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发展,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不断增加。由于支架内再狭窄、未处理节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既往接受PCI治疗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患者亦不断增加。既往PCI对CABG手术效果是否存在影响仍有争议,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药物洗脱支架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复杂多支病变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行血运重建治疗的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200名,随机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组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每组100例。PCI组和CABG组中分别有合并糖尿病者(糖尿病亚组)27例和25例。观察术后1年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死亡、脑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再狭窄、心绞痛复发发生率,血浆肌酸激酶水平和PCI组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组与CABG组1个月、6个月和1年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0%、7.0%、12.0%比6.0%、9.0%、15.2%(P>0.05);心绞痛复发率分别为2.0%、4.0%、6.0%比1.0%、3.0%、5.1%(P>0.05)。术后1年再狭窄率分别为11.3%比13.2%(P>0.05)。PCI组术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率1.0%。PCI组和CABG组术后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升高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6%比82%(P<0.05)。PCI组糖尿病亚组与CABG组糖尿病亚组1个月、6个月和1年的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4%、11.1%、18.5%比8.0%、16.0%、24.0%(P>0.05)。结论药物洗脱支架时代PCI与CABG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近、远期疗效相近,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3.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8):720-724
目的:对比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术后6个月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对2018年6月—2019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连续297例接受CABG的患者及169例接受PCI(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发放SF-36 QoL量表并对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除躯体疼痛和总体健康维度外,PCI组在术前其他各维度评分中均显著高于CABG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在所有维度中的生存质量分值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均P0.05);术后6个月CABG组仅总体健康维度优于PCI组(P0.05);采用协方差分析校准CABG组和PCI组的组间差异后再次比较显示,相较于PCI组,CABG组术后6个月显示出更好的生存质量改善的趋势,尽管结果尚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QoL量表有助于定量分析CABG及PCI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从长远来看,CABG在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的临床效果。方法98例NSTEAMI患者入院后行PCI和CABG治疗,进行12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情况及心源性病死率、再发心绞痛以及再入院率和再次血运重建术率。结果CABG组三支和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例数明显高于PCI组(87.23%vs.47.06%,87.23%vs.23.53%,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在心源性病死率、合并心律失常和再次血管重建术发生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心绞痛复发和再次住院率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组高于CABG组(21.57%vs.6.38%,23.52%vs.6.38%,P<0.05)。结论对NSTEAMI患者入院后行PCI与CABG治疗是安全的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血运重建方式,以达到最佳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结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两种主要治疗方法。CABG是半个世纪以来治疗冠心病经典手段之一,近年来由于对桥血管的选择和保护、全动脉再血管化等的重视,其近远期治疗效果明显提高。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这项技术以其微创、安全、易于被患者所接受等特点,适应证不断扩大。本文就近年来CABG和PCI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发展和优势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冠状动脉重建术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痛合并糖尿病患者住院与临床随访结果.方法 入选2001年7月至2004年6月在DESIRE注册的104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分别接受PCI治疗和CABG治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情况与冠状动脉造影特征、血运重建情况、住院临床结果以及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CABG组相比,PCI组的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较低(P<0.01);院内病死率较低(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BG组院内MACCE发生的风险显著高于PCI组(P=0.002).平均随访22个月,两组随访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组(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两组随访MACCE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院内MACCE发生率较低,但PCI后随访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广泛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有望改善PCI的长期结果.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全球每年约超过200万冠心病患者需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PCI已成为不稳定冠状动脉疾病最主要的血运重建策略,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有力竞争者。尽管如此,PCI本身仍然存在尚未克服的难题——支架内再狭窄(in stent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1年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特征和随访结果.方法:分析总结既往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CABG且随后1年内接受PCI的121例患者的临床数据,并进行随访.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60.71岁,男性占71.9%,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史等冠心病危险因...  相似文献   

