况、饮食习惯、家人吸烟情况、吸烟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是男生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而学校、在校期间每月生活费、饮酒情况则是女生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大学生吸烟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多种.应综合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遏制烟草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吸烟与中老年男性颈动脉斑块形成及其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原卫生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筛查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在排除了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史、已戒烟、颈动脉超声结果为同时含有稳定与不稳定两种斑块及筛查资料不全的人群后,最终选取深圳市梅林一村等6个社区中自愿参加脑卒中筛查的736例40岁以上男性常住户籍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在调整了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大量饮酒、三酰甘油升高、总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混杂因素后,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颈动脉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形成危险均显著增加(OR=1.746,95%CI 1.149~2.653,P=0.009和OR=2.308,95%CI 1.405~3.793,P=0.001);在将不同吸烟总量分级分析后发现,随吸烟总量等级升高两种斑块形成危险均显著增加,其中颈动脉稳定斑块形成危险随等级升高分别是不吸烟组的1.7倍(P=0.051)、1.9倍(P=0.016)、3.5倍(P=0.001),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危险分别是不吸烟组的1.8倍(P=0.060)、2.5倍(P=0.005)、3.3倍(P=0.010);吸烟对两种斑块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市中老年男性吸烟增加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且随吸烟总量等级的增大,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随之增大,但不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背景 中国是一个人口流动大国,且江西省为我国劳动力输出的主要省份之一。妇女是农村家庭的关键成员同时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慢性病患病情况常被忽视。目的 了解人口流动背景下江西省农村妇女慢性病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江西省27个行政村3 600户居民,2006-2014年,每两年进行一次一对一的入户问卷调查。共15 634名15岁及以上农村妇女的慢性病患病情况及人口学信息(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是否为劳动力、是否外出)纳入此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农村妇女慢性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加权前农村妇女总人数为15 631名,其中常住妇女11 660名(74.60%);加权后妇女总人数为2 245 283名,其中常住妇女1 621 026名(72.20%)。加权后,妇女整体慢性病患病率为11.2%,其中常住妇女慢性病患病率为14.5%,高于外出妇女(2.8%)(χ2=428.035,P<0.01)。年份〔2008年:OR=0.778,95%CI(0.767,0.789);2010年:OR=1.569,95%CI(1.546,1.592);2012年:OR=0.820,95%CI(0.808,0.833);2014年:OR=0.818,95%CI(0.805,0.831)〕、年龄〔35~54岁:OR=5.425,95%CI(5.324,5.529);55~岁:OR=9.807,95%CI(9.609,10.009)〕、职业〔农民:OR=1.371,95%CI(1.353,1.388)〕、婚姻状况〔已婚同居:OR=1.424,95%CI(1.386,1.463);离婚或丧偶:OR=1.198,95%CI(1.163,1.235)〕、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OR=1.371,95%CI(1.353,1.388)〕、收入水平〔中等:OR=0.898,95%CI(50.888,0.908);高等:OR=0.899,95%CI(0.885,0.914)〕、是否为劳动力〔否:OR=1.618,95%CI(1.600,1.636)〕、是否外出〔否:OR=1.667,95%CI(1.637,1.697)〕为江西省农村妇女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江西省农村妇女慢性病患病率为11.2%,且常住妇女慢性病患病率较外出妇女更高。年份、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是否为劳动力、是否外出为江西省农村妇女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背景 上海市结直肠癌发病率和在恶性肿瘤中的死亡顺位从20世纪70年代起逐步上升,严重危害了上海市居民的身体健康,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的 探究上海市松江区结直肠癌的发病危险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上海市松江区50~74岁的常住人口。病例组为社区结直肠癌筛查发现的结直肠癌及癌前患者330例,对照组为参加结直肠癌筛查且初筛阴性的社区居民1 016例。根据上海市大肠癌筛查项目工作规范,经社区居民知情同意采取问卷调查结合胶体金免疫便隐血试验的方案进行初筛。问卷调查部分采用上海市统一的《上海市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筛查危险度评估问卷》,由松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中山社区医务人员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年龄、婚姻、文化程度)、BMI(BMI<18.5 kg/m2为低体质量,18.5~23.9 kg/m2为正常体质量,24.0~27.9 kg/m2为超重,≥28.0 kg/m2为肥胖)、既往疾病史、生活习惯(吸烟、生活/工作中二手烟、饮酒情况)、工作情况。探讨上海市松江区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肥胖、慢性腹泻、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切除、结核病史、高血压、肠息肉史、生活/工作中二手烟为结直肠癌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全人群而言,年龄、慢性腹泻、结核病史、肠息肉史、吸烟为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P<0.05);对于不吸烟的人群而言,年龄、慢性腹泻、肠息肉史和生活/工作中二手烟为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慢性腹泻、结核病史、肠息肉史和吸烟为上海市松江区居民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上述相关人群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市居民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其需求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783名成年居民进行急救知识认知及需求情况的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市居民急救电话和烧伤处理的知晓率较高,分别为89.4%(700/783)和93.9%(735/783),而心肺复苏术的知晓率较低,为16.5%(129/783)。53.8%(421/783)的被调查者完全没有接受过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43.4%(340/783)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渴望获得急救知识。按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分为本科以上、大专及本科、大专及本科以下3组,3组15项急救知识的总知晓率分别为65.8%、65.0%、40.7%,前2组明显高于大专及本科以下组(均P〈0.05)。结论:广州市居民急救知识知晓度亟待提高,应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教育提高居民应急自救互救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健康促进前后社区居民(包括健康群体和慢性病群体)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南京市2个社区1130名25岁以上常住人口进行慢性病健康促进干预前后的入户问卷调查。结果:干预5个月后居民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对象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27.14%提升到46.08%,对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20.21%提升到33.33%。结论:慢性病健康促进策略能提高居民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并能促使整个人群的健康行为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18.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患病率较高,治疗费用高昂,因COPD带来的疾病经济负担较重。目的 对云南省纳西族居民归因于吸烟和被动吸烟的COPD经济负担进行分析。方法 于2018年7-8月,运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抽取年龄≥35岁的纳西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及肺功能检查。测算人均直接疾病经济负担、人均间接疾病经济负担、COPD患者的总经济负担、归因于吸烟/被动吸烟的经济负担。结果 共发放问卷2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531份,有效回收率为97.35%。云南省纳西族居民COPD的患病率为17.66%,吸烟率为40.58%,被动吸烟率为38.29%;其中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P<0.001);女性被动吸烟率高于男性(P<0.001)。吸烟者〔OR=1.903,95%CI(1.507,2.404)〕和被动吸烟者〔OR=2.195,95%CI(1.718,2.805)〕患COPD的可能性高于非吸烟者和非被动吸烟者。云南省纳西族COPD患者的人均直接疾病经济负担、间接疾病经济负担和疾病经济负担分别为2 827.82元、105.00元和2 932.82元,总疾病经济负担为6 407万元;其中归因于吸烟、被动吸烟的经济负担分别为1 718万元、2 011万元;男性归因于被动吸烟的经济负担低于吸烟,而女性则相反。结论 吸烟和被动吸烟给当地带来了沉重的疾病经济负担。加大控烟力度、降低吸烟率和被动吸烟率,有助于减轻COPD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成年吸烟人群中联合应用无创血管功能状态检测方法的价值。方法对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社区18岁以上常住居民2739例进行调查随访,调查指标包括烟龄、男女吸烟比例等,同时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以及颈动脉斑块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2739例受访对象中男952例,女1787例,吸烟组462例,吸烟率为16.9%(462/2739);吸烟组中男417例,吸烟率为43.8%(417/952),女45例,吸烟率为2.5%(45/178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斑块形成及狭窄均与不吸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WV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BI吸烟组与不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0.05)。吸烟与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的相关性分析均呈正相关(P<0.01),与ABI呈负相关(P<0.01),与PWV不相关。结论吸烟是颈动脉硬化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吸烟人群中,尽早联合进行PWV、ABI以及颈动脉IMT等指标检查,可能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