10.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HCR)作为一种新的血运重建治疗策略,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外科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CABG)的优势,成为除PCI和传统CABG之外的第三种备选的心肌血运重建治疗策略。本文将对HCR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非药物治疗手段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桥血管和支架的再通率。方法CABG术后和药物支架植入术后再次出现心绞痛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各40例,其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功能不全、脑卒中、药物治疗病史具有可比性。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桥血管和药物支架的效率和寿命的远期效果。结果与行CABG患者的桥血管比较,行PCI患者的药物支架远期狭窄或者闭塞率降低34.3%。与行CABG患者的左乳内动脉(LIMA)桥血管比较,行PCI患者的左前降支的药物支架远期狭窄或者闭塞率降低14.8%。与行CABG患者的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静脉桥血管比较,行PCI患者的左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的药物支架远期狭窄或者闭塞率降低49.8%。结论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植入术的远期通畅率较CABG明显增高,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植入术的药物支架的效率和寿命要优于CABG的桥血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伴左心功能不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伴左心功能不全病人85例,根据血运重建方式分为PCI组(39例)和CABG组(4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血运重建结果、超声心动图结果、围术期不良事件及出院后28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低于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术前(P<0.05);CABG组治疗前后LVEDD差值明显高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BG组靶血管处理数目及完全再血管化率明显高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PCI,CABG可明显改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伴左心功能不全病人的左心室功能,提高靶血管处理数目,且未增加围术期不良事件及短期MACE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既往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既往无CABG对原位血管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21年12月就诊于辽宁省人民医院接受CTO-PCI术且既往有CABG的患者82例作为病例组,采用1︰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相同术者同期手术既往无CABG的CTO-PCI患者164例作为对照组,匹配的条件是性别相同,年龄±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成功率和住院并发症等。结果:既往有CABG组患者高血压病(73.2%∶57.9%,P=0.020)、高脂血症(40.2%∶27.4%,P=0.042)、糖尿病(48.8%∶35.4%,P=0.043)和卒中史(11.0%∶3.7%,P=0.024)明显高于既往无CABG组。既往有CABG组患者钙化(61.0%∶37.8%,P=0.001)、闭塞节段成角≥45°(63.4%∶37.8%,P<0.001)、闭塞长度>20 mm(56.1%∶39.0%,P=0.011)明显高于对照组,且J-CTO评分[(2.5±0.9)分∶(1.8±0.9)分,P<...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综合治疗包括内科保守治疗、静脉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我们评价了综合治疗对568例ACS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两种主要治疗方法。CABG是半个世纪以来治疗冠心病经典手段之一,近年来由于对桥血管的选择和保护、全动脉再血管化等的重视,其近远期治疗效果明显提高。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这项技术以其微创、安全、易于被患者所接受等特点,适应证不断扩大。本文就近年来CABG和PCI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发展和优势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连续性纳入2010年8月至2018年8月在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行PCI的123例患者,分为非CABG组和CABG组。收集病历资料,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通过SAQ量表和SF-12量表比较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变。 结果 CABG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低于非CABG组(P<0.01)。影像学中CABG组患者的左主干(LM)合并两支或三支冠脉病变的比例高于非CABG组,而非LM单支或两支冠脉病变比例低于非CABG组(P<0.05,P<0.01)。随访时间为PCI术后(47±3)月,CABG组患者的全因病死率高于非CABG组,在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临床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率中,非CABG组高于CABG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ABG组患者的SAQ量表中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的评分高于非CABG组[(68±7)vs(59±2)分],心绞痛稳定程度的评分高于非CABG组[(70±9) vs (46±6)分],心绞痛发作频率的评分也高于非CABG组[(88±8) vs (8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满意程度和疾病认知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CABG组患者的SF-12量表中生理得分高于非CABG组[(46±5)vs (39±4)分,P<0.05],但两组的心理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成功PCI使既往CABG的CTO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及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桥血管闭塞患者自身冠状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 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135例CABG后,再次出现心绞痛且1支或2支桥血管闭塞患者入选.患者CABG后至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间为4~89(平均33.8±23.5)个月.移植血管共318支,闭塞146支,其中左内乳动脉(LIMA)闭塞29支(29/128),占22.7%,大隐静脉桥闭塞117支(117/188),占62.2%.自身靶血管146支,靶病变158处,均为B2或C型病变,其中在45例患者有47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47/158),占29.7%.结果 对135例患者共158处自身冠状动脉靶病变进行PCI,其中对45例患者的47处CTO进行了PCI,共置入310枚药物洗脱支架(DES),未置入裸支架.总病例成功率为96.3%(130/135),病变成功率为96.8%(153/158).术后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再狭窄率5.6%(5/89),靶血管重建率5.4%(7/130),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2%(8/130).结论 对CABG后桥血管闭塞患者自身冠状动脉行PCI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糖尿病合并冠脉三支病变患者行冠脉介入(PCI)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两种血运重建方式疗效及费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09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糖尿病合并冠脉三支病变接受血运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运重建方式分为PCI组(81例)及CABG组(70例)。结果住院期间PCI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与CABG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 a,PCI组MACCE事件高于CABG组(P<0.05);术后伤口疼痛均发生在CABG组(P<0.01);术后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PCI组高于CABG组(P<0.01),CABG组硝酸酯应用高于PCI组(P<0.01);住院治疗的总费用CABG组高于PCI组(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冠脉三支病变患者采用药物洗脱支架进行血运重建,效果并不次于冠脉搭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完全再血管化(CR)与非完全再血管化(ICR)的远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在美国犹他大学LDS医院研修时参与的4948例CH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PCI)CR与ICR的远期随访结果。结果:多支冠状动脉病变PCI-ICR与PCI-CR相比,PCI-ICR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MI)、再行CABG、重复PCI、再发心绞痛以及死亡的比率均稍高于PCI-CR组,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单支多处病变PCI-ICR与PCI-CR相比,1年再发心绞痛及再行CAGB较高(P<0.01),但MI及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HD患者PCI-ICR的策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冠心病血运重建治疗领域,由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发展速度较快,开展规模亦远大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因此CABG后桥血管病变的治疗既往未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冠状动脉外科的不断发展,全国CABG手术量呈明显增多趋势,加之许多早期全静脉桥的CABG病例因桥血管老化、闭塞而出现症状,因此桥血管病变的处理成为常见的临床问题,CABG桥血管病变的PCI治疗